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故事新浪博客

地理教學故事新浪博客

發布時間: 2021-01-24 15:35:28

❶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新浪博客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系,從中受到啟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
3、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了解黃河的變化過程
教學的難點: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
一、揭示課題
1、(板書「河」)生齊讀。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類。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條大河。(板書:「黃河」)請同學們充分有感情的朗讀這個詞。
2、老師聽出一種特殊的感情,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發源,向東流過一座黃土高原以後,就變成了一條黃色的泥河。同學們請看(播放鏈接1)這就是黃河。(出示幻燈片2)面對滔滔千里,滾滾東去的黃河,你們想知道些什麼呢?
3、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寫黃河的課文,(板書並齊讀課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你想強調哪一個詞?(生答:變化、怎樣)同學們再試著讀一遍。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
(生答,師板書:前、後、原因)
二、速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1、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播放課文朗讀),讀完後能用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的方法說說課文寫了什麼?
2、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什麼?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
生答: 原來——搖籃
後來——憂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讀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默讀閱讀提示和課文,看一看還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學生默讀)
師:誰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原來的黃河是什麼樣的?)
(預設: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
師:你的問題提得很好,也很有價值,能夠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提問,還有問題嗎?
(預設:引起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師:你也很會學習,能抓住課文的重、難點進行提問,還有嗎?
(預設:怎樣才能治理黃河?)
師:你真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知道保護環境,希望你能為治理黃河提出一點合理化的建議。
師:(出示幻燈片3)下面我們就以課文中這四方面的內容為主題,採用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來學習研究。大家可以先從你感興趣的角度確定研究的主題。
(1)黃河原來是什麼樣的?
(2)後來黃河變成什麼樣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4)怎樣才能治理好黃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幾自然段寫了變化前的黃河的樣子?【板書:前】
A:(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麼?說說你在文字的背後看到了什麼?(看到了溫暖適宜的氣候,看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看到了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看到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B:生: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後我覺得課文中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搖籃」指發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來的黃河就象一位美麗溫柔的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著自己的孩子。
師:說的真好那就讓我們懷著對母親的愛,深情的讀這一段。齊讀。
師:課文通過與淮河流域作比較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樣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巧妙的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自然狀況,你們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黃河嗎?(想)(播放幻燈片4-10)一邊看一邊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麼樣的?
(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師:美嗎?(美)(出示幻燈片11)原來的黃河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板書:搖籃)
2、師:原來的黃河是這樣的美,我們的祖先才選擇在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們才稱它為母親河,那麼黃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5段,想想黃河發生了那些變化?
(預設:「黃河在近2000年……苦難」) 【板書:後】
A:課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黃河泛濫的具體數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數字是常見的說明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從這些數字中我彷彿看到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看到了他們家破人亡,聽到了孩子的哭號)
B:這些數字的背後分明是黃河泛濫地區人民的血淚。
3、師: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麼驚人的數字,黃河每次決口改道都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深重的災難,在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這種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黃河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些可怕的數字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出示幻燈片12)再來讀這段話 「黃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難。」
師:不到兩千年就泛濫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兩年就是一次災難。人們還沒有從第一年的災難中恢復過來,又面臨新的災難,人們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親河成了禍河,搖籃成了憂患。(板書:禍河)
4、師:你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黃河變壞了?
(預設:「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遊河道中。」(出示幻燈片13)
師:找得很准確,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16億噸、12億噸、4億噸,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泥沙大,作者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列數字)
師:對,唐代劉禹錫也曾用「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來說明黃河含沙量大。請男同學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5、師:黃河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懸河。)
師:也就是說黃河變成了懸河,那麼,什麼是懸河呢?(出示幻燈片14)解釋:河床高於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在地上一樣,故稱懸河。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怎能不讓我們心痛。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黃河變成這樣,這是為什麼?
6、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六自然段,找出黃河變化的原因。
(生讀出課文中兩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燈片15女生齊讀、16男生齊讀)(板書:自然 社會)。
師:有人認為黃河的變化變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說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你怎麼看這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A:生:我認為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人們「無限制」的開墾,想怎麼干就怎麼干。自然氣候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人禍是不能饒恕的。
B:這種人為的破壞太嚴重了,4億噸泥沙,一輛大卡車裝4噸。要一億輛這樣的卡車,這些數據觸目驚心。
師: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C:因為窮。(指名讀第六段最後兩句)
師:你覺得這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這些人為的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天災造成的水土流失,現在的黃河滿目創傷已經無力哺育她的兒女。
師:最後這一句用什麼語氣讀,(傷心、憤怒)誰再讀讀。指名讀(2、3名)
7、師:許多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河文明,由於人為的破壞而今已經衰敗,曾經高高屹立的巴比倫城已經盪然無存,我們決不能讓黃河也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
8、生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師: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書:治理方案 出示幻燈片17)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這么多方法,課文中用了一個詞「數管齊下」其中都圍繞著治黃的關鍵「管住泥沙」。治理黃河的希望和夢想終將實現(出示幻燈片18)。
師: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
六:總結:
一堂《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讓我們看到了黃河的過去和現在,我們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讓我們再靜靜的看看壯麗的黃河,讓我們和母親河一起跳動。(播放鏈接3)
七、板書設計;
搖籃 禍河
(前) (後)
原因
自然

❷ 青雪故事新浪博客為什麼不能聽了

發給你嘍! 1656已發送

❸ 使用新浪博客搜索,按作者搜索,為什麼只能找到自己的部分博文

新浪博客技術落後和訊博客10年
落後wordpress博客20年

❹ 廖英強新浪博客視頻直播午間20150811

很抱歉,我沒有幫你找到這個
估計是別人沒有放這個視頻出來吧
不過你要想要看直播的話可以使用易直播
裡面有大量的直播
當然也可以隨便直播點
並且拍的視頻不佔用手機空間,雲端保存
當然看別人拍的也行

❺ 《我是什麼》的教學設計新浪博客

教學設計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專教材的編寫意圖屬、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❻ 我的教學故事

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我的教學故事。我非常榮幸的成為了一名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有趣、動人的故事,有許多能夠引起我思考的瞬間,也有許多啟迪學生的情節,今天,我把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小故事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掌聲》是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教學中我給了孩子們一個親和、陽光的課堂。《掌聲》的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後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台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台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贊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郁變為自信開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我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台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著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准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著眼圈,准備走向講台時,同學們的目光為「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才有當小英剛剛在講台上站定,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我抓住這些,引導學生理解,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 「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並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准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這一直是本人教學的弱項,我需在這方面加倍努力。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慨。但我在教學時卻忘記了最後應讓學生通過文本,對同學們掌聲引起小英的變化進行整體的梳理把握,就像是前面已准備好了一顆顆的珠子,而最後未用紅線把它們穿起來一樣,終究成不了一串美麗的項鏈。
同時,我注重拓寬教材精神領域,把愛化做支持、鼓勵、表揚、贊許。
課後,布置大家寫了兩個小練筆《我要把掌聲送給……》和《愛的表達方式》。
「我要把掌聲送給我的媽媽。」「我把掌聲送給同桌。」「我把掌聲送給我自己……」「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一個人身處困境時。讓我們珍惜他人給予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最需要的人。」此時課堂充滿人文性和生命力,人性與語言的魅力盪滌著孩子們的心靈,你和我的心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朴,但在平談的敘述後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
上完這節課,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
這就是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小故事。在教學上,我永遠是一個攀登者。我期待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更多的好故事、新故事發生。

❼ 大家有沒有看過 劉終創的鍛煉故事. 好像是新浪博客上的,但是找不到

具體的搜索方法,就是打開新浪博客,然後找到搜索框,填入你要搜的 "劉終創的鍛煉故事" 或者 "劉終創" 應該就可以搜到了,一定要注意瀏覽器的地址欄裡面才是地址.不要弄錯了,還不清楚的話,可以追問

❽ 怎麼在新浪博客博文里插入優酷視頻謝謝大家

1。點擊視頻的貼到博客或BBS,復制html代碼。
.2。在寫博客頁面的左下面找到源代碼打鉤,粘貼,然後去掉勾。OK?

❾ 劉醒龍一滴水有多深讀後感新浪博客

——讀劉醒龍《一滴水有多深》

梅玉榮

以《天行者》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劉醒龍,其作品傾向於關注底層與鄉村。《一滴水有多深》是作家歷時三年的艱苦寫作,成就的一部以「鄉土鄉村」為主題的長篇散文。在記憶與現實的時光交錯中,作家如歌如泣地抒發著滿腔的鄉土情結。
全書分為八章,分別題為《心有結菩薩敲》、《地理屬於情感》、《像詩一樣疼痛》、《寂寞如重金屬》、《意識形態的煤》、《在記憶中生長》、《非苦不是靈魂》、《故鄉路要回家》。每章各有側重,如關於神跡的探討、人們對城市與鄉村的復雜情感、鄉村給人帶來的疼痛之感、煤炭及與之相關的苦難人生、前生後世的浮想深思、記憶里難解的鄉土血脈深情等,作家以富有哲思與詩意的文字,深層次地思考與追問城市與鄉村的關聯,殷切地呼籲對鄉土鄉村的人文關懷。
這本書是有針對性的,針對那些輕蔑鄉村、輕薄鄉土、輕視鄉民的現象和人群。劉醒龍反復強調著靈魂,呼喚著靈魂的尋找與回歸。他說,鄉土是靈魂的棲息地,鄉村靈魂再執拗,也改不了幽暗陰沉的垂垂老者風范;城市是慾望在地理上所能達到的頂點,鄉村只是人的家園;沒有鄉村,獨舞的城市就會成為倚門賣笑的那一類女子;一個人常識再淵博,鄉土都是每時每刻都要打開重新溫習的傳世經典;……從這些令人警醒的句子里,能感受到一種直擊心靈的力量。
作家傾情描繪鄉村,從幼年時從關閉的土洞里無端逃脫的小刺蝟,女赤腳醫生和瞎子三福的故事,三峽地區大山深處取水女子的悲慘命運,到牛街女子傳說中的美貌和實際生活的艱難,爺爺的僱工生涯與林家大灣情結,無不娓娓道來,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極富地域特色的鄂東風土人情畫卷。這些故事穿插在詩意的描繪和理性的思考中,增添了作品的厚度與力量。鄉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令讀者不斷地反思並領悟:何處是人類精神的家園,何處是人的靈魂的棲息地。

❿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教案 愛依依2008新浪博客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並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精神。對於這樣一篇科普性說明文如何設計,尤其是在設計上要凸現學校課改的「問題解決共同體模式」的設計理念,我嘗試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研讀、合作探究,真正達到對文本理解的目的。孩子們學完之後,我覺得有以下收獲::
一、巧設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的慾望。
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巧妙與否,是激發孩子學習的關鍵。整節課,我只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麼?抓住男孩的問題,來感受男孩的「好奇心」,引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充分讓學生研讀課文,思考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好奇心對拉曼的作用。對課文中的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質疑,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幫助學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後,我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麼樣?並補充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以此加深對文本內容的領悟。
二、研讀探究,引發學生交流的信心
因為這篇課文的內容簡單,篇幅較短,所以我將說明文的基礎知識與文本內容的理解都交給孩子小組合作,研讀探究完成,在其過程中,先組內交流,再小組代表交流,小組比賽誰理解最快,激發孩子交流的慾望,並適時給孩子鼓勵,以激發孩子交流的信心。以此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
但是整節課教學下來,總感覺有什麼不對,思之再三,可能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對於這樣的課文留給學生自讀的時間太少了,教師自身有些地方挖掘可能太細,因而是否有些煩瑣;其次,對於海水為什麼是藍的補充資料,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找尋答案,這樣也更能激發孩子探索知識的好奇心,培養孩子探究新知的能力;再者,有老師聽課,所以在小組交流時,孩子沒以往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有些緊張、沉悶;最後在「問題解決共同體模式」上可能體現的還不夠,不過我將會繼續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台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