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方案
1. 您好,您是否有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6專題到第9專題的教學設計若有的話,能否發我一份。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課題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教學目標
古希臘地理特徵及其影響;古希臘城邦、公民的主要特徵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主要原因;根據古希臘地理、城邦制度和古希臘公民的相關內容,歸納出希臘文明的主要表現;
重點難點
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民主制度產生的歷史作用;
西方的民主政治濫觴於古希臘的歷史條件;
教學方法
閱讀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法與學法
導入:
至今為止,西方人對古希臘羅馬文明都懷有一種無法釋懷的感情,他們將古希臘羅馬文明奉為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臘羅馬文明光輝燦爛,一直影響到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古典文學《荷馬史詩》,風靡一時的《聖鬥士星失》,年輕人津津樂道的十二星座等等這些無一不是古希臘文明的衍生物。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偉大的文明?又是在一種怎樣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臘羅馬文明會有如此燦爛的發展?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課前預習】
1,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對古希臘文明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海洋是希臘人聯系____________的大通道,是維系__________的生命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並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觀念。
4,______________往往是以一個城市為心,人口不過數萬,始終保持著小國寡民的規模。它是孕育古希臘__________________的搖籃。
5,除了民主政治以外,希臘城邦的特色還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是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民主政治產生的基本歷史條件。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了解一下:那何為民主呢?大家討論。
古希臘語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
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專制相對立,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
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教學:
一、蔚藍色的希臘;
1、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地處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大洲要沖。
它的地理范圍大致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
(被地中海、愛琴海包圍,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
2、古希臘的自然環境:山多將陸地隔成小塊,但是海岸曲折,綠島相連,港灣眾多,地中海式氣候溫和宜人,海洋資源條件得天獨厚。
3、古希臘的生產生活:耕地缺乏和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生產;冬季多雨、夏季乾熱的季風氣候有利於葡萄和橄欖的生長;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為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
4、古希臘的政治特點: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問題探究】
自然地理環境與世界各地區文明有何關系?前者與後者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嗎?結合實例,談談你的看法。
分析:
①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地理環境不僅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有的時候甚至決定社會發展的類型。要從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中考察歷史的復雜性。
②肯定地理環境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人類一切事物都受制於自然。人總是在不斷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依靠自然的基礎上,人可以一定程度地擺脫自然制約。
1)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很大,例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最主要的是收益於尼羅河。這條大河一方面給予古希臘充分的水源,另一方面也沖擊出了廣闊肥沃的平原,所以才造就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
2)但我們肯定地理環境作用並不意味著人類一切事物都受制於自然。就如同古埃及人能創造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主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過渡:不管如何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時甚至是無與倫比的。
二、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
1、城邦:城邦往往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的一些村落,轄地不過百里,人口不過數萬,始終保持著小國寡民的規模。
古希臘最大的兩個城邦斯巴達、雅典。
2、希臘城邦的建立:公元前8世紀左右。
3、希臘城邦的特色:
1)構成上:數量眾多,始終保持著小國寡民的規模。
2)政治上:相對獨立,盛行民主政治;
(城邦十分珍視獨立自治,城邦內部普遍實行共和政體,王權日漸衰微,君主專制沒有形成。)
3)經濟上:商品經濟發達,希臘城邦之間和城邦與海外城邦之間的貿易十分活躍。
4)文化上:在文化上保持認同,他們通過共同的語言、風俗、信仰、文字等因素組成統一的希臘世界,因此要注意希臘城邦與希臘世界這種多元一體化的特色。(「希臘人」)同時,保持繁榮的思想文化。
【問題探究】
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不同?
①希臘城邦始終以獨立的政治單位獨立於希臘世界;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有一個統管它們的宗主,這些諸侯國最終逐漸走向統一的帝國。
②希臘城邦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農、工、商並重;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家則大多以農為本,重農抑商。
③希臘城邦普遍實行共和政體,王權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較發達的民主政治;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王權日益強大,最後發展成為君主專制制度。
過渡:剛才我們具體分析了古希臘城邦的大體情況,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公民的具體情況。
三、希臘的公民;
1、公民:由一個城邦的成年男子組成。
不包括奴隸、婦女、未成年人和流落他鄉的外邦人。
2、公民的地位:是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3、公民的權利:公民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有資格參加各種公共活動,有權利參與城邦行政與司法事務。
城邦公民從小接受系統訓練, 以使身心全面發展。既要頭腦靈活,又要四肢發達,身體健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城邦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這樣合格的公民。
4、古希臘公民的公民素質:
1)能力上:公民珍視個人自由,敢於表現個性,不屈從於權威;
2)政治上:善於從事政治和文化藝術活動,追求智慧與平等;
他們出入會堂、廣場、劇院、法庭等公共場所,傾聽演說,發表政見,參與表決,觀看錶演,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城邦事務中。
3)另外還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那些為自己城邦贏得榮譽的人被視為英雄,而背叛者將被予以重罰。
【問題探究】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動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①這里的人主要指希臘城邦中的公民。公民是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②城邦是一個公民集團,公民只有生活在公民群體即城邦中才具有意義,離開了城邦這個公民群體,公民也就不成其為公民了。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參加城邦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命高於一切。
③在有多個城邦參與的希臘世界集會上,公民的公眾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各城邦對自己公民的表現也十分在意。
小結:
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古希臘文明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便利的經濟文化交往,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平等互利的觀念,是民主政治產生的基本歷史條件。
思考問題: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1)政治方面:為關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塊平原,有助於形成古代希臘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正是這種小國寡民的城邦才有條件建立那種公民直接參與的民主政治,而且極不容易形成專制。
2)經濟方面:平原少,土地貧瘠,只利於種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這就刺激了古代希臘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海外貿易的發達,也使希臘的農業和工商業都具有面向市場的特點。
3)價值觀念方面:商品經濟必須以平等作為交換原則,商業貿易的進行與發展亦要求有相應自由的環境以及顧及商業貿易者整體利益的政策。這一切都有助於古希臘人平等觀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方面:小國寡民的城邦一旦由於人口的增長而無法負荷時,希臘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優遇的航海條件為這些海外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使希臘人形成勇於探索、開拓的民族精神。
可以通過課件展示一系列圖片,加深認識。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天然物質條件就是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早期的歷史活動更是受到各地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
城邦即城市國家,是古希臘基本的政治單位。
大家要注意古希臘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片土地是由大大小小的城邦組成的。
多媒體顯示:
1)什麼是城邦?
2)城邦的特點有那些?
史料鏈接:例如史詩《荷馬史詩》,出現了各類雕塑作品,此外數學家歐幾里德、阿基米德、泰勒斯,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生活在這一時期創造了令人矚目而且一直影響到現在的哲學、數學成就。
思考:古希臘的城邦制與民主政治、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間呈現什麼關系?
一方面,城邦制度為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客觀條件,有利於古希臘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繁榮;
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發展和繁榮的文化又進一步加強了城邦制度。
閱讀P92這部分內容思考:
1)什麼是公民?
2)公民的地位如何?
3)公民具備哪些權利?
4)公民的基本素質?
延伸:一個現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
要尊老愛幼,愛護公物,不損害他人利益;做一個合法公民,做到有法必依;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等等。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課題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教學目標
1、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歷史條件,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過程;
2、識記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理解梭倫改革的背景,正確評價這兩場改革;
3、理解希波戰爭對雅典民主政治進程的推進作用,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表現;
4、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價值與歷史局限。
重點難點
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教學方法
閱讀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法與學法
導入: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自然條件: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
A、地理位置:提供通向外部條件;便於汲取亞非文明營養;
B、地理環境:多山使其出現眾多「蕞爾小國」;
②歷史條件:城邦的形成;
③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奴隸勞動提供物質保證);
④思想條件:平等互利的觀念;
⑤政治條件:改革家的推動;
俊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廢除貴族專權,建立民主政治)
【課前預習】
1, ,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2, ,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3, 堪稱古代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範。
4,公元前594年,雅典進行了 改革。
5,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標志是 。
6, 是對希臘城邦制度和雅典近百年來民主改革成果的一次檢驗。它開啟了希臘文明史上最為鼎盛的「 」。
7,伯里克利時代的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 , ,
和 ,為明 治確立的標志是
二 卓爾不群的雅典
——雅典是希臘最負盛名的城邦之一。「全希臘的學校」。
(發達的商品經濟、健全的民主政治和輝煌的古典文化)
教學: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過程);
1,雅典民主制的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它是平民與貴族反復斗爭的結果。
2,背景:公元前6世紀初,工商業者們不滿貴族專權,要求發展城邦民主政治,促進工商業的繁榮。
3,過程:
1)梭倫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公元前594年)
①目的:緩和社會矛盾;
②內容:
A、經濟上:
a、頒布「解負令」——使受貴族盤剝而淪為債務奴隸的人重獲自由;
b、實行一系列措施——促進工商業發展。
B、政治上:
a、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四個等級;
b、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
c、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
③評價:
a、歷史局限性: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級不享有基本參政權利,這種中立政策實際上不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
b、歷史進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公元前506年)
①內容:
a、重新劃定以地域為基礎的10個行政選區;
b、建立「五百人會議」,代表原來的「四百人會議」:
c、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d、制定陶片放逐法。(實質: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有效方法。)
②評價:
a、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 雅典國家最終形成。
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 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二,「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時代民主政治的表現);
1,背景: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的戰爭。
——思考:希波戰爭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①它是對希臘城邦制度和雅典近百年來民主改革成果的一次檢驗;
②戰爭的勝利,使希臘免受波斯帝國的統治,從而保存了西方古代民主政治的火種,同時也開啟了希臘文明上最為鼎盛的「古典時代」;
③使雅典民主政治取得新的進展,僱工貧農踴躍參戰,政治地位也隨之提高,由平民和工商業者組成的民主派十分活躍。
2,伯里克利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
1)時間:前443年至前429年,民主派領袖伯里克利任首席將軍。
2)內容:(伯里克利時代民主政治的表現)
①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
——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③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按時參加國家的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和津貼。
④原有貴族會議的權力幾乎喪失殆盡,只處理一些與宗教有關的事務。
3)作用:
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大大削弱,雅典的民主制度發展到頂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歷史進步性(得);
①在政治制度上:開西方民主政治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
②對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
③對文化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
2、歷史局限性(失);
1)從民主的范圍看,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的,婦女和外邦人也沒有資格得到公民的權力。
2)從民主的性質看,雅典民主是一種頗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合小國寡民的城邦。
3)從參政的方式看,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相同的國家管理權,很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4)從歷史事實看,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之後盛極而衰,導致了雅典的混亂和內耗。
【問題探究1】雅典民主政治實施的主要機構有哪些?
機構
性質和職能
公民大會
最高權力機構
五百人會議
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閉會期間處理日常事務
陪審法庭
最高司法機關
十將軍委員會
輪流統帥軍隊,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
拓展:克利斯提尼民主改革中的「五百人會議」與梭倫時期的「四百人會議」比較具有哪些發展?(了解一下)
①以新的行政選區制進一步削弱了部落貴族對政權的控制;
②具有更大的權力,相當於國家元首的每日輪值主席也從中產生;
③對所有等級的公民開放,使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
【問題探究2】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特點?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實質又是什麼?
1)特點:全體公民是統治者,參與政治,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法律至上。(民主性)
2)實質: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是少數人的民主。
(有限性)
小結:
經濟:發達的商品經濟 梭倫改革
形成過程
克里斯提尼改革
政治:健全的民主政治 主要表現——伯里克利執政時
歷史價值
得與失
歷史局限
文化:輝煌的古典文化
2. 高中不同年級教學設計的區別和聯系 地理
來由於高中三個年源級的教學要求和學情不一樣,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學設計也應有所不同。
高一的歷史教學是基礎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關鍵,教學設計具體落實為:興趣+科學+不同的方法+老師人格魅力=高效的課堂。
高二的歷史教學重點是文科班,文科班的歷史教學既要注重基礎,也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教學設計上貫徹落實四環節,知識梳理-重難點點撥-課堂檢測-能力訓練。
高三的教學,高考是方向,是目標,是師生行動的指南。高三的老師首先就是要做好考綱的研讀和近年高考試卷的分析工作。作出符合自己教學實際的分析報告,尋找自己教學的突破點;還要研究學生的實際狀況,尋找陪優補差的對象;最後把考綱與考點相結合,指導自己的教學,增強高三教學的針對性。
3.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情景教學設計
地理實驗情境教復學方法打破了傳統教師制講授法的局限性,有利於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效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抽象的地理知識。值得關注的是在地理課程中,地理實驗情境教學除適用於季風形成原因教學之外,還可用於海水的運動、石油儲藏原理、自然井的成因等地理教學活動。因此需要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為目的,廣泛推行和運用地理實驗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 跪求一份高二區域地理 東亞與日本的教學設計,要表格式的,急急急
東亞概述: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國家: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組成:亞內歐大陸東部、朝鮮半島容、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南沙群島、海南島、台灣島等等氣候:東部為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氣候經濟:日本、韓國和中國東部比較發達河流:長江、黃河、黑龍江、鴨綠江、瀾滄江(上游)、怒江(上游)等等資源:資源豐富knp但日本的礦產資源比較缺乏經緯度?大約北緯4-53txb東經75-145左右日本:特點:多火山地震的山地島國,面積狹小,人口超過一億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的小島組成資源:剛才說過,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礦產資源比較缺乏氣候:海洋性顯著的季風氣候(亞熱帶、溫帶)河流:面積狹小,多小河經濟:太發達了,「加工貿易型」經濟指向:技術型其它:農業科技含量高、漁業發達(發達到去南半球捕殺鯨魚)圖畫的不好,見諒!
5.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怎樣進行創新
地理亦文亦理,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的特點,也涉及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地理課而言,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人類社會在發展, 地理環境在變遷, 所以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也在變化之中, 人類就更應重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樹立人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 正確認識和處理日常生活、生產中所遇到的人地關系矛盾,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中學地理課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地理教學中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於創新的品格。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主要是指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分析,結合實際,發揮空間想像和聯想,不因循守舊,能主動探索、積極創新的思維。
在創新教育中,要求老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師生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沒有民主、平等的環境,也就缺乏了師生共融,那就更談不上學生思維的自由發展了。在地理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和想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要打破傳統教學的灌輸教學,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老師在課堂上要擔任好引導者的角色,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創新。老師要盡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不能禁錮學生的思想,要讓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只有這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才能讓學生有一個輕鬆快樂的心情。也只有在這種心態下,學生才會積極地去思考,敢於打破常規,敢於懷疑,敢於去想,敢於去說,才有利於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我們老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具有這種創新能力,哪怕現在學生表現得不夠好,我們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給他們信心。
那我們要怎麼樣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環境呢?我們老師應該做些什麼呢?教師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觀察全體學生的表現,注意把創新的機會留給每一個學生。對待學生提出的觀點和問題,教師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1)充分肯定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2)客觀地、事實求是地評價學生的觀點;(3)不諷刺嘲笑、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4)注意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意提問的技巧,課堂提問時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即使不成功,也不能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也具有懷疑的精神,我們不能謀殺學生的這種勇於質疑的精神,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對身邊的事情,課本的知識有質疑的精神。創新能力離不開創新思維,創新思維主要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疑有問才有思,沒有疑問便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便沒有想像、靈感等創新要素的活動。在一般的課堂上,如果學生對老師講解的內容有疑問,很多老師都會生氣,甚至是責備學生對老師不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禁錮學生思想,謀殺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所以我們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求異思想,那怕有些時候學生的想法有些錯誤,我們也不能全部否定,給予一定的肯定,讓他有信心去創新。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他們自覺地探索新事物,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要善於創設問題,留出「空白」,讓學生去質疑、解難。只有對傳統的東西有懷疑的精神,才可能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產生,只有創新才能讓我們的社會發展得更快。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打破「思維定勢」,從新的角度發現新的聯系,提出新問題新設想。對學生的新問題新設想不要依據現有的認識做出對與錯的簡單判斷。學生針對學習內容的任何所謂「不可能」或「荒誕不經」的想法都應受到教師的認可和鼓勵,這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勇於質疑,不輕易地放棄,對學生來說是很難堅持的,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作為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在不斷的求證當中收獲成功。
創新源於問題, 問題是誘發創新的需要, 能產生創新動機,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圍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形成的一種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總是從問題產生開始。根據這一特點, 教學中就要注意有意識的製造矛盾, 設疑問題, 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在地理教學中,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 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創造性情境教學, 就是要重視地理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教師設計的導言能
6. 高二地理:教案(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人
教學抄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7.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核心素養怎麼寫
1.教學設計要從來「為什麼源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