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與生活

地理學與生活

發布時間: 2021-01-24 17:57:38

地理學與生活的介紹

《地理學與生活》是由(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傑爾姆·D·費爾曼專(Jerome D. Fellmann)編寫,世界屬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書籍。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每篇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面。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

Ⅱ 高中文科生,買《地理學與生活》有實用價值嗎,一本書

如果僅是為了應試個人不推薦閱讀這本書,如果是作為課外讀物就十分推薦了(前提是你有興趣和時間)。

Ⅲ 地理與生活 論文

【摘 要】:若用脫離社會生活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會使學生將來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到「學習無用」。藉助地理科學的特徵,則可實現「學生到生活中學習」這一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習方式。到生活中學習,並非將學生交與課堂之外即可,我們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藉助鄉土地理教學這一理想平台去實施。同時,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也為學生走進生活中學習提供保證。【關鍵詞】:與生活接軌 依據 平台 保證【正 文】: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這種教育會使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那麼,如果讓在校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接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對於地理科學而言,它除了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外,還具有開放性特徵。認識地理事物,學習地理知識,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鄉校園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廣闊的空間范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理學科的教學則更容易實現學習與學生生活的接軌。所以,地理學習過程不提倡將學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讓他們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生活,去探究發現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並以這種方式來檢驗自己書本上學習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習是「有用的學習」。而且他們還可在走入生活、關注社會過程中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基於此,本文就影響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相接軌的因素方面,作簡要分析:一、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接軌提供了理論依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鮮明地提出了本學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對改變以往地理課程中知識與生活相悖離、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現象,指導構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相統一的理論課程,意義重大。同時,也為課程內容編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地理學習的組織形式指明了方向。「轉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徵。「改變學習方式,主要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可見《課程標准》中強調現代學習過程要求不單單呈現給學生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更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深入實際,親身感受,獲取直接經驗。而這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學習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和落實。二、鄉土地理教材的開設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首先這是由鄉土地理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決定的。1、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注重了人地協調發展教育。鄉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注重關注身邊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的現狀,正確認識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2、它注重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整與轉變。鄉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實施過程,可有效地改變以往的教條化、單一化、靜態化的陳舊教學模式,建立以探究為主導,合作式、體驗式、問題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3、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是寫在書本上現成的,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探索、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書本上所學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的應用能力,用我所學,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其次是由教材編寫的特點決定的。鄉土教材編寫為了體現這些理念,已經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具有了以下特徵:1、將促進學生地理科學能力的發展、正確的地理觀念的形成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教學中所要培養的學生的能力重點放在了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編寫的測量當地的地理經緯線,繪制校園平面圖等等,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再如根據已有的相關資料或通過對家鄉某類資源的調查研究,分析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建立國情意識。2、將因地制宜思想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學習地理最重要的是關注家鄉的經濟發展,了解成就及存在問題。而鄉土地理內容編制時則遵循了這樣的線索:區域不同——資源和條件存在差異——發展潛力和存在問題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另外,教材中還應用了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編寫形式,體現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於使學生懂得什麼是因地制宜,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條件差異進行生產建設,即怎樣揚長避短。反面案例則讓學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危害及後果,增強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認識,這正是為其將來投身到經濟建設中時能真正「用我所學」作鋪墊。3、將案例教學貫穿了教材編寫的始終。鄉土地理內容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以案例形式寫進教材,如:地理與衣食住行,地理與當地工農業生產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白地理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聯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三、教師教學能力不斷的提升為學生到生活中學習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證以揚州市教研員朱雪梅老師主編的鄉土地理教材試用本為藍本,各地鄉土地理教材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在鄉土地理教材實施的過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已經初步具備了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具體體現在:1、新理念促使教師構建了更加完備的知識結構。鄉土地理教材的實施使地理課程知識的覆蓋面更加寬廣。教師已經意識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成為駕馭地理教學的瓶頸,他們已不再象以前一樣,把自己定位在書本、學科、成績、校園這幾點一線的狹小空間,而是向書外,向其它學科、社會生活擴展,構建了更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原有結構的重組,更是吸收了先進的理念、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識,來完善、充實自己,新舊知識相融合,以滿足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需求。2、調整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位置。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選擇了讓學生走向知識的教學理念,教師們都知道要從內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內而外地去認識周圍世界,鄉土地理教學實施的這幾年中已完全體現出來。鄉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對於學生來說大都是來源於身邊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師這時則會把自己的位置從居高臨下的權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實現了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彼此間真正形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更充分允許學生質疑,並不斷地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內心的「地理科學世界」聯系起來,實現了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的目的。3、教師仍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課改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鄉土地理教學的實施,教師除了從常規教學能力的提高外,更加註重了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師不僅具有了獨立獲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是加強了指導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為鄉土地理的信息並非主要來自書本,而是來源於社會生活。其次是具備了從多種渠道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能力,具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地理課程資源以獲取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在強化自身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大多地理教師已能通過彼此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動計劃,選擇合適的實踐活動場所、活動內容及方法,能夠正確指導和組織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動手實踐能力。總之,新課程的改革,實現了從全方位引領學生將學習活動從課堂「主陣地」 延伸到課外、到社會生活,使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聯系更為密切,從學校教育過程入手,為學生將來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Ⅳ 自然地理學與我們日常生活和國民經濟有哪些關系

自然地理學和國民經濟合二為一產生一個新的學科叫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有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分支
農業地理學主要研究農業活動的地域差異和變化,而土地利用是這種現象最明顯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農業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此基礎上,研究農業生產的地域布局和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內在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的各項資源的評價和合理利用以及農業地域類型和農業區的劃分,等等。
工業地理學主要通過對影響工業生產地域布局的各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分析,來研究各工業部門的布局規律、工業地域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等等。70年代以來,在工業地理學研究中出現了工業區位決策和工業地域系統的形成等新課題。
交通運輸地理學主要研究各種不同類型運輸業的地域布局,包括運輸樞紐和綜合運犏網的布局,運輸活動和地理因素的空間聯系,客流和貨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運輸樞紐和腹地的關系,運輸區劃及其變化等。由於城市化的發展,還出現了一些與城市地理學有關聯的研究課題。
商業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各國、各地區物產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圍、貿易聯系、貨運情況等。現代商業地理學著重研究商業的地域組織、市場區位、商業中心和腹地的經濟聯系、商品銷售和居民的社會經濟結構關系、商業活動的季節變化等。
此外,部門經濟地理學也可根據第一產業(采礦、農業、森林採伐、水產捕撈、能源開發)、第二產業(加工製造)、第三產業(運輸、商業、旅遊、服務等)和第四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新聞出版、科技研究和情報以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劃分而進行研究。此外,歷史經濟地理、旅遊經濟地理、經濟地圖等也屬於經濟地理學研究的范疇

Ⅳ 地理學與生活的內容簡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版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權
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每篇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面。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
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Ⅵ 地理學與我們密切相關 請說一說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和作用 很急啊!!

知識源於生活,地理知識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 因此李老師說提倡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這個觀點非常實際,也具有指導意義。
實際上在地里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注意了這個問題,經常引導學生觀察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比如,現在的學生大都在早晨五點半上早自習,我會問學生冬天時起來上早自習天亮沒亮,夏天時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就會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點學生吃晚飯,冬天時天已經很黑了,夏天時太陽還很高,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從而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還其他的一些現象,如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讓學生注意觀察,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時候在排水口處往往會形成逆時針的漩渦,從而了解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
總之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現象有很多,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現在的學生低頭思考的多了,抬頭看路的少了,近視眼多了,對周圍的環境觀察觀察的少了,因此多聯系一下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地理的規律和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Ⅶ 地理學與生活的著者簡介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華盛頓大學獲博士學位,與回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答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志》(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編輯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 Analysis)與《區域科學論文集》(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編委多年,以及聖迭戈州立大學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長。2002年,榮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者獎。
朱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獲密歇根大學學士、碩士學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中學地理學計劃的原作者之一,並為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教育委員會(Edcom)系統開發了教育資料。
傑爾姆·D·費爾曼(Jerome D.Fellmann),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除了在韋恩州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總體上集中在人文地理,特別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俄國與獨聯體地理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Ⅷ 《地理學與生活》中人口出生率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一中的報個到

Ⅸ 這兩版的地理學與生活有什麼區別嗎作者都是一樣的啊,應該選哪個版本呢

我也想知道、不過藍色的應該是彩圖、黃色的是黑白的,我打算入手黃色這本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