數量地理學
① 現代地理學四大革命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理論革命和數量運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行為革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區域綜合研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可持續發展研究
② 工科和理科區別
理科和工科區別在於:
理科專注於研究理論性知識技能;
工科在於將理論轉版化為實權踐,更加需要動手能力。
理學注重理論研究;
工學注重實際應用;
理學培養的目標是科學家;
工學的培養目標是工程師。
理科類專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計算機軟體應用、技術與設計實踐等。
工科類專業:土建類、水利類、材料類、電工類、電子信息類、熱能核能類、儀器儀表類、化工制葯類等。
(2)數量地理學擴展閱讀:
國內工科特色較突出的高校有: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
國內的較知名理科大學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
③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數量地理學來研究的內容主要有源:
1、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統計和數量分析技術;
2、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數學模型的構造和應用,以及數學模擬(模擬)技術;
3、研究地理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的設計和應用;
4、研究地理預測和決策的方法、程序和模型;
5、研究地理學理論表述的數學形式。
(3)數量地理學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在現代地理學的發展中,數量地理學和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有進一步匯合的趨勢,這一趨勢是以地理學研究中的理性主義、實證分析方法的發展為背景,也與世界各國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潮流相一致。
數量地理學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結合,其具體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斷更新,在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中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
各類專題性地理數學模型(如住宅政策與住宅選擇模型、大城市區內與區際人口遷移模型)正成為數量地理學研究的重點方向。一些地理學者已開始研究建立數量地理學的系統理論。
④ 數量地理學的簡史
地理數量方法發軔於20世紀30年代。
1930年,日本村田貞藏和吉村信吉應用統計方法和普阿松分布探討居民點人口與農田面積的關系和居民點類型。
1933年德國W.克里斯塔勒和1939年美國M.傑弗遜分別應用數量指標研究城市地理問題。此後,一些常用的統計特徵數開始用於分析地理 問題。
1955年美籍挪威學者W.L.加里森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舉辦地理研究中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的研究班,培養了一批地理數量方法研究者。
1963年加拿大I.伯頓在《加拿大地理學家》雜志著文將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在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稱為地理學的數量革命。
1964年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成立地理數量方法委員會。地理數量方法作為專門的術語,開始出現在60年代地理文獻中,它促進了地理學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60年代以前的地理數量方法主要是一般的數理統計方法。研究成果的積累形成了對理論問題進行探討的動力,促進了對地理學規律的理論化和數學模型化的研究。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數量方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60年代以後,地理數量方法研究以研究地理系統的數學模型和數學模擬技術、應用計算機和多元分析方法為主要特點,產生了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分工。理論性研究側重於地理系統數學模型的建立,應用性研究側重於多元統計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1969年,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出版國際理論性刊物《地理分析》。1972年8月國際地理聯合會召開地理數據接收與處理討論會,討論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方法、設備等。197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的地理數量方法委員會改稱系統分析和數學模型組,1980年第24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又把該組改稱為方法與模型組,1984年改稱數學模型工作組,這些變化反映了地理數量方法的發展趨勢。
70年代末,數據處理技術被引進地理數量方法,地理資料庫和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數量方法的重要內容。工業發達的國家按區域、城市或每一平方公里的領土,建立了地理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也由一般提供統計數據、資料文獻的系統,即面向供應的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為面向決策的高級地理信息系統。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UNCHS(HABITAT)〕的職能之一就是研究地理信息系統。該組織出版了《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數據管理》(1981)一書。許多國家、地區和城市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統,用於規劃、決策與管理,從而顯著提高了地理學的社會實踐意義。
80年代以來,為適應於地理學由探討靜態結構特徵轉向動態過程的研究,地理數量方法的主要內容轉為探討動態系統研究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方法。 在中國,地理學者應用統計方法和線性規劃方法研究某些地理問題,是從60年代開始的。但是,地理數量方法的真正發展是在80年代。地理學界普遍重視數量方法的應用,大專院校理系開設數量地理學課程,訓練並建立了一批研究隊伍,開展了國際交流。
地理數量方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同意見爭論激烈。1934年日本今村學郎對地理學研究中應用統計方法建立地理學法則提出尖銳指責。1959~1961年在美國《經濟地理學》雜志上展開了如何評價地理數量方法的論戰。由於技術的發展,地理數量方法的內容在不斷發生變化,因而至今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與方法,也沒有公認的體系,但它在地理學發展中的作用卻是顯著的。
⑤ 請問:在數量生態學分類方法中,用等級分劃(組分析法)計算大量數據時,有沒有計算快捷的軟體
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對自然
地理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A.R.伊薩欽科
來中國講學,系統介紹了有關地理殼、自然區劃和景觀學的進展。這個講學的進修班在
林超教授領導下經集體討論,確定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名稱,並發展為自然地
理學的一門獨立分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中國學者創立和命名的學科,這與中國傳統文
化的影響有關,也與老一輩地理學家的長期努力有關。在此之前,林超、黃秉維等就已
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工作,如黃秉維在20世紀30年代編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國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開創對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綜合研究。我國綜合自
然地理學實際上既經歷了20世紀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的傳入,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
的傳統,還受到原蘇聯地理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並且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形成
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要發展地球表層學,本來即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對象,
並在全球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方面有所建樹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正好與之契合。面對地球表
層這一復雜巨系統,綜合自然地理學在研究中採用了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90年代針
對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黃秉維提出建立「陸地系統科學」[6]的理論體
系。他指出,區域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對地球表層(主要陸地表層)自然與人文
各種要素的綜合規律的揭示,即陸地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大氣基本是氣體,海洋
基本是液體,陸地由固體、液體、氣體組成,生物界亦最復雜,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最
深,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又最密切[6]。建議以研究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任務帶動陸地
系統科學的發展[7]。陸地系統科學的提出進一步體現了綜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進了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建設。進入21世紀,綜合的理論和方法在與國際重大研究計劃結合
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綜合自然地理學還大量展開了綜合研究實踐,如綜合自然區劃、資源綜合開發、國
土整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學為基礎,結合相鄰學科的理論方法,
去解決那些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復雜問題,這使它的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有老一輩綜合自然地理學家如林超、黃秉維、周廷儒、趙松橋、陳傳康等奠定的基
礎,也有許多中、青年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已經有
了長足的發展。5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古地理學、現代自然地理過程、
土地科學、綜合自然區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進展[3]。綜合自然
地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深化對整個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2綜合自然地理視角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與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
關系的整合性交叉學科。其核心內容包括景觀結構、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等,研究重點
集中在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關系及其尺度效應、人類活動對於景觀結構、過程和功
能的影響,及其景觀異質性的持續性利用與管理等[8]。
景觀生態學既有地理學派也有生態學派,目前在地理科學領域中與綜合自然地理學
難分伯仲,許多景觀生態學家也是綜合自然地理學家。這要從它的淵源說起。
景觀生態學起源於歐洲,一般認為其創始人是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 Troll,
1899-1975),他於1939年正式提出「景觀生態學」一詞[9],並在1968年將其定義為:
「研究一個給定景觀區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因果關系的科學。這些
關系在區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景觀鑲嵌體與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級結構」。歐洲的景觀生態學不論從誕生的學科背景還是其完善過程和學科貢獻,以及應
用指向,都帶有濃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色彩。其關注的重點從土地利用評價與規劃逐漸
擴展到資源開發與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在理論上強調景觀的多功能性、綜合
整體性、景觀與文化的協同,並提出了整體性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觀生態
學是在歐洲影響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觀
生態過程、數量化和模擬研究以及自然景觀研究見長。歐洲和北美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基
本上引領了國際景觀生態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推
動著景觀生態學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10]。
中國的景觀生態學從介紹國外先進國家的同類研究工作開始。早期翻譯歐洲景觀生
態學文章的有劉安國、林超、陳昌篤等,而李哈濱則是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北美學派的景
觀生態學。1990年,肖篤寧主持翻譯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觀生態學》一
書[11],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國學界所接受。此後,我國景觀
生態學工作者相繼開展了實質性的研究工作[12]。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在景觀格局與生態
過程、土地利用與動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與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
用中取得了重要進展[13]。從整體上看,盡管我國的景觀生態學發端於對歐洲景觀生態學理
論、方法和技術的引進,但研究範式接近於北美地區,即更多的帶有生態學方法論色彩。
2.1基礎研究與理論進展
2.1.1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研究與近年來國際上非
常活躍的地球系統科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相呼應,結合「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人
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等科學命題[14,15],自然地理過程研究從自然過程研究轉向
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綜合研究,從無機過程研究轉向無機—有機的綜合研究,從單一
要素研究轉向多要素綜合研究,從宏觀研究轉向宏觀與微觀的結合研究。研究強調人為
因素在各種過程中的作用,強調人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過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強調地理過程與全球變化之間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強調地理過程在土地退
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內容從地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向動態拓展。理論研究從系統
變化的驅動力與過程向機制研究深化,並從簡單綜合向系統綜合與集成轉變[16]。進而開展
了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時空變化過程以及資源、環境、生態和災害效應等地表環境變
化的驅動力、過程和效應的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在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人地系
統方面的理論建設更加系統化;通過要素綜合、過程綜合與區域綜合,綜合性不斷得到
加強;通過自然與人文的交叉、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多學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顯。
在理論上,發展了綜合的格局—過程、驅動力—過程—效應的研究[17]。從近3年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資助的綜合自然地理(D010106)項目看,與上述命題相關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佔56.1%,2008年佔67.9%,3年平均佔61.5%,足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
地理過程研究在綜合自然地理學中的基礎研究地位和重視程度。
2.1.2土地科學
土地科學的研究重點結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與國際全球環
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的聯合核心項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及新階段
的「全球土地計劃(GLP)」取得進展。近年來所發表的論文可以歸為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與分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LUCC及其驅動力、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土地利用規劃等5
個研究主題。據張鐿鋰等對土地利用文獻的統計,我國在2002-2007年發表的論文占
1978年以來文獻總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論文數量達到796篇。這表明我國土地利
用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展,從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隊伍不斷加強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
對該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項目資助數和經費額度均明顯提高[16]。隨著國際上將
LUCC這一研究主題上升為「土地變化科學」的學科範疇[18],隨著土地利用問題在國際科
學研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加重視基礎理論探討[19]。土地資源學的
學科基礎理論問題主要圍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開,包括土地資源的倫理觀問題、
土地資源的系統理論問題、土地資源的過程理論問題、土地資源價值論問題、土地資源
產權理論等諸多問題[20]。土地保護學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是圍繞土壤學、生態學以
及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問題展開的[21],作為土地退化及其防護的重要研究內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舊屬於土地保護學研究領域關注的主要對象。土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則主要是基於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產力、土地的生物
棲息和承載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功能、土地的環境功能、土地生態過程、土
地生態變化規律以及土地生態的分異理論問題等[22]。土地利用與規劃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價理論、土地區位理論、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生態經濟理論、人地協
調理論以及系統工程理論等[19,23,24]。
2.1.3自然區劃
上一世紀,以林超、羅開富、黃秉維、任美鍔、侯學煜、趙松喬和席
承藩等為代表的科學家為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25-32],奠定了我國這一領
域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鄭度等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33]是近年自然區劃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區劃研究工作與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自然地理區劃方法論及其體系。自然地理區劃既是區域劃分的結果,也是區域劃分的方法與過程,同時還是認識地理特
征和發現地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鄭度提出了包括區劃本體、區劃原則、區劃等級系
統、區劃模型和區劃信息系統的自然地理區劃範式,並通過區劃模型,實現區劃原則、指
標體系和單位等級系統的綜合[34]。另一個基礎性研究是「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樊傑闡述
了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模型。並探討了地域功能演替
對空間均衡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區劃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區域如何劃分和對地域功能隨
時間變化的正確把握程度相關的[35]。自然區劃已向帶有自然區域劃分性質的綜合區劃發
展,在《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一書中,蔡運龍闡述了三大地帶和七大地區及
其內部的地理多樣性,可視為綜合區劃性質的著作[36]。自然區劃的趨勢還表現為區劃方案
多樣、應用領域廣泛、影響決策顯著等。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到2007-2008年發表的自然
區劃及其相關研究文章約有696篇。
2.1.4景觀生態學近年來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發展迅速,人才培養成果顯著,研究
隊伍不斷擴大。在中國期刊網上,以「景觀生態」作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博士和碩士論文
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與此同時,以景觀
生態為主題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也急劇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據傅伯傑等的檢索統計,從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觀生態學」為主題詞檢索到
的3164篇SCI論文中,有96篇來自中國,約占總數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觀
生態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加強,促進了新的學科生長點的產生和發展。廣度上,
開始注重自然與社會經濟、人文因子的綜合,以解析景觀的復雜性;深度上,注重宏觀
格局與微觀過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觀觀測和實驗為宏觀格局表徵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據;宏觀格局的規劃和管理反過來強化了微觀研究的實踐意義。並進一步加強了
格局-過程和尺度效應研究[10]。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範式從平衡範式向遠離平衡範式、線
性範式向非線性範式、平穩範式向非平穩範式,以及簡單性範式向復雜性範式轉換,一
些新的理論成為景觀生態學繼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近年一些復雜性科學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觀生態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分形理論、元胞自動機、自組織臨界理論、復雜適
應系統理論等等[8]。建立了空間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於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於局域動態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隨機(模型)法的尺度推繹途徑[37],正在
試圖將這些途徑和轉換方法構建成統一的尺度推繹理論框架。一些新的理論如空間自相
關理論、空間非平穩理論和地統計理論等被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采樣技術體繫上。
呂一河等則提出了一個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術進展
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定量化研究和過程模擬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綜合自然地理學與景觀生態學特別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趨勢。通過借鑒和集成其
他眾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研究中的應用,定位試驗、
模擬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多源數據復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態過程模型的發
展、有效性檢驗與驗證等,促進了綜合自然地理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數據採集方法技術在實驗數據採集方面,從監測、分析、模擬三個方面,加強
了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驗證性。利用化學分析技術,加強物質遷移轉化過程和機理的研究;
應用物理實驗,了解地表物質的物理結構及物質運動的動力學特徵;利用遙感對地觀測
系統和典型地理單元長期定位、半定位觀測網路,加強典型地區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過程的變化研究;利用室內外模擬實驗,簡化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加強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過程的識別研究[39]。
在區域與全球尺度上,衛星遙感已成為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遙感數據在解析度、高光譜方面更加多樣化。並發展了利用夜間燈光影像為
數據源,用來研究城市土地擴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計算機
相結合,具有對時空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和發現新
的信息,為綜合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的區域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對地
觀測系統的建立與全球准同步動態監測已成為現實,使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
統研究和綜合集成[17]。
在微觀尺度上,定位試驗觀測、實驗模擬與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野外觀測台
站建設在科技部的推動下已經實現網路化體系;實驗室數量、儀器設備、試驗方法不斷
完善。
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樹輪、冰芯、湖芯、石筍等自然證據,過去
300年全國和區域性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數據集已經形成。過去2000年的氣候與環境
變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2.2.2模型與數學方法在計算機網路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系統模型模擬技術也在不
斷強化過程中。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環境變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響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糧食與農業
系統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別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動機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術為支撐進行空間格局模擬的模型得到廣泛應用。
包含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景觀機制模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的模擬中,
特別是這類模型與元胞自動機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對於景觀形成和演變機制模擬的能
力。目前基於智能體的個體模型成為景觀生態學模擬的熱點途徑之一,已經應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觀的形成演化上。空間顯式斑塊動態模型是另一類景觀機制模
型,常常用於格局和過程作用頻繁、斑塊周轉率快的景觀系統[8]。
各種數學方法被用於地理評價和規劃,如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路、小波分析、遺
傳演算法、多目標線性規劃、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聚類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維景觀模型、Google Earth技術、DEM分析技術、生態足跡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廣
泛應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確判斷、抽象的數學模型及合理的趨勢推導,使研究結果更
科學、更准確,推進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16]。目前正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
指導、以並行計算、網路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託的學科體系穩步發展[17]。
2.3成果應用
2.3.1土地科學的成果應用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城市化佔用耕地、土地退化等問題,
近幾年來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狀況及其歷史變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與生態效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耕地、糧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續發展重點問題的
相互關系,現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續性及其調控途徑等。這些研究為解決國家戰略需
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方面的問題做出了貢獻。
2.3.2自然地域系統和格局、過程的成果應用在多年綜合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基
礎上,進一步將區域單元作為資源與環境的整體來認識,針對我國水土資源短缺與生態
退化等區域問題,研究了不同地區的土地人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自然生產潛力、
生態承載力,並探討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變化方向等一系列問題。自然地域系統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認識、單項自然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發展到近幾年的生態地理區域系
統研究[46]。近年來,區劃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制定全球變化區域響應對策、
災害預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選擇青藏高原、海岸地帶、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開展了環境演變的綜合研究。針對我國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災害等主要資源與環境問題,中國自然地理學界開展了坡地侵蝕發育過程與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環過程與水量轉化、土地退化過程及其逆轉機制、土壤—植物—大氣系統、
多界面過程的復雜耦合理論與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如功
能區劃定、廊道設計以及整個保護區的空間布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觀生態學
的原理促進了自然保護理念的更新,自然保護正從物種保護向景觀保護乃至流域保護方
向轉變。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態過程關系分析,以及空間模擬技術為土
地利用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提供了保證[47];其模擬預測技術,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提供較好
的技術支持;利用景觀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理論評價區域生態風險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態建設與生態評估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成果在我國的生態恢復重建中得到廣
泛應用,包括以生態農業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工業污染防治與鄉鎮企業合
理規劃布局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生態旅遊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生態
城市、城郊型的示範區建設,農工貿一體化型的示範區建設,以礦區生態破壞恢復治理
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示範區建設,土壤退化綜合
整治的示範區建設,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農村環境綜
合整治的示範區建設。
為配合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劃(MA)的實施,我國啟動了中國西部生態系統
綜合評估項目,研究成果為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
依據。通過較多學者的努力,在生態系統服務領域的多方面都有所進展,對國家的生態
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17]。
2.3.5對重大工程、環境治理和決策的貢獻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論證,為工程建設及運行中的各種可能災害提供預防措施,為環境治理提供理論和
技術以及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例如,在青藏鐵路工程建設中,從選線、施
工場地選址、施工時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的
沖擊。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和建成後一直進行環境的監測、脆弱性和
生態安全的評估以及環境效應的追蹤研究。在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沿線地區不同類型區生態恢復中都有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貢獻。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工作聚焦在生態與環境的研究與保護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態與環境的演化過程、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與環境現狀評價及
未來50年變化趨勢預測等,為科學認知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與環境變化規律,促進西部地
區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50]。在東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長江中下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三
農」問題,生態系統碳收支問題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7]。
開拓者走的是彎彎曲曲的路,而他留下的卻是又直又寬的足跡。
⑥ 要分科了是選擇文科好還是選擇理科好呢
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是很多高中生非常糾結的問題,他們害怕一個決定影響了自己一生。那麼學文科好還是學理科好呢?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進行了整理,希望對大家選文科理科的時候有所幫助。
1學文科好還是學理科好
在學校和家長中間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學文科沒有前途,首先是因為提高成績實在太難,高考考不好影響將來上大學,而且就算考上大學由於沒有一技之長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事實上文科與理科僅僅是通向事業顛峰的兩條路,對它們的選擇只是選擇了一種工作方式,而此後自身的前途和命運都只能靠自己去把握,並不是路向左右的了的。選擇了理科,並不意味著已經捧上了金飯碗;選擇了文科,也同樣不會註定一個人的默默無聞。無論是學文還是學理,如果在新的環境中無法找到前進的激情和動力,不能使事業更上一層樓,那麼這個人就是失敗者,無可辯駁的失敗者。
如果對某方面特別喜愛,那麼在這個方面必有過人之處。有突出的成績作後盾,在高考中便沒有理由不取得好成績。如果自認為秉賦平庸,天資駑鈍,文理科成績不相上下而且都並不十分出色,那麼為了將來的前途就只好精打細算的權衡利弊了。
沒有什麼遠大的奮斗目標,理想就是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那麼就以高考為最終目標,綜合的考察自己的水平、學校的師資以及歷年來高考升學的情況,然後再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首先看學校的學風,如果是重理輕文,高考重點放在理科上,那麼就選擇理科。理科相對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及大多數學生進行交流鑽研的整體學習氛圍,都可以保證你在高考中更大的成功幾率。然後還是要看自己的感覺,如果對於某一科特別厭惡,這一科成績特別差,那麼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將它排除掉。總之高考是公平的,它提供給考生相同的機會,無論文科還是理科只要付出努力就完全可以取得好成績。
2如何選擇文科還是理科
文科比較生活化,對於地理歷史等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地方,可以深究,理科相對公式化,與生活不太貼近,選擇就要看興趣了。如果沒有興趣,就會失去動力,這樣成績也不會提高。
文科理科從近因來看確實是問了以最佳實力去高考,取得最好成績,是一種最優方案的配置。但絕不是根本的原因和目的。選好科是為了上什麼樣的大學、學什麼樣的專業,直至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和整個職業規劃。所以,學生在選科時也要預見和考慮考取一定分數後自己想填報什麼大學、何種專業,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各大學招生政策來調整選科方案。
但從目前中國發展狀況和社會形勢來看,理科的發展程度相對比文科要快,空間領域相對比文科要廣一些。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政治和文化領域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所以一定時期內,理工科相對於人文社科的優勢還是會保持下去。
⑦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地理數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eography)指的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進行地理學研究的一種方法,又稱數量地理學,曾被稱為稱計量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發軔於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前主要是一般的數理統計,60年代起迅速發展,發展了地理系統的數學模型和數學模擬技術,應用計算機和多元分析方法等 。
地理數量方法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包括:
概率分布
應用於城市與人口分布以及商業設施分布的研究。其中,以正態分布、二項分布、泊松分布的應用較常見。
一般統計特徵
如均值、方差、變異系數等用於各種地理要素時間與空間差異的分析,專門構造的統計指數用於各專門分析領域(如洛倫茲曲線與基尼指數用於專業化程度的分析等)。
空間類型的統計分析方法
針對地理要素的點狀、線狀和面狀(區域的)分布的特點,設計各種統計特徵參數,如最近鄰點指數、區域形狀指數等。
回歸分析
。簡單回歸分析,應用於兩個地理要素之間數量關系的持析與預測;多元回歸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應用於被誀測的地理要素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要素影響下地理系統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與預測。
趨勢面分析
它是多元回歸技術的特殊應用,把地理要素數值視為地理坐標的函數,用於地理要素分布規律的數學模型的建立和各種趨勢面圖的製作。
主坐標分析
利用坐標的正交變換,對多指標測度的地理要素進行分類。
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
利用多維空間坐標軸的旋轉,計算地理要素的主成分載荷、因子載荷和得分,分析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從而達到簡化系統的表示,對地理系統進行數值分類。
⑧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說郭德勝徹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有史以來的地學基礎空白,【湖泊與盆地存在怎樣的關系】,獲得重大突破:地理學的認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看好了)負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澤地(濕地)--湖盆內陸地--盆地(因在湖盆內)。這就是說,湖泊沉積可以演變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礎,這一重大發現,徹底打破地學多年來一籌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發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這四者存在相同點,那就是,都是地球內部能夠釋放能量的物質發生了巨大能量的釋放,而事實已經證明,地球內部委實的存在可以燃燒,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質,並且這些能量物質是集中的,諸如瓦斯,天然氣,石油,核彈的鈾礦等等物質,只要存在一定的條件,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造成地殼的震動,火山內沒有這樣的特殊物質,就一定不會爆炸,煤礦內沒有瓦斯,也不會爆炸,純粹的岩石也不會爆炸,這就是說,地球內部如果沒有這些特殊的、可以發生燃燒爆炸、釋放能量物質的存在,那麼,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謂地震專家,其實就是瞎子摸象,不顧事實的編造各種謊言。
知網收錄。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email protected]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六,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
從地球內部的核裂變角度去分析,鈾礦發生裂變,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核電站就是通過核裂變產生熱能,運用蒸汽機原理進行發電的,由於鈾礦與天然氣共存,鈾礦裂變產生的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甲烷加熱1000度以上,就出現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氫氣,方程式: CH4=高溫=C+2H2 ,一旦鈾礦出現裂變,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地殼內部就出現大量的氫氣,氫氣與其他氣體會形成爆炸么?氫氣在高溫下,是否還會發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釋放?根據氫彈聚變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變的基礎上完成核聚變,從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釋放,導致了地震。[40]
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種種跡象表明,地球內部存在了聚變的物質基礎,在核裂變中能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七,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八,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為例 柳益群 韓作振 馮喬 邢秀娟 樊愛萍 楊仁超 全國沉積學大會, 2005
3. 多種能源礦產同盆共存富集成礦(藏)體系與協同勘探——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 王毅, 楊偉利, 鄧軍, 吳柏林, 李子穎,地質學報》, 2014 , 88 (5) :815-824
4.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共存富集組合形式研究 李江濤《山東科技大學》 , 2005
5. 柴達木盆地北緣油—氣—煤—鈾共存及其地質意義 王丹《西北大學》 , 2015
6. 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 曾鐵《職大學報》,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發裂變瞬發中子譜測量 包尚聯, 劉文龍, 溫琛林, 樊鐵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擬地下核爆炸沖擊震動效應方法的探討 薛宇龍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淺談核電站用鐦-252中子源 溫國義 - 《科技與創新》 - 2017
10. 一種可實現臨界及次臨界運行實驗的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實驗系統 柏雲清, 吳宜燦, 宋勇來
11. 某些單酸有機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華,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級鈈材料的衰變放熱功率計算分析 左應紅, 朱金輝《核技術》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於找鈾的氡測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鈾礦地質》,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變化來預報地震吳迪《世界科學》,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1994 (4) :1-7
16.汶川8.0級地震氡觀測值震後效應特徵初步分析 劉耀煒,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滅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誘發裂變測定鈾同位素豐度 喬亞華,吳繼宗,楊毅,劉世龍《原子能科學技術》,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應堆與核燃料 李盈安《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40年10期
20. 奧克洛現象——天然核反應堆 巴侍《世界核地質科學》,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應堆 劉鐵庚《地球與環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變反應堆——奧克洛現象 燁苓《世界科學》,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1994 (4) :1-7
24. 鐦源中鐦同位素及其子體的測定 喬盛忠, 劉亨軍 《原子能科學技術》, 1983 , 17 (1) :18-18
25. 龍門山斷裂帶震後地球化學特徵 王運生 徐鴻彪 魏鵬 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賀建先
26. ~(252)Cf自發裂變源裂變碎片衰變譜學研究 瀋水法, 田海濱, 周建中, 石雙惠, 顧嘉輝會員代表大會,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變室研製 李建勝, 張翼, 金宇, 李潤良《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稀土元素鐦的新發現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266
31. 鐦能用於安全儲存放射性廢料 董麗《現代材料動態》,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亞鈾礦資源考察 金若時, 蘇永軍 《地質調查與研究》, 2013 (4) :276-280
34. 中國鐵合金在線知識庫 鐦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個褐煤礦輻射水平調查劉福東, 盛明偉, 張志偉, 劉艷陽, 陳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2010 (1) :321-322
37. 核聚變原理 朱士堯 北京:中國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變及其對地球動力學的影響 鮑學昭 《地質論評》1999年S1期
39. 地球內部生成~3H的證據 蔣崧生 何明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40 ,氫彈如何爆炸 彭先覺 《現代物理知識》 1989年04期
⑨ 西安是幾朝古都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多年的國都史,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又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都城。
自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古羅馬。西安是聞名世界的歷史名城,與羅馬、雅典、開羅齊名,也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歷史最長的一個,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主幹。
「西安」之名稱,始於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臘」)為安西王,鎮守這里,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府城簡稱西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9)數量地理學擴展閱讀:
西安的名勝古跡
一,華清池
位於臨潼縣城南驪山北麓,系陝西著名的溫泉之一。早在公元前781~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期間,此地就發現了溫泉,修有驪宮。相傳秦始皇在驪山觸怒神女,被唾一臉後發瘡,始皇求恕,神女用溫泉將其治好,因以石砌池,命名「神女湯」。
漢武帝時,將秦時神女湯擴建成離宮。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建湯泉宮,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溫泉宮,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再行擴建,易稱華清宮。唐玄宗屢攜楊貴妃在此沐浴。
二,驪山
在西安以東30公里的臨潼縣城南,系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以山形似驪馬,故稱驪山。驪山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7公里,有13條溝谷。最高峰海拔1256米,滿山松柏蒼翠,花草繁茂,每至夕陽西下,霞映山巒,遍山浴金披彩,分外妖艷,人稱「驪山晚照」,為「長安八景」之一。
三,秦始皇陵
位於臨潼縣東5公里的驪山北麓,系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可見這座陵墓規模非常宏大,異常雄偉。
四,西安鼓樓
位於北院門街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抗日戰爭時期一根橫梁被日本飛機炸斷,加之軍隊占駐和風雨侵蝕,殘破不堪。
1952年翻修,外檐採用瀝粉金龍和璽彩畫,內檐施大點金旋子彩畫,1954年增設避雷設施,1958年翻修屋面。
⑩ 數量地理學的趨勢
在現代地理學的發展中,地理數量方法和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有進一步匯合的趨勢專,這一趨勢是以地理學研究屬中的理性主義、實證分析方法的發展為背景,也與世界各國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潮流相一致。地理數量方法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結合,其具體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斷更新,在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中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各類專題性地理數學模型(如住宅政策與住宅選擇模型、大城市區內與區際人口遷移模型)正成為地理數量方法研究的重點方向。一些地理學者已開始研究建立地理數量方法的系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