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理論
Ⅰ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Ⅱ 社會文化地理學的著名理論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 ,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現在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Ⅲ 論述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來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源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
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Ⅳ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是將今論古原則。它假定現代所存在的自然地理過程﹐在過去時期里都同樣地存在﹑同樣地進行﹐因而可以利用現代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自然地理原理﹐推論和復原過去的自然地理環境。但是事實上﹐在40多億年歷史進化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過程是不可能不變化的。如當生物圈還處在原始階段的時候﹐大氣的組分﹐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異於今天﹐生物過程﹑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過程等也是不同於現代的。因而﹐在復原環境運用將今論古的原則時﹐又要對此原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說﹐對於機械的和物理的過程﹐該原則適用的時間范圍大一些﹔對於化學的﹑特別是生物的過程﹐適用的時間范圍不能過於擴展。自然地理學范疇的古地理學﹐其研究范圍主要屬於新生代時期(距今6700萬年以來)﹐現代自然地理過程大體上適用於這個時期。
古地理的重建﹐不論是單一的或是綜合性的自然地理要素﹐都需要考慮時間的尺度問題﹐即一幅古地理復原圖所表現的自然地理現象覆蓋的時間長度。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發展和變化的時間尺度有很大差別: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引起的海陸分布變化,和造山運動引起的地形起伏變化,在時間尺度小於105年的古地理圖上是難以顯現的;大陸冰蓋的伸展和退縮﹐海岸線的進和退﹐卻在103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明顯表現;水系﹑植被等要素﹐甚至在102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顯現。即使是同一個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也存在著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如氣候要素可區分出從10年至109年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因而﹐復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現象﹐必須根據要求選擇恰當的時間間距﹐選擇的時間間距小於該特定現象的變化率﹐其成果才有意義。如重建更新世時期「洲」級空間尺度的古環境,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4年;重建全新世間冰期期間的古地理變化﹐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3年。重建古地理的具體依據和方法有。
Ⅳ 系統地理學的理論延伸
在這種共同思想的支配下,奧德姆(H.T. Om)發展了《系統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喬內萊發展了系統地理學容的理論與方法;哈維(D. Harvey)發展了系統地理學的哲學思想與方法論。應當指出,systems geography不同於systematic geography,前者代表現代地理學的主要潮流;後者為表徵地理學傳統研究領域的常用術語,主要指普通地理學和部門地理學,其特點是按專題對整個地球表面進行系統探索,以區別並對應於將地球表面劃分成若干區域加以研究的區域地理學。現代一般所說的系統地理學,已不再是systematic geography的概念,而是特指systems geography。
Ⅵ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http://ke..com/view/100968.htm
Ⅶ 經濟地理學有哪些經典理論學說
1950-60年代的計量革命來的新自古典經濟學模型解釋
197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剖析(社會-空間辯證法)
1980年代以來的新區域主義區域發展獨特性和創新能力的分析。
1980年代以來基於「生物學」類比而興起的「演化經濟學」
1990年代以來文化和制度轉向
2000「年代以來演化經濟地理學」的學術思潮
Ⅷ 色彩地理學的理論主張
色彩民俗地理以調查、測色記錄、取證、歸納、編譜、總結色彩地域性特質等版實踐方法為權主要研究形式,並在城市規劃、建築與環境景觀、現代工業產品等設計實踐領域里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配色指導作用;其理論主張和實踐成果受到社會文化學、城市規劃、國際流行色等領域里許多專家的肯定。
色彩地理學主張對某個區域的綜合色彩表現方式(主要是民居)做調查與編譜、歸納的工作,目的在於確認這個區域的「景觀色彩特質」、闡述這個區域居民的色彩審美心理。
這項研究的創立與郎科羅教授本人社會實踐的成功促進了跨專業操作的色彩設計方法在色彩學、色彩設計界的推廣,使得職業化的色彩設計師日益同專業設計師的隊伍里分化出來。在色彩設計的過程中,自然、人文環境因素對區域人群色彩審美心理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
Ⅸ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核心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復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專鎖定」等概屬念以及D-S 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
新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使一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Ⅹ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文化地理學,作為抄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中國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文化地理學也正到了用武之時,將在規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周尚意認為,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是廣義文化,它分為三個層面,即生計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
生計文化主要研究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計類型等;制度文化則指組織生產、生活活動的機構、制度,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識形態文化則是與人們心理、信仰、價值觀相關的宗教、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