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地理學
A. 江蘇文科小高考地理:我學地理好像天生就少根筋,怎麼辦
這個 基本抄上是屬於對於生活常識缺乏的緣故,,
自然地理學的好 說明你對邏輯性的規律比較在行,這是優勢。。。。
當然地理裡面有一些名詞是很好理解的,很多情況下就是字面意思,建議多看看新聞啊,旅遊節目,現在學生生活經驗少,地理又是一門實踐科學,你實踐少,所以記不住那些名詞是很正常的,
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後可以多看看地理學科有關的書籍(世界博覽啦,地球科學啦,地理未解之謎啦,其實蠻有趣的)
慢慢來,不著急,不懂的名字就多問問老師就好了。。。
B. 適合女生學習的專業有什麼
女生適合報考哪些專業?還不知道的同學今天高頓ACCA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理科女生適合選擇的專業,供參考!
理科女生熱門專業有哪些
管理類適合理科女生的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經濟、國際文化貿易、外交學、教育學類、職業技術教育類、地礦類、儀器儀表類、能源動力類、電氣信息類(工科)、水利類、測繪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工科)、航空航天類、農學類、醫學類、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廣告學、酒店管理、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等。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簡稱ACCA,成立於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專業會計師團體,也是國際學員眾多、學員規模發展迅速的專業會計師組織。
ACCA自1988年進入中國以來,經歷近30年快速發展,目前在國內學員和會員人數已分別超過10萬人和8000人(不包括香港),並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沈陽、青島、武漢、長沙、香港以及澳門設有共11個辦事處,ACCA總部位於110 Queen Street,Glasgow,United Kingdom。
在英國,立法許可ACCA會員從事審計、投資顧問和破產執行的工作。ACCA會員資格得到歐盟立法以及許多國家公司法的承認。ACCA在歐洲會計專家協會(FEE)、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和加勒比特許會計師協會(ICAC)等會計組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際上,ACCA是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的創始成員,也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成員。
會計ACCA方向就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還不清楚自己適不適合學習ACCA?ACCA學前評估,測一測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學習ACCA,自提,戳:學前評估
會計專業ACCA,簡單來講,就是專業培養ACCA對口方向的人才。
會計學ACCA方向是全日制方向班,方向班隸屬於學校會計學、審計、財務管理等專業,學制四年。大一入學即組班,全日制正常上課。
是大學本科教育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通過把ACCA課程
大綱嵌入財會專業本科教學中,
學生不僅能學習本科教育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學習國外最先進的財會和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讀會計學ACCA方向班的學生,
畢業時不僅可以獲得本科畢業證、學士學位證書,還能同時考取全球認可的ACCA資格證書。
一般來說,ACCA方向班由學校官方舉辦,並針對全校各專業新生統一招生、學籍轉換及管理,獨立成班、全日制正常行課,並採用量身定製的培養方案。
ACCA課程將被嵌入到會計學專業課程中,納入必修課的范疇,並實行學分制,學生只要通過各科目期末考試,即可獲得相應學分,順利畢業。
理科女生適合的服務型專業
社會工作、國際事務、教育學類、幼兒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類、儀器儀表類、能源動力類、電氣信息類(工科)、水利類、測繪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工科)、航空航天類、武器類、農學類、醫學類、雷電防護、農學、醫學、護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公共管理類、護理學、助產等。
理科女生藝術型專業
農藝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類)、園藝教育(職業教育類)、食品工藝(職業教育類)紡織工藝(職業教育類)、染整工藝(職業教育類)、化工工藝(職業教育類)、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裝潢設計與工藝教育、漢語言文學類、外語類、藝術設計、舞蹈學、舞蹈編導、戲劇學、戲劇影視文學、景觀設計、動漫設計、工業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園林、園藝、城市規劃等。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C. 心理學有哪些流派
首先,心理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如果這句話放在50年前,想必還會存在爭論,即使當時已經出版了許多經典的心理學論著。
但現在,全世界對此應該都沒有疑問,那就是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並且是一門嚴謹的科學。
每一個學派都包含著紛雜繁多的知識,上述的不同學派觀念也有著較大差異,甚至互相反對。但正因為這些爭論的存在,心理學顯得格外精彩。
D. 請你用自然地理學的知識來分析,討論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對環境的影響!!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當地的降水特點、地形、土壤、植被和人類活動密切版相關。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權中,7、8月份多暴雨,且地勢起伏大,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土壤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再加上植被稀少,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水流就會變成滾滾泥流。黃土高原地區自古是我國的文明發祥地,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口壓力迫使人們不斷開荒種糧,加劇了水土流失的局面。目前比較有效的措施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即採用保塬、護坡、固溝等,最根本的還是恢復地表植被,多採用耐寒、耐沙的灌木,喬木等。
E. <科學新疆界>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幫助
《科學新疆界》系列節目:《呼風喚雨》、《電磁風暴》、《恐怖實驗室》、內《遠古容太空人》、《快樂的力量》、《打造世界盃體育場》《Beyond Future》(中文名:科技新未來),等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幫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為我們照亮事實,披露那些看似眾所周知,其實卻一知半解的現象和神秘;滿足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並幫助認識自然界。例如,你想不想知道,牙膏是如何擠出彩條的?隱形眼鏡是如何生產的?貨物是如何從一個國家輾轉到另一個國家,然後進入我們的超市中的?汽車輪胎是用什麼製成的?等離子電視的屏幕為何是平的?從全副武裝的防彈汽車,到世上最臭的美味乾酪;吃飯、喝水、開車和坐飛機,這些都是我們從未有過他想的日常活動。但你想不想知道,袋泡茶究竟從何以及為何而來?機場如何應付每天數十萬件的行李?汽車的安全氣囊為何能如此迅速地膨脹打開?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科技,在浴室里、在汽車中甚至在高爾夫球場上。那麼,《科學新疆界》窺測事物的內在運作機制並給予破解。
2、及時報道最新的和最先進的科技發展。例如,特別專輯《打造世界盃體育場》講述創新工程科技如何引領人們迅速進入新世紀。
F. 學技術學什麼最有前途
推薦學廚師。學廚師沒有年齡與學歷的限制,只要你想學、只要版你喜歡,你就可以權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畢業=技能+學歷+職業證書+工作推薦。
傳統理念與現代經濟的融合,為廚師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廚師以其獨特的職業優勢,成為國家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吃,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升華到享受階層。這一需要預測著廚師職業作為朝陽產業,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熱門職業。
如果你講究實用性和受眾面,你可以選擇學習中餐;如果你喜歡優雅精緻的環境,你可以選擇學習西餐;如果你心靈手巧富有創意,你可以選擇學習西點。
世間萬物,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G. 生物學史書籍推薦
《生命的未來》
克雷格·文特爾 著
世界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常常讓人感嘆造物主的精巧構思。尤其是細胞,雖然只有10-100微米,但卻可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生生不息,人類可以構建復雜精巧地機械去完成各種各樣復雜的任務,卻無法製造一個細胞,直到文特爾的「辛西婭」問世~
《生命的未來》是一本詳細闡述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的接觸著作,從物理、化學、生物甚至天文學角度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學的歷史沿革和未來發展方向。目前,人類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折點,一旦過了這個「奇點」,生命、社會甚至我們關心的一切都會發生令人震驚的變化,而這本書,正是講述了「奇點」到來之時DNA信息和計算機相結合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人類能夠合成生命,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極具說服力。
本書作者文特爾也有「測序狂人」「科學狂人」的稱號,他曾參與到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但中途退出,1998年創立「賽萊拉公司」,一人單挑6國科學家,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測定,計劃組不得不與塞萊拉公司合作,採用文特爾更為先進的測序技術,並與他共同分享成果。
這本書的聯袂推薦人的名單也很長: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長青、著名科幻小說作家 暢銷書《三體》作者劉慈欣,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傳播教授李大光,「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奇點大學校長 《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韋爾 暢銷書《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
《魔鬼的牧師》
理查德·道金斯 著
厭倦了喋喋不休且毫無感情的長篇理論?那試試這本!本書中每一篇都是精美小品,而且,文筆儒雅清晰、內容知性真誠,且富有真知和勇氣,兼具散文的優美雋雅和議論文的雄辯有力,作者超凡的科學學識與獨特的人生經驗,堅決主張從真憑實據中追求科學真理的堅定信念流淌在字里行間。
「魔鬼的牧師」最先由達爾文於1856年提出,意指:為進化和自然選擇辯護,反對上帝創始論,堅決主張無神論的人。本書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理查德·道金斯25年來唯一自選集,32篇精彩科學美文,涉及涉及基因、宗教、道德、教育、公平、正義等重大公共話題,科學與理性兼具,犀利與溫情並存,風格親切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絕佳的科普經典讀物。
沒飯吃的非洲兒童VS瀕臨滅絕的黑猩猩,你給誰捐款?
Gay是天生的?「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12個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PK 1名法官,真理掌握在多數人手中?
占星、看風水、通靈、水晶球,這些偽科學,相信你就錯了!
基因、克隆、占星、陪審團、創世說、進化論……滿滿當當的科學干貨,針針見血的真知灼見,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生活智慧,你准備好和作者一起大開腦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了嗎?
《疾病圖文史》
瑪麗·道布森 著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疾病,人類的世界歷史會不會重寫?艱難晦澀的醫學專業術語讓你心生懼意,但是又怕被某些江湖術士忽悠灌輸了不正確的史料?別怕,這本《疾病圖文史》的作者瑪麗·道布森是牛津大學博士,醫學史專家,牛津大學威康醫學史研究部前主任,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研究員,權威專家大牛,充分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更難能可貴的是,翻譯由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保證權威、通俗、有趣。
《疾病圖文史》以30類典型疾病為主線,講述了它們所處時代的大背景和幕後故事,分析了原因、影響和結果,論述了疾病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諸多鮮活的歷史細節,隨處可見:
①疾病影響戰爭史:鼠疫加速古羅馬帝國滅亡;美軍在美西戰爭中遭受黃熱病侵襲;虱子如何大鬧兩次世界大戰等。
②公共衛生的發展:19世紀,因傳染病而掀起大掃除運動;20世紀初,療養運動興起;21世紀初前後,多國頒布禁煙令等。
③治療手段之演變:從古代的放血、催吐療法,發展到19世紀時麻醉劑引入外科手術,再到20世紀的心臟移植手術等。
④偉大的科技進步:1883年,霍亂致病菌首次被確認;1948年,氯黴素可治癒傷寒; 1972年,診斷癌症的CT掃描儀被發明等。
······
本書還收錄了30張大事表、80種知識小網路、200幅特色圖片、300份專業文獻,附有常用詞彙表和諾貝爾醫學獎總表,系統刻畫了人類7000年的疾病抗爭史,有圖有真相。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阿爾伯特·霍夫曼 著
諜戰片里,被抓到的間諜往往會被五花大綁,被敵人拷問機密,這時候,一種叫做誠實葯的東西就會粉墨登場。那麼,這種誠實葯真的存在嗎?事實上,還真的存在的,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嘛。誠實葯的成分主要是LSD,若按質量而言,這絕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烈的精神葯品之一,但是若論效果而言,服用LSD的人,所招供的內容十有八九不是真的。
LSD之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是一位瑞士化學家,於1938年巴塞爾的山德士實驗室進行一個有關麥角鹼類復合物的大型研究計劃時,第一次合成出來的。之後無意間他發現了這種成分的強烈致幻作用。本書中,作者對其進行了詳細介紹,包括LSD發現、推廣的歷史,一些類似LSD的其他迷幻葯物,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LSD體驗紀錄。作為60年代的「主流」,LSD的致幻效果經過蒂莫西(原為哈弗教授,後被開除)大力提倡,LSD變成了社會文化乃至整個時代觀念的顛覆者,最先是一批文學家的介入和痴迷,如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等,後來又有流行音樂屆的代表人物對它的依賴和信奉,他們來自披頭士、滾石、感恩而死等著名樂隊,及至後嬉皮時代部分人試圖擺脫葯物,開始尋求LSD之外的精神指導。
本書中,作者甚至以自體實驗比較了幾個不同致幻劑之間的幻覺區別,在他看來,LSD的效果鏈接了物質與精神的世界,模糊了二者之間如水火一般的界限,因此才會在過份追求物質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引起強烈的震動。
果然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無盡深藍》
西爾維亞·A.厄爾 著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面對蔚藍色的遼闊海洋,壯觀的魚群,人們內心會不由自主地生出對海洋的敬畏之心,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維持這份平和與生機。西爾維亞·A.厄爾正是這樣一位堅定的海洋保護者,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常駐海洋探險家,被《紐約客》和《紐約時報》稱為「深海女王」,美國國會圖書館稱她為「活著的傳奇」,《時代》雜志稱她為「這個星球的英雄」。
《無盡深藍》記錄了從珊瑚海到太平洋,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遼闊海域的一百多幅全彩攝影珍貴畫面,是西爾維亞攜手一百多位國際頂級攝影師精心打造而成,這本厚達240頁的海洋之書,配以西爾維亞具有啟發性而飽含深情的解說、及很多海洋保護者、知名文化工作者對海洋的多角度理解。絲絲入扣的海洋研究者的理性分析,充滿說服力的數據、地圖,描述海洋的優美文學作品,全書讀來,一無說教味道,能感受到作者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對海洋現狀的擔憂。無論你是熱愛海洋、自然,還是對海洋一無所知,這本書將帶你認識一個全新的藍色世界。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
傑里·A.科因 著
關於這本書,湛廬君覺得很有必要先引用一下理查德·道金斯老爺子的話:我曾說過,不相信演化的人要麼愚蠢,要麼瘋狂,要麼無知。……現在,我得更新自己的言論了:不相信演化的人一定要麼愚蠢,要麼瘋狂,要麼就是還沒讀過傑里·科因的這本書。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把遺傳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分子生物學及解剖學現代研究結果的許多線索編織在一起,嚴謹而優雅地證明了為什麼說演化論不止是一項正確的理論,更是一個事實。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那些出土的化石:長著羽毛的恐龍和擁有四肢的魚等等。生物在不斷發展,雖然方向不一,但我們可以觀察到自然選擇對動物、植物的改造事實。同時,書中也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讓人興趣盎然。
人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三十隻殺人蜂為什麼能在一兩個小時內把一個蜜蜂巢變成三萬只蜜蜂的墳場?作為哺乳動物,鯨魚與哪一種陸地上的哺乳動物親緣關系最近?為什麼有一種恐龍的學名會叫做中文的「寐龍」?在寄生蟲控制之下的動物真的會像科幻電影里那樣做出恐怖的詭異行為嗎?為什麼看起來極其細微的差別就能令植物被劃分成不同的物種,而外觀體形迥異的各類寵物犬在生物學家看來卻是一個物種?
傑里·A.科因是世界頂尖的演化生物學家之一,也是演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為《新共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固定撰稿人。過去二十年中他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教授,從事演化遺傳學的研究。
《萬物身刻》
卡爾·齊默 著
還記得05年大熱的《越獄》中男主身上逆天的紋身(逃跑路線圖)嗎?
紋身的神秘和實用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在大部分小夥伴眼裡,紋身跟嚴謹的科學家風馬牛不相及,但湛廬君想說,這本書,將重新定義你眼中的科學家和生物學符號。
文身都是部落成員的身份證明,在部落的語言符號系統中,紋身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表達價值觀,還有什麼比紋身能更讓科學由皮膚直擊靈魂?
《萬物身刻》中就描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愛科學愛到了骨子裡,還流淌著藝術的血液,於是決定把自己所鍾情的科學元素刻在身上——你能想到的任何部位,這些圖案有趣又多樣:DNA雙螺旋結構、質能公式、圓周率……無論你愛的是物理、化學,還是數學、生物,你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符號,了解符號最初的意義,探尋每一個符號背後的價值。理科生獨有的浪漫和信念~
卡爾·齊默是美國耶魯大學講師,教授科學和環境寫作,且經常在《紐約時報》、《科學人》、《探索》、《時代周刊》、《科學》、《大眾科學》和《國家地理》等期刊雜志發表文章。目前,齊默的作品已經被收入「美國最佳科學寫作」和「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系列。他在《探索》上有一個每月專欄,專門討論各種大腦問題。
《DNA:生命的秘密》
詹姆斯·沃森,安德魯·貝瑞著 著
你知道希特勒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起源於科學家多為的「優生學」嗎?你認為,在辛普森殺妻案中,DNA技術到底是在公平執法還是放走了罪犯?當多利羊問世的時候,是不是就意味著克隆人已經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了?不不,這不是一本八卦歷史雜志,這是一本關於遺傳學的書,那些或深刻,或尖銳的社會問題正是起源於遺傳學。
《DNA:生命的秘密》是一部以歷史視角寫遺傳學的簡單歷史,以孟德爾遺傳定律為開始,到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再到最終人類基因組圖譜的完成,這過程堪稱跌宕起伏。
其中不乏合縱連橫,斗財鬥智,充滿完美合作同時也充斥相互拆台的故事,甚至有時一項科學研究的完成似乎全看運氣。基因的故事永遠不會枯燥,它比你已知的歷史更真實,比你身處的現實更殘酷。這是一本關於科學天才的有趣故事,雖然信仰、宗教、國籍、愛好、價值觀各不相同,卻似乎一起掌握了人類的整個未來。
詹姆斯·杜威·沃森由於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爾金斯一起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外,他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倡導者,1988年至1993年曾擔任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持人。
《先天,後天》
馬特·里德利 著
我們常說,內因是根本,那麼,一個個體的人,他是由先天內在的基因決定還是由後天的環境決定?這個問題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先天和後天協同。所有的經驗結論都是經由前人反反復復推理實驗得出來的,這個答案也不例外。
《先天、後天》一書中涉及到了基因與達爾文的普遍,高爾頓的遺傳,詹姆斯的本能,德弗里斯的基因,巴甫洛夫的反射,華生的聯想,克萊普林的歷史,弗洛伊德的塑性經驗,博厄斯的文化,杜爾凱姆的勞動分工和社會力量,皮亞傑的發展和洛倫茲的印刻。本書旁徵博引卻不落窠臼,究竟是什麼定義了人性?基因還是經驗?
「如果人們的專長不能在財富、性和權利等方面帶來回報,那麼所謂的精英統治就沒有什麼意義」有時候,本性就是這么坦誠或者赤裸裸。但人們卻更善於表達,善於思考,善於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從而把不那麼光彩的本能升華為夢想或者價值。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就是,同樣是表達需求,動物會強硬地直奔主題,而我們,卻懂得如何委婉一點。
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曾任《經濟學人》專欄編輯。著有多部獲獎作品,包括《人類基因組》、《靈敏基因》、《紅色皇後》等。湛廬君在這里透露一個小細節: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科普《紅色皇後》以來,2010年為止,馬特總共寫了6本科普,也就是說,平均3年才出一本,慢工出細活總是有道理的。
《進化的大腦》
戴維·J·林登 著
湛廬君敢打賭,大多數人對於人類的頭腦還是非常自豪的,因為,它讓我們從眾多生物中脫穎而出,爬上生物鏈頂端。但讀完這本書,你恐怕會有被打臉的感覺:「人腦是效能極其低下的器官」作者在一開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從感覺、情感、愛情、性、睡眠、宗教等等方面論證,他的觀點猛一看有點怪辟,但仔細想想,又覺得邏輯上說的通。甚至在人類為何維持一夫一妻的關系問題上,作者也歸結為人類那「巨大又低效的大腦」。
眾所周知,人類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金華過程,所以,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先天就被設計好脫穎而出,而是不斷在低級的基礎上發展出更高級的功能,也就是說,和小白鼠相比,我們只是多了一些功能,同樣,和小白鼠一樣的功能,我們也還保存著。
《進化的大腦》中,作者把人類的大腦比作可以疊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激淋,並以這一思路為主線,介紹了大腦的構成、基本發育、感覺和感情,進而描述腦如何支配學習、記憶和個性,如何決定性行為和性傾向,以及腦在睡眠和夢中的活動機制。作者還嘗試解釋腦功能和宗教的關系。書中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和將近50幅插圖。
作者林登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系教授,但這並不是一本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教科書,而是面對公眾的科普讀物,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藉助林登對大腦發育和思維的長期思索的結晶打開一扇新的窗,重新認識自己的大腦。
H. 北極熊放到南極能生存嗎
能生存。能生存。
科學依據:
一:環境方面:
環境方面。北極基本上是一片海洋,而南極則是一片大陸。北極熊連游泳都會,更不用說在陸地上面生存了。其次是溫度問題,北極的平均氣溫差不多是零下30度,而南極的平均氣溫比北極還要低一些,差不多在零下45度左右。那麼北極熊能不能忍受更低的氣溫呢?
雖然南極的整體氣溫要比北極低,但是如果單看沿海地區,平均氣溫和北極最冷的時候也差不了多少。北極熊抗寒的法寶是身上的脂肪和厚厚的皮毛,所以對於北極熊來說氣溫的問題應該不算什麼大事。並且,北極熊作為哺乳動物,適應能力非常強。如果北極熊來到了更冷的南極,它沒准會進化出更厚的脂肪層和更防風的皮毛來適應更加寒冷的環境。
二:食物的問題:
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海豹、偶爾也會吃吃海鳥和魚,有時候沒有活的動物的話連腐肉也吃。近幾年來,由於溫室效應的加劇,北極圈的浮冰群大量融化,導致一些北極熊被困在茫茫大海上,找不到合適的食物。但南極就不一樣了。南極大陸廣闊、食物豐沛。在南極生活的動物有企鵝、海豹、海獅等等。所以如果北極熊到了南極,它絕對不會為了吃什麼而發愁。
南極的海豹和北極的海豹有一些不同。南極有一種豹海豹被稱為南極的「北極熊」。這種海豹十分兇殘,不僅吃魚吃蝦,還吃企鵝,有時候甚至會吃其他海豹。不知道北極熊到了南極碰上這種豹海豹,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
當然,如果真的把北極熊放到南極,還需要考慮很多實際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北極熊需要重新去學習捕食的技能,這需要很長時間。
此外,還需要考慮北極熊的引進會不會導致南極一些本土動物的滅絕,破壞掉南極的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