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水稻地理學

水稻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1-26 20:35:26

⑴ 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普遍種植水稻,而同緯度的非洲卻是沙漠景觀,(地理)你能用學過的知識

我國背靠世界最大來的大陸亞歐大陸,源面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豐富的水汽。形成了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撒哈拉炎熱乾燥氣候的形成,是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地區,常年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來自亞洲乾旱地區的東北信風控制下,降水極少,終年炎熱。

⑵ 黑龍江為什麼會長水稻地理

影響水稻種植最主要的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熱量。
政治意義上,華北地區,包括版北權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地理意義上,華北地區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長城以南的中國的廣大區域;華北與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相接。大致以≥10℃積溫3200℃(西北段為3000℃)等值線、1月平均氣溫-10℃(西北段為-8℃)等值線為界。內蒙古西部屬草原沙漠地區,氣候嚴寒 乾旱,和地理意義的氣候學華北不是一個概念,自然區劃屬於西北地區[1] ,但政治上華北包括內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2] 。地理上的氣候學的現代華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乾燥且較長,夏季高溫降水相對較多,春秋季較短。但華北平原的熱量和雨水明顯多於黃土高原。華北的土壤皆為河流沖積黃色旱作類型,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

⑶ 《自然地理》請問人類最牛的發明是什麼 我認為其實就是種植各種農作物,例如,小麥,水稻,玉米

兩者都沒有違背。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⑷ 水稻為什麼要種在南方 (地理問題)

水稻是一種對水熱光等生長條件要求極高的一種植物。南方緯度低,太陽內高度角大容,故,光照條件好於北。同時,南方受亞熱帶 熱帶氣團控制,降水多。所以,水稻多種於南方,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水稻也可以在高緯度的北方種植,例如,東北。

⑸ 世界水稻起源於哪裡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發展,是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分不開的。
前面說過,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南方比較落後。《禹貢》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漢書·景十三王傳》說:長沙是低濕的窮地方。從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來看,華北大平原及關中是當時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積大約只佔全國的2%,而人口倒有755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一共設了108個縣;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積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萬多人,18個縣。

這就極其明顯地反映出當時長江以南的經濟情況,遠不及黃河流域。那時各地區人口的多少,是和當地的糧食產量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盡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總產量遠不及北方主要作物穀子的總產量多。

(5)水稻地理學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全球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中國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高中地理:水稻種植的條件

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土壤肥沃 要有充足的勞動力(它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作為版即將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權,不要一味的在網上求得答案,最好還是和老師交流交流,畢竟在網上能夠做到完整的回答還是不多見的,所以呢和代課老師交流才是唯一)

⑺ 阿耿酋發展海水稻的地理背景

這個月「海水稻」兩度上了熱榜。
第一次是7月中旬,「海水稻」被專家質疑名不符實,指出大規模發展灘塗種植缺乏現實性。
這一次是7月22日,為祝賀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迪拜沙漠地區試驗種植取得歷史性突破,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將海水稻確立為國禮。
輿論冰火兩重天的背後,有一種精神不容被忽視。
並非中國首次研發
其實,海水稻並非中國首先研發。早在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從 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鑒定出10份耐鹽品種,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
全球約143億畝鹽鹼地,海水稻「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為了研究鹽鹼水稻品種,世界各地展開角逐:埃及將鹼水湖蘆葦與水稻雜交試驗;印度將紅樹里提取的基因植入現有水稻品系;菲律賓將2個不同親本的耐鹽株系雜交試驗。日本、美國、英國、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展開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中國的研究始於一次偶然。但,最終中國摘得頭籌。
1986年,陳日勝這位現在被譽為我國「海水稻之父」的科學家,在廣東省湛江市的海邊蘆葦叢里發現了一株野生海水稻。此後通過30多年潛心研究,培育出一個耐鹽鹼水稻的品種「海稻86」。不過,從1987年到2015年,這29年年間,陳日勝的「海稻」育種一直處於單干模式,畝產最高時為300斤。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耐人尋味的故事。據陳日勝介紹,2014年7月,美國2名農業專家得知湛江育種出海水稻後,專程來考察。兩人在田邊拍攝3小時,記錄下海水漲落、灌溉稻田的全過程。
陳日勝的研究與困頓引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關注。兩位國寶級農業科學家的攜手合作、接續研發,成為海水稻至關重要的「加速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