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興趣的培養
Ⅰ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好地圖,課本插圖,地理掛圖組織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廣,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藉助地圖,強化記憶。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使用地圖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對地理知識的記。
2、認真設計地理板圖滲透於課堂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設計地理滲透於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注意力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3、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等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 如講「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時,可先打出繪有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接著課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 ,年復一年的的沉積,不斷抽動繪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積帶投影片,說明河床不斷抬高,進而造成水位不斷升高。這時可向上抽動繪有河水橫斷面的水位線投影片,於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再向上拉動繪有不斷加高的堤壩投影片,這樣,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把「地上河」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4、在地理教學中地穿插地理趣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本中,有許多地理要領、地名、地理數據、地理規律及其成因,要求學生記住,這些抽象的內容,單純地讓學生去記,是很難記住的,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與一些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聞加以驗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5、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並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Ⅱ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縮小師生距離,以真摯感情培養學生興趣
情感關系是師生心理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教學效果有著重大影響。教學過程並不是一個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移植到另一個頭腦中去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間心靈的接觸與交往的過程。因此,融洽的師生情感,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真摯的師生情感,是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親身體會到,教師良好的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不良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在友好、和悅、輕松、互助合作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好,在緊張、對抗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差。這說明師生間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認為,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絕不是靠多次的重復,而是靠興趣、靠理解、靠師生間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准確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養師生間的真摯情感,縮小師生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認真上好第一節課,點燃學生學習興趣之火。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講每一章節的第一節課時,首先要抓住這個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講好第一節課,這是學生對該章地理內容是否有興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強易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例如我在講七年級上冊第一節課時,我是讓學生假設他們自己是導游或者是美食家或者是運動員或者是做絲綢生意的大老闆,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並讓同學討論,最後得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結論。讓學生感到這些現象就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學生有興趣並渴望知道的東西,因而能使學生覺得學習地理能增長見識,切實有用。
三、激趣引題,引人入勝。
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鍾,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可採用歌謠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戲、歌曲或者最近發生的國家大事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新疆》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斷,然後問:片中唐僧師徒要過的是什麼山?(火焰山)這座山在現實生活中有嗎?(有)在我國哪個省?(新疆)那麼你們對新疆了解嗎?通過看片和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後面的東西就好講多了。
四、加強教學語言藝術,靈活運用各種趣味語言。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傳授地理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一位教師即使擁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最終也是必須藉助教學語言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因此,地理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在語言美中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
如在講述《中國的河流和湖泊》時,為提高學生興趣,在概述部分可進行這樣的描敘:「我國有許多大江大河,淵源流長,奔流不息,浩浩盪盪,注入海洋;更有許多小溪小河,穿過原野,繞過山崗,一路歡歌,悠悠流淌。我國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猶如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顆顆明珠。有的湖面廣闊,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蔚為壯觀;有的群山環繞,湖水如鏡,山水相映,景色秀麗。」通過貼切形象的描述,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當然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面,使學生急於想了解我國河流湖泊的具體情況,為後面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條件。
在地理教學中,還可根據具體內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詩歌、民謠、謎語來配合教學。
1.巧引詩歌:
如在講季風時,可以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又如在講述長江三峽時可引用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配合有輕有重、抑揚頓挫的語調,展示三峽圖片,這樣就形象生動、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三峽灘險、流急、景美的特點,把學生引入興趣盎然的境地。
2.妙用諺語與民謠:
如在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雲過山坡濕,雨過山頭明」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
又如為描述橫斷山區,為了說明其嶺谷相間、交通困難,可引用「上山雲里鑽,下山走河邊,對面喊得應,走路要一天」的民謠;對其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則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來進行形象的描繪。
3.用謎語來調劑學生的情緒:
謎語是我國的國粹,在教學中能適當運用,則可啟發學生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我在講中國行政區劃時,我出了這樣一個謎語「船出長江口」(猜一個直轄市名),讓學生猜,這一謎語的提出,前面學習的疲勞一掃而空,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啟示。又如風平浪靜—寧波、空中碼頭—連雲港、大言不慚—海口。謎語不在多,在課內出現要適時。最好讓謎語在教完一個內容後出現,最多一兩條,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生的學習情緒。
五、歌曲的借用:
在課堂中適時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在講長江之前,讓學生聽一首充滿深情的《長江之歌》,再配以長江流域的風景圖片,這時學生的心中就彷彿流淌著一條洶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她的知識。接下來就順著歌曲的歌詞講下去:「你從雪山走來。」那麼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學生的興趣全部都調動起來了。再比如,在講《西雙版納》一課時,課前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配以西雙版納的風景圖片,優美的歌曲,精美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如醉如痴,一下子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六、穿插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大多是喜歡聽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趣味小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生又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例如,在講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我講了粵菜與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形成清淡與辛辣的特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通過小故事也使學生明白了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堅定了他們學好氣候這一章的信心。
在講「世界的陸地與海洋」一課時,我就講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並啟示學生:哥倫布所以能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大發現,除了他具有堅定意志和熟練的航海技術之外,他還擁有淵博的地理知識。他對當時人們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識了如指掌,對歐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風向、海流及氣候等自然地理知識也十分熟悉。正是這些地理知識,幫助他駕駛帆船,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熱情格外高漲,課上得很順利。
七、充分利用電化手段,鼓動學生求知慾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神奕奕,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徵,上課要多利用動態的多媒體課件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引起學生的興趣。
初中學生年齡較小,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夠強,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在講《新疆》一課中地形「三山夾兩盆」的特點時,運用Flash動畫,將「疆」字與「三山夾兩盆」結合起來,「疆」字右側的三橫用動畫的形式變成三條山脈,中間夾的兩個「田」字變成兩大盆地。左側的「弓」字變成彎彎曲曲的國土邊界,「弓」字里邊的「土」字變成整個領土。這樣演示之後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很容易就能記住新疆 「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而且記易深刻而牢固。
Ⅲ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藉助電視錄象、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圖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藉助地圖,強化記憶。例如:學習非洲的薩瓦納氣候時,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可以用「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時,草高茂盛,稀樹青翠(典型樹木:金合歡和波巴布樹),成群結隊的動物中,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乾季時,草類凋零,樹木落葉,動物遷徙,草原一片枯黃荒涼的景色。通過觀察掛圖,再聯系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讓學生認識到那裡處在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下,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沛;乾季受信風帶控制,降水較少,進而理解了干、濕季節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薩瓦納氣候的分布規律及特點。
2、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徵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並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於記憶,並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Ⅳ 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
更多精品源自 3 e d u 教育網 興趣是成功之母,一個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就會形成一種求知、學習、研究的動力。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教師應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導言有新意,學習有興趣
一堂課的導言,可以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產生探究事物的沖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地理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善於利用情景教學,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事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的求知的慾望狀態,如在講高中地理第五單元「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如果直接地提出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學生肯定會看著課本回答問題,並沒有產生求知的慾望,但是我換了一個情境提出:「現在計劃在我省建一個天然氣化肥廠,請你參與規劃,這個廠應該建在哪裡」?問題提出後,同學們各抒己見,不少同學提出應建在東方市,我又進一步提問:為什麼要建在東方市?同學們開始討論,把這里建廠的有利條件一一列出,這樣就很自然引入了新課的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二、巧設疑問,借疑增趣
設疑恰當,能更好地增加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 要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 讓學生思考、討論。例如:在講解世界洋流模式時,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一定會索然寡味,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國台灣省的小朋友,把一個裝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入海中,那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朋 友有可能收到這個小瓶子嗎?同學們根據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統,運用已有的地圖知識,反復地思考、驗證,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
三、引古論今,妙趣橫生
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教師生動幽默富於啟發,和諧動聽,充滿激情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習的緊張寓於活潑之中,使學生易於學懂、學會和記牢。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在課堂中講解,大有使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課之最佳境界,如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天氣特點時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講地球公轉自轉時,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望地曰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干河」,講地形地勢時用「名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講區域地理時引用國內國際時事,開闊學生視野,這些引用使教師的授課妙趣橫生、氣氛活躍。
四、轉變方式、活躍課堂
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得如何。過去我們的課堂常常被教師主宰,教師在講台上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在課桌上暈暈欲睡,這樣極大地刺傷了學生的學生興趣。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理興奮,如在講「鋒面與天氣」時,我引導學生根據鋒面的性質、位置和移動方向,計算鋒面過境的時間,然後模仿中央氣象台「天氣預報」的形式,說明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興趣,在講「荒漠化及其防治」時,讓學生閱讀我國西北地區降水量的分布圖,以及西北地表植被的分布圖,通過圖形疊加,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並掌握了地理的學習方法,變枯燥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有時我還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演示,使學生感受聲光中多媒體的神奇魅力,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
五、聯系實際、開闊視野
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強調知識的活學活用,是近年來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以思想上認識到掌握地理知識對他們現在和將來的學習、生活具有意義,才能產生學習地理的慾望,形成強烈的求知動機。如在講「光照對植物的影響」時,讓學生了解森林的分層結構,引導學生理解發展主體農業的理論依據。此外,我還經常把廣播、電視、報紙上的內容有選擇地納入到教學中去,正確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總之,興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只有潛移默化地把它運用到教學中去,學生才能在上地理課時感到輕松愉快,覺得既能學到知識,又是一種享受,從而形成愛好地理的良好學習風氣。更 多精品源自 3 e d u 教育網
Ⅳ 怎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地理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人們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正如一位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一種手段,學生的「學」才是真正的目的,那麼,在地理教學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且從中體驗快樂呢?這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通過幾年來的課堂實踐,
我積累了以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發情趣。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而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老師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在教學設計時能用故事導入的盡量用故事導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真實、生動、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寓故事於地理教學之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
如講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時,通過阿根廷牛肉肉質鮮美這一知識點,我給學生引入了咱們威寧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養的生產方式使豬腿肌肉發達而美名四揚;在學到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時,藉助其發達的牧羊業引入這樣一個故事:幾十年前,澳大利亞草原十分廣闊,牛羊成群,畜牧業非常發達,光是牛糞每年就有幾百萬塊堆在那裡。由於當地沒有吃牛糞的屎殼郎,那裡的牛糞堆積在草場上,風干硬化,使得被遮壓的牧草枯死,草場上出現了塊塊禿斑。牛糞還孳生蒼蠅,使得那裡的蒼蠅猖獗。外國生物學家到澳大利亞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揮動,還以為是當地的禮節,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驅趕臉前的蒼蠅。經過多年的探索以後,澳大利亞決定從國外進口屎殼郎,在草場上大批放養。於是,我國的屎殼郎便應邀而去,解決了那裡的生態難題。
通過這樣的故事導入,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巧用諺語輔助教學。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諺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學中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可以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講「地下水」時,運用諺語提問:「井水不犯河水嗎?」這平常無奇直接了當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於是趁機給學生講解地下水的來源、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和地下水的類型等知識,最後再聯繫到地表水的知識,不需說明,學生自然已經體會到井水其實是「犯」了河水的。這種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題的方式,引起學生很濃的學習興趣。
學習「大氣的散射作用」時,運用「雨後青山分外青」設問,學生的地理思維一下被激活,他們通過討論、爭論、歸納,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並且認識到散射作用有兩種:一是散射質點較大,如塵埃微粒等,對各種波長的太陽光都能散射,陰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這種散射的結果;二是質點較小,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尤其雨過天晴,大雨將空氣中塵埃帶落,散射質點自然小了,雨水洗過的山上植物生機勃勃,一片蔥綠,與蔚藍色的天空交相輝映,青上加青。
三、運用歌訣,巧妙記憶。地理歌訣以其精煉簡潔、琅琅上口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可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
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種教學既使地理課堂變得詩情畫意,又調動了學生的想像力。
再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編成順口溜即: 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我國海運條件優越,沿海多優良港灣,需要記的開放海港城市有十四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藉助歌訣:江海連波通三州,秦皇雲煙上青天。記憶效果顯著。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四、巧用謎語,解決疑難,活躍課堂。謎語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寓意奧妙,耐人尋味,而且能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思維和推斷能力。在教學中恰當引入地理謎語,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習情緒,並幫助學生突破和解決課文中的難點。
「地圖上的方向」這節內容中,在經緯線畫成圓弧形的情況下,南、北兩極點如何確定方向是一大難點。這時可用謎語開路。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趣題:「要蓋一座樓房,四面都開窗,要求每扇窗戶都朝南,請問該在哪裡好?」起先,學生會覺得興奮但又有些莫名其妙。這時通過一則謎語來提示學生:「哪洲不連,哪國也不沾,蓋房不用磚瓦,地皮也不出錢(打一地名)」學生對照地圖邊找邊思考,很快猜出謎底「北極點」,然後根據經緯網、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北極點,這正是樓房要蓋的地方。學生從而悟出北極點這一位置的與眾不同來。同時,反之,也懂得一個人如果是站在南極點,他的前後左右便都是同一個方向——北方。
在學習「昆明准靜止鋒」時,除畫圖深入淺出講解外,通過以下謎語讓學生加以聯想:天無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陰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學生通過分析:貴陽鋒面控制之下,多陰雨天氣,因此晴天少,太陽寶貴,這樣一來,對昆明准靜止鋒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詩詞成語,使教學生動形象。要上好一堂課,離開生動精煉的語言是辦不到的。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四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引用這些成語准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闢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學生帶出教室,可把室內課堂轉化為室外課堂,使理論知識鮮活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刺激學生的探知慾望,培養實踐能力。
如藉助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安排學生對鄉土地理進行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也助於學生加深對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組織地理課外活動小組,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到學校天文台看星空,觀月相;還可以利用班內組織的春遊活動,在野外開展對家鄉的地質地貌研究等,力求把課本知識寓於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通過教師激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並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奇妙無窮,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Ⅵ 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學好地理是你未來能很好的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熱愛生活嗎,請學好地理;想高質量的生活么,請學好地理;地理難學么,不;學好地理的竅門是什麼,勤記。
Ⅶ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初中地理教學的興趣
對於失去中考壓力的初中地理教育,興趣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興趣、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的發展,承擔著具有學科特點的任務。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地理課為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中學地理課處境困難的情況下,我主要從興趣、情感兩方面進行了探討。
抓住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培養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學習能力的源泉,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創造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興趣濃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慾越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道出了興趣與學習的關系。
我曾針對初一學生對地理課的認識和學習態度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喜歡地理課?原因是什麼?」36人中,喜歡地理課的有26人,不太喜歡的有5人,不喜歡的有5人。在回答原因時,喜歡的同學寫道:「學習地理可以讓我對地球有所了解,增長對自己國家(祖國)大好河山的認識。」「學習地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地理環境。」「地理在生活中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它能使我了解世界,擴展胸懷。」「因為它(地理課)能帶我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而我卻足不出戶。」學生渴求知識的慾望溢於言表。不喜歡地理的同學坦率地說:「因為又要記又要背。」「因為我覺得它十分枯燥。」「因為我對地理不感興趣。」第二個問題是:「你對地理課課中哪些內容感興趣?為什麼?」36份答卷中,普遍對教材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感興趣,因為可以幫助了解「宇宙、地球、海洋、自然資源、火山、地震以及奇風異俗等。」有的學生寫道:「因為老師講陸地和海洋的時候,我總想知道一切內容,海洋底的神秘,使我帶著一種探索的心情去聽。」「我對地理課中介紹外國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因為我有許多外國的郵票、錢幣、明信片,上面印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圖畫,我非常喜歡。」「我對各國的礦產資源和自然條件較感興趣。因為我喜歡神秘的東西,越神秘我就越喜歡,越想了解它。」「我對地理課中的世界的自然資源及世界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和各國先進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因為這些內容可以讓我更多地了解世界。」學生的回答,不僅反映了對地理課的興趣,而且也反映了青少年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等心理傾向。
教育心理學認為:青少年時期是求知慾最旺盛的時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慾如果反復地表現出來,就形成了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善於促使學生的好奇心盡快地向求知慾發展,最終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增強求知慾,提高興趣水平。這樣,學習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學習效果才能得以提高。為此,在地理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用地理知識本身去吸引學生,尋找興趣點,培養學習興趣。這些興趣點就是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回答的那些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選擇、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問卷答案中,還有幾個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但又對地理教材中各國和各民族的風俗人情感興趣。我在教學中,就選擇這樣一些興趣點,用地理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Ⅷ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現今社會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一切教學活動旨在能夠讓學生主動的、積極的進行學習和發展, 力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知識、發展其能力。在初中地理的教學...
Ⅸ 淺談如何培養高中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中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雖然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作者將通過在高中半年的實習經歷中自己的切身體會,提出一些實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的觀點。本文首先著手於對高中地理教學和學習的概況分析,認為在新課改的推行過程中,有必要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為新的突破方向;接著,文章闡述了興趣的內涵,,證明文章伊始提出的通過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最後,本文詳細介紹了三種高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方法。[關鍵詞]興趣;地理學習興趣;地理教學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為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起到了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地理新課標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符合實際的要求,與此同時,也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並指出應該適當的培養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眾所周知的是,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會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因為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理教師主動的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開展一系列地理教學學習活動,進而有效提高教學及學習效果。在地理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在針對興趣的內涵和形成機制及地理教學的特點和目前高中生地理學習現狀,採取措施培養地理學習興趣是迫在眉睫的。我們不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培養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l
、地理學習之源於生活,地理學習之回歸生活培養高中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僅僅要在課程伊始著手,更要在持續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尋常生活和生產學習中有很多事物與所學的地理學科是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這樣的認知訓練,有助於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學習和探究的沖動,帶著問題和自主思考進入課堂,進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地理學習要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的特點中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人地相關性,我們學習的地理知識都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
走進生活尋底里,生活處處有地理」的思想,打通學生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比如,教師可以在地理課堂上運用某一具體地理事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圖,然後要求學生進行觀察,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進而實現對規律的初步歸納,然後師生經過探究推理最後總結得到結論。這樣的教學模式通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有效方法。2、巧用教學工具,滲透教育藝術得益於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階段高中課堂上可以運用到的教學工具有地圖、地球儀、經緯儀、實物標本、模型以及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等,教師如果巧妙利用這些工具就可以將生澀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識直觀化,這樣一來,自然會使得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方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例如,地圖對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徵,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可以起到文字無法替代的作用:演示教具可以將地理現象動態的展現在學生眼前,這種課堂演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作用;而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則可以將知識濃縮在一個動畫,圖像和聲音形成的課件裡面,針對重點難點進行靈活展示,不難發現,這種有趣的教學工具可以在全面的調動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再好的教學工具也需要有教師的巧妙運用,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教學藝術對地理學習興趣培養的重要性的原因。將教師個人的教學藝術滲透到課堂上,對於高中生地理學習興趣培養作者簡介:王文娟(
1988一) ,女,碩士,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科教學專業,研究方向:學科教學。
Ⅹ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要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我想關鍵是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凡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學生好奇心強,對事物容易產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法,提高課堂藝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呢?下面從六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這些名言充分說明,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深入研究,產生學習的動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是開發學生的智力,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留問題讓學生去解決,並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使他們有成就感。如在講《地圖概念》這一課時,我先使用多媒體播放了一部分地理照片和地圖,讓學生比較:「地圖與普通的照片有什麼異同?」這時,學生就會積極地發言,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的講解便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高潮。
二、「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教學過程並不是一個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移植到另一個頭腦中去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間心靈的接觸與交往的過程。融洽的師生情感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和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真摯的師生情感,是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親身體會到,教師良好的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不良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在友好、和悅、輕松、互助合作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好,在緊張、對抗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果就差。這說明師生間情感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准確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養師生間的真摯情感,縮小師生距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三、輕松一刻
地理教學中恰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並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時,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如講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時,學生對「宇宙」的概念是難以理解的,但教師只要把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故事一講,然後問「孫悟空是不是到了天邊呢?沒有,他翻百個跟頭也不能到達天邊。這樣給學生形成「無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麼「宇宙」就是無限大的空間,無限長的時間。在講時區日界線時,可用懸念引入:「妹妹年齡一定比姐姐小,但卻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你想知道怎麼回事嗎?」這樣就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他們的興趣更為重要。特別是老師的語言應盡量講求生動性、藝術性。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思想特別集中,對跨越「日界線」的日期變更情況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四、開發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開發學習鄉土地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實踐能力,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課程內容,利用地理知識發展家鄉建設家鄉。例如學習「旅遊業」這部分內容後,學生懂得了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結合這一知識,我帶學生走出教室,指導他們仔細觀察了解學校所在地──馬官鎮及周圍的旅遊資源。使學生們知道了我們的周邊有黃果樹瀑布、龍宮、織金打雞洞、普定穿洞、夜郎湖等風景名勝。境內有玉真山、天龍山、鳳霞山、文昌閣、號雲山莊(號稱「三山一閣一庄」)等古樸典雅的山川神韻,神奇秀美的旅遊資源。如何開發這些家鄉的旅遊資源呢?許多學生結合所學習的知識,紛紛大膽發言,效果很好。我及時引導他們認識到許多地理知識就在自己身邊,非常實用。要求他們平時要養成多看、多問、多想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尊重個體差異
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和全面提高。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類提高。根據學生之間生理、心理因素和原有基礎的差異,所造成的地理能力發展不同,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差異出發,採用非同步教學,既要注意知識的傳授,又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在備課、教案設計、課堂教學中的講解、提問、布置作業等方面都應面向全體學生,特別照顧那些佔大多數的中下層學生,應多啟發,多鼓勵,多讓他們有拋頭露面的機會,使他們聽得懂、懂得學、能運用、有提高。
六、課本知識的擴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是在我講地理小故事、地理小笑話、地理謎語或是包含地理知識的歌曲、諺語、成語、對聯等等趣味性的內容時。但是由於課時有限,這些趣味性的內容在課上無法過多的闡述,使學生有種「不解渴」的感覺,還有學生對課上教師所提的問題理解不深,不能給以正確的回答,所以我想到應該多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地理主題,把這些主題匯編成趣味地理專題讀本,使全校師生受益。編寫初中趣味地理專題讀本一旦成功,就可能為地理學科的教學帶來新的教學視野,就可成為地理學科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新途徑。
總之,優化教學過程,營造輕松、和諧、探討、競爭的課堂氣氛,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學習,而且能起到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美籍華人楊振寧博士曾經說過「成功的秘決在於興趣」,通過教師激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讓學習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