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地理學
⑴ 南方大學在哪個省市
南方大學在廣東省廣州市。
華南解放後,為解決幹部不足問題,由葉劍英、陳唯實、羅明等籌建,成立於1950年1月1日,後於1952年10月全國高等院系調整並入華南師范學院(今華南師范大學)。
建國三十五周年了,跟隨著新中國一起誕生的南方大學,在她辦學三年的歷程中,光榮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49年秋大軍南下解放全中國時,就面示葉劍英同志在華南解放之後,要創辦一所革命大學,可定名為南方大學,並題了「南方大學」四個字,葉劍英同志離北京就任華南分局第一書記時,欣然接受毛主席關於創辦南方大學的指示。
從在北京的華北大學(後改為中國人民大學)等校抽調一批高中級領導幹部隨軍南下,到了贛州,在戎馬恍惚之際,還開會討論籌辦計劃。
10月14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葉帥兼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10月21日,華南分局會議決定籌辦南方大學,由葉帥兼任校長,陳唯實任第一副校長,羅明任第二副校長。
當時南方大學經過黨組織在高等院校抽調一,二,三年級黨員學生開辦幹部預備班,同時登報在華南招收了第一期學生。1949年12月,籌備就緒,隨卻於廣州石屏牌正式開學上課,這就是南方大學的創建階段。
(1)邊疆地理學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在南方大學建校三年中,培養近2 萬名革命幹部和專業人才,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歷史貢獻。
在南方大學18230名畢業生中,當時分配參加土地改革的4396名,參加軍事干 部2572名,參加財經部門工作的1996名,參加文教部門工作的911名,參加廣東省、廣州市工會工作1168名。
分別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各機關、團體工作的4109名,分配到廣東、廣西各地區做地方工作的3013名,派駐華南以外地區工作的65名。
他(她)們在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經濟建設,文教建設,政權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而參加各地土改的畢業生,在土改完成後,又服從組織安排,繼續留下參加地方各項工作。
現在很多人已成為當地各個部門的骨幹力量,有的還當了縣、市領導幹部。南方大學畢業生很多從事教育工作,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振興我國教育事業盡心盡力。許多人成了優秀教師,中學校長;一些在大學工作的成長為教授。
當然,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廣大南方大學畢業生,五十幾年如一日地在工廠、在礦山、 在邊疆、在海島、在農場、在鄉村,勤勤懇懇地工作,「甘當勤務員」,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樣是受到人們欽 佩和尊敬的。
另外,南方大學的師生還積極參與廣州市越秀山體育場的興建工作。據悉,1950年3月24日,葉劍英任校長的南方大學800名青年首先開進越秀山體育場建設工地,一連奮戰了3天,打響了建場工作的第一炮。
在此後的時間里,全市的工廠、機關、學校、解放軍部隊等單位共發動了1萬7千多人開展義務勞動,進場參 加修建工程。1950年10月越秀山體育場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體育場初具規模。10月14日在新建成的場地上,舉行了慶祝廣州解放一周年的廣州市第一屆 人民體育運動大會。
至1953年,場內包括一個大型足球場和一條400米跑道全部完成。1956年擴建了大門樓以及東南和東北看台,沿山坡建好的看台可容納 2.8萬觀眾。
⑵ 初一上學期的七科(生物,地理,政治,歷史,數學,英語,語文)重點復習資料或難點問題,要加答案。謝謝了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提綱(人教版)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 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6、生長發育 7、能繁殖 8、遺傳變異
二、 觀察法 P2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四、 對照實驗 P15
五、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 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時練習卷子的題目)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1.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三、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1、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2、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3、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 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二、 實驗過程P43-44
三、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 細胞壁:支持、保護
2、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3、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4、 細胞核:貯存&傳遞遺傳信息
5、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6、 液泡:細胞液
7、 線粒體:呼吸的場所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二、 動物細胞的結構
1、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2、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3、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 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⑶ 地理助學 沿陸上疆界線,按逆時針方向找出我國的九個邊疆省級行政區,並寫出其行政中心.
遼寧省;沈陽;
吉林省;長春;
黑龍江省;哈爾濱;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
甘肅省;蘭州;
新疆維吾爾;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西寧;
雲南省;昆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
⑷ 興山縣在哪
基本資料
【拼音】 Xingshan Xian
【位置】 東經110°45'-113°43',北緯31°14'-32°
【面積】 2328平方千米
【人口】 180977(2008年)
【代碼】 420526
【郵編】 443700
【駐地】 古夫鎮
【區劃】 2004年轄6鎮2鄉:古夫鎮 高陽鎮 峽口鎮 南陽鎮 黃糧鎮 水月寺鎮 高橋鄉 榛子鄉
【沿革】 始建於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因縣治興起於群山,故名興山。
[編輯本段]興山概況
興山縣是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始建於公元 260年。縣轄2鄉6鎮、114個村(居委會),國土面積2327平方公里,總人口18.26萬人。基本縣情為:
大山區縣。 興山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北側、大巴山余脈與巫山余脈交匯處。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共有大小山頭 3580座、溪河156條,海拔高差2317.4米,人口密度80人/平方公里。全縣地貌結構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家園」,人均耕地1.08 畝。
庫區移民縣。 因三峽工程建設,興山是湖北省4個庫區縣區、3個整體搬遷縣城的縣區之一,移民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19%。
老區貧困縣。 興山縣是巴興歸革命根據地,早在1927年4月就建立了中共興山縣特別支部委員會。全縣8個鄉鎮都是省定貧困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
資源豐富縣。 興山有水能、礦產、林特、旅遊四大自然資源,興山依託四大資源,不斷探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途徑,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興山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 ,按照「水電起步,礦產突破,林果特開花」的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依託資源,開放開發,勵精圖治,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我縣在中央各部委、省市各部門和對口支援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搬遷、發展、穩定的工作大局,以搬遷促發展,以發展保搬遷,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
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47億元,財政收入2.6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758萬元,出口創匯10400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9.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儲蓄達514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69元 。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興山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北側,東與宜昌市夷陵區接界,南和秭歸縣毗鄰,西同巴東縣相交,北與神農架林區接壤,東北連接保康縣。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54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古夫鎮。轄2鄉6鎮:高橋鄉、榛子鄉、古夫鎮、昭君鎮、峽口鎮、南陽鎮、黃糧鎮、水月寺鎮。108個村5個居委會,總人口18.52萬人。 國土總面積 2327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興山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以北,地處秦巴大山區,經緯度在東經110°25′至111°06′,北緯31 °04′至31°34′之間。東臨宜昌、保康,西與巴東毗鄰,南接秭歸,北抵神農架林區,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54公里,總面積2327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2.57‰,佔全國的0.24‰。興山的地貌區劃屬秦嶺大巴山體系,山脈走向從東向西伸展,總地勢為東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東北部群山重疊,多山間台地,向南逐漸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溝深谷幽,水流湍急。縣境內有大小山頭3580座,最高點位於與巴東交界處的仙女主峰,海拔2426.9米;最低點位於與秭歸接壤處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達2317.4米。全縣地貌可劃為三種類型:一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溝河谷低山區。該區面積355.0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由香溪河、涼台河兩大水系控制最低部位。地表由紫砂頁岩、泥質岩及灰岩組成,兩岸山陡坡急,但在沿河兩岸相繼出現夫子岩、建陽平、南陽河、平邑口、高陽鎮等大小不等的河谷小盆地。二是海拔800至1200米之間岩溶剝蝕中山區。該區面積575.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5%,分布於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表由白雲岩、硅質岩、灰岩、砂岩等組成,地勢北高南低,山頂渾圓,河谷縱橫,溪溝由北向南深切。三是海拔1200米以上的緩坡、平淌高山區。該區面積1397.0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0%,分布於東北部和西南部。地表由元古界灰岩、泥質岩以及變質混合岩組成,區內山峰復巒,山脊眾多,形成溶蝕窪地、溶洞、落水坑、伏流、石林等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
興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冷暖多變,雨水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熱多伏旱;秋季多陰雨;冬季多雨雪、早霜。由於地形復雜,高低懸殊,氣候垂直差異大,這種特殊的氣候特徵為多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故有「山上皚皚霜雪,山下桃紅李白」之說。興山年平均氣溫在15.3℃左右,年際間氣溫變化不明顯。極端最高氣溫為43.1℃,極端最低氣溫為-9.3 ℃。年平均無霜期,低山272天,半高山215天,高山163天。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為99千卡/平方厘米,季節分配為夏多冬少,4至9月總輻射量為64千卡/平方厘米,佔全年的64.7%。平均日照時數為1682.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38%。年平均降水量為900至1200毫米,絕對降水量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大,北部多於南部,高山多於低山,夏季多於秋冬春季。
[編輯本段]管轄范圍
古夫鎮 昭君鎮 峽口鎮 南陽鎮 黃糧鎮 高嵐鎮 水月寺鎮 高橋鄉 湘坪鄉 平水鄉 榛子鄉 火石嶺鄉 建陽坪鄉
2001年1月5日,興山縣正式宣布該縣由原來的7鎮6鄉撤並為6鎮2鄉:除保留原設的高陽鎮和高橋鄉之外,其它鄉鎮都進行了調整:撤銷高嵐鎮、建陽坪鄉、湘坪鄉、平水鄉、火石嶺鄉,將原高嵐、建陽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區域依次劃歸依次劃歸水月寺鎮、峽口鎮、南陽鎮、古夫鎮。新的鄉鎮政府分別駐水月寺、大峽口、南陽河、夫子岩。原火石嶺鄉14個村分別歸屬黃糧鎮和榛子鄉。
蒸蒸日上的昭君故里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湖北興山縣始建於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因縣治興起於群山,故名興山。興山縣是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全縣共轄兩鄉6鎮,總人口18.27萬,國土總面積為2327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人文興山
興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孕育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歷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後裔,熊摯封至興山,築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西漢時期,王昭君自願請嫁匈奴,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的安寧作出重要貢獻,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來亨率眾在這里堅持斗爭13年,在辛亥革命中,有興山籍首義志士高尚志、孫紹箕、陳廣安、賈也洪、邢予文等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巴興歸蘇區,是賀龍領導的湘鄂根據地之一,1928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興山縣委員會。在抗日戰爭中,興山是保衛重慶的正面戰場,興山人民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興山,從此,興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譜寫了新的篇章。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興山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眾多的土特產品,山下有豐富的礦產,山間河流蘊藏有充足的水能、山水林結合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水電、礦產、林特、旅遊四大優勢資源。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縣委、縣政府從本地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念自己的山水經,走自己的開發路,確立了「水電起步,礦產突破,林果特開花」的經濟發展戰略。在這個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換屆不換思想,換帥不換做法,咬定發展不放鬆。到了90年代又進一步深化為「水電交通先行,礦產加工振興,旅遊流通突破,高效多經富民」的新內涵,頗具特色的「興山之路」越走越寬廣。全縣水電建設再次掀起高潮,到2001年裝機達14萬千瓦,僅1996年放開水電建設市場後,2年時間就融資2個億,新上電站總裝機容量相當前18年所建電站的1.6倍,以磷化工產品為主導的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組建了湖北興發化工集團,到200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8億元,增加值達到2.18億元,比同期增長31.95%,工業強縣的戰略思想得以成功實踐。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境內通車里程達1320公里,96%的村通了公路,電話交換機容量近20000門、電視覆蓋率達96%,新縣城建設速度加快,將於2002年9月28日舉行落成慶典。到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7.02%,計劃生育率連續5年保持在98%以上,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職工平均工資達7677元,50%的農戶步入小康,城鎮化水平達21.6%。1998年,全縣基本實現整體脫貧目標,興山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在新世紀里,到2003年,縣委、縣政府將帶領全縣人民力爭實現「四個確保、四個提高、四個加速」的奮斗目標,即確保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分別達到15億元、32億元、1.5億元和3000元以上,力爭實現上述指標翻一番的奮斗目標;著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經濟運行質量、社會文明程度、城鄉生活水平;加速水電大縣、工業強縣、財政富縣、小康縣建設。屆時全縣人均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千瓦、宜昌興山工業園區將進入豐產期,興山將建設成全國最大的磷化工基地,新縣城搬遷結束,一座融現代精神與傳統文化、建築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城、旅遊文化城、生態環境城將在古夫鎮拔地而起,全縣80%的農戶將步入小康行列。二十一世紀昭君故里必將以更加嶄新的姿態屹立在香溪河畔。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4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5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6.17億元,同比增長19.2 %;第三產業增加值9.62億元,同比增長8.7%。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51.4%、30.6%。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9:45:36調整為18:51:31。
全年財政總收入34374萬元,比上年增長29.9%,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111萬元,比上年增長21.9%。
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5494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的100366萬元增長18.6%。其中,全縣規模企業實現增加值145491萬元,比上年的91292萬元增長20%。
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765萬元,比上年的94266萬元增長32.4%。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617萬元,比上年的 86111萬元增長20.3%。
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20233萬美元,比上年的10185萬美元增長98.7%。
全年接待旅遊人數40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增長25%。實現旅遊總收入2.8億元,增長40.0%。
年末全縣總人口180977人,比上年減少1724人。其中,男性人口為94484人,女性人口為86493人,男女性別比為109.24。全年出生人口1338人,出生率7.36 ‰,出生率占總人口的0.64%;死亡人口2401人,比上年上升0.076%,死亡人數佔全縣總人口的1.32%,死亡率13.20‰;人口自然增長率-5.84‰;計劃生育率為98.97%。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83元,比上年的3069元凈增414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元,比上年的8695元增長13.4%。
[編輯本段]興山旅遊
興山縣始建於公元 260年,因「環邑皆山,縣治興起於群山之中」而得名。她位於三峽大壩庫區壩首,東臨宜昌,西連巴東,南接屈原故里,北枕神農架。區位優勢獨特,水陸交通方便,209國道和宜秭省道貫通東西。三峽大壩的蓄水,使興山的旅遊交通條件大為改善,並給興山旅遊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原來從陸路需3小時現縮短為1個半小時。大壩蓄水後,進出興山的旅遊交通的安全快捷和舒適性有顯著提高,真正符合「進得來,出得去,散得開」的現代旅遊交通要求。
興山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境內群峰競秀,萬木爭榮,溪流縱橫,碧綠多姿。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其人文旅遊和生態旅遊以豐滿的主題形象、鮮明的區域特色而成為興山縣乃至宜昌市的「名片」。旅遊資源是興山縣的四大優勢資源之一(水電、礦山、林果特、旅遊)。主要有昭君村文化旅遊區、高嵐自然風景區、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古夫新縣城民俗生態旅遊區和古洞口水上旅遊區。
全長 90公里的香溪河因「昭君浣紗、溪水盡香」而得名,昭君村古漢文化游覽區左右雙溪夾流,四周青山環抱,修竹擁翠,四季花果飄香,人以村傳,村以人名。昭君宅、梳妝台、娘娘泉、後花園、撫琴台、紫竹苑、昭君書院、楠木井、浣紗處、琵琶橋、大禮溪、小禮溪、珍珠潭、選妃台、離鄉灘、昭君渡等20多處遺跡遺址羅列其間。
高嵐自然風景區,前不知其所窮,後不知其所止。無峰不奇,無石不異,宛若仙境,令人流連忘返。全長 9公里的「天下第一卧佛」形態逼真,世人稱奇。境內共有100多處自然景觀組成前十里畫廊和後十里畫廊。慢步20里畫廊,移步換景。原國家旅遊局局長韓克華游後贊道:「桂林高嵐皆仙境,山光水色各不同,四處雲峰極妙趣,猶如神筆繪丹青」。
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與神農架原始森林毗鄰,這里稀有樹種繁多,珍禽異獸可覓,地下溶洞密布,共有 90餘處景點,擁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巨大優勢和潛力。特別是以奇、美、幽、絕而著稱的神農洞,洞內氣勢恢宏。各種景觀自然天成,儀態萬千。洞外奇岩夾徑,山石嶙峋,古木森森,疏影遮日。 這里素有「天然木園」之稱,是天然的葯材庫。這里也是一座龐大的天然動物園。品種繁多的稀有的飛禽走獸,令人嘆為觀止。
古夫新縣城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座年輕的移民縣城,無處不向人們展示著「山水園林城,旅遊文化城、生態環境城」的魅力。漫步古夫新城,藍天白雲下,青山碧水間,草青綠,花似錦,街道寬敞,新樓櫛比。景迷人,色亮麗,遊人如織,商賈雲集。廣場樂,公園笑,置身其間,心曠神怡。 2004年,她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被國家愛衛會授予「全國衛生城鎮」稱號,2005年被評為省級文明縣城。這座魅力無窮的新縣城,是三峽庫區乃至湖北省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新縣城夜景
縣內現有國內旅行社 2家, 四星級賓館 1 家,三星級賓館 2 家,旅遊專用碼頭1座。
興山,這塊鑲嵌在長江西陵峽北則的翡翠,是三峽工程和長江中游地區的「綠色屏障」,是湖北省「兩江一山」大旅遊區的重點區域,是宜昌市的後花園和新三峽延伸線上的精品走廊。
昭君故里,美麗興山。她就像一窖陳年老酒,香飄萬里,醉人心脾,令人心往神馳。
興山
興山縣位於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長江西陵峽北側,新縣城古夫鎮距宜昌市176公里,距三峽大壩97公里,北距神農架林區木魚鎮60公里,屬國務院確定的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興山是三峽旅遊重點區域,也是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黃金旅遊線的主要通道。全縣共轄6鎮2鄉,104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總人口18.47萬人,國土總面積為2327平方公里。於公元260年建縣,距今1743年。
興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不僅孕育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它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家鄉。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歷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後裔,熊摯封至興山,築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西漢時期,王昭君自願請嫁匈奴,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的安寧作出重要貢獻,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來亨率眾在這里堅持斗爭13年,在辛亥革命中,有興山籍首義志士高尚志、孫紹箕、陳廣安、賈也洪、邢予文等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即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巴興歸蘇區,是賀龍領導的湘鄂根據地之一,1928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興山縣委員會。在抗日戰爭中,興山是保衛重慶的正面戰場,興山人民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興山,從此,興山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譜寫了新的篇章。
[編輯本段]社會發展
興山山川秀美,境內山巒重疊、崗翠巒青、萬木崢嶸,水能、礦產、林業、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已 建成了大小電站47座,裝機容量達18萬千瓦,人均裝機和用電量居全國縣級領先水平,實現了農村初級電氣化;通過走「小水電站先行、載電體開路、深加工振興」工業經濟發展之路,開發利用10多種地礦資源,形成了磷化、冶金、建材等支柱產業,以磷化工為主導的興發化工集團擁有總資產20多億元,產品銷售到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5千萬美元;林果業開發了以昭君臍橙、錦橙、胭脂柚、薄殼核桃、銀杏、杜仲、中華獼猴桃為品牌的特色產品,60萬畝林果特基地已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圍繞「山水園林城、旅遊文化城、生態環境城」的建設目標,新縣城成了全省最漂亮的縣城之一;公路通車里程1300公里,90%村通公路,新建年吞吐60萬噸貨物,30萬人次客人的峽口港已投入運行,蘭杭高速公路經過興山境內已納入國家計劃。完成了農村電網一期改造任務,興建水利工程600多處,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一大批項目。開通興山到宜昌廣播電視光纜,電話機安裝總容量2.8萬門,移動通訊覆蓋各鄉鎮和各交通幹道。昭君山莊、漢明妃大酒店、香溪大酒店等多家星級賓館為四海賓客提供一流的服務。為改善服務環境,建成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
興山人民將按照「項目強縣、科技興縣、開放活縣、生態富縣」戰略,努力實現「四大項目」,即全國知名的小康電氣化縣、全國最強的磷化工縣、全市出口創匯最多的縣、三峽庫區經濟強縣。展望明天,昭君故里將更加檠榮富庶美好。
[編輯本段]投資環境
興山縣位於湖北省西部,東臨宜昌、保康縣,西連巴東縣,南接秭歸縣,北抵神農架林區。新縣城東距宜昌市176公里,距三峽大壩97公里,西北距神農架林區木魚60公里。
近年來,突出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建設、改造及在建包括宜興公路、209國道古平段、209國道白鏵段、高峽公路、古兩公路、峽口碼頭、高古公路、昭君大橋等工程。滬蓉(北)高速公路經過興山境內已納入國家計劃。完成了農村電網一期改造任務,興建水利工程600多處,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一大批項目。開通興山電視光纜到宜昌廣播,電話機安裝總容量2.8萬門,移動通訊覆蓋各鄉鎮和各交通幹道。漢明妃、昭君山莊、大酒店、香溪大酒店等多家星級賓館為四海賓客提供一流的服務,為改善服務環境建成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
⑸ 孩子理科比較薄弱,應該讓他改學文科嗎
有些同學學不好,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笨,反而是因為他們智商太高,所以,你必須想方設法讓他笨下來。 因為,這種學生,思維過於活躍,而且常常跑偏,老師在上面說物理的矢量,他老人家就可以想到屎尿之類的東西,而且常常向人炫耀他的思想家的成就。如果沒人理會他,好吧,老師繼續講什麼位移啊,加速度啊,他肯定是一動不動了,那就睡覺!如果,是家長想要他學,那就不用麻煩他了。以後,讓他安靜一些再說吧。如果是他想,好吧,我告訴你,我是怎麼樣對付這些想學但是,有毫無頭緒的學生的。
⑹ 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哪幾個
55個少數民族分別是:
阿昌族、鄂溫克族、傈僳族、水族、白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吉克族、保安族、仡佬族、滿族、塔塔爾族、布朗族、哈尼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薩克族、門巴族、土族、朝鮮族、蒙古族、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苗族、維吾爾族、傣族、回族、仫佬族、烏孜別克族。
德昂族、基諾族、納西族、錫伯族、東鄉族、京族、怒族、瑤族、侗族、景頗族、普米族、彝族、獨龍族、柯爾克孜族、羌族、裕固族、俄羅斯族、拉祜族、撒拉族、藏族、鄂倫春族、黎族、畲族、壯族。
55個。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6)邊疆地理學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的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
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他們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滿族、獨龍族。在這25種少數民族中,有15種少數民族是雲南省獨有,他們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諾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
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待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出來後予以更新)。
⑺ 中國有哪幾個平原
1、東北平原
位於我國的東三省境內,是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達35萬平方千米,又分為松嫩平原(在松遼盆地),遼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三部分。它被譽為黑土地,這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區。
又稱松遼平原.位於祖國東北部,,介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北起嫩江中游, 南抵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 千米, 東西最寬達400 千米, 總面積35 萬平方千米左右, 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遼河、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的。
大部分海拔在200 米以下, 長春附近松遼分水嶺處地勢稍高(200~250 米).松遼分水嶺以南稱遼河平原, 以北的西部稱松嫩平原, 東部稱三江平原。
2、華北平原
即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沖積成的。華北平原以西就是黃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來經常受沙塵暴的影響;另外,華北平原由於產業分布原因,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但是處於我國腹地,經濟較好,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在黃河下游地區.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 東到渤海、黃海和山東丘陵, 北起燕山, 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 東南止於蘇、皖兩省北部, 同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接。
面積約30 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沖積平原.主要由黃河、海河、淮河、灤河沖積形成。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 米以下。黃河下游天然堤橫貫平原中部,將華北平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稱黃淮平原,北部稱海河平原。
3、長江中下游平原
號稱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其實不是一個整體,三個板塊彼此有很長的大山隔離、以長江相連。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長江沖積成的,河網密布,水量充足,適於水稻等糧食生產,因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在長江三峽以東, 淮陽山地和黃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以北,向東直抵海濱。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沿江兩岸寬窄不等, 可以分為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勢低平, 海拔多在50 米以下,河湖眾多,農業發達。
4、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居兩湖盆地(也稱湖北盆地)里兩湖平原的南部,北部與湖北的江漢平原相接。主要由長江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輸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等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
面積1萬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5米,總湖容178億立方米,號稱"八百里洞庭"。
整個平原總面積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覆蓋常德、益陽、湘陰、岳陽等19個縣市以及涔澹農場等15個國營農場;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佔19%,轄松滋、公安、石首等縣(市)。
5、潘陽平原
鄱陽湖平原,又稱豫章平原、鄱陽湖盆地,是南昌盆地的重要部分。是長江和鄱陽湖支流水系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等水沖積而成的湖濱平原,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鄱陽湖平原位於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邊境,115°01′-117°34′E,27°32′-30°06′N之間,總面積約38760.6平方公里。
⑻ 邊疆地理學可以考博嗎
你好:可以考博的。只要有招生單位招生就可以報名的。但該專業目前招生的人數比較少,開設該專業的學校也不是很多的,算是個小冷門。
⑼ 鶴崗房價為什麼這么低
對於鶴崗房價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供大於求,一是房子蓋多了;二內是人少了。
鶴崗的低價房容很大程度是因為過去幾年過量棚改造成的。棚戶區改造中供應了大量遠郊區房源。而價格低的房產基本都是遠郊區縣的棚改房,供應量大,又沒有交易量,低價在所難免的。鶴崗是地級市,屬於煤炭資源枯竭城市,年輕購房人群的減少,正在影響房價走勢。
東北很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比較頹廢,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外流很明顯,比如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等,過去是煤炭和工業相對發達的城市,但這幾年因為煤炭行業整頓,城市產業發展也受到影響。
除了人口外流外,購房資金也在外流,在沒有人口支撐的情況下,樓市交易不好,價格自然比較低。2018年鶴崗經濟漲幅放緩,也影響了購房者的購買決策。從目前東北區域來看,缺乏產業活力,房地產業很難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