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地理教學
① 什麼是生活化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容易又有興趣。下面簡單談談將生活現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學中的幾種途徑。 一、 用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心理學認為:當學習的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情緒高,思維活躍。新課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學生當地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經驗的地理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旅遊地理」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出去旅遊的?他們到什麼地方去旅遊?有什麼收獲?你想出外旅遊嗎? ---怎樣才能使旅遊的效果更好呢?然後從生活中的旅遊開始,一步一步討論提高學習效率。講「地震」時,可以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索地震產生的原因、造成的災害、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問題的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當然生活與地理知識關系很密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多內容都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導入,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運用生活經驗,獲取地理知識。 學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地理知識,會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夏季在水中與陸地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會得出「水涼陸熱」,即他們的熱容量不同。這樣就很容易突破了風向問題。再例如:講「天氣系統中的天氣描述時,冬季、夏季的區別;晴天、雨天的區別,學生得出夏季天熱,冬季天冷。講「地轉偏向力」時,提問:當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時,水流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講「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提問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於農業區位的什麼條件?講「人口遷移」時,結合當地人去東南沿海打工,提問其原因、打工對當地以及打工地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貼合學生生活,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知識的獲取就自然而然了。 三、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為什麼朝霞、晚霞呈桔紅色?(近地面大氣中塵埃多,顆粒較大,散射能力強,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難被散射。)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講「交通」時,讓學生設計:假設從當地去上海世博會,可採用哪些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如果坐火車應走哪些鐵路線?沿途經過哪些大城市,還可以參觀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只有知識練到手,就能很好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四、利用實踐活動,拓展地理知識。 課外可以留一些實踐活動,以便擴大、加深課堂上學習的地理知識,並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與提高。例如:講方向判別中:利用日出、日落、手錶判別白天方向;利用北斗七星的北極星判別晚上方向;利用苔蘚、樹的年輪判別森林裡的方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冬夏的日出、日落的方向、記錄每天的時間變化。講城市功能分區時,讓學生很好了解當地的城市布局,以便課堂較好的利用。 五、 勾勒生活畫面,活化地理課堂。 把豐富的地理知識,用動聽的語言、美麗的圖片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地理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使課堂效果更明顯,課堂更生動。 總之,生活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地理教學使生活知識更豐富,使人們生活更方便,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經驗適時用於地理課堂中,必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地理教學生活化。。。。
② 如何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地理教學
日常抄生活中我們與地理緊密相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所見所聞的一些知識來加深對地理遠知識的了解,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把課本中的地理知識學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升華.本文通過從幾個方面提出學生們學不好地理的原因,進而提出幾個方法使地理教學中聯系實際進行教學.幫助同學們提高學習地理學科的能力.
③ 如何將生活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過程中使用真實生活實例
想要讓學生理解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先要讓學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態。
在教學中列舉學生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從這些現象中,挖掘蘊含的地理知識。生活經驗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實
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授課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難點易化。還能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並不神秘。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處處有地理思想。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關鍵在於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離不開平常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善於從生活中提煉地理知識。利用生活現象提煉地理知識,引入新的教學課程,才能隨心所欲,隨口而出。那麼如何具體化的將生活實例引入地理課堂呢?如: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環境烙印,教師可結合教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我國南方房頂是陡斜的?為什麼夏天喜歡穿白色衣服?為什麼冬天農民用熏煙方法來保護農作物?為什麼本地正午日影總朝北等等。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現象,引起他們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探究心理,他們會體驗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地理建立一種需求感。
讓學生將所學原理擴展,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我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認識。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是地理學習的終結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用途, 使學生能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許多地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建築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陽能熱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據交通圖選擇出行的路線和交通工具,
如何根據旅遊景區圖選擇游覽路線,如何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擴散規律,選擇適當商品推銷方式。近階段房地產很熱,假若你是購房者你會選擇怎麼樣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奇異」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但是如果以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卻是不合理的。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這種實例,讓學在科學與傳統的沖突中了解知識。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劃分時,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方法不同,中國以陰歷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為四季的起點,而歐美國家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的起點,那麼到底哪個更為准確呢?老師在講解時,不是很容易說清楚。我是用過生日這件事講清楚的。
首先,我問學生:你們過生日是過陰歷的還是過陽歷的?大多數同學都回答過陰歷的。然後我隨便問了一個同學的生日:陰歷九月初
二。接著我做了一個設問:我們都知道今年閏七月,那麼你今年與去年過生日相差了多長時間?學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個月。很明顯陰歷生日是不準確的。所以得出結論:四季的劃分還是歐美國家的更准確一些。又如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國江浙一帶盛產絲綢,新疆瓜果特別甜,徐州地區是淮海經濟區中心以及我們平時以麵食為主食等等,這些事實的原因都能從地理知識中找到答案;各種地形的形成,各地特產,聚落形成發展,環境變化等無一不與地理規律有密切關系。掌握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就能使我們正確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迷信與盲從,使我們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轉化為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中國有句古話「學以致用」。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麼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於一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環境,無論以後從事什麼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對現實生活。而地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源於生活,貼近生活,運用到生活中,這對於轉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讓生活走進地理,進而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有用,從而在學習中得到好處,受到實惠。讓地理走進生活,可以讓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並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服務於實際的生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④ 如何將生活實例巧妙的運用到地理教學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學習對生活版有用的地理有利於學生認識權地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令學生正確認識地理學科的價值,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內在需要,有利於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斷增進對地理學科的愛好。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內容體繫上作了重大的調整,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和地理知識的學以致用。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國內外新聞實際,使學習書本知識與投入社會實踐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例教學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課前可以從生活中收集、提取、整理各種的生活實例通過滲透、遷移,強化等方法應用於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關注社會、關注鄉土,增加學生對地理科學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可激發其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因把知識應用於實踐,從中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如何活用生活實例
⑤ 如何將生活融入地理教學中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回其中之一就是他答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
⑥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方面提出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膽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購房者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運用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小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三、利用現代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現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藉助現代媒體收集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然後針對一些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如海嘯、地震等。由於資料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有利於師生情感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因此,地理教學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並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如在生活中,為避免「白色污染」應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生活垃圾應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應採取各種節水措施;使用利於環保的再生紙。在生產活動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的方式去謀利,應當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等。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更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⑦ 地理與日常生活什麼和什麼等密切相關
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生活無處不地理」因此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認識到地理學習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與內驅力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關注生活並非說我們的學習全從生活中來我們學習的主要依據、藍本還是教材。要教給學生使用教材的方法。當然教材並非金科玉律作為地理教師應有新的教材觀教材是輔助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是與學生對話的「文本」是引導學生思考和進行教學活動的「範例」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橋梁」是調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構建的「手段」。因此我們應是用課標作備課依據和教學設計的思路用教科書、地圖冊作教學設計的素材。成功的教學是藉助教材但不依賴教材的活動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重新設計教材順序、更換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適當增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參考多種教材等。如高一講到太陽系行星部分內容時由於教材的滯後性未將冥王星有關內容做調整教師應做及時補充。
⑧ 地理教學如何貼近生活
一 、利用地理學科生活化的優勢創境導入
傳統地理教學中,普遍缺乏知識的獲得性過程和概念理解的學習情境,從而導致知識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與社會的真實問題環境 中加以應有,成為降低學習興趣,阻礙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接觸到地理。例如:從全球的氣候變暖到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到具體幾天的天氣變化對生活、出行的影響;從我國荒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到反思我們自身的日常行為;從探究某地詳細的經緯度的確定方法到某廠址的選擇原因分析,都可以成為創境引入的素材。用講述地理故事、開展地理游戲、組織競賽或辯論,設置案例課題等多種方式創境導入,都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二 、讓地理課堂學習貼近生活
實際課堂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去理解地理知識,為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更充分的發揮出來,要經常把學生已經熟知的東西聯系的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的發言表現,這會讓他們覺得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要將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地理。也能在課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收集、觀察體會中學習地理。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習慣尤為重要,這是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後還能剩下的東西」。要時刻不忘點撥提醒同學們去觀察、體會、挖 掘、收集,勿讓「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識白白流走。地圖是內容豐富的直觀教具。地理知識都能在地圖上明確、具體地表現出來,把地圖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講述黃土高原時,除了說明黃土高原是風吹來的高原及土層深厚外,又講到黃土的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住宅時,讓學生結合窯洞的插圖,明確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適合當地冬冷夏熱的自然環境。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對窯洞能作為住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把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三、把課堂地理知識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對於地理學科來說更是這樣。無論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運動、天氣氣候、資源災害,還是人文地理中的農業工業、道路城市、居住條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地理課堂教學,力求走向生活,貼近生活,充滿生活氣息,目的是為了實現地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錯誤的認為地理課堂走向生活,僅僅是簡單的機械的聯系生活的細節現象和經驗。例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環境問題,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去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⑨ 地理與生活 論文
【摘 要】:若用脫離社會生活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會使學生將來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到「學習無用」。藉助地理科學的特徵,則可實現「學生到生活中學習」這一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習方式。到生活中學習,並非將學生交與課堂之外即可,我們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藉助鄉土地理教學這一理想平台去實施。同時,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也為學生走進生活中學習提供保證。【關鍵詞】:與生活接軌 依據 平台 保證【正 文】: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會使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那麼,如果讓在校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接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對於地理科學而言,它除了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外,還具有開放性特徵。認識地理事物,學習地理知識,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鄉校園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廣闊的空間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學科的教學則更容易實現學習與學生生活的接軌。所以,地理學習過程不提倡將學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生活,去探究發現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並以這種方式來檢驗自己書本上學習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習是「有用的學習」。而且他們還可在走入生活、關注社會過程中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基於此,本文就影響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相接軌的因素方面,作簡要分析:一、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接軌提供了理論依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鮮明地提出了本學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對改變以往地理課程中知識與生活相悖離、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現象,指導構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統一的理論課程,意義重大。同時,也為課程內容編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地理學習的組織形式指明了方向。「轉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學習方式,主要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可見《課程標准》中強調現代學習過程要求不單單呈現給學生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更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深入實際,親身感受,獲取直接經驗。而這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學習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和落實。二、鄉土地理教材的開設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首先這是由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決定的。1、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注重了人地協調發展教育。鄉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注重關注身邊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的現狀,正確認識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2、它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鄉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實施過程,可有效地改變以往的教條化、單一化、靜態化的陳舊教學模式,建立以探究為主導,合作式、體驗式、問題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3、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是寫在書本上現成的,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探索、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書本上所學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的應用能力,用我所學,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其次是由教材編寫的特點決定的。鄉土教材編寫為了體現這些理念,已經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具有了以下特徵:1、將促進學生地理科學能力的發展、正確的地理觀念的形成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教學中所要培養的學生的能力重點放在了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編寫的測量當地的地理經緯線,繪制校園平面圖等等,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再如根據已有的相關資料或通過對家鄉某類資源的調查研究,分析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建立國情意識。2、將因地制宜思想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學習地理最重要的是關注家鄉的經濟發展,了解成就及存在問題。而鄉土地理內容編制時則遵循了這樣的線索:區域不同——資源和條件存在差異——發展潛力和存在問題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另外,教材中還應用了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編寫形式,體現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於使學生懂得什麼是因地制宜,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條件差異進行生產建設,即怎樣揚長避短。反面案例則讓學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危害及後果,增強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認識,這正是為其將來投身到經濟建設中時能真正「用我所學」作鋪墊。3、將案例教學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內容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以案例形式寫進教材,如:地理與衣食住行,地理與當地工農業生產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白地理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聯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三、教師教學能力不斷的提升為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證以揚州市教研員朱雪梅老師主編的鄉土地理教材試用本為藍本,各地鄉土地理教材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在鄉土地理教材實施的過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已經初步具備了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具體體現在:1、新理念促使教師構建了更加完備的知識結構。鄉土地理教材的實施使地理課程知識的覆蓋面更加寬廣。教師已經意識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駕馭地理教學的瓶頸,他們已不再象以前一樣,把自己定位在書本、學科、成績、校園這幾點一線的狹小空間,而是向書外,向其它學科、社會生活擴展,構建了更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原有結構的重組,更是吸收了先進的理念、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識,來完善、充實自己,新舊知識相融合,以滿足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需求。2、調整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選擇了讓學生走向知識的教學理念,教師們都知道要從內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內而外地去認識周圍世界,鄉土地理教學實施的這幾年中已完全體現出來。鄉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對於學生來說大都是來源於身邊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師這時則會把自己的位置從居高臨下的權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實現了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彼此間真正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更充分允許學生質疑,並不斷地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內心的「地理科學世界」聯系起來,實現了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目的。3、教師仍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課改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鄉土地理教學的實施,教師除了從常規教學能力的提高外,更加註重了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師不僅具有了獨立獲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是加強了指導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為鄉土地理的信息並非主要來自書本,而是來源於社會生活。其次是具備了從多種渠道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能力,具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地理課程資源以獲取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在強化自身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大多地理教師已能通過彼此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動計劃,選擇合適的實踐活動場所、活動內容及方法,能夠正確指導和組織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動手實踐能力。總之,新課程的改革,實現了從全方位引領學生將學習活動從課堂「主陣地」 延伸到課外、到社會生活,使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聯系更為密切,從學校教育過程入手,為學生將來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⑩ 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你是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
聯系實際,最好可以帶領學生們出去感受大自然,並在其中傳授知識,孩子們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