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展區對地理教學
① 如何設計高中地理探究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點迷津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思想,它為地理問題的具體設置提供了前衛的理論指引。該思想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使其產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激情,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將問題恰如其分地落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形成新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向未知的領域擴展和探究。它猶如一劑良方,為探究性教學活動指點了迷津。
二、依據現狀尋求對策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地理問題」的課堂探究之路仍舉步維艱。一是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往往只提出「知識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標准答案。沒有在知識的接合點、生長點、遷移點及應用點上,下功夫提出新穎的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造成問題的設置量多卻質差。二是教學方式簡單粗放,採用「滿堂問」。一般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層層「誘惑」下沿教師設計的思路解答問題。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甚至有歧義,讓學生無從下手,無從探究。有時提問時機不恰當,只是在枝節問題上小打小鬧,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卻視而不見。而教師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動輒批評學生答案不標准,而對閃爍其中的「亮點」「閃光點」卻視而不見。三是學生思維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學生很少會從已知條件出發,提出發現型問題,甚至是創造型問題。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反思現狀,地理問題的探究任重道遠,需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能沖破黑暗,迎來黎明的曙光。
三、科學設置確定方向
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地理問題的探究創造條件與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探究意識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問題探究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生成提問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個人綜合素養,使地理問題的探究性設置朝科學、巧妙、實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1、平等意識,心中有人。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教師要樹立新型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和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待。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和理性對待;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地理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不因為學生提出一個在教師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嘲笑學生;教師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
2、情境意識,誘發思維。教師要確立「大教育」思想,結合時事以及區域和鄉土的客觀現實,充分重視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和社會密切聯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實用性的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有了疑問就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勤思好問。
如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一節教學中,在導入階段,筆者先通過屏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氟氯烴的生產與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烴而產生的臭氧空洞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極上空?(2)(我國不同時期的衛星雲圖)我國大陸高空的雲為何總是自西向東運動?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置,製造興奮點,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學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這些現象都與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有關。至此,學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
3、激趣意識,培養情感。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生長點、遷移點、應用點上去尋找,使學生在這些「點」上,探究出某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果。
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教學中當學習了鋒面與天氣後,那日是11月6日筆者設置一個問題:國家氣象局預測「11月8日前後冷空氣將襲京城」預測未來8天北京的天氣趨勢:11月6日—13日?該問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運用,這種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探究與嘗試。
4、連續設問有台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過程。設置問題的實質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來,並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驅使學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師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聯結點和關鍵點設問,組成邏輯關系緊密的實用性的台階式的問題組,或根據知識之間的因果遞進關系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中,由淺入深地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
5、釋疑結果有創論。缺乏問題探究的教學不可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溝通中的思維碰撞,更不會有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探究過程孕育著創新這一認知規律說明,探究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出獨到的見解、設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勵學生不斷探究。探究性強的問題往往指向於此目的。它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結論,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問題設置作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基礎。只有問題的設置巧妙實用,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及時發現並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准確地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只有問題的設置科學高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信息活動;才能鼓勵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也才能較完美地實現課堂管理功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探究性教學的春天花團錦簇,瑰麗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