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地理考試說明
❶ 2015北京高考考試大綱 哪有
1、2015年北京市高考考試大綱可以到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官網查詢。
2、今年二月,北京市教育考試院正式發布2015北京高考大綱。其中,語文大作文二選一,數學加大圖標試題,歷史將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察等。
語文:大作文二選一
2015年高考北京卷語文學科《考試說明》以《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為依據,調整考試內容、試題類型和試卷結構。增加現代文閱讀文字量,加強對「長閱讀」的考查,在「參考樣題」中,改編或者新增了《天壇之美》《天壇的軸線》《心靈的篝火》等三篇文本,文本的文字量較以往有所增多,意在加強對長文本閱讀能力的考查。
同時,在「考試內容及要求」中,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常識的了解」、「漢字書寫的正確、規范、美觀」;新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桃花源記》、《愛蓮說》、《蜀相》等7篇古詩文,考查要求也從原來的「識記、理解」提升為「識記、理解和運用」;「文言文閱讀」也會適當增加閱讀文本的文字量。
其次,增加開放性試題的分值和比重,雖不再單設「閱讀延伸題」,但將繼續命制具有閱讀延伸思想的試題,重點考查考生個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此外,2015年作文將設置二選一的試題。
數學:加大圖表試題
數學科目《考試說明》包括「試卷結構」、「考試內容及要求」、「參考樣題」三部分。加強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貼近考生實際,突出試題的應用性。
2014年的文理科數學試題注重考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加強對考生讀圖、識圖並進行數據處理的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北京數學文理科試卷都加大了以圖表為載體的試題所佔分值;文科試題符合文科學生特點。
英語:注重基礎性、綜合性
2015年英語學科對《考試說明》的修訂, 以「鞏固成果,穩步推進」為目標。新換試題不突破考試范圍,在考點選擇上不突破「語法項目表」的要求,考點分布、考點均衡和考點難度上都保持了相對穩定。同時,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注重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政治:「參考樣題」部分調整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政治)》(以下簡稱《考試說明》)與往年相比,總體保持穩定。
「試卷結構」、「考查目標與要求」沒有變化,「考試范圍」和「參考樣題」部分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比如將「市場調節的局限性」改為「市場失靈」、「經濟學的目的與財富」改為「財富及其來源」、「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半總統半議會制」改為「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半總統制」等。
歷史:注重中國傳統文化
「試卷結構」和「考試內容與要求」部分保持不變。「參考樣題」有部分更新 ,突出主幹和重點知識,以人類歷史的發展演變和重大事件為主要考查載體,重在考查學科素養與學科思維水平。貼近教學實際,從歷史角度關照社會與現實。強調學科思想與基本方法,注重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選樣題既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又涉及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再則立足本國開拓視野,在比較中認知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歷程,進而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族群。
地理:更換4道參考樣題
地理學科主要在「參考樣題」部分進行了修訂。通過更換參考樣題,體現命題與時俱進,在繼承中發展進步。地理更換了4道參考樣題,新換題目均選自2014年高考北京卷。以「鞏固成果,穩步推進」為目標,保持「能力體系」和「考試范圍」的完整性。新換試題無論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比例上,在主幹知識的份量上,還是在圖像數量、類型上都保持基本穩定。同時,貼近時代,突出考試的教育性。
物理:回歸教材,注重基礎
物理科目的考核目標與要求、考試范圍與要求均沒有變化。主要聯系實際,考查學生運用現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是歷年北京物理卷的特點之一。
物理學源於生活,日常生活實際中有大量的物理學問題。通過對生活中的物理問題的思考,不僅能通過分析問題提高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及學習物理的興趣。
此外,回歸教材,注重從教材中選取素材,引導中學教學重視教材。注重基礎,以中學物理的典型情境,深入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思想,考查考生對物理思想的領悟及對物理方法的理解。
化學:注重對化學學科素養的考查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化學)》(以下簡稱《考試說明》)與2014年《考試說明》相比較,「考試目標」、「能力要求」、「考查內容」等理論層面的要求保持穩定,未做調整,而在保持原有題型數量和結構的基礎上對 「參考樣題」進行局部調整和更換。
「參考樣題」的變化體現高考化學試題「起點高、落點低、重基礎、提能力」的特點,注重對化學學科素養的考查,試題中所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也更加外顯化,解題的思維脈絡更加貼近和再現學生學習的認知思維過程。
生物:更換三道參考樣題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理科)》生物部分「考核目標與要求」、「考試范圍與要求」的內容與2014年保持一致,對「參考樣題」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新調入的參考樣題注重聯系實際,突出學以致用,三道新換入的樣題分別代表了「從生活中出題、從教材中出題、從實踐中出題」的命題理念。
❷ 高二區域地理【考綱要求】,要考綱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❸ 地理必修一 考綱
【教學大綱】(二) 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必修課)2 四、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教學內容要點 知 識 要 求 (一)自然資源
1.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2.主要自然資源的特徵
3.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二)自然災害及其防治
1.主要災害類型及其危害
2.災害防治 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了解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特徵和組成。
了解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採取的措施。
了解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學習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
1.綜合分析:自然資源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一些自然災害之間的關聯性。
2.樹立人類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及保護的觀點。
3.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自然環境既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環境,也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資源。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由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組成的自然綜合體,整體的失調和瓦解,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勢必影響自然綜合體的整體平衡,自然資源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效能,可能會很快消失,自然整體即遭破壞,甚至導致發生自然災害。因此,開發任意一項自然資源,必須充分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生產的自然環境。
❹ 江蘇省2010地理高考考綱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地理科(江蘇卷)考試說明
地 理
一、命題指導思想
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旨在測試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必備的地理素養,注重測試學生對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技能與形成的地理觀念,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力求做到與學生學習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體現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價值和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力求突出科學性、基礎性、時代性、公平性和創新性,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不出偏題和怪題。
二、測試內容和要求
(一) 測試范圍
測試范圍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
(二) 測試能力要求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試題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關地理信息。
能夠比較准確地理解、判讀和分析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地理基本技能
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
與規律等知識。
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讀、填繪地理圖表,進行相關的地理計算
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比較准確簡潔的文字、圖表等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
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的要點。
能夠結合有關地理事實材料,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通過比較、推理、判斷和分析,
簡要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4. 發現和探究地理問題
能夠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
能夠嘗試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究並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初步提出解決
問題的對策。
(三) 測試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地理1
宇宙中的地球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圈層結構 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了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地表形態的變化 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大氣受熱過程 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氣壓帶與風帶 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
天氣系統 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及准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水循環 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結合實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洋流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結合實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自然地理要素與地理環境 知道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表形態與聚落及交通線路 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 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影響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結合實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 結合實例,簡述主要自然災害(旱澇、台風、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
人口與城市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人口增長模式 知道世界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人口遷移 結合實例,分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數量與環境 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城市的空間結構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特點,解釋其形成原因
城市服務功能 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比較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 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 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和城市的影響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與工業地域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與聚落、商業網點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環境問題 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結合實例,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可持續發展 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了解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地理3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區域的含義 了解區域的含義
區域差異 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地理環境 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區域環境與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 結合實例,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與農業持續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向與途徑
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遙感(RS) 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 知道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 知道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 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三、試卷結構
(一) 題型比例
試卷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和綜合題。客觀題與主觀題的分值比例大致為7:3。
(二) 試題難度比例
試卷包括基礎題、中等難度題與難題,其佔分比例大致為7:2:1。
(三) 內容比例
自然地理部分約佔40%-60%。
人文地理部分約佔40%-60%。
四、測試方式和時間
(一) 測試方式
閉卷筆試。
(二) 測試時間
75分鍾。
(三) 試卷滿分值
100分。
五、典型題示例
(一) 單項選擇題
圖1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其中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建成,這是我國在南極內陸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圖2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圖1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轉線速度最大的是
A.昆侖站 B.中山站 C.長城站 D.南極點
【解析】此題以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的建成為情境,旨在考查學生對地球自轉線速度變化規律的掌握情況,並引導學生關注重大的地理時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2.我國昆侖站建成時,太陽直射點大致位於圖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運用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規律進行推理判斷,確定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中不同時間所處的位置。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D
3.近百年來,南極地區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趨勢,其原因主要是
A.氣候變暖 B. 酸雨危害 C.風速加大 D.降水變化
【解析】此題涉及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判斷,得出南極冰川加速消融的直接原因是氣溫升高,而氣溫升高說明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A
圖3為「某地天氣系統和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4~6題。
4.關於乙地天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受冷鋒影響,氣溫將降低
B.受暖鋒影響,氣溫將升高
C.受冷鋒影響,氣壓將降低
D.受暖鋒影響,氣壓將升高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某地天氣系統圖,判斷該地天氣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徵,並對學生從圖中准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首先要能判斷出該天氣系統為暖鋒,進而分析暖鋒過境對乙地天氣的影響。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5.有關圖式地區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質構造為褶皺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間有斷層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分析該地地表形態的特點及成因。首先可以判斷出該地的地質構造為褶皺,進而判斷乙、丙、丁的地貌類型,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題對比較、推理和判斷能力要求較高。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A
6.受侵蝕作用影響最強的地區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此題在上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對地表形態成因的掌握情況。根據判斷,乙地為背斜形成的山谷,說明此處因張力作用明顯,受到了較強的侵蝕作用。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讀圖4,完成7~8題。
7.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題通過呈現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示意圖,考查學生從圖中准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對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保溫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此題要求學生在掌握大氣受熱過程的基礎上,理解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為地面輻射,然後判斷圖中四個箭頭的含義,即①箭頭表示太陽輻射,②箭頭表示大氣吸收部分太陽輻射,③箭頭表示大氣逆輻射,④箭頭表示地面輻射,從而准確選出④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D
8.表示大氣補償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箭頭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大氣保溫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學生首先要明確大氣逆輻射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從而能根據圖中各箭頭所示的含義,判斷出③箭頭表示大氣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9. 「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從塞北到江南地域分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分 B 熱量 C. 土壤 D. 地形
【解析】此題由詩句引入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從地理學的視角,領悟詩句中所蘊涵的地域分異規律,並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掌握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B
圖5為「美國本土小麥區和玉米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23~24題。
10.有關圖示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勞動力充足,精耕細作
B.多種經營,市場適應性強
C.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
D.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美國本土小麥區和玉米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判斷該區域農業類型的特點。首先可以判斷出該區域的農業類型為商品穀物農業,進而分析得出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D
11.與②小麥區相比,①小麥區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
C.科技 D.市場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首先要知道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自然因素,進而分析判斷出由於①、②小麥區緯度位置的不同,熱量條件有所差異,因此處於緯度位置較低的①小麥區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熱量。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讀圖6,完成12~13題。
12.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河段水位變化示意圖,分析判斷該河段不同年份水位季節變化的狀況。學生可以從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變化來判斷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節變化最大。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13.2000年較1990年水位變化減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內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圍湖造田
C.植被覆蓋增加 D.水土流失加劇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分析1990年到2000年水位季節變化減小的原因。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正確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由於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將使河流水位季節變化減小。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圖7為「某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4~15題。
圖7
14.該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 B.礦產開發和人口數量的變化
C.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的變化 D.地表形態和河流徑流的變化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城市1980年和2008年某地聚落空間形態變化示意圖,分析判斷該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及其成因。從圖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來,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形態的變化與城市橋梁、公路以及鐵路的建設與布局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判斷該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原因是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A
15.2008年該城鎮產業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A.自來水廠 B.大型服裝批發市場
C.造紙廠 D.大型超市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布局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能根據影響自來水廠、大型服裝批發市場、造紙廠以及大型超市布局的主導區位因素,對各工業企業的空間位置進行分析,判斷出其布局是否合理。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2008年入冬後,華北、黃淮等地旱情發展迅速。圖8為「我國2009年春季某日旱情分布示意圖」,圖9為「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16~19題。
16.地處特旱區的城市有
A.廣州、南寧 B.呼和浩特、沈陽 C.太原、石家莊 D.蘭州、西安
【解析】此題以2008年入冬後我國發生的大范圍旱災為情境,主要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和解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圖中的圖例讀出地處特旱區的城市是太原和石家莊。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17.造成我國北方旱災的主要原因是圖9中的
A.①偏少 B.②偏多 C.③偏少 D.④偏多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旱災發生原因的探究,要求學生結合海陸間水循環過程來判斷形成旱災的水循環環節及其變化,本題屬於難題。
【答案】C
18.若要實時獲取我國旱災分布范圍的信息,應選用
A.地理信息系統 B.全球定位系統 C.遙感 D.數字地球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及數字地球的概念及應用領域的掌握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下表為「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長統計資料」。讀表完成19~20題。
年份 有戶籍人口(萬人) 總人口(萬人)
1982年 2 2.8
1998年 120 750
2007年 200 1400
19.引起該城市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資源 B.資源、政策 C.政策、經濟 D.氣候、經濟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長統計資料,分析城市人口變化的形成原因。根據統計資料中不同年份的人口數據可以判斷該城市人口在增長,進而分析得出該城市人口增長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發展所引起的。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20.20世紀80年代,該市大力發展電子裝配業。該工業屬於
A.動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勞動力指向型 D.技術指向型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電子裝配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屬於勞動力指向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圖10為「20世紀末部分國家城市和鄉村人口比例(%)」,完成21~22題。
21.圖示國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日本 B.英國 C.美國 D.法國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從地理統計圖中獲取有關信息,考查學生對城市化概念和特點的掌握情況。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標,學生可以根據日、英、美、法四個國家的城市人口比例進行比較判斷,得出英國的城市人口比重最高,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B
22.從圖中可以看出
A.中國和印度城市人口數量相同 B.巴西和美國城市化速度相同
C.發展中國家間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 D.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均高於發展中國家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同城市化進程及特點的理解程度,對讀圖能力的要求較高。中國和印度雖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因人口基數不同,所以城市人口數量不相同;巴西和美國雖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而美國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阿根廷、巴西、土耳其、中國、印度均屬於發展中國家,從圖中所示五國的城市人口比重可以看出,最高的達到86%,最低的只有26%,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高於發展中國家,如屬於發展中國家的阿根廷,城市人口比重為86%,高於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美國、俄羅斯、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故選C。此題屬於難題。
【答案】C
23.圖示信息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
A.與資源國情相適應
B.消耗的物質資源少,環境成本低
C.與減少物質資源消耗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D.要切實轉變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過大的方式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長期形成的物質資源消耗大、經濟效益低、環境成本高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是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D
(二) 判斷題
24.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自然環境差異性成因的理解情況。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誤
25. 全球氣候變化即指全球氣候變暖。
【解析】此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情況。學生要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全球氣候的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既包括全球氣候變暖,也包括全球氣候變冷等其他變化。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誤
26. 某城市地鐵開通後,沿線出現了新的商業網點,這表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帶來了商業網點的相應變化。
【解析】此題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考查學生對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影響的了解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正
27.流域開發與整治就是通過修建水利工程來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流域開發與整治相關知識的理解情況。流域開發與整治要依據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進行水資源的綜合開發。
【答案】誤
28. 產業轉移既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可能加重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
【解析】此題通過產業轉移對遷入區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利、弊兩個方面的影響,考查學生辯證看待地理問題的能力。產業轉移可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不合理的產業轉移也可能加劇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正
(三) 綜合題
29.圖12為「世界部分地區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依據圖示氣壓帶和風帶的緯度位置,
可以判斷北半球處於 ▲ 季。
(2)N地受 ▲ 氣壓帶控制,降水
較 ▲ (多、少)。
(3)M地盛行 ▲ 風,氣候特徵是
▲ 。該地區季風氣候形成的
根本原因是 ▲ 。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世界部分地區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運用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和季風環流等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分析、判斷有關問題。第(1)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能根據圖中各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狀況,分析得出氣壓帶和風帶所處的緯度位置偏北,從而判斷此時北半球處於夏季。第(2)小題要求學生根據圖中N點的緯度位置判斷得出該地所處的氣壓帶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再分析該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進而得出該地降水較少的結論。第(3)小題主要考查季風環流的成因及其氣候特徵。圖中M點位於我國東部,風向為東南,故可判斷此時為夏季,進而分析得出此時該地的氣候特徵為高溫多雨。亞洲東部有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環流,其成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本大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參考答案】
(1) 夏
(2)副熱帶高 少
(3)東南季 高溫多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0. 圖13中,①是電子工業區,周圍有眾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區。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電子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許多與石油化工企業有生產聯系的廠家紛紛聚集在石油化工區,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在圖中③處布局鋼鐵廠,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4)若在圖中④處建自來水廠,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5)為了保護城市環境,處於石油化工區與主城區間的P帶應設置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側重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和解讀有關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第(1)小題考查學生對影響電子工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電子工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和技術對其影響最大。第(2)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集聚效應的理解情況。石油化工企業集聚在石油化工區,其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第(3)小題和第(4)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常見工業部門的區位選擇原理的掌握情況。鋼鐵廠排放的氣體易造成大氣污染,故應布局在城市盛行風向的下風方向。自來水廠應布局在城區河流的上遊方向,便於取得水質較好的水源。第(5)小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了解工業布局中環境保護的措施。在工業區和城區之間應設置衛生防護帶,以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的影響。本大題屬於基礎題。
【參考答案】
(1) 高新技術
(2)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 不合理 處在城區的上風方向,對城區造成大氣污染
(4) 合理 處在城區河流上游,水質較好
(5) 衛生防護帶
31.京津唐地區是我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雲集。圖14為「京津唐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圖14
(1)京津唐地區發展工業的區位優勢主要有 ▲ 、 ▲ 、 ▲ 、 ▲ 等。
(2)濱海新區和曹妃甸工業區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對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的積極意義分別是 ▲ 、 ▲ 。
(3)新建工業區的工業集聚有利於企業共用 ▲ ,相互協作和技術創新,降低 ▲ ,集中處理廢棄物等。
(4)水資源短缺問題是制約京津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請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提出解決該地區工業用水緊張的主要措施。
開源: ▲ ;
節流: ▲ 。
【參考答案】
(1)①原料豐富 ②能源豐富 ③科技發達 ④交通便利 ⑤市場廣闊
(2)優化產業結構 減輕環境壓力
(3)基礎設施 成本
(4)開源: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節流: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
好不容易找到的,下載下來的是WORD文檔,然後自己復制上去的。下載鏈接給你吧。http://taoti.tl100.com/UploadFiles/200912/2009120814493353373429.rar?wasid=
我是學地理專業的,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問我。
❺ 2017高考考試大綱說明出來了嗎
部分學科重要調整內容
除了英語之外,八個學科都調整了考試內容。有多個學科的模塊從選考變為必考。從目前看,對我市考生來說,物理、地理的調整影響最大。
以下是各個學科最重要的調整。
語文
1.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2017年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塊,「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2.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數學
1、增加了數學文化
2、現行的三個選考模塊刪去「幾何證明選講」,其他的兩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不變,即從「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兩個模塊任選一個作答。
歷史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6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除選考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餘3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
地理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3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學生從3個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物理
現行4個選考模塊分布為2-2,3-3,3-4和3-5,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2-2內容,將選修的3-5列為必考,其餘2個選考不變。
化學
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4個選考模塊分別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和「有機化學基礎」,學生從4個選考模塊中選擇1個模塊作答。
修訂後的考試大綱刪去「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從後2個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
生物
刪去選修1中「植物組織培養」的內容,增加「某種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選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調整為「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術(含PCR)」。
政治
考試內容沒有變化,但對學科「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動知識」「描述和闡釋事務」「論證和探究問題」四項能力考核目標的解析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進一步明確考查要求。同時,考題會強調德育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發揮。
❻ 高考,我就想知道一下河南高考地理的考綱,高中需要學幾本必修,和幾本選修,和高中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河南2011年高考內容包括: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和初中四本區域地理知識,此外選修為三選一,河南省的選修內容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環境保護
❼ 高中地理考綱解讀必修2第一章
1.人口增長的模式的類型及其地區差異
世界人口增長的歷史進程和地區差異這部分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圖1—1—2世界人口增長」和「圖1—1—3世界人口增長階段」兩幅圖理解人口增長的階段性,再結合閱讀課本文字學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長的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的不同階段大致也對應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利用課本「圖1—1—4」、「圖1-1-5」、「圖1-1-6」和「圖1-1-8」從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當代人口增長模式的地區分布差異。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的下降開始,使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人口增長模式從「高低高」向「三低」轉變是由於出生率的下降。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出生率下降的途徑也不同。讓學生閱讀了解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途徑有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各個年齡段的人口比重不同,因此,各種人口增長模式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也不同,結合人口金字塔引導學生分析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有利和不利之處。關於我國人口增長的這部分內容,利用和人口金字塔圖進行探究分析。
2.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區別和聯系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統正常運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閾值,而最大支持閾值通常用環境人口容量來表示。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像太陽、空氣目前對環境人口容量沒有限定,而淡水過去只對個別乾旱地區的人口數量起限製作用,現已成為決定越來越多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環境人口容量時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來估算,並要考慮地區的開放程度和人類的消費水平。主要用土地資源指標來估算環境承載力稱為土地資源承載力。中國科學院綜考會為土地資源承載力所下的定義是「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載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載力的4個要素是:生產條件、土地生產力、被承載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載人口的限度。它們的關系是:土地承載人口的限度與土地生產力成正比,與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產力又是由生產條件決定的。以水資源來估算環境承載力稱為水資源承載力,它由我國學者在80年代末提出來的,一般認為:水資源承載力是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發展為條件,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依據,在水資源得到適度開發並經優化配置的前提下,區域(或流域)水資源系統對當地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環境承載力的由來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築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
承載力概念引入生態學後發生了演化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資源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的供應與容納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對於某一區域,生態承載力強調的是系統的承載功能,而突出的是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其內容包括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所以,某一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概念,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態系統,在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的條件下,可持續承載的人口數量、經濟強度及社會總量的能力。
生態承載力大體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等類型。在人類面臨糧食危機、土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科學家提出了土地承載力的概念。在環境污染蔓延全球、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科學家相繼提出了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等概念。
3.人口容量的特點
三個特點:臨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容量相當,表明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基本協調。如果實際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則表明這種協調發展將受到破壞。要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麼自然資源會遭受破壞。
相對性。相同面積的土地在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即使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人口容量也不同。
警戒性。人口容量並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需要達到的人口數量,相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控制目標該低於人口容量,並以此作為人口控制的最終警戒線。
4.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人口遷移是怎樣產生的?西方人口學家把這種現象歸納為推力和拉力或排斥力和吸引力作用的結果。回顧人口遷移的歷史,人口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是人類社會共有的客觀要求。但是,由於諸多原因,人口的發展經常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處於互不適應的狀況,所以人地關系不協調是人口遷移的根本原因。可見,作為一種復雜的人口現象,人口遷移是由許多外部因素的強迫所致,受一系列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1.自然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人類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同時,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域差異也是引起人口從一地向另一地遷移的原因之一。一般說來,人類總是移居到自然環境比較優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在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人們往往傾向於集中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草豐茂、宜於農耕的平原、河谷地帶。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火山噴發、地震、暫時或持續性的氣候惡化、病蟲害、瘟疫等)或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或通過對生產的嚴重破壞迫使人們不得不成批地離開家園,遷移到異地安家。
2.經濟因素
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總是通過人類的經濟活動實現的。因此,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各國及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構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通常,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口遷入率較高,經濟落後的地區遷出率高。
生產布局的變化和新區開發也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的流量、流向發生變化。大型生產項目的興起和新區開發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多事業成功的機遇,因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導致大批人口流入。例如,美洲大陸的開發就是與歐洲和非洲大批移民的湧入同時進行的。
此外,人口遷移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人口遷移的距離和規模與交通工具的發展與布局有很大關系。在近代以前,海洋使新舊大陸處於隔絕狀態,現代運輸工具的發展則使海洋成為交通運輸和聯系新舊大陸的通道,也導致人口遷移的距離和規模增大。新交通線的開辟,常常伴有規模較大的人口遷移。
3.社會文化因素
前已述及,人口遷移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自然和經濟因素外,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如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政治因素對人口遷移有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國政府通常制訂一定的經濟和人口政策以限制或鼓勵人口遷移。例如,1878年清朝政府撤銷禁止移民東北的禁令,致使大批關內人口移入東北。因政治原因所引起的人口遷移常常有強迫性,例如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驅逐猶太人,南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把城鎮黑人趕入「黑人家園」等均屬強迫遷移。
文化教育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人們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總是從文化水平低、教育設施落後的地區遷往文化教育中心地區。而移入地區也願意接受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遷入,這往往導致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外流。
此外,不少宗教活動也經常引起人口遷移。例如西非朝聖者到麥加去的歷時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徒征服西非、北非的戰爭)所引起的人口遷移;以及宗教迫害(如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對異教徒的迫害)造成的被迫人口遷移。
5.中國文化對人口的影響
滿意答案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傳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迄今仍是促使中國人想多生育,特別是多生男孩的重要原因。「傳宗接代」思想和對男孩的強烈偏好的形成,有其深遠和復雜的社會根源。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社會,從一個國家亦即從宏觀來看,男性人口是一國的勞動力的主要源泉,也就是勞役、兵役、稅收的主要來源;它同土地一樣,是財富的來源。因此,中國歷代國家政權一貫鼓勵人民多生育男孩,以增強國力。從一個家庭亦即從微觀來看,一個家庭(家族)的生命的延續,固然首先是直系血緣關系的延續,但作為一個經濟實體,關鍵在於它的財產繼承權的延續。在「父產子襲」的傳統農業社會,家庭及其繼承權的延續,必須有男性後嗣;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男性後嗣,就意味著它的生命必將結束。因此,各個家庭都必須把生育男性後嗣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然而,我們認為,對「傳宗接代」思想產生的根源,僅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因為人們不難看到,盡管國家政權的性質已經完全改變了,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已不是傳統農業,農民的家庭經濟也滲透了近代工商業的因素。但是,在中國人的頭腦中還頑強地存在著「傳宗接代」的思想。這就提醒我們必須擴大視野,進一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它的根源。可以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是「傳宗接代」思想的主要根源之一。
❽ 2009福建高考考試說明
http://www.jyb.cn/gk/gksx/200901/t20090112_235032.html
福建09年高考考試說明
今年是我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實現自行命題。與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變化在於絕大多數科目都設置了選考題。昨天,備受全省考生和家長關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試說明正式出台,對語文、數學、英語、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各科的亮點、考試范圍、試卷結構和試題難易度比例作了詳細規定。
語文:重點考查六大能力
必考選考均有難易不同考查
亮點: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設置的選考內容,不同選考模塊試題之間有相近的難度值;重點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大能力。
考試范圍: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和選考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試卷結構:語文試卷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鍾,全卷難度值0.6左右,試卷滿分150分。其中選擇題約15%,非選擇題約85%。
語文試卷包括六大題,具體題型及所佔分值如下:(一)古代詩文閱讀(27分),包括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閱讀15分、古代詩歌閱讀6分;(二)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16分),包括文學名著閱讀10分,文化經典閱讀6分;(三)現代文閱讀12分;(四)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15分);(五)語言文字運用10分;寫作70分。
數學:低難度試題比例增大
部分選修內容首進理科卷
亮點:今年我省高考數學考試說明提出,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4∶4∶2。而2008年我省高考數學考試說明提出,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3∶5∶2,這意味著今年高考數學難度低的試題比例可能會比去年增大;由於選修課程系列4中的《矩形與變換》《坐標系與參數方程》《不等式選講》是我省首次作為選考內容進入理科數學高考試卷,試題將會注意與實際教學相適應,難度定位為中等偏易。
考試范圍:文科數學考試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系列1的內容;理科數學包括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兩部分。其中必考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系列2的內容,選考內容為《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選修課程系列4的4-2《矩形與變換》、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4-5《不等式選講》等三個專題的內容。
文科數學試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兩個部分。第一卷為12個選擇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理科數學試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兩個部分。第一卷10個選擇題,全部為必考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分為必考和選考兩個部分。其中必考部分由5個填空題和5個解答題組成,選考部分安排在第21題,作為解答題出現,由選修課程系列4的4-2《矩形與變換》、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4-5《不等式選講》等三個專題各命制1小題,考生從3小題中任選2小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前兩小題記分。
試卷結構:文、理數學試卷均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20分鍾,全卷難度值控制在0.6左右,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不得使用計算器。全卷由容易題、中等題和難題組成,難度值在0.7以上的試題為容易題,難度值在0.4~0.7的試題為中等題,難度值在0.4以下的試題為難題,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4∶4∶2」。
據了解,文科數學試卷選擇題共12題,每題5分,共計60分。填空題共4題,每題4分,共計16分。解答題共6題,共計74分;理科數學試卷選擇題共10題,每題5分,共計50分。填空題共5題,每題4分,共計20分。解答題共6題,其中必考題5題,選考題1題(包含3小題,每小題7分,考生從中任選2小題作答,滿分14分),共計80分。
英語:首設短文填詞新題型
詞彙量減少閱讀寫作量增加
亮點:在2008年我省英語高考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內容包括詞彙量、題型、閱讀量和書面表達題的單詞數的調整和變化;今年高考英語試題不拘泥於某一種或某一版本的教材,著重考查考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試卷結構、難易度等方面平穩過渡,同時也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區分度。
考試范圍:針對《新課程標准》附錄詞彙表中的七八級共約3500個單詞進行適當調整。調整後,共收錄七級詞彙約2500個、八級詞彙約650個和數詞、月份、星期、主要國家名稱及相關信息等詞彙總計約3200個單詞,以減輕學生的負擔;設計新題型時,英語學科增加了語境設置的主觀題。該題採用短文填詞的形式,替換2008年英語試卷中的短文改錯題;今年閱讀理解題的總閱讀量不少於1300個詞,而去年英語高考閱讀理解題的總閱讀量要求不少於1000個詞;今年首次增設短文填詞題,這道題將給出一篇約130個詞的短文,而2008年短文改錯題舊題型是給出一篇約100個單詞的短文;今年書面表達題要求考生寫一篇120個單詞左右的短文,而2008年高考考試說明書面表達題僅要求考生寫一篇100個單詞左右的短文。
試卷結構:英語學科仍實行自行命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限定用時120分鍾。試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兩部分組成,其中第一卷為選擇題,第二卷為非選擇題。英語試題難度值設定為0.6左右。試題以中檔題為主,易、中、難試題的比例約為3∶5∶2,容易題的難度值為0.7以上,中檔題的難度值為0.5~0.7,難題的難度值為0.3~0.5。
文科綜合:每個學科各佔100分
歷史地理選修所佔比例相當
亮點:文科綜合考試內容選擇、試題形式設計和答題要求,既體現學科特點,又反映時代特徵,關注社會熱點、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關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尊重考生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的差異,鼓勵考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並根據選修課教學實際設置選考題。
考試范圍:思想政治考試范圍包括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選修4《科學思維常識》兩個選修模塊內容和時事政治。
歷史考試范圍包括《歷史1》《歷史2》《歷史3》三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選修模塊內容。
地理考試范圍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內容,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三個選修模塊內容,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規定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的相關內容。
試卷結構:文科綜合試卷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鍾,全卷難度值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65,歷史:0.6左右,地理:0.55~0.6),試卷滿分30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分別佔100分)。
文科綜合試卷包括第1卷選擇題和第2卷非選擇題。其中第1卷為考生必答的單項選擇題,共36題144分;第2卷為非選擇題,共156分,分為必考題和選考題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題共3題,約116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1題,分別為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的必修內容。第二部分選考題共8題,約40分,考生可從中選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各1題作答,即從思想政治學科《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和《科學思維常識》兩個選修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選修模塊的內容約占思想政治學科總分的10%。從歷史學科《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其中選修模塊的內容約占歷史學科總分的15%。從地理學科《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的試題,其中選修模塊內容約佔地理學科總分的15%。
理科綜合:物理所佔比重最大
生物學科選考內容必須作答
亮點:理科綜合試卷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科能力和學科思想、方法應用的考查,重視考查考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試題適度體現探究性和開放性;關注考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關注考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潛能。設置選考內容,不同選考模塊試題之間有相當的難度值。
考試范圍:物理考試范圍分為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內容包括「物理1」模塊中質點的直線運動、相互作用與牛頓運動定律,「物理2」模塊中的機械能、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選修3-1」模塊中的電場、電路和磁場,「選修3-2」模塊中的電磁感應和交變電流,「選修3-4」模塊中的機械振動與機械波、電磁振盪與電磁波、光和相對論;選考內容包括「選修3-3」模塊中的分子動理論與統計觀點,固體、液體與氣體,熱力學定律與能量守恆和「選修3-5」模塊中的碰撞與動量守恆、原子結構和原子核。據了解,物理學科必考內容分值佔90%(其中力學部分約佔45%,電學部分約佔40%,光學部分約佔5%),選考內容分值佔10%。物理科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其中選考模塊的考查不出現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化學考試范圍分為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其中必考內容涵蓋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和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的內容。必考內容包括化學科學特點和化學研究基本方法、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常見有機物及其應用和化學實驗基礎等五個方面;選考內容涵蓋選修模塊「物質結構與物質」、「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考生從中任選一個模塊考試。
生物考試范圍分為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內容在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和生物3《穩態與環境》三個必修模塊的范圍內容;選考內容在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的范圍內,在2009年高考理科綜合試卷(福建卷)中,生物選考內容只設置一道非選擇題,為必答題。
試卷結構:理科綜合試卷採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150分鍾,全卷難度值0.6左右(其中物理:0.55~0.6,化學:0.6~0.65,生物:0.6~0.65),試卷滿分300分(其中物理120分、化學100分、生物80分)。全卷總題量32題,考生需作答30題(其中物理11題、化學11題、生物8題)。
理科綜合試卷包括第1卷選擇題和第2卷非選擇題。第1卷為考生必答的選擇題共18題,共佔108分。其中生物共5題佔30分、化學共7題佔42分、物理共6題佔36分;第2卷為非選擇題,共佔192分,分為必考題和選考題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題共9題佔137分,物理、化學和生物分別有4題、3題和2題。第二部分選考題共8題佔35分,考生可從中選擇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各1題作答。
❾ 2014廣東高考考試說明
今年廣東省普通高考仍設置必考和選考內容,其中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等學科考點有調整,其他學科總體保持穩定。與去年比,試卷結構、考查內容及難度沒有大的變化。文綜 難度系數約為0.6
試卷結構:考試時間為150分鍾,滿分300分。其中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三科各佔100分。
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36題144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156分,這樣的分值和去年一致,其中必考題為115分,選考題為41分。考生可從中選擇三科各1題作答。其中包括從思想政治學科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和《科學思維常識》兩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試題;從歷史學科的《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試題;從地理學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三個模塊的試題中選答一個模塊試題。
全卷難度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試題為0.6~0.65,歷史試題為0.6左右,地理試題為0.55~0.6,難度系數和去年一致。
思想政治 必考考點有調整
亮點解讀:考生要引起注意的是,時事政治部分與去年不同的是,沒有特別提出含中共十八大的主要精神;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包括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經濟生活》部分,調整了「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等知識點,增加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知識點。在《政治生活》部分,減少了「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等知識點。在《文化生活》部分,增加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知識點。
考試范圍:包括必修1《經濟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內容,以及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選修4《科學思維常識》兩個選修模塊內容和本學年度時事內容。選修內容約佔10%左右。
歷史 部分考點有刪減
亮點解讀:在「近代中國」部分減少了「中體西用」知識點。
考試范圍:包括《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必修模塊內容,以及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三個選修模塊內容。選修內容約佔15%。
地理 選修內容約佔15%
考試范圍: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內容,以及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三個選修模塊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規定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的相關內容。選修內容約佔15%。
❿ 2017 江蘇高考地理考綱 要求江蘇省地級市嗎
■ 新考綱內容解讀
一、刪除不等於不考
選修部分 刪除「自然災害與防治」不代表不會考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作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為單獨的選修模塊,也會在11個單選題或者2道大題中有所涉及。所以,該部分雖然在選修中刪除,必修模塊中仍然會有所涉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不可大意。
二、選做范圍縮小,難度加大
選做模塊的二選一,對於很多中學來說,這無疑是增加了教學難度。老師通常會注重「自然災害」和「旅遊地理」的講解訓練, 「自然災害」由於本身的溯及力較廣,該部分的講解可以覆蓋必修選修,所以很多學生也習比較重視該部分的訓練;「旅遊地理」由於問題設置比較常規,答案也比較「套路」,所以也是學生的熱門選擇。而近幾年「旅遊地理」問題的設置越來越 「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學生面對多元的問題已很難准確把握答案,不得不偏向「自然災害與防治」。今年的考綱縮小了選做范圍,無疑給學生帶來了「麻煩」,這將意味著 「環境保護」也要作為重點訓練。
三、「冷門」成為「熱門」
本次考綱刪減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自然災害」, 相對冷門的 「環境保護」則需要去更多的關注,而且「環境保護」近幾年的問題設置難度都有增加趨勢。「環境保護」作為與我們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門話題,自然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隨著近幾年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新型環境問題也接踵而來。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了和人類產業活動相關,也和自然地理部分的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鑒於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產生的復雜性,很多學生在解答該部分的時候就要求有更多的社會生活常識以及連貫的邏輯思維,這無疑對於雲南的考生來說也是一種能力要求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