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
⑴ 《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斯特拉來波的《地理學》共分自17卷:其中頭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講述了歐洲地理,特別是西班牙、高盧、不列顛、義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爾干半島等地區的地理狀況;第11卷講亞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講小亞細亞;第15卷講波斯和印度;第16卷講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第17卷講埃及和北非地區的地理狀況。這種將歐亞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學,充分顯示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視野的開闊和空間觀念的拓展,直到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前,該書一直是涉及歐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⑵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地理學的邊緣學科有國際貿易地理學,資源地理學,民族地理學等。
國回際答貿易地理學顯然是國際貿易學
和
地理學的交叉學科,既是
國際貿易學
的分支,又是
地理學
的分支,處於兩個學科的邊緣,所以是邊緣學科。
資源地理學是研究各種資源的地域分布、結構特徵及其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學科。介於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研究內容包括: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的分布規律和結構特徵,這些資源的評價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等。
作為學科意義上的民族地理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前蘇聯民族學界提出的,並把其研究對象表述為:「特定地區社會歷史發展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各族人口和民族成分變動以及引起變動的原因。」從這個定義來看,民族地理學最初的研究對象是不太明確的,它把民族人口學的一些課題都作為自己特定的研究內容了。
⑶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版開發和保護地球權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⑷ 地理學定律的應用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可以用於學習地理知識的軟體很多,這里推薦兩個自己認為比較不錯的吧。
一個是谷歌地球,一個是天地圖。
首先說谷歌地球,他又被稱為「上帝之眼」,是以衛星的視角從太空中俯瞰地球的衛星影像地圖軟體。較之普通的地圖,谷歌地球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採用衛星影像,可以直觀反映地理事物原貌,不像普通地圖那樣用符號體系代替,同時他還能在衛星影像上使用普通地圖的符號體系,標注出道路、城市等,同時還可以分享網友在這一坐標點拍攝的照片,讓你不出門就能游遍天下。
二是比例尺縮放自如,不像普通地圖那樣只能以某個比例尺觀察某地,使用谷歌地球既可以多角度環視地球,又可以拉近距離鳥瞰某個國家、某個省份、某個城市,甚至可以拉近到俯瞰某條街道上的某棟房子某個人。地理答啦小時候坐在院子里,經常仰著頭看天空,想像如果是從天上往下看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這個願望在二十多年後通過谷歌地球實現了,當我在谷歌地球上凌空俯瞰,清晰地看到自己老家的院子、屋頂,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不禁熱淚盈眶。
再說說天地圖,天地圖是國內開發的「上帝之眼」,目前和谷歌地球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但它的優勢在於對國內的地理事物還原度很高,特別是省、市、縣、鄉各級行政邊界的還原和突出顯示,對於地理答啦這種行政區劃迷來說非常給力。現在我一般是看國外的就用谷歌地球,看國內的就用天地圖。
學習地理知識的軟體還有很多,比如各種街景地圖、三維影像地圖也很不錯,可以多試幾個,再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
⑸ 地理學的好的人有什麼特點
記憶力好的人,邏輯思維強的人適合學習地理系。地理系不光需要文科生好的記憶了和表述能力,同樣也需要理科生清晰的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記憶力幫助記住多種簡單地理知識,表述力幫助表達清晰地表外貌和自然情況,邏輯和計算能力幫助分析內在的地質變化和深層的自然變化問題。
⑹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 區域性的特點 。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地理學作為一種綜合學科, 他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 其中涉及到語文、數學、 物理、化學、生物 他非常實用,要想學好它並不容易, 但我們可以通過強化、整理、總結這些方法,從而將這門學科學好。
⑺ 地理學得好的人,可以有多牛
學習地理越深入,就越來越對這個世界感到敬畏,對地理、也對歷史感到敬畏。我想地理學得好,只會覺得這個世界牛逼。
地理學幾乎能夠研究日常中任何領域的事物,空間是萬物存在的基礎,土地是經濟生產的基礎,大到國與國的外交,小到人們日常購物,都離不開對地理空間的認知。
地理層次(宏觀到微觀)
如同物理學的經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之分一樣,地理學既可以研究大而宏觀的地緣政治,也能夠研究具體而微的商業選址。經典物理學建立在電磁、力學基礎上,現代物理學則聚焦到微觀層面的粒子運動。地理學亦然,從大的文明沖突和融合,到小的個人移動與行為習慣,體現了完全不一樣的地理現象。
- 地緣政治和經濟:海權和陸權優勢的此消彼長,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激烈對抗,全球南北分化和合作,北極航線開辟與美國「印太戰略」的互相影響,澳大利亞和中國新疆分別在世界海權和陸權的戰略地位,南極開發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環球航線對世界人口分布的影響...
- 文明分化: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分裂和對立,中亞和東南亞的東西方樞紐的角色,歐洲復興與非洲的地位,歐洲和中東宗教沖突和融合,美國拉美裔人口持續增長對美國及歐美世界的影響...
- 國家發展:北方發達的重工業和原材料產業起到的國家基石的角色,環渤海能否成就一個北方的大城市群、大灣區,西部陸海大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的互動...
- 城市興衰:內循環和內陸中心城市的崛起,北京和上海城市疏解的人口去了哪裡,深圳的科技優勢和香港的金融優勢如何結合,鄭州和西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角色分工,合肥、長沙、石家莊如何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的核心地區打交道...
- 生活空間:便利店和快遞對最後一公里的爭奪,社區商業和購物中心對消費的爭奪,第三空間如何布置和選址,地鐵上蓋與TOD,下沉市場的消費選址,數據中心、充電樁、5G基站的選址和布局...
⑻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屬於物理學或與物理學有關的,可以提出力學、光學和聲學等三個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的性質的解釋。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上的記載和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作。
⑼ 地理學的含義,內容各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華麗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⑽ 地理學的本質是什麼
地理科學在促進對地球表面所呈現的變化的程度和原因的認識、洞悉這些變化的影響、推動應版對這些權變化的有效戰略的發展、以及促進對地球變化特徵的記錄和再現等方面具有潛在的優勢.
地理學獨特的時空觀也是值得突破的點,地理學的關系論是邏輯分明的,地理學的角度轉化是靈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