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規律教學

地理規律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1-24 14:02:07

❶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❷ 如何把握自然地理教學的度

自然地理的學習是整個高中階段學習的基礎。我們有些老師認為,在高中地理的三個必修模塊中,自然地理的學習難度是最大的,課時最緊張,很難在規定的時間裡面,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我還聽說,福建省對高中各科的教學難度做了一個調查。大家認為,好象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地理。福建省是去年剛剛進入高中課改實驗區的。他們調查的時候,應該是剛剛完成,
或者正在進行必修一的教學,也就是自然地理學的這樣一個學習。也就說明了,學生或者老師都覺得自然地理難教,或者難學。
比如,有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基礎還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要求;有的老師覺得,自然地理的原理、規律離學生日常的生活比較遠,不大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還有的老師覺得,自然地理教學對空間能力要求比較高,學生能力還暫時達不到。
聽了老師的這樣的說法以後,我們看看,學生在學完自然地理課程以後,他們有什麼樣的感受。
我覺得,就是必修一的話,我覺得它比較有挑戰性。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而且都是一些地形啊、圖、氣壓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然後通過練習,然後才能提高。
你來說一下。我就是覺得,必修一裡面,它需要的理性思維比較多。比如說,它那個XX,它那個地形,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像。XX比較混亂,都是一些空間的一種思維。還有,在後面需要背的東西也很多。

❸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❹ 地理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環節

一、學習和探討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首先課堂教學內容要以學生學為主,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可以在兩人間探討,小組內探討,組與組之間探討,班上探討,老師與學生間探討等多種形式。這樣,在學與探討中解決困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太陽高度角各地太陽高度角如何變化的時候,可以把重慶緯度大致30度寫出來,學生探討重慶太陽高度角是如何隨季節變化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高度角各是多少?自己先思考,然後探討(方式多樣),最後老師總結。這樣,學生在學習探討中獲取的知識就會在以後運用中靈活的使用,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講與讀環節          
講與讀環節,即教師的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與學生自學性的閱讀活動相結合。新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及「讀一讀」這一欄目的設置為實施這一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到「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山中的岩石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讀一讀」欄目中「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等內容,然後教師再總結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結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地理知識的印象,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地形變化原因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動機。
三、問與答環節
這是教師在上課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這一欄目中設置的問題及一些教師自擬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可以及時檢測和了解教學的效果,以便教師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並且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提問的內容不必局限於課文中現有的題目,教師在上課時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設疑提問,以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
四、圖文相結合環節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都無法代替地圖在學習地理中的作用。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圖冊及課本中的插圖,把課文內容與有關的圖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圖或繪圖,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圖象數量眾多、形式多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課時,注意利用這些圖象和課文中的「讀圖」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師自擬的讀圖提綱,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查閱地圖、分析地圖,將課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識與地圖形象語言緊密結合起來,既可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認識,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
五、練習與評講環節
即教學中先讓學生動腦、動手完成教師布置的適量練習題,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分析,並訂正答案。這一活動一般是在講授完一定量的教學內容後,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課文中的思考題或一些自擬的題目來進行的,旨在通過練習和講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彌補知識缺陷,並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這種練習活動主要是書面作業練習,但也可以是針對課文某一內容而進行的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活動。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中的許多內容都是進行這種練習的好素材。
例如,在講授完「地形的變化」一節課後,引導學生「想一想」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對地形的影響有什麼不同,並要求他們列表比較這兩種力的來源、表現形式、影響結果等內容。課後帶學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動,讓他們看一看當地以什麼地形類型為主,裸露的岩層中有沒有褶皺、斷層的痕跡,探討流水對當地地形的影響,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和考察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並作必要的補充。這種總結性、實踐性的練習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並培養他們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
總之,只要合理地利用教學中這幾個環節,使學生在課堂上耳聽、眼看、口念、手動、腦想,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地理教學質量就有可能上一個新的台階。

❺ 如何有效地進行地理教學

如何有效地進行地理教學

一、教學目標精確恰當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精確恰當,全面貫穿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控制、評價等功能,有效的教學始於認清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充分發揮目標的各種功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的40分鍾里要教什麼內容?哪些知識點是重點和難點?通過課堂的學習,要實現怎樣的目標要求?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前,我們要注重對課程標準的分析,以此來明確教學目標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時,課標要求為「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湘教版教材選擇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作為例子,如果教師只把課堂重點放在田納西河,那是絕對不能「達標」的。通過解讀課標可知,課標並沒有明確要求具體掌握哪一條河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在學習田納西河流域後,總結出流域開發的一般思路。然後,讓學生利用分析流域的思路,對伏爾加河流域以及我國長江、黃河、珠江等流域開發的異同進行分析,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選擇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我們不可能把全部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選擇有效並且高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得出規律,掌握方法。教學內容組織得精確得當與否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決定了教學是否有效。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要緊密圍繞新課程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把知識結構變成教學結構,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有序、有效。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標多本」的情況。在統一的課程標准下,各地分別使用人教版、湘教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加、刪減和替換,來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上面提到,在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時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掌握流域開發的總體分析思路。在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把每一條河流都詳細進行學習和探討。因此,我們要選擇一個有效且高效的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由於學生的世界區域地理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對美國的田納西河較為陌生,我在實際教學中就曾用長江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案例替換田納西河的案例。學生通過分析長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徵,得出河流各河段開發利用的一般規律。

❻ 地理教學方法

按大抄綱的知識點,第一遍學習的時候要注重把一些關鍵知識點講給學生們聽,第二遍的時候要把每章沒節的只是點串起來,比如我們在學完大氣圈和水圈等等之後可以把兩個一起來講一些知識點的關聯,這樣可以加深記憶,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❼ 地理課堂的教學本質是什麼 如何評價一節好的成功的地理課

本質,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社會現象,了解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
個人覺得,是否成功,不是學生記住你多少內容,而是你能讓學生掌握多少規律,比較世態萬化,題目不一,有其規律可以自我推測

❽ 地理左右手規律有哪些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運用左右手模擬(示意)能幫助同學們解決不少難題。現在將我在教學中摸索到的一些方法介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一、運用左右手,巧記地球自轉方向

伸出右手,大拇指向上,四指彎曲。我們將大拇指看作地軸,從大拇指上方觀看,四指彎曲方向即可表示從北極上空俯視的地球自轉方向。同理,可用左手四指彎曲方向表示從南極上空俯視的地球自轉方向。

二、運用左右手,巧記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伸開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運動物體的初始方向,那麼大拇指伸展所指方向即可表示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同樣,用左手可以表示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

我們還可以運用左右手同時演示南北半球向高緯水平運動的物體向東偏,向低緯水平運動的物體向西偏;向東水平運動的物體向低緯偏,向西水平運動的物體向高緯偏。

反過來,我們還可以由風向判定其附近的高低氣壓的相對方位。其方法是:掌心向上伸展四指,四指指向風吹去的方向;然後伸展大拇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為高壓所在方位。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確定高空的風壓關系時,讓四指與大拇指垂直;確定近地面的風壓關系時,讓四指與大拇指成角小於45°即可。例如確定北半球高空東風附近的高低壓方位,讓四指指向西,那麼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為高壓所在的方位。

三、運用左右手,熟記氣旋、反氣旋及大洋環流

北半球氣旋、反氣旋用右手錶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時針方向流動;氣旋東部吹偏南風,西部吹偏北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反氣旋東部吹偏北風,西部吹偏南風。

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用左手錶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順時針方向流動;氣旋東部吹偏北風,西部吹偏南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反氣旋東部吹偏南風,西部吹偏北風。

因為中低緯大洋環流方向,北半球呈順時針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流動;所以,我們可以像記兩半球反氣旋那樣用左右手記住它們的環流方向。對於北半球中高緯環流,我們可以像記北半球氣旋那樣用右手記住它們的環流方向。對於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可以用右手來記:大拇指向下表示降水多的雨季,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此時大洋環流方向呈順時針;大拇指向上表示蒸發強烈的旱季,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此時大洋環流方向呈逆時針。

四、運用拳頭記住大小月份及高低氣壓帶

握緊拳頭,手背向上,四指末端關節處的凸凹可以幫助我們熟記一年中的大小月份。其方法是:從左向右數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然後再從左向右數8月、9月、10月、11月、12月。這樣正好凸起的關節對應的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等7個大月份,相鄰兩個凸起的關節中間凹處對應的是2月、4月、6月、9月、11月等5個小月份。這樣就簡便地記住了一年中的大小月份了。

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記住地球上的高低氣壓帶的分布規律。方法是:從四指末端關節的左右兩端開始,向中間依次記為極地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赤道低壓帶。這樣凸起的關節可以表示高壓帶,相鄰兩個凸起的關節間的凹處可以表示低壓帶。這樣就很容易記住了高低氣壓帶的分布規律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左右手演示日月食的形成過程和地球上極晝、極夜的產生及其范圍的大小變化等等。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善於運用左右手,便會給我們的學習帶來極大的方便。

❾ 高中地理的學習規律有哪些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
在地理課中我們通過閱讀觀察就會發現,地理事物的形成規律、因果依屬關系普通存在。我們要善於啟迪學生通過由因導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體總結它們的因果規律。例如自然資源,其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礦規律的制約。由於成礦是在地質時期中的岩漿活動或地表物質的分異過程中進行的,因而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岩漿活動或與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有色金屬總是分布在岩漿岩地區,煤和石油總是分布在沉積岩地區。農業資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熱條件的影響,受自然界水平分異規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帶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善於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規律,就能鞏固分布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雲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於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不難理解,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西風帶來充沛降水,信風則往往使天氣晴燥;暖溫氣流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氣旋過境時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過境時天氣晴朗等。這些規律的形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然的識記條件。
二、地理分布的規律
地理教學的主要一條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間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識諸如段區和自然區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礦產的分布、氣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分布,都各自顯示出地理的規律性或地質的規律性,是地理特徵的具體內容和依據,教師和學生一定要充分運用好地圖,這是掌握地理分布規律和識記知識的最好方法。例如世界地理的分布。初看世界地圖,似乎地形分布雜亂無序。可是如果深入讀圖,認真分析,加以梳理,就會一目瞭然。在陸地和海底,地形分布是有規律的,而且基本上受地形骨架的控制。其一,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大致成網格狀排列。特別是在我國東部,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同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相互交織成網格狀,沿著這些走向的山脈,兩側有相對低窪的地區,亦大致成網格狀分布。其二,在世界陸地上,有兩個巨大的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高山帶,它包括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亞大分水嶺以及亞洲東部島弧上的山脈,縱列分布在太平洋東西兩岸,二是亞歐大陸南部高山帶、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多呈東西走向。這兩個高山帶在帕米爾高原集結;阿爾卑斯山系又以阿爾卑斯山為其山結。其三,是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海底三部分。洋底中部都有一條海底山脈即海嶺,兩側分布著一系列海盆,在大洋邊緣有狹長深邃的海溝。
三、地理分析規律
所說的地理分析,即通過地理思維活動,將個別的、局部的、分散而具體的地理事物,按其內在聯系。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從而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通過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徵、闡明共性、揭示規律。這對於發展學生智能、明確地理概念和知識結構、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知識極為有益。那麼分析地理事物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一,自然特點的分析。所謂的自然特點,泛指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是一個綜合概念。分析各個要素時,應從它們的屬性、內容和知識系統等方面考慮。例如,地理位置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地形特徵從地勢、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徵和特殊地形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一般從影響因素、主要組成要素上分析說明其特徵,氣候類型,水熱狀況、季節分配、年際變化,特殊天氣現象等;河流的水文特徵從流量、汛期長短,水位變化、含沙量、有無結冰和冰期長短進行分析;河流水系從源流概況、水系組成特點和水能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水力資源從流速、落差和水量的大小進行分析自然資源情況應從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即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等方面說明。其二,經濟特點的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主要從經濟屬性、國民經濟結構,資源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工業生產力布局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布局,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選擇經濟最佳的地點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費區,有比較方便的、清潔的水源,有一定數量的合適的建築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力量和勞動力,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必要的協作條件;地區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注意生態平衡。如鞍山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條件是:有鞍山、本溪豐富的鐵礦石可就近供應,有撫順、阜新的煤炭,有遼河水系的工業用水,地處哈大線上。布局原則主要依據: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接近產品消費區,尤其是沈陽為大機器製造中心,鋼鐵需求量大。分析農業生產的布局應當考慮是否有利於利用自然條件保護生態平衡,滿足國計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農業布局和工業布局相結合。
只有遵循自然,經濟的客觀規律,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要掌握規律性的地理知識,必須同運用地圖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經常性的讀圖,用圖和分析圖、將知識鞏固在圖上,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只有這樣做才會使其感到地理好學,好記。

❿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