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自然地理學試題答案

自然地理學試題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15 09:57:32

A. 自然地理學試卷, 求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回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答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2.黃道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球相交的大圓。
3.礦物是指在各種地質作用中產生和發展著的,在一定地質和物理化學條件處於相對穩定的自然元素的單質和他們的化合物。
4.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
5.赤道低壓帶又稱「赤道輻合帶」、「熱帶輻合帶」、「赤道無風帶」,是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間氣壓最低的帶區。
二、不定項選擇題
1.D;2.A;3.C;4.BCD;5.ABCD;6.C;7.B;8.A;9.C;10.AC
三、讀圖題
1.D、C
2.盆地、山地

B. 自然地理學試題

一、名詞解釋(25分,每小題5分)

1、溶溝與石芽

溶溝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0.05—0.5m,深.15—1.5m,其斷面呈「V」型或「U」型。石芽頂部多呈平滑的形態。溶溝、石芽構成的棋盤格狀地面比較常見,多發育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平緩山麓地帶。

2、徑流系數

同一流域面積、同一時段內徑流深度(R)與降水量(P)的比值稱為徑流系數,以小數或百分數計,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徑流的比例,其餘部分水量則損耗於植物截留、填窪、入滲和蒸發。

3、沙塵暴

沙塵暴是由於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m的天氣現象。西北地區的人們常根據沙塵暴出現時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稱之為「黑風」。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形成於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從山區搬來的細粒粘上物質淤積的地方。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龜裂地。

5、地域分異

景觀作為一種系統除具有整體性,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並按確定的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

二、影響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發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而堅硬的紅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構造運動及間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蝕及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頂平、坡陡、麓緩的地貌形態。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

(1)紅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又是最重要的形態特徵。主要指發育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紀的紅色、紫紅色砂礫岩為主,夾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約在1億年前,山地隆起時,下陷地區形成山間盆地。周圍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帶到盆地內部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及礫岩、砂岩、粉砂岩。由於當時地球上的溫度比較高,盆地內部降水較少,形成一種高溫、干濕季節分明的氣候環境,Fe2O3在沉積物中大量富集,成為赤紅色。直到距今約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約數千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地層,地質學上稱為第三系地層。它是一套以河床相為主的洪積、沖積紅色碎屑堆積地層(或以湖盆相為主的河湖相紅色碎屑堆積地斷裂及垂直節理發育。由於近水平岩層間岩性的差異,在陡壁上往往風化或侵蝕形成水平帶狀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堅硬礫岩、沙礫岩層位,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狹長平台,生長條帶狀植被帶(草本、灌木、喬木),這種近水平的植被帶在懸崖上有時多層出現。細軟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較大的凹槽即發育成為岩洞。

(2)構造運動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構造條件。受區域斷裂作用和間歇式的振盪抬升,形成網格狀垂直節理。流水沿節理下切並不斷擴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數十米至數百米的赤壁丹崖,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牆、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態。

(3)氣候對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一些礫石成分為石灰岩、白雲岩和大理岩,分選性差,鈣質鐵質膠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雨水多,加速流水對岩層裂隙及節理的切割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觀。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多以台地和方山類型為主,而谷地多呈峽谷狀。乾旱的西北地區,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種丹霞景觀類型,由於風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窩狀洞穴。有時在頂層有黃土覆蓋,而被稱為類丹霞地貌類型。

三、簡述祁連山東段的垂直帶譜(26分)

祁連山東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氣溫降低0.33°C左右,由此導致了氣候特徵、土壤、水分、植被、動物等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並構成了以下4個不同的自然帶:

(1)冰雪寒凍墊狀植被帶。出現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帶,降水量>600mm,乾燥度<0.49,年平均氣溫-1℃以下。植株低矮,覆蓋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連山峰因能攔截東南季風和西風氣流兩個方向的濕氣流,降雨多,形成「冷龍嶺降水中心」,年降水量達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態儲存。雪線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積64.82km2。

(2)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帶。位於海拔2600~3800m之間的中高山地帶。降水量380~560mm,乾燥度0.49~1.5,年平均氣溫-1~2.6℃。其中,3800~3500m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400~2600m為森林灌叢草甸帶。這里是乾旱荒漠區的「綠色水庫」,為水源涵養區,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帶。主要是祁連山淺山區的山間盆地、石質低山,剝蝕丘陵地帶和山前地帶。海拔2300~2600m為山地草原,2000~2300m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乾燥度0.8~3.3,平均氣溫-1.0~5.8℃。

(4)山前溫帶礫質荒漠、半荒漠地帶。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沖洪積扇上部的礫質傾斜平原地帶。年平均氣溫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過本區時70%以上滲入巨厚的卵石層中,形成「地下儲水庫」。沿河人們引水灌溉開墾,形成山前冷涼灌溉農業區。

四、分析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要求: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過程符合邏輯,綜合運用知識)

1、分析說明如何進行自然區劃

對每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都可以採用向上而下的劃分或自下而上的結合這兩種自然區劃方法。前者是通過對地域分異各種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單位內從上至下或從大至小揭示其內在的差異,逐級進行劃分。後者是通過連續的組合、聚類,把基層的較簡單的自然地理區域合並成為比較復雜的較高級的地域。前者通常採用地理相關法和主導標志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後者主要在土地類型制圖的基礎上,把地域結構上和發生上有空間聯系的相毗鄰的地域合並起來,成為具有完整地域結構的各個區域。這種方法簡稱類型組合法。

無論採用那種區劃方法,首先都必須注意到地域結構的層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區域,確定各地域之間的層次關系,並建立區劃的等級系統。其次,須重視各層次、各區域單位中的地域結構研究,即注意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物質和能量運動在空間上的聯系性,以及其發生發展上的共同性。最後,根據上述的區域層次關系和結構上相聯系性質和特點,確定劃區的具體指標和標志,劃出各區域的界線。

4、舉例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以厄爾尼諾現象最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和秘魯沿岸,海水每年都會出 現季節性增暖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則被當地漁民稱為厄爾尼諾,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那些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這種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發生頻數明顯增加,強度明顯加強,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則是本世紀最強的兩次事件。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當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導致了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洪澇災害頻繁;同時使得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發生嚴重乾旱。它還會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影響到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因此,厄爾尼諾還常常引起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暖濕多雨;它與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厄爾尼諾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但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加。

C. 自然地理學精品課程思考練習題答案

名詞解釋就不回答了,因對措辭要求高,一字不對可與權威資料不同,大家去理解專意思就行。
二:
1.當地屬球公轉至春分點或秋分點時,太陽光線直射_赤道_ 。此時,北半球或南半球各緯度地帶的晝夜長度_相等 ,南、北極的太陽高角度為_0度_ 。「

D. 自然地理習題答案

這是鬧哪樣?這些答案要幾千甚至幾萬字。你還是自己去一個個網路吧,我才懶得給你復制粘貼

E. 求伍光和 《自然地理學》第四版 課後題答案!

我們用的版本不一樣,你最好把題目發上來啊?

F. 自然地理學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水文——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的各種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性。
2、水分循環——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機體內的水,不斷蒸發和蒸騰,化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卻凝結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條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於地表的水又重新產生蒸發、凝結、降水和徑流等變化。水的這種不斷地蒸發、輸送、凝結、降落的往復運動過程。
3、河流——陸地表面經常或間歇有水流動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質點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5、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的體積。
6、河網密度——是指流域內干支流的總長度和流域面積之比,即單位面積內河道的長度。
7、 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種狀態的水。地下水包括氣體狀態、固體狀態、液體狀態等形態。而液體狀態的地下水又可分為潤濕狀態、薄膜狀態、毛細管狀態和自由重力狀態等。各種狀態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聯系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8、地下水的蓄水構造——地下水的蓄水構造,是指由透水岩層與隔水層相互結合而構成的能夠富集和貯存地下水的地質構造體。
9、礦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離狀態的氣體)的總量,就叫總礦化度,簡稱礦化度。以g/L表示。
10、膠結作用——地下水中的礦物質在顆粒之間的空隙內沉澱下來,把鬆散堆積物膠結成緻密的堅4固岩石,這種作用稱為膠結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漲落的現象潮汐是地球自轉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個太陰日有兩次漲落,白天的稱潮,晚上的稱汐,合稱潮汐。
12、引潮力——天體的引力與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旋轉時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並以赤道為對稱,故稱為赤道潮(或分點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動。隨著漲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漲潮流;隨著落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著一定方向的大規模流動,也稱海流。
16、海水鹽度—— 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叫鹽度(絕對鹽度)。單位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內所含海水的質量,其單位是g/cm3,但習慣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個大氣壓下,海水的密度與水溫在3.98℃時蒸餾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數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狀況,是決定海流運動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資源——指來源、形成和存在方式 均直接與海水或海洋有關的資源。
19、水資源——在廣義上,水資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總體。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較高的鹽分而難以利用,所以通常說的水資源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0、海洋化學資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學物質。
21、海洋動力資源——是指海水運動可以產生巨大的動力資源。
22、海洋礦產資源——又稱海底礦產資源。包括海濱、淺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類礦產資源。
23、順地貌——原有的褶曲構造未經破壞或輕微破壞時,構造形態與地貌形態基本上是一致的
24、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載有流水的部分。
25、河漫灘——河漫灘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但洪水期可淹沒,故又稱為洪水河床。大型河漫灘也稱為河岸沖積平原。
26、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稱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種奇文現象,總稱為喀斯特。
27、分水嶺——在一個水系范圍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每個流域之間的分水高地稱為分水嶺。
28、荒漠——是指氣候乾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礫覆蓋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觀。
29、磨蝕作用——是冰川中所挾帶的岩塊,以巨大的動壓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種作用。
30、融凍擾動——尚未凍結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節凍土及下部永凍層的挾逼下,發生塑性變形,造成各種褶曲,稱為融凍擾動。
31、斷層海岸——斷層構造線與海岸線平行,斷層直接通過海岸帶,岸線挺直,海崖峻峭,水下岸坡急陡。
32、海蝕作用——波浪、潮汐及沿岸流等對海岸帶的破壞作用,總稱為海蝕作用
34、台地——台地是高出當地平原的高地。相對高度小於l00m的稱為低台地,大於l00m的稱為高台地。
35、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的現象。它廣泛出現於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種突發性的災害。
36、水土流失——是當流水對土壤、風化殼或碎屑堆積物的侵蝕量(值)超過允許侵蝕量(值)時,稱為水土流失。
37、沙漠化——是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過程。

G. 自考自然地理學基礎試題

自然地理學試題(一)

(附參考答案要點)

一、解釋下列名詞(25分)

1、溫室效應

大氣獲得熱能後依據本身溫度向外輻射,其中一部分熱能向下投向地面,稱之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略少於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溫暖程度。這種保溫作用,通常稱之為「溫室效應」。

2、基座階地

多分布於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寬並發生堆積,後期下切深度超過沖積層而進入基岩的情況下形成的。因此階地上部是由沖積物組成,下部由基岩組成。

3、頂極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氣候、土壤、地形和動物等因素分別控制,相應地可以形成許多頂極群落,如氣候頂極等。發育在顯域生境上的,與當地大氣候水熱條件最相適應的、穩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氣候頂極。

4、灰鈣土

它是鈣積土的一個土類。是荒漠草原區的地帶性土類。它是鈣積層中具有石灰性反應、有厚淡色表層和變質粘化層、具有薄的腐殖質層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二、說明下列諸現象產生的原因或機制(30分,每小題10分)

1、山地可以出現兩個極大降水高度帶

降水隨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後遞減。這一高度視山地的濕度、溫度、方位和季節而異。關於極大降水高度,一般認為對同一個山脈來說只有一個,但也可能出現第二個甚至更多的極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氣流兩次爬坡可以形成兩個極大降水高度;(2)冰川風與谷風(valley wind)輻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極大值帶;(3)鮮明的降水季節變化可能造成第二個最大降水高度;測點位置選擇不當也可造成兩個以至多個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是城市化氣候效應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城市化對氣候影響的最典型的表現。大量的觀測對比和分析研究表明,這是城市氣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氣溫分布特徵。如果繪制等溫線圖,則形成等溫線呈閉合狀態的高溫區,人們把這個高溫區比喻為立於四周圍較低溫度的鄉村海洋中的孤島,稱為「城市熱島」。大量觀測資料證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溫中心出現在人口密集、建築密度大,工商業最集中的城區,例如上海熱島中心位於徐家匯到外灘的舊城區,北京熱島中心位於東西長安街的城區南部。城市熱島與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築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工業發展、交通運輸)以及城市的幾何形狀、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活動方式等均有密切關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積、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熱島強度愈強。

3、黃土區無林

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受到人類的嚴重破壞,大部分地區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還存在著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這種情況,對黃土高原植被的認識與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存在諸多分歧。黃土高原的現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黃土高原屬於草原帶的森林草原區。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的黃土高原上,草地和灌叢(灌木林)分布廣泛,占據了黃土原的大部分面積。黃土的透水性強,黃土黏土礦物具有強烈的吸水性,這些因素使植物對水分的利用率大為降低,不能保證林木群體的生長,這是導致黃土高原顯域生境植被趨於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土碳酸鈣含量高達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會影響喬木生長。因此,在相同氣候條件下,如果不是黃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質,植被就會有很大不同。這是某些水熱條件相似的地方,黃土區無林而石質山區有林的重要原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