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理學家
Ⅰ 列舉五位我國近現代地理學家
張相文,安徽泗陽人,生於1866年,卒於1933年,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一生主要從版事兩大事業,其一是進行地權理教學和地理學研究。他從23歲時起開始他的教學生涯,先後在上海南洋公學、廣州兩廣師范講習所、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學堂擔任地理教員,1901年編寫了《初中地理》、《中等本國地理》,這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1905年又編寫了《地文學》、《地質學》等地學著作,其中的《地文學》是我國第一部自然地理教科書,首次把生物界納入自然地理學的范疇,增加了地文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的科學性,具有開創意義,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068/11431_SR.HTM
在這找找
Ⅱ 著名的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家有哪些
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專醫學家林巧稚、屬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等。
Ⅲ 著名的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家有哪些
竺可楨中國近代抄地理 學的奠基人
符淙斌符淙斌,氣候學家,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
吳國雄吳國雄,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 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數理和動力學造詣,又具有豐富的實際天氣經驗的學者之一。
Ⅳ 中國近代著名地理學家
1.現代地理學家的開山鼻祖--張相文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回字蔚西,號沌谷。宿遷泗陽答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
2.現代地理學集大成者--竺可楨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20歲),竺可楨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
3.跨界學者--翁文灝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出生於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理學博士學位,於1912年回國。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
Ⅳ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Ⅵ 現代的地理學家都有哪些
著名地理學家: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因見明末政治黑
Ⅶ 求十個最具影響力的地理學家名字
埃拉托斯特尼 (276BC - 194BC) - 計算地球大小。
托勒密 (c.90–c.168) - 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Geographia)。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s Mercator) (1512-1594) - 創新的地圖學家製作了麥卡托投影法。
亞歷山大·馮·洪堡 (176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創立了地理學的分支。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 (177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占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把交椅。
阿諾德·亨利·蓋奧特(Arnold Henry Guyot) (1807-1884) - 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冰流(ice flow)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 - 美國地理學之父及侵蝕循環(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
韋達‧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 - 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學原則。
麥金德爵士 (1861-1947)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了英國地理協會(Geographical Association)、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 (1893-1969) - 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段義孚(Yi-Fu Tuan) (1930-) - 美籍華人學者,開展人性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1935-) -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Marxist geography)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
邁克爾·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 (1944-) - 著名地理信息系統學者及在2003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
奈傑爾‧思瑞夫特(Nigel Thrift) (1949-) - 非表象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發起人。
Ⅷ 現代有哪些地理學家
中國近現代的地理學家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以下列舉部分:
白光潤
白眉初
白永平
包安明
寶音
保繼剛
鮑覺民
蔡建霞
蔡孟裔
蔡強國
蔡運龍
曹桂發
曹延藩
曹有揮
陳百明
陳朝輝
陳傳康
陳爾壽
陳發虎
陳廣庭
陳國階
陳漢欣
陳靜生
陳俊合
陳可馨
陳立人
陳能
陳沈良
陳述彭
陳曦
陳效逑
陳亞寧
陳永勤
陳永森
陳振樓
陳忠暖
諶湛溪
成升魁
承繼成
程國棟
程和琴
褚廣榮
褚亞平
崔功豪
崔鵬
代合治
鄧先瑞
丁四保
丁永建
董治寶
杜德斌
段漢明
範文紀
方創琳
方鳳滿
方俊
方修琦
馮德顯
馮起
馮學智
傅伯傑
傅先蘭
甘枝茂
高峻
高前兆
高全洲
高抒
高泳源
葛劍雄
葛全勝
葛綏成
宮輝力
龔勝生
穀人旭
顧朝林
顧祖禹
郭來喜
何秋濤
胡煥庸
胡序威
黃秉維
黃國璋
黃健民
黃錫疇
景才瑞
藍勇
李春芬
李德仁
李國平
李吉均
李潤田
李四光
李小建
李小文
李旭旦
梁溥
林炳耀
林超
劉東生
劉科偉
劉培桐
劉興詩
劉興土
陸大道
陸林
羅洪先
羅開富
馬溶之
寧越敏
秦大河
任美鄂
沙學浚
沈玉昌
施雅風
石泉
史念海
宋家泰
孫鴻烈
覃成林
譚其驤
塗長望
王成組
王恩涌
王鴻禎
王緝慈
王乃梁
王穎
王庸
伍光和
魏清泉
翁文灝
吳傳鈞
吳殿廷
吳尚時
吳中倫
徐建華
許學強
嚴德一
嚴如煜
閻小培
楊紉章
楊吾揚
葉嘉安
尤聯元
曾剛
曾世英
曾昭璇
張其昀
張文忠
張相文
趙榮
周立三
周廷儒
周一星
朱鶴健
朱思本
朱震達
竺可楨
鄒代鈞
鄒逸麟
左大康
Ⅸ 我國現代的著名地理學家都有誰
李時光
Ⅹ 中國的地理學家有哪些人
中國地理學家 聽語音
古代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1]例如: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徐繼畲
楊守敬
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張騫父子
班超父子
法顯,晉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鄭和
近現代
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以下列舉部分:
白光潤
白眉初
白永平
包安明
寶音
保繼剛
鮑覺民
蔡建霞
蔡孟裔
蔡強國
蔡運龍
曹桂發
曹延藩
曹有揮
陳百明
陳朝輝
陳傳康
陳爾壽
陳發虎
陳廣庭
陳國階
陳漢欣
陳靜生
陳俊合
陳可馨
陳立人
陳能
陳沈良
陳述彭
陳曦
陳效逑
陳亞寧
陳永勤
陳永森
陳振樓
陳忠暖
諶湛溪
成升魁
承繼成
程國棟
程和琴
褚廣榮
褚亞平
崔功豪
崔鵬
代合治
鄧輝
鄧先瑞
丁四保
丁永建
董治寶
杜德斌
段漢明
範文紀
方創琳
方鳳滿
方俊
方修琦
馮德顯
馮起
馮學智
傅伯傑
傅先蘭
甘枝茂
高峻
高前兆
高全洲
高抒
高泳源
葛劍雄
葛全勝
葛綏成
宮輝力
龔勝生
穀人旭
顧朝林
顧祖禹
郭來喜
韓茂莉
韓昭慶
何秋濤
賀燦飛
侯仁之
侯甬堅
胡煥庸
胡序威
華林甫
黃秉維
黃國璋
黃健民
黃錫疇
景才瑞
藍勇
李春芬
李德仁
李國平
李吉均
李潤田
李四光
李小建
李小文
李旭旦
梁溥
林炳耀
林超
劉東生
劉科偉
劉培桐
劉興詩
劉興土
陸大道
陸林
羅洪先
羅開富
馬溶之
滿志敏
寧越敏
秦大河
任美鍔
沙學浚
沈玉昌
施雅風
石泉
史念海
宋家泰
孫鴻烈
覃成林
譚其驤
唐曉峰
塗長望
王成組
王恩涌
王鴻禎
王緝慈
王乃昂
王乃梁
王守春
王穎
王庸
伍光和
魏清泉
翁文灝
吳傳鈞
吳殿廷
吳尚時
吳松弟
吳中倫
徐建華
許學強
許學工
嚴德一
嚴如煜
閻小培
楊紉章
楊吾揚
葉嘉安
尤聯元
曾剛
曾世英
曾昭璇
張其昀
張偉然
張文忠
張相文
張曉虹
張修桂
趙榮
周立三
周尚意
周廷儒
周一星
周振鶴
朱鶴健
朱思本
朱震達
竺可楨
鄒代鈞
鄒逸麟
左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