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什麼是地理教學模式

什麼是地理教學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1-27 23:19:58

A.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B. 淺析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要讓學生建立「會學回、學好」的思想模式,並答且要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其中「先學」,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在教師教學指導階段中自己預習學習內容並嘗試解決教材上的問題。「後教」,指的是教師發現、評價學生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包括四個過程:1.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設計的學案進行有效預習,並在課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2.課程中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究學習。3.有重點地答疑解惑,並適當指導學習方法加以利用。4.課後及時進行整節課的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C. 什麼是地理教學模式

指的是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D. 淺談怎樣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要讓學生建立「會學、學好」的思想模式,內並且要確容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其中「先學」,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在教師教學指導階段中自己預習學習內容並嘗試解決教材上的問題。「後教」,指的是教師發現、評價學生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高中地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包括四個過程:1.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設計的學案進行有效預習,並在課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2.課程中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究學習。3.有重點地答疑解惑,並適當指導學習方法加以利用。4.課後及時進行整節課的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E. 該教師主要採用了什麼地理教學方法

該教師主要採用了案例教學法。
①案例教學法的優勢: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版學方法,其優點主要權有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加深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並且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加強了他們的思維訓練,也使學生之間學會了溝通和合作等。
②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由於地理本身綜合性較強,所以如何選擇適合的案例,如何篩選案例中的有效內容,都對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案例教學在地理上的廣泛應用也因為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而難以開展,如自然地理部分,內容本身難度大、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又強,要學生能自己能探究、討論還是比較難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教師的有效組織為保證,以精選的能說明問題的高中地理案例為材料,而要做到這些方面的有機結合則是對教師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教師不斷鑽研、提高,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來看是較為困難的。

F. 關於幾種地理教學模式的思考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綜合性回是其顯著特點之一。對學答科特點認知不足、經驗欠缺的教師不容易准確把握教學目標與任務,從而使地理課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課堂精彩與否,教學過程高效與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在於教學是否抓住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心任務。

G. 什麼是地理模式

地理模式是用於課堂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地理模式的流程為:
第一環節 情景導入
結合學科特點,教師通過採用不同的素材和途徑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其緊跟教師思路,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導入新課常用的方法:故事、謎語、、新聞報道??。
第二環節 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後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目標是導向,是導航儀。教師在引出課題後,出示課件上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並對個別目標給予解讀。但在課前3分鍾,教師或學生要把課時「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層面的目標板書在黑板固定的區間,便於課堂教學活動展示時逐一落實。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班級學習目標,從實際出發,各學習小組組長結合本組的學情,自覺主動地定位小組的學習目標,組內成員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自我確定個人的學習目標,彰顯分層學習目標的新理念。
●教師:編制課時「三維目標」,依託課標中的課時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學科性質等進行預設,同時還要考慮隨機生成。實施「精心預設,精彩生成」的原則,以期達到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知識與技能目標,融合「至少」、「以上」等字詞,呈現出分層目標。
第三環節 獨學
﹙一﹚檢查反饋:在獨學環節開始之前,通常要進行對上節課有關知識的反饋檢查。從檢查內容和對象上要注意分層次,並重點關注潛能生。檢查以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的形式呈現出來。檢查反饋也可根據具體教學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獨學是指學生個體學習而言,是自我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所有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如此學生才會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上獨學對於統一設置的基礎性的任務和問題,經過看書、發現、檢測等,學生學會「能夠學會」的基礎知識,篩選形成不會的「困難」問題。並把困難問題帶入對學環節。
●學生:獨學是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起步,是對學、群學的基礎。學生依據導學案這張「施工圖」,以本為本,「走進教材」。 通過對教材圈、點、勾、畫,理解、識記課本知識,使大部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並找出自己的疑惑。用雙色筆標注,帶到對學環節中解決。獨學環節完成後,要及時告知本組學習組長,以便自覺主動的進行對學活動。
●教師:依靠課標中課時內容的要求,學科特點,教材編排,學生學情等,預設出學生獨學的內容,編製成幾個問題,通過課件呈現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容量、新舊知識遷移、重點難點處理,兼顧學生差異,分層設計問題。根據獨學的內容,教師並作出方法上的指導,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獨學活動。
教師巡查時,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學生的態度和質量,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對個別潛能生要適時點撥指導,獨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對學環節。
第四環節 對學﹑群學
﹙一﹚對學:對學是指組內兩名同等程度學生間的小合作學習,其作用:既能解決獨學環節同等程度學生間存在同等層次的「困難」問題,以期達到相互對知識的補平,更會產生「1﹢1﹥2」的增值效應。
●學生:對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深入。針對獨學環節篩選出的困難問題,通過「同質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對子間存在的問題,實現同質資源互補。
●教師:高度關注各小組里每一個對子的對學態度和質量,尊重每一個對子間的差異,不搞「統一標
准」,班內巡視指導時,對個別對子尤其是潛能生對子進行適時指導幫助,查詢信息,做好問題記錄。對學環節完成時,教師督促學生進行群學活動。
若教材較簡便,學習的任務又少,對學過程中問題都得到解決,就不必進行群學環節。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難度系數大小,是否選取學生進行群學。
﹙二﹚群學:是組內學生多個對子進行的大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要針對一些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一般來說有:開放式的問題,歸納總結的問題,產生質疑的問題,任務過大個人無法完成的問題,產生意見分歧的問題??。
●學生:群學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再提升。群學時,學習組長相當於主持人,把組內的問題逐一提出,學生採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在觀點的碰撞中,相互啟迪。通過合作,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輔優補差的問題,解決了學生更多表達和展示機會的問題。
●教師:參照課標中課時的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指導用書的要求,學科性質,把課時內容中探究性任務,設計成幾個問題,每個問題以問題串的形式編制,並以課件的形式投放,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並對探究的內容進行方法指導。
教師參與小組群學活動,要「低低頭」,「彎彎腰」,採取「問一問」,「聽一聽」,「看一看」的方式,關注每個小組群學的效度,關注探究的深度,督促組內不同質學生的幫扶,並及時指導。做好小組學習探究問題的記錄,以便班內展示。
第五環節 展示點評
展示,即「發表,暴露,提升,呈現,示範,表達」。展示的內容有基礎性知識、探究性知識、達標知識,思維、方法、規律等層面的問題,並做出相應的點評、質疑。
●學生:學習任務展示時,展示組、點評組、質疑組的學生要積極主動,或教師喊號下進行活動。 展示組的代表進行展示,要聚焦問題。若進行口頭展示,聲音洪亮,語言規范,有時要用肢體語言,盡量脫稿或半脫稿回答。若進行黑板展示,盡快進入預定的位置,板書要迅速、工整規范,合理運用雙色粉筆。聽展者觀看、傾聽,不隨意插嘴,不私下議論,做好隨時記錄。
點評組的代表進行點評,要用第二人稱,目視被評者,不做重復、無意義的評價,要積極發現優點,中肯誠實的指出不足,大膽鼓勵個性化、創新性的觀點表露,達到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個性解讀、個性生成的目的。
質疑組(或其他組)的代表進行質疑,對展示組、點評組的問題,要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質疑對抗要針對問題,語言規范,簡明扼要,質疑組無需舉手,聽教師指號回答,或直接起立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既要預設展示的內容,同時關照問題的生成。基礎性知識一般採取口頭展示,探究性知識多採取黑板展示。教師更重要的作用根據學習任務的多少,進行展示、點評、質疑的合理、恰當的有效分工,每個學習任務都安排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小組點評,一個小組質疑。按照先後順序活動,真正實現了「組組有任務,人人都參與」的頂層設計。
教師不時的進行糾偏、補漏、評價,有時可質疑,引領學生向更深層次去思考,去探究。基礎性任務多由潛能生展示,探究性任務多由中等生展示,優等生進行點評、質疑,分層設計展示任務。
第六環節 精講點撥
只有消除不講不放心、不講不盡責任、不講考不好的「三不講」應試教育觀念,才能實現 「點撥」 與「精講」。 點撥要把握好時機,講究分寸,點撥到位但不要越位,不能代替學生思考。精講的內容要把握好「三講」的度: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惑點、盲點。
●學生:根據展示環節暴露或生成的問題,結合內容的易錯點、易混點、重點、難點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先獨立思考,再多向交流,向深度方向探究,實現有效探究,總結規律,抽取本質等。
●教師:課中展示階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憤」和「悱」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選擇一些有效方法進行點撥。教師要把握好「精講」的度「三講」的內容,並滲透一些學科思想、思維、方法、規律等,學生快速理解,掌握並拓展應用。
第七環節 達標測評
課堂的效果聚焦在目標的達成度。關注優等生解決問題的創新點,關注中等生解決問題的准確度,關注潛能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注重分層轉化,關注分層提高的提升率。
●學生:測試時,不看課本,不查材料,不交流討論,不看他人的答案,獨立完成。在限定的時間內,小考結束,按照老師給出的答案,或學生黑板展示的答案,組內同質對子用紅筆互批。學習組長公布成績或舉手錶決,驗證達成度。
●教師:分層設計達標問題,利用導學案上的達標測試題,或自編測試題,放在投影儀上投放,讓學生進行即時小考,公布答案,落實學生達標過關,並作出講評的准備。
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出學科優秀小組和個人。
第八環節 系統總結
通過組織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小結,使其完善知識體系,梳理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技巧,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規律。

H.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I. 地理教學方法與地理教學模式區別

地理教學模式是地理教學方法中的理論部分,地理學方法是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模式,地理教學法的實際操作部分,主要用於操作與實施過程。

J.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哪些模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