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巨作
Ⅰ 注釋說:「水經注是一部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結合<<三峽>>,從文學角度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個和三峽沒什麼具體聯系,水經注是我過古代人酈道元長期游歷,所寫的對中國古代地理所總結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斷缺的地方。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裡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悲哀婉轉,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峽的話,是上面的文章!
Ⅱ 最早的地理學巨著是什麼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這部古老的奇書記載了大量的神話故事,被人們廣為傳誦。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間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於是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山海經》里還記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補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天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山海經》全書共18篇,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該書按照地區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
Ⅲ 我國古代地理學巨著是哪個
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專《屬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Ⅳ 世界名著有哪些
1、《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小說《悲慘世界》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悲慘世界》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悲慘世界》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悲慘世界》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珂塞特》。《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2、《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 1482 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
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
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絲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世人全部的思想情感。
3、《在人間》——高爾基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瘳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歷經坎坷,飽嘗了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准備到喀山去。
4、《源氏物語》——紫式部
《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為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社會的腐政治和淫亂生活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和權力斗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而源氏的愛情婚姻,則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5、《紅樓夢》——曹雪芹
《紅樓夢》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長篇小說。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四大家族的榮辱興衰為背景,描繪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專制下新興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萌動。結構宏大、情節委婉、細節精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聲口畢現,堪稱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經典。
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其價值由於已經超越了時代本身而得以流傳。需要注意的是,廣義的世界名著不僅僅包含文學名著,還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Ⅳ 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巨著有: A:夢溪筆談 B:太平洋廣記 C:天工開物 D:水經注
D水經注
Ⅵ 《水經注》是一部( ) 巨作。
《水經注》是一部新的綜合性歷史地理巨著
《水經注》
中國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酈道元撰。舊傳三國時人桑欽著《水經》,酈道元為之作注,名《水經注》。原四十卷,北宋初已亡佚五卷,後人分割三十五卷以足四十卷之數。道元(469?—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歷仕宣武帝、孝明帝兩朝,先後出任冀州刺史於勁鎮東將軍府長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後遷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為政嚴猛著稱。雍州刺史蕭寶夤圖謀叛亂,忌恨道元的朝貴奏請派他為關右大使,進行安撫。蕭寶夤害怕道元之來不利於己,在他將要到達長安時派兵圍攻,加以殺害。
道元好學博聞,廣覽奇書。足跡所至,大至從長城以南,到秦嶺、淮河以北。他在書中徵引的前代和當時地理著作,即達三百七十餘種,包括一些南朝人的著述。自序說「訪瀆搜渠,緝而綴之」,所以很多材料是實際調查所得。《水經》只記載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條,而酈注卻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增加八倍多,注文共約三十萬宇,也比經文增多二十倍。
該書以水道為綱,連帶敘述流經地區的山陵、湖泊、郡縣、城池、關塞、名勝、亭障,以及土壤、植被、氣候、水文和社會經濟、民俗風習等各方面,還記載了各地有關的歷史故事。書中記錄作者所見的碑刻,共三百餘塊,利用它們作為幫助確定水道流經的依據。道元注意到水道源頭的伏流,和故河道之下還有相當多的地下水等現象,對於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濁、泥沙的堆積、洪水的漲落等水文變化,都很重視。他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地理現象,對每條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時期。還記載了各地水利設施近三十處,稱頌了許多偉大工程。對於從書本或實際調查都未能弄清的問題,道元採取謹慎態度,表示「未知所從」、「非所詳也」,這樣的存疑有七十餘處。《水經注》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中國以至世界地理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歷史和歷史地理的資料。《水經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寫,作為文學作品,也得到很高評價。由於酈道元是北朝人,關於南方水系的記錄不免簡略,時有錯誤。
舊本《水經注》經文與注文混淆在一起,字句脫誤甚多。清朝學者全祖望(1705-1755)、趙一清(1711一1764)、戴震(1724一1777)分別進行了區分經注的整理校訂工作,各自取得良好成績。後來有人因趙、戴兩家整理校訂的結果很多相同,因而認為戴震盜竊了趙一清的學術成果,是沒有根據的。清末,揚守敬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撰《水經註疏》,弟子熊會貞續加補修,極為詳盡,是《水經注》研究最為完備之書,已由科學出版社刊印,極便參覽。
<水經注》全書共40卷,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文字則是《水經》的20餘倍,達32萬字。其內容非常豐富,它以水道為綱,將河流流經地區的古今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風俗、古跡等作了盡可能詳細的描述。因此此書已不是簡單地注釋《水經》,而是在《水經》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的再創作,在我國古代地理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水經注》對1252條大小河流進行了全面記載,描述了各個河流的發源地點、幹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流程長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含沙量、汛期等情況。其中對北方一些河流的描述更為具體、詳盡,說明酈道元對這些河流非常熟悉。他既引用了許多古書的記載,也有不少他自己實際調查的結果。《水經注》中不僅記載了有水河道,而且還記載了無水舊河道24條,這些記載可為今天尋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線索。
望及時採納!
Ⅶ 地理學巨著是誰寫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明朝末期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游記》是他一生最傑出的作品,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驚慌地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裡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
徐霞客聽店主這么一說,游興反而大增。天亮後他立即按照事先打聽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險象環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的火把,便從黑洞里鑽了進去。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只見側面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後來,在西南地區,徐霞客又多次仔細考察過石灰岩地貌,曾先後探訪過101個岩洞。在他的筆記里,詳盡地記述了溶蝕對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蝕,不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圓形的窪地,還能形成狀如門洞的「天橋」以及岩洞中奇妙絕倫的石鍾乳、石筍。對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廣泛深入的考察和詳細記錄,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00多年;而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羅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偉大先驅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是徐霞客30餘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稱為「古今游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贊嘆說:「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