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地理學
❶ 兩宋的關系特點是什麼你認為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主流是什麼
特點:多個民族政權並立
主流:交流融合與侵略並存
❷ 程朱理學為何能在兩宋以後確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宋朝後統治者更加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因此思想控制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程朱理學強調階級之間的差距上級服從下級,君權神授十分適合元朝等朝代的統治需要。
❸ 文學地理學的內容
然追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的研究實踐,可謂源遠流長。春秋時代的學者把《詩三百》中的「國風」按照不同的王國和地區來分類,所體現的就是文學地理的意識。東漢班固、南朝劉勰,唐朝魏徵、南宋朱熹等學者,或者有過文學地理方面的只言片語,或者使用過文學地理的研究方法。兩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學流派大量產生,區域性的文集相繼問世,學者逐漸具備明確的文學地理意識。但中國古代的學者,還沒有「文學地理」的概念,也沒有形成文學地理學的學科意識。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現代學術思想和方法引進到中國,以劉師培、王國維、汪辟疆等為代表的前輩學者,開始把古人關於文學地理的片斷的言說條理化。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持續下去。他們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也是淺嘗輒止。
新中國建國之後的頭三十年,由於受前蘇聯學術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地域性」這類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誰要是提這些東西,誰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大帽子。因此,那個年代的文學研究,就只有「時代性」這一個維度,而所謂「階級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時代性」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文學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學者之後,被中斷了近半個世紀。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學術文化環境開始寬松,文學地理學在沉寂近半個世紀後,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憑著自身的理論活力和學科滲透力,文學地理學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不斷升溫,並逐漸成為文學研究的熱門。1986年,金克木發表隨筆《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倡導從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學藝術;1989年,曾大興發表論文《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正式開啟文學地理的實證研究。據統計,在20多年的時間里,僅在我國大陸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關著作不下於200種,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為著作):文學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如曾大興的《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1995)、胡阿祥的《魏晉本土文學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2006)、夏漢寧、黎清、劉雙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學家考錄》等;文學作品的地域特點與地域差異研究,如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1995)、陶禮天的《北「風」與南「騷」》(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1999)、曾大興的《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1999)、戴偉華的《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2006);文學家族研究,如劉躍進的《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1996)、程章燦的《世族與六朝文學》(1998)、丁福林的《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學流派研究,如楊義的《京派海派綜論》(2003)、陳慶元的《文學:地域的觀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吳中詞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學史研究,如陳永正主編的《嶺南文學史》(1993)、王齊洲、王澤龍的《湖北文學史》(1995)、吳海、曾子魯主編的《江西文學史》(2005)……。20多年來的文學地理研究,不僅為傳統的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解決了傳統的文學研究所不能解決的諸多問題,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和各種文學現象的認識,展示了文學研究的誘人前景,也為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這項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學地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且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和響應。2011年11月,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廣州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中國首屆文學地理學暨宋代文學地理研討會」,首次明確界定文學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及研究意義之所在。來自國內各社會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60餘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成立「中國文學地理學學會」,並按有關程序選舉產生了「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籌備委員會」。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行與這個籌備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文學地理學這個新興學科得到學術界的正式認可,也標志著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從此進入一個新的、自覺的階段。
一個學科能不能建立,關鍵在於它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簡要地講,就是一句話,即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再具體一點,就是三句話:即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和文學讀者)的地理分布、組合與變遷,文學要素及其整體形態的地域特性與地域差異,文學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非常明確的。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不是別的任何學科所能解決的,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來解決這個問題。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規定了它的研究任務,這就是:通過文學家(包括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文學家的氣質、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等構成的影響,以及通過文學家這個中介,對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風格等等構成的影響;同時考察文學家(以及由文學家所組成的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學積累(文學作品、文學勝跡等等),所形成的文學傳統,所營造的文學風氣等等,對當地的人文環境所構成的影響。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個互動關系,文學地理學的任務,就是對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與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讀者)之間的各個層面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的梳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特點,並給予合理的解釋。
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門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沒有文學地理這個二級學科的文學學科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並發展的,文學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學科,既有解釋其時間關系的分支學科,也有解釋其空間關系的分支學科。例如歷史學有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也有歷史地理;語言學有語言史,也有語言(方言)地理;軍事學有軍事史,也有軍事地理;經濟學有經濟史,也有經濟地理;植物學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為什麼文學有文學史,而不能有一門文學地理呢?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使它應該是、而且必須是一個可以和文學史雙峰並峙的獨立學科。有了文學地理,文學這個學科才算完整。
❹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第一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
(4)兩宋地理學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❺ 北宋地理學家叫什麼名字墓室在哪裡
樂史(930――1 007),字子正,宜黃人(注意不許改「崇仁人」)。北宋時代著名的地版理學家、文學家和方權志學家,是隋唐開科舉後撫州第一位進士。他博通典籍,好著述,前後著書20餘種,共1018卷。
《太平寰宇記》,對北宋當時全國各州縣的山川形勝、歷史沿革、風俗物產以及人物藝文等都作了詳細記載,是一部採摭繁富的地理總志。
樂史出生在宜黃縣黃陂鎮霍源村。
樂史78歲時病卒於洛陽,葬於崇仁縣三山鄉官山村前鳳凰窠,距崇仁縣城9.6公里,冢高1.4米。
❻ 隋唐兩宋時期史學高度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回後,突答破牆的觀念界限,很多城市雖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僅以擴建外城的方式把他們擴進來。南方市鎮、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牆的桎梏。
❼ 宋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幾人
今尚復殘存或留存的宋人行記的作制者中,宋敏求、沈括、范成大等都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其行記有較高的地理價值。另外,還有范成大的《驂鸞錄》記錄了他於公元1172年從蘇州出發,經浙江、江西、湖南到廣西的沿途見聞。
❽ 南宋時期地理學家周去非的著作《嶺外代答》記載了什麼
周去非;南宋時期地理學家。
撰《嶺外代答》10卷,分地理、土風、物產、邊帥、回法制、財答計等20門,共294條,記載當時嶺南的山川、古跡、物產資源,以及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生活習俗等情況,兼及南海諸國和大秦、木蘭皮國等。
為研究當地史地的重要文獻。
❾ 地理在古代人眼裡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學有哪些著作
在中國古代,歷史學與地理學密不可分,又互相獨立,地理學還有個獨特的名稱——“輿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為輿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