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①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地理課堂教學
當今社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為了迎接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也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深入地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理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實踐活動中落實「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的整合」。同時,《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廣大教師要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求教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形成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應加快校園網的建設,鼓勵教師和學生從網上獲取課程信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學校都配製了多媒體教室,這為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做為一個普通中學,我們學校的各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也開展得如火如荼。經過近幾年調查研究發現,在我校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整合過程中,老師們不但出現了整合認識上的誤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課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們必須要在校本教研中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庫如何與地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談談我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一些認識、看法和建議:
一、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意義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課程整合是指將把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其目的是利用網路信息覆蓋面廣和計算機的高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在兩者的整合中,信息技術做為認知工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要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斷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整合,這也是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的必然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改革就更加意義深遠和重大。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觀形象,也使得地理問題越來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真正從書本和課堂走出來。實踐證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創設地理學習環境,用錄像、影碟以及計算機軟體的方式呈現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出現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現使得地理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和直觀性,進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價值。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就必須在地理課程理念、地理課程的設置以及實施中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資料的來源、認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作用的認識和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是互為協作的關系,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來。經過研究發現,兩者的整合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於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這就要求我們要寓教於樂,使教學活潑生動,情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效率。如:八年級下冊旅遊活動部分《美麗的西雙版納》的教學,我們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絢麗、景象逼真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的畫面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時,學生的注意力便會全部集中於此。他們一邊「欣賞」這些畫面,一邊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心中自然會充滿神奇的遐想和喜悅,會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同時還可以利用「西雙版納」和「新疆地區」景觀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還能使他們獲得理性的判斷和規律性的認識。學生還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遊中獲得的知識與樂趣,這樣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突出聲、像、圖等視聽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有利於促進初中地理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形勢下的教學中可以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眾所周知,許多地理現象無法或很難看得到,又不適合演示。如天體運動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採用傳統教學方式表現這些,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好。而計算機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利用網路資源,設計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現象,從而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通過圖片、動畫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也可以觀察遠古地殼運動及生物變化,突破時間制約,觀察動態變化,認識發展規律;觀察整個宇宙及天體的運動,了解地理事物宏觀的特徵。例如:地球的公轉及其意義一直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以往,教師只用一個地球儀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奧妙,而利用多媒體把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網路資源,學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比如關於環境問題的教學,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上網收集一些關於環境問題的現象、資料、圖片、視頻,鼓勵他們利用自己所學信息技術的知識,製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見解,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機整合途徑的認識和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強大的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同時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化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地理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學習《長江》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播放長江的某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聲音、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很快就會身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級下冊中講到《日本》時,經濟的發展是最重要的知識點,這時,我們可以選擇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參與積極,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地理的情感體驗。
(二)、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地理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信息技術如同一個龐大的知識匯聚點,匯聚並貫穿了眾多人們的智慧與結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地理教學,將會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豐富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模式,它使課堂形式靈活多樣化,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種學習方式,有利於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思維,還讓學生豐富了地理學科的知識,豐富了課堂。例如:「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鴨嘴獸、考拉、鴯鶓等,在探究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生存原因這個重點時,可以利用flash動畫模擬大陸漂移運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澳洲獨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從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謎,同時又可利用cai課件展示一段鴕鳥、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它們的生活獲得感性認識。
(三)、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構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此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新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學習。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海陸分布》的內容時,教師課前利用flash製作「大洲大洋拼圖軟體」,主要目的是用來考察和訓練學生對大洲大洋空間分布以及相互位置關系的認識。在軟體中,可以首先設立了幾條重要的經線和緯線,製作了各大洲的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將大洲拖動到相應的位置,然後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動到相應的位置。通過這個軟體的使用,使學生更熟練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間分布,為以後世界地理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計算機收集資料並展示學習成果,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從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構建過程。
(四)、利用網路無法比擬的優勢,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演講者。學生往往是被動的聽,是聽眾。書本是學生學習的世界;而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教師是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的建構者。以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地理網路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網路中「超級鏈接」這一手段,通過對一些關鍵字建立「鏈接」,隨時從單個詞「鏈接」出去,轉到網路龐大的資料庫中搜索出相關的信息和背景資料,從而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假設學校假期組織學生到澳洲參觀學習,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發時衣服該帶多少,語言通不通,哪裡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主要的城市?這時通過布置學生上網收尋有關澳洲的資料,然後讓學生歸納總結並進行網上交流,向大家介紹迷人的澳大利亞風光。學生通過上網不僅獲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豐富了知識面,無形中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類新聞媒體,適當運用時事新聞,進行地理教學。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與地理相關的事物時有發生,涌現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們應該把這些地理信息進行歸類收集。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注意資料的新穎性、時代性和真實性,以及資料與地理學科的相關性。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各個環節充分運用地理新聞時事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既可以作為地理課堂的有益補充,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地理課堂效率。例如,在《東南亞》一節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嘯的視頻資料以及我國政府對該地區進行援助的圖片、資料和文字引入新課,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對該地區的地理特徵——火山、地震頻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讓他們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綜上所述,在
21世紀的全新教育形勢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定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會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信息技術和地理學科的整合,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
② 地理教學怎樣應用信息技術的,以及信息技術
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版(3)培養學權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③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
在學習教材地理知識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地理信息﹑進行網路學習﹑網路版研究,將計算機的使權用作為主要處理信息的工具,讓學生通過地理學習活動,基本掌握計算機的各項應用技術;通過網路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建立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元化交流。最後,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使地理學中許多概念﹑事物﹑現象﹑規律﹑本質以及它們由靜態到動態﹑無聲到有聲﹑抽象到具體﹑復雜到簡單﹑理念到實際﹑遙遠到咫尺等方面,得以顯現。從而更易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慾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④ 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到地理課
一、立足學生學習局限,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由於學生平時忙於中考學科的學習,地理信息來源單調,運用網路學習的機會較少,多數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感性認識,因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對學生經常性地進行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意願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我們靖宇七中學媒體進教室的實際條件展開教學。我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創設地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它能變靜為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例如:我針對教材的單元設置,分為幾個大的專題,如天氣和大氣運動、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視十頻道的《探索發現》、《網路探秘》等科教欄目的影視資源,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選取和教材密切相關的片段整合,進行專題教學。根據學生反饋和學習檢測,我發現,平行班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地理學科的信息量,另外進行專題教學,加強和學生的學科專題意識,一則使學生有了直觀的知識結構,二則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復習,這種由分散的知識點組合形成知識結構,通過教師引導,將內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一)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聲形並茂的逼真情境
利用影視資料、自製動畫、景觀圖片、地圖等手段,為地理教學營造聲、像、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形式無法比擬的。營造地理情境,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通過內心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課件的片頭加入視頻影像歌曲等,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悠揚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一邊欣賞一邊還可以聽到優美動聽的解說,讓學生處於一
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只有對地理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有助於學生提高和鞏固學習興趣,因為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維主動活躍,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又是一種有積極作用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定的情境中極易產生,因此,利用課件創設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境氣氛,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激發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
(1)應採用適量的音頻資料
要製成豐富多彩的課件,藉此充分調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應採用適量的音頻資料,因為多媒體可以創設出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2)運用多媒體技術因材施教。
上課時可因班而異,除了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外,不同的班級做到因材施教。班級之間的學生能力有差別,教師可根據各班的認知結構水平,學生能力來設計運用教學課件。在同一班學生的教學中,也可針對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多媒體對個別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可照顧學生學習上的個別差異。這樣,不但能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學生的培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進步。
二、改變傳統的課件以文字主,努力構建以視頻為主、圖片為輔的課件
我迴避了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後教師容易陷入的誤區和怪圈,針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實際問
題,我研究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對策:
(一)努力構建以視頻和圖片為主要內容的課件
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視頻接觸最為敏感,記憶最為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律。我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視頻和圖片為主要內容的課件,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分為:公轉的方向、公轉的周期、五帶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四個小欄目,我對每一個小欄目採用了一個視頻加四張圖片的組合製作了本課課件,對於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這個難點,我格外准備:包括什麼叫直射點、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直射點季節運動的軌跡三個子欄目的視頻設計和圖片展示,同時附加兩個拓展知識面的小知識:地球運動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公轉的關系。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
僅三十餘字。並形成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二分在赤道的路上飛,兩至在回歸道上奔等。
(二)製作樸素明快的課件
教學中根治課件製作過於花俏,以及以放代講的「多媒體教學綜合症」。根據教學觀察,課件製作水平雖然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的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我製作課件本著朴 素明快的原則,對視頻和圖片是反復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此外,我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杜絕以放代講,使學生與本人能夠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人人互動,而不是「人機互動」,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內容上。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理教學中,傳統的一些掛圖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而其內容又是靜態的、無聲的,給學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而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恰恰彌補了地圖教學的不足之處,加大了課堂密度,又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效率,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學生即練就了讀圖能力的培養又獲取了貫於始終的基本技能。它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全面的讀圖、用圖乃至制圖的重要本領。
三、利用多媒體網路技術旨在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是它的綜合性,區域性,它涵蓋了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很多方面,兼有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內容,涉及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部分。而多媒體網路本身就是一個突破空間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庫,加之它強大的處理、綜合信息的功能,這一特點在和地理學科教學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暢淋漓的發揮。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對基本知識的落實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達的地理知識、地形地貌、可以分專題到在有關網站上查找相關資料,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文、聲、像材料,然後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課堂教學。這種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地理知識時材料集中,簡明准確,省時省力,從而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大大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四、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緊跟中考命題思想,摒棄題海戰術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多媒體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於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地里教學有兩個「極端現象」:其一是非中考學科,學生對此不夠重視,其二該學科綜合性大,許多知識點學生難以接受,導致的教學質量兩極分化。有鑒於這個客觀因素,我在進行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劃分為三個層次,在習題練習上有不同程度的傾斜。
(一)製作課件時應仔細分析劃分習題的難易程度
製作課件時將習題仔細分析難易程度,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大膽的跳出習題冊的拘泥,重視自主命題和交流命題,根據中考的命題動態進行試題研究,同時利用互聯網優勢進行交流命題,借鑒吸收其他教師的命題經驗和成果,將這些習題應用在教學訓練過程中。
(二)對學生進行習題練習時,課件體現「標准化作業」教育
具體而言,就是根據教學、練習、講評的各環節的需要,制定出一定步驟的課件,讓學生再做練習時,按照步驟依次完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第一步課件出示材料,學生閱讀題干,找出關鍵詞語。」
⑤ 目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而教師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內,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容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本文試著從以下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幫助學生獲取技能和經驗;使課堂練習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製作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課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⑥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改變著教育的形態與模式。地理學科的空間性、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的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這種現代教育手段必將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現代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地理教學方法和地理教學手段等必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將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引入地理教育教學領域,不僅是教育教學手段的改革,也將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多媒體和網路把教學信息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形式在課堂呈現,彌補了傳統教學課堂形式單一的缺點。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運用多媒體在優化地理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活躍課堂,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地理學科部分章節內容比較抽象,空間性較強,如果利用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很難讓空間想像力較差的學生產生興趣,相反還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和逆反情緒。但是,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通過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方面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藉助計算機、投影儀等先進的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形相結合的課件,以動聽的音樂、鮮艷的色彩、優美的圖案、直觀的形象、逼真的視覺效果再現客觀事物,將地理學科的教學過程直觀、形象地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意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
極性,激發其求知慾,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讀圖能力是地理教學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信息技術的圖像處理能力可全方位的幫助學生具備正確的、全面地讀圖、用圖乃至制圖的重要本領,其主要途徑有:①對於展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徵和規律的地圖,可採用重新著色、閃亮、添加符號、箭頭、線條等,突出所要表現的區域、地名、地理分界線等;②對於各種形式的地理圖表,可將其和模擬實景、視頻、數字、語言等作相互轉換,教會學生獲取資料、運用資料、用好資料的基本處理問題的能力;③對於那些高度濃縮、高度概括的相關模式圖表則可利用信息技術作深入挖掘,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接受大量的地理信息過程中,運用多種媒體把學生的眼、耳、腦各種感官調動起來,並能及時在饒有興趣的情況下進行幫助學生綜合、歸納、分析,形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盡管我們有了各種教具、實驗、演示手段,也出現了各種模型、儀器、圖表、掛圖,但這些畢竟不能把聲、像、動態等特點集中於一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則能做到,這是書本加黑板加模型的模式所絕對達不到的。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個體化學習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來的,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信息社會可以為學生建立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個體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好了充分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