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區域地理試卷
① 求高中地理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專題一:位置:
一、 東亞:80漢E-140漢E,20漢N-50漢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 東南亞:23漢26』N-10漢S, 90漢E-150漢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篍),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群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寮國、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
三、 南亞:10漢N-30漢N,中央經線80漢E;
地處亞洲南部,范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
四、 中亞: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范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 西亞和北非: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回歸線橫穿南部;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30漢N-30篠,20漢W-60漢E,中央經線:20漢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回歸線,赤道橫穿,范圍包括49個國家;
七、 西歐:40漢N-70漢N,10漢W-20漢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占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 北美:30漢N-50漢N,中央經線100漢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 拉丁美洲:30漢N-50漢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范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20漢N-40漢S,100漢E-140漢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范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島)、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范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范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專題二:氣候:
一、 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 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 南亞:
1、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 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 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 (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 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 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 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 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 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 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 南極:
1、酷寒:
① 緯度高,熱量小;
② 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 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 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 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 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 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 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專題三:地形:
一、 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陸:高原山地為主;
2、著名山脈:阿爾泰山(蒙古),昆侖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 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 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 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著名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
3、著名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
五、 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著名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著名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
2、著名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亞);
3、著名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 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布,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峽灣海峽;
2、著名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著名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 北美:
1、總括: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
(2)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
2、著名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 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布);
2、著名山脈: 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 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佔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 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 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專題四: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 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 東南亞:
1、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 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積大;
b. 光照充足;
c. 溫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 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 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 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烈底ㄒ禱 ?/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專題五: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 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 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 中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專題六:世界各大區域河湖分布:
一、東亞: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等;
2、東部河流短小;
二、東南亞:
1、湄公河(東方的多瑙河),流經6個國家(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中國(瀾滄江)),形成東南亞最大沖積平原;
2、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亞:
1、恆河(聖河):喜馬拉雅山南斷,主要雨水補給,形成恆河平原(南亞最大沖積平原);
2、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國(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北坡,雨水補給;
3、印度河:發源岡底斯山,冰川融水為主,沙漠地區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亞:
1、內陸河:錫爾河,阿姆河——鹹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額爾齊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內陸湖:裏海(世界最大)、伏爾加河(內陸河最長的)、烏拉爾河、鹹海;
五、西亞和北非:
1、尼羅河:第一長河6600千米;
2、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蘇伊士運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點);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剛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資源豐富;
2、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歐:
1、總括:河網稠密,河湖眾多,水量達,利於航運;水位變化小;
2、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經魯爾區;
3、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的山地,流經8個國家(世界最多),在羅馬尼亞注入黑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俄羅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補給),封凍期長;
2、伏爾加河:內陸河,自北向南(注入裏海),黃金水道;
3、鄂畢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頓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貝加爾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長度,流量;灌溉水源);
2、聖勞倫斯河;
3、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蘇必利爾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亞馬遜河:水量第一,長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亞最大河流;
2、艾爾湖(-16m)
3、達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專題七: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② 全國百所名校單元階段檢測示範卷-高三-地理卷(2) -高考第一輪復慣用卷 世界區域地理
去淘寶上看看,或者網路文庫裡面。
③ 區域地理試卷,包括答案
買本練習呀
④ 世界區域地理中,常考的區域或國家有哪些謝謝!!!
如果是初中常考慮的區域有:日本,南亞包括印度,東南亞,埃及,歐洲西部,包專括英國、法國、德屬國等,美國、巴西、澳大利亞。考試內容包括這些國家和地區瀕臨的大洋、海灣,大的地形區,氣候類型,大河、湖泊,城市、工業區名稱,農業發展情況,主要人種情況等。
如果是高中,現在的考試都沒有常考區域和不常考區域之分,任何一個區域或者這個區域的一部分和另外一個區別的一部分的結合,都可能成為考試的內容。這也是地理高考靈活性的體現。建議把所有區域的重點內容都詳記為好。
⑤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黃岡中學區域地理學習教程,總結得很好,還有配套的練習,高考復習足夠了。區域地理這部分光看圖是不夠的,圖是初中的,解題要求運用高中的知識,所以相關的教輔很有必要。
⑥ 世界區域地理的知識總結啊!
你好:
這是我以前回答別人的同樣問題答案,希望對你同樣有用。
世界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西部
A.M.〔讀圖識記〕1.主要國家;2.群島、島嶼、海峽、海域;3.北極圈;4.平原、山脈、河流、運河;5.北海石油和航運。
1.自然環境
⑴位置范圍: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⑵海岸線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⑶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博朗峰本區最高。
〔補充〕冰川對西部歐洲的影響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的強烈刨蝕作用,造成角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高山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氣候:成因
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大部分地區盛行西風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徵及成因:本區多平原,降水量較多,河網較密,水量充沛,因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的限制,不利於長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歐和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2.國家和居民
⑴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⑵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⑶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國家屬於經濟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⑷發達的旅遊業。
3.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⑴西歐的島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⑵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分布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⑶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小麥、大麥)集中地區(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⑷首都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
4.法國
⑴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⑵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福斯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讀圖識記〕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冬冷夏涼、土壤較貧瘠,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人口較稀;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⑶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注意〕魯爾區的興衰(必修內容)
a.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b.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c.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世界區域地理——歐洲東部和北亞
〔讀圖識記〕1.七國;2.亞歐分界線。
1.范圍和國家
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間的歐洲部分。
北亞: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部分。
2.俄羅斯
〔讀圖識記〕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裏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北極圈;
(4)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5)莫斯科、聖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A.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於此。
B.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C.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D.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E.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F.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G.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H.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世界區域地理——東亞與日本
A.M.〔讀圖識記〕1.五國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比較: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准河一線。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乾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
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於農業發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發達的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大國、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台灣省、香港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和新興工業區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佔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利用之中,經濟發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鮮半島的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半島南部為韓國,經濟以汽車、電子、服裝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貿易發達。蒙古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中國是工農業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N~45°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自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世界區域地理——南亞
A.M.〔讀圖識記〕1.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2.七國及克什米爾地區,首都;3.喜馬拉雅山脈、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4.北回歸線。
〔辨析〕「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范圍有什麼不同
從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和中段的南側到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稱為南亞。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所以又把南亞大陸部分稱為南亞次大陸,它僅指大陸上的五個國家。
1.概述
⑴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於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⑵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注意〕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2.印度
〔讀圖識記〕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
⑴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注意〕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這些都是我以前回答過的答案,但是相信只要你努力也一樣很有用的,加油,畢業班同學!!!哈哈~~~
祝福你!
如果覺得滿意,記得採納噢。
⑦ 世界區域地理怎麼學
分區域,逐漸掌握。世界地理分為13個地區(東亞、、南亞、中亞、東南亞、版西亞、西歐、東歐權及北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兩極地區)。每個地區分為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兩方面去逐個掌握,人文要素包括經濟(工業、農業及主要部門、作物及分布,經濟結構),交通(鐵路,航海及港口等),城市等等。自然要素包括地形,水體(河流、湖泊),氣候,礦產資源等等。可以在看文字資料的時候對應地圖,講每個要素逐一落實到地圖上。最後再找著歷年經典的高考題或模擬題做一下,總結一下經常考到的知識點及其相應答法(如中亞乾旱的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落後的原因,等等)
⑧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
北美
北美通常指的是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與北美洲是兩個概念。北美是世界15個大區的一個。 北美洲是世界7大洲之一,是巴拿馬運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北美,墨西哥,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以南除外),西印度群島.范圍比北美要大。 位置: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范圍: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外,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區域分為東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中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西部地區(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個地區。
歐洲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歐羅巴」一詞據說最初來自腓尼基語的「伊利布」一詞,意思是「西方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3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內海,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非洲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席爾群島、索科特拉島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聖赫勒拿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西部有維德角、比熱戈斯群島、比奧科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島;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長的蘇伊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地緣政治學上,有時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埃及西奈半島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 從非洲在突尼西亞的最北點本塞卡角(北緯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點(南緯34°51'15"),距離約8000公里。從非洲在塞內加爾的最西點維德角(西經17°33'22")到在索馬里的最東點哈豐角(東經51°27'52"),距離則約7400公里。非洲的海岸線長約26,000公里,因為其海岸凹陷處不多,所以面積只為其三分之一的歐洲,海岸線卻比它長(歐洲的海岸線長約32,000公里)。 非洲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國家分別為阿爾及利亞和島國塞席爾;而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則是甘比亞。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種的閃族、含族,以及黑種的黑族和蘇丹黑人、班圖黑人為主。不過由於文化發展遲緩,知識程度普遍低落,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等,但只有少部份被開發,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干就是過濕,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且又種族復雜,艾滋病,遂造成非洲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
東南亞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
東亞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 地形地勢為西高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
西亞
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普勒斯。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經緯度定位為東經26度16分到東經74度56分 北緯12度35分到北緯43度34分
中亞
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狹義的中亞國家包括四國,即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四國,廣義上還包括哈薩克的南部,中國新疆,阿富汗北部等地區。中亞地區的采礦、冶金業等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達,最大的工業區是卡拉干達工業區,也是前蘇聯四大工業區之一,還有就是位於烏茲別克的中亞工業區。中亞南部氣候較乾旱(特指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但東南部為高山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