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⑴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導入設計怎樣導入比較吸引學生
利用生活中與地球運動有關的問題來導入,可以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問題有: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時差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有四季變化?為什麼在不同的季節會看到不同的星座?為什麼夏天熱冬天冷?為什麼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而冬季則正好相反?為什麼每隔4年要設置一個閏年?諸如此類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請他們試著回答一下,他們肯定能說出一點但說不詳細,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時教師就可以將課題引向地球的運動了。
⑵ 高中地理 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分自轉和公轉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時56分4秒產生晝夜變化,
地球公轉產生一年四季的變化
⑶ 中圖版 高中地理 第一冊 地球的運動
N代表北緯;
S代表南緯;
E代表東經;
W代表西經;
表示點坐標應由經度和緯度組回成。
通過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答的經線是6點,通過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是18點.而求某一條經線上的時間,需要利用已知經線的已知時刻,加減時間差.而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利用東加西減,東經度大的地方時大,東經度地方時大於西經度地方時.西經度大,地方時反而小.向東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減一天.一張地球的圖片一般只有一面,看它被幾等分.比若被6等分,那每條經線差30度.最後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問錯了.一般題目是已知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求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不過你若要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可根據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比如北緯30度正午太陽高度角是70度,90-70=20度,那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就是30度N-20度=10度N 。
南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可以到達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北回歸線為23°26』N,南回歸線為23°26』S 。
⑷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都有什麼規律啊
§3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⑸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
(1)C
(2)C
再找出圖中的一些信息
70°E為3月21日或9月23日0點,所以北京時間=0+3小時20分鍾(經版度差=50°)=3:20
找日期,關鍵找權0點經線和180度經線,70°E為0點經線,北京位於新一天的范圍內,所以,答案為
70°E向東到180°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高中地理,求詳解。(地球的運動)
(1)因為太陽直射點大約在北回歸線附近,所以對於北半球而言是夏至日
(2)由回上面答一題可知,直射點是在北回歸線,所以是23°26′N
(3)A在赤道,B在北緯45°,C在南緯60°,緯線的話就是赤道的緯線最長啊,然後緯度越高長度就越短嘛!接著又因為相同時間內經過的路程越長自然速度就越快了
(4)C晝短【因為北半球是夏至日,那麼南半球就是冬至日了】 B應該是凌晨兩點(不大確定的空)【因為赤道和晨昏線的焦點那裡是6點{假設為D},該圖被6等分了180/6=30,所以B點和D點之間差60°,經度差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所以就差了4個小時了,6-4=2就是凌晨2點】
(5)凌晨4點
(6)因為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7)向北偏(准確的說是向東北方向六流的)【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8)不懂啊!!!
(9)晝從長到短的:BAC【夜晚長白天短的就相反】
(10)正午太陽高度從大到小:BAC
~~~~(>_<)~~~~ 要採納!!打得辛苦啊~~自認為准確率還可以
⑺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怎樣學
1、地球自轉來和公轉的特點:源1)方向;2)速度;3)軌道;4)周期2、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正午太陽高度;2)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3)晝夜長短變化;4)四季更替;5)五帶劃分3、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晨昏線;2)地方時;3)地轉偏向力
⑻ 急~~~高中地理 地球的運動
是第2題?
這道題考的是恆星日與太陽日。太陽日是地球自轉一周後,再一次正對著太陽時的版時間,這個時權間正好是24小時正。
恆星日是相對於一顆遙遠的恆星,開始計時,當地球自轉到再一次正對著那顆恆星時經過的時間。
如圖所示,當地球自轉到再一次正對著那顆恆星時,對於那顆恆星來說,地球已經自轉了一周了,就是圖中B的位置。但對於太陽來說,還沒有轉過一周,地球上的P點(就是題目中的觀測點)只是正對著那顆恆星,還沒有正對著太陽。地球還要再轉過一點角度,到圖中的C點,才是再一次正對著太陽,才是24小時。那麼一個恆星日就不是24小時,要比太陽日短3分56秒。
所以選C。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