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試
㈠ 湘教版高二地理(地理必修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考什麼
考試試卷最低等級屬於國家保密級文件,中考試題屬於國家機密級文件,高考試題屬於國家秘密回級文件!在發放試答題以前都是由安全局的人物保管!外人不可靠近!出題人在機密秘密級文件沒有使用之前是不允許透露一點的!如果有透露,將依照中國刑法中的泄露機密,秘密文件罪論處!
高考中考,都是有AB兩個試卷的,如果在有泄露的情況,則啟動B方案!
所以啊!你小子想找試題!!!去問出題的老師吧!
㈡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㈢ 考試要考地理必修三,,怎麼考啊,,一點都不會要背哪些知識點
(人教版)如果時間緊的話,第一章就別看了,這是區域地理,當然要從區域的角度考了,如果是期末考試的話,只考書上的,吧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四個例子重點看,西北地區荒漠化,西氣東輸也要兼顧的看一下,要用區域的眼光看待問題就行,這是這本書的通篇思想,好自為之吧孩子,平時要好好學習啊,臨時抱佛腳太難太難......
㈣ 高中地理必修3的期末卷我急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塊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讀「某國示意圖」,回答1~4題:
1.下列關於該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地形北高南低
B. 氣候北干南濕
C. 北部以畜牧業為主,南部以種植業為主
D. 新興工業區分布在北部
2.以下不屬於該國傳統工業區發展條件的是( )
A. 煤炭資源豐富 B. 水陸交通便利
C. 靠近消費市場 D. 鐵礦石儲量豐富
3.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國傳統工業區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資源耗盡 B.軍事訂單減少
C.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新興工業部門涌現 D.國家對國土的開發和整治
4.關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一個在飛機或衛星上對地物進行感知,獲取信息的系統
B.是地圖的延伸
C.能隨時確定自己所處的地理坐標
D.具有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特點
讀「東部沿海地區圖」,並回答5~6問題。
5.A地區在工業發展的條件上,比F地區優越的是( )
A.高校林立,技術水平高
B.交通運輸便利
C.礦產資源豐富
D.消費市場廣大
6.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發展的共同條件是( )
A.高溫期和多雨期相同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勢平坦,河網密布
D.熱量充足,無霜期長
據報載,我國江西省中南部山區出現大片「紅色荒漠」,即在亞熱帶濕潤的岩溶地區,土壤遭受嚴重侵蝕,基岩裸露,地表出現出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據此,回答7~9題。
7.「紅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風化作用 B.風蝕作用 C.水蝕作用 D.沉積作用
8.「紅色荒漠」形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是( )
A.濫伐森林 B.過度放牧 C.開山取石 D.環境污染
9.根據江西丘陵山區自然條件的特點,對「紅色荒漠」進行治理工作應當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開荒種田,保持植物覆蓋率 B.農業生產加強綜合開發
C.發展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D.徹底退耕還林
閱讀下列文字資料,回答10~12題。
10.造成南加利福尼亞沙漠廣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處副熱帶大陸西岸,受副高的影響降水少
B.落基山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山間盆地乾旱少雨
C.沿岸加利福尼亞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
D.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系統,使土地沙化
11.使南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的著名農業區是解決了當地自然條件中最不利的( )
A.光照條件 B.灌溉水源 C.惡劣氣候 D.地形高聳
12.在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鹽鹼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種群滅絕
讀德國魯爾區在20世紀50年代、90年代的工業分布與工業部門變化示意圖。分析回答下面13—15小題:
20世紀50年代的魯爾區 20世紀90年代的魯爾區
13.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其形成的能源條件敘述是( )
A.本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多樣 B.本地區有便利水運交通條件
C.發展成為發達的重工業基地 D.能源利用和工業技術先進
14.20世紀90年代與50年代比較,新增的工業部門具有特點是( )
A.仍以鋼鐵、煤炭等重工業部門為主
B.新能源工業處於大幅度衰落的狀態
C.形成以汽車、電子等高技術工業為主
D.能源工業的發展仍以當地能源資源為主
15.魯爾區中電子、汽車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是( )
A.大量煤炭工業的減少促進電子、汽車工業發展
B.政府大量增加對農業、輕工業和旅遊業的投入
C.大量發展和更新工業生產技術,減少環境污染
D.政府的政策大力鼓勵電子、汽車等工業的發展
讀下面長江流域示意圖,分析回答16—18小題。
16.長江自發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現的地形、地貌類型一般是( )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 B.盆地、峽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
17.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橫剖面示意圖的圖形是( )
18.長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磯河段屬於荊江河段,容易發生洪水災害。相關的因素主要是( )
①荊江河段流域面積廣 ② 荊江河段所處的氣候特徵
③荊江河段河道彎曲 ④長江上游的人類活動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江蘇是我國城市化發展較快的省區之一,請根據下圖,回答19~21題。
19.在江蘇省內,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是( )
A.北部地區 B.中部地區 C.南部地區 D.北部和中部地區
20.下圖是我國四個不同地區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蘇省的是( )
21.近年來,外商的投資逐步從珠三角地區轉移到江蘇省。對比珠三角地區,江蘇省具有的優勢條件是( )
A.豐富的礦產資源 B.較高的科技水平
C.國家對外開放政策 D.海外華僑的大規模投資
下圖為我國某土地利用的結構圖。根據學過的對區域農業發展的分析方法,結合自然地理知識,回答22~24題。
22.該地區可能位於( )
A.兩廣丘陵 B.山東丘陵 C.遼東丘陵 D.太行山區
23.關於該區農業資源的優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地類型多樣,生物品種多樣 B.光、熱、水資源豐富,且沒有氣象災害
C.紅壤廣布,有機質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蝕切割強烈
24.本區經濟發展,可以考慮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發展一次性木筷子生產
C.大力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D.全部改為梯田種稻
「西氣東輸」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回答25~26題。
25.「西氣東輸」的運輸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鐵路 D.管道
26.「西氣東輸」工程對東部地區下列哪個環境問題沒有顯著改善( )
A.粉塵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煙污染
27.西部地區的工業部門中,受「西氣東輸」工程建設強有力拉動的是( )
A.紡織 B.食品 C.飛機製造 D.鋼鐵
下表為我國三種產業生產布局的變化,根據所學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題。
甲產業 乙產業 丙產業
1990年主要生產省份 上海、廣東、北京、天津、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四川
2001年主要生產省份 廣東、山東、安徽、
河南、江蘇、四川 北京39%
廣東26% 上海35%、廣東28%江蘇20%
28.影響甲產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應 B.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場的開放程度
29.決定乙、丙產業集中分布在京、滬、粵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環境因素 C.技術因素 D.勞動力因素
30.有關甲、乙、丙產業布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產業因生產條件在地區優勢方面的變化,有從沿海向內地遷移的趨勢
B.乙、丙產業布局的集聚效應明顯,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C.甲、乙、丙產業均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D.三種產業布局的變化體現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
二、雙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讀我國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圖,回答31~32題。
31.從降水和氣溫特點看,該地區位於我國的( )
A.濕潤區 B.半濕潤區
C.暖溫帶 D.亞熱帶
32.該區是我國重要出口加工工業基地,其發展有賴於( )
A.豐富的礦產資源 B.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C.先進的技術水平 D.低廉的土地價格
讀我國城市數量分布圖,回答33~34題。
33.關於我國城市分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我國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響形成東多西少的特點
B.我國城市分布受的氣候影響形成南多北少的特點
C.我國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響形成東多西少的特點
D.我國城市分布受經濟的影響形成南多北少的特點
34.我國最東部(東經130度以東)和最西部(東經90度以西)城市數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最東部面積范圍小 B.最東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區 D.最西部自然條件差
讀「西電東送示意圖「,回答35—36小題:
35.下列有關輸出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有( )
A.北線輸出的既有火電,又有水電
B.南線輸出地勢第二、第三階梯交界處的 水電
C.中線輸出區的水能蘊藏量居全國第一
D.輸出電能的省區均位於我國西部地區
36.有關輸入地區的正確說法有( )
A.輸入地區均位於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B.輸入地區均有發達的鋼鐵工業基地和優良的海港
C.輸入地區主要能源不足,發展工業所必須的其他資源配套較好
D.輸入地區已初步形成我國的城市群(帶)
珠江三角洲歷史上以桑基魚塘聞名全國,並且是我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三大蠶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來,農業生產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出現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現象。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37~38題。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
A.地勢低平,河流眾多,水網稠密稠密 B.氣候高溫多雨
C.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D.具有肥沃的紅壤
38.近年來,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糧食需求量的大幅減少 B.全球氣候變暖
C.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提高 D.農業土地價格的不斷提高
39.有關「西氣東輸」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管線東西跨度大,沿管線自然景觀大致呈經度地帶性變化
B.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將東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C.加速改善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使天然氣成為最主要的能源
D.有利於減輕能源運輸對交通造成的的壓力
40.廣東省北部山區及粵東、粵西等地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將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在當地劃出專用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下列生產模式中,適宜當地發展的是( )
A.發展天然橡膠、花卉、水果等高產值農產品生產
B.發展杉木—果樹—稻田—魚塘的立體農業生產
C.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發揮當地的人才優勢
D.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發揮當地勞動力資源的優勢
三、綜合題(共25分)
41.讀我國三大自然區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填圖:填出圖中英語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自然區:A ; B ;
(2)圖中A與B之間大致以 為界。
(3)C流域的中游經常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形成該環境問題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問題。
某地各項項目 森林覆蓋率 耕地面積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近三年平均氣溫年較差 河流含沙量 當年水旱災害次數 糧食總產量
1956年 30% 3.33萬公頃 850毫米 23攝氏度 2% 0 1億噸
1975年 5% 4.47萬公頃 680毫米 30攝氏度 12% 3 0.875億噸
(1)根據上表,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把以下的四項填入圖中適當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個循環過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進一步毀林開荒; ④洪水災害增多
(2)結合上表和框圖,解釋該地耕地面積擴大,而糧食總產量卻降低的原因。
43.讀下圖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長江三峽河段,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資源庫之一。三峽工程於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計劃2003年開始通航,首期發電,2009年全部竣工,總工期長12年。
(1)長江三峽工程壩址位於西陵峽的三斗坪處,即圖上字母_____________處。
(2)三峽地區最豐富的兩種資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三峽工程帶來的巨大綜合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峽工程建設,帶動第二、第三產業應運而生,試列舉其名稱。(至少二種)
44.讀我國甲、乙、丙三地區位置、海拔、氣候、土地利用、農作物等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表內已提供的地理信息,運用所學的知識,將下列各項目資料中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表內相應的空格中。
地區 甲 乙 丙
海拔(米) 3658 505 7
年太陽總輻射量
(千卡/厘米2•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時數(小時)
年平均氣溫(℃)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氣溫(℃)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氣溫(℃)
干濕地區 半乾旱區 濕潤區 濕潤區
年均降水量(mm) 453.9 976 1400.7
所在農業區
主要土地利用類型 草地 水田為主的耕地(地勢較高) 水田為主的耕地(地勢較低)
所在農業區
主要農作物
(年日照時數): A.1239.2 B.1970.6 C.3005.3
(一月平均氣溫):A.-2.3 B.3.6 C.5.6
(所在農業區主要農作物):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C.水稻、茶葉等
(2)甲地區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區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圖1和圖2的箭頭表示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趨向。圖3表明單位產品的污染控制費用與污染排放量的關系(污染控制費用包括污染賠罰款和治理污染的設備費用)。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1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 。
(2)在圖2中,污染工業轉移的趨向是 。
(3)根據圖3分析污染工業發生地理轉移的原因
。
(4)根據圖示提供的信息,我國在引進外資企業時要注意重視環境保護走___________
的道路。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塊測試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1.C.2.D. 3.C.4.B.5.C.6.A.7.C.8.A.9.B.10.A.
11.B.12.B.13.A.14.C.15.C.16.C.17.D.18.D.19.C.
20.C.21.B.22.A.23.A.24.C.25.D.26.B.27.D.28.B.29.C.
30.A.
二、雙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31.A D.32.B D.33.A B.34.A D.35.CD.36.AD.37.AB.38.CD.39.AD.40.BD
三、綜合題(共25分)
41.(1)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1分) 青藏高原區(1分)
(2)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1分)
(3)水土流失(1分) 土質疏鬆,暴雨集中(1分)
42.(1)(每空0.5分,共2分)
(2)由於毀林開荒,導致氣候惡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糧食單產減少,因此糧食總產量降低。(3分)
43.(1);A;(1分)
(2)水能;旅遊;(2分)
(3)發電、防洪、航運、灌溉、旅遊等(1分);
(4)水產品加工業;果品加工業;旅遊業等(1分)。
44.(1)自上而下依次為:CAB(1分) ACB(1分) BAC(1分)
(2)甲:海拔高,熱量不足(或高寒),不利於谷類作物生長。(1分)
(3)丙:地勢低平,水熱資源豐富(或氣候暖熱濕潤),有利於農業發展。(1分)
45.(1)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1分)
(2)由城市向農村轉移(1分)
(3)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高於發展中國家的農村(2分)
(4)可持續發展(1分)
㈤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 地理必修三期末綜合檢測卷答案
你好:第一題是不是俄羅斯?
答案如下:
1-5 ADCAC
6-10 BABCD
11-15 BABDB
16-20 CDCAA
21-22 CD
㈥ 地理必修三的重點,考點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註: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麼)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山西能源資源的開發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擴大煤炭開采量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在地圖上找出來)
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2.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3.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4.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5.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工業化與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2.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3.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