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教學環境名詞解釋

地理教學環境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3-14 11:02:08

㈠ 自然地理環境名詞解釋是什麼

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㈡ 環境科學裡面的名詞解釋:地理反演

反演的基本意思是根據已知的(或現有的),運用一定的模型、理論、資料、假設等,反過來推出未知的(或過去的)。因此,地理反演的概念是,根據某一地區現有的地貌特徵,結合理化知識以及記錄的氣象、水文等資料,反推出該地區的歷史地理地貌特徵。

㈢ 地理名詞解釋!!!

1.中緯抄度地區指的是:30---60SN之間的地區!襲
回歸線兩側和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少,--錯!沿海地區如有寒流經過,降溫建濕則乾旱!
2.陸上國界線:就是接壤的國土分界線嘛,與之相應的有海界線和空界。
大陸海岸線:也就是有領海的國家,和海接觸的那部分地區,稱之為大陸海岸線。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是之陸地上與其他國家接壤的地方,後一個是與海接壤的地方。
3.領水面積指一個國家境內的水域面積之和。包括內陸水域和海域。
管轄的海域面積:就是一個與海接壤的國家,在國土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范圍內的所有海岸面積。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包括後一個,前一個是國家范圍內所有的水域,後一個只是海域

㈣ 名詞解釋:1地球表層 2自然地理環境 3自然地理學

球表層系來統(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氣自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是人類圈與地相互作用的復合物質系統,是地球圈層結構中的特定部分,與周圍的地球圈層其他部分存在物質能量交換關系,是一個開放的復雜次級巨系統。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㈤ 論述如何創設地理教學內容的課堂環境

  1. 創造舒適的教學環境

  2. 營造積極愉快的教學環境

  3. 運用地理詩歌、多媒體教學的等等來豐富教學內容

㈥ 名詞解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可持續發展
行動依據

1.44 發展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南陽已初步形成功能齊全、各層次兼備、自我調節的教育體系。

(a)基礎教育在鞏固中不斷提高。已實現了初等義務教育普及,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4%,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幼兒教育都在不斷發展。全市共有中小學5434所,教職工11.3萬人,在校學生154.3萬人。

(b)職業技術教育方興未艾。職業高中、職業中專、普通中專、技工學校有94所,在校生占高中教育階段總人數的比例達到55.82%。這些學校教學、生產、科研、經營緊密結合,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C)成人教育不拘一格。農村掃盲、職工培訓和文化技術教育並重,年培訓能力60萬人。

(d)高等教育穩步發展。南陽理工學院、南陽師專等5所高校,在校生7700多人,另有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高等教育函授等。

(e)全市有中小學教師7.4萬人,經過各種培訓,教師隊伍的合格率逐步上升,市、縣、鄉教師培訓網路已經形成。

1.45 南陽是國家教委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聯系點和河南省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市已建立實驗點3個縣、81個鄉鎮。農村1.8萬多名農民獲得了技術職稱,形成了10萬人的技術骨乾和60萬人的普及型技術隊伍。

1.46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教育投入偏低,辦學條件較差,教師待遇落實不夠,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流失呈上升趨勢,教育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尚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目 標

1.47 優化教育結構,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辦好普通高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適當發展高等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造就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和決策人才,建立一支門類齊全的、整體素質好的科技人才隊伍和具有一定勞動技能及科學文化素質的勞動者大軍,逐步形成具有南陽地方特色的、跨世紀的、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行 動

1.48 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保證教育的投入強度,並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

1.49 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鼓勵企業、社會和私人等多種形式捐資、集資辦教育。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增長要高於財政正常性收入的增長,使在校生人均教育費用、人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到2000年,使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6%。

1.50 加強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在小學《自然》、中學《地理》等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在高等院校開設《發展與環境》課程,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從幼兒教育開始的整個教育過程中。

1.51 大力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以培養初、中級實 用人才為中心,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和產業優勢,發展職業教育。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三級分流,到2000年,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學生數的比例保持在65%左右。建起一所市屬高等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到100所,各縣、市、區要重點辦好1-2所適合本地發展特點的職前、職後溝通的綜合性中等培訓中心。

1.52 高等教育要走聯合辦學、內涵發展的道路,充分利用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面向21世紀,建設一些重點學科,培養一批高級人才,服務我市重點項目和建設。積極推動高等學校信息網的建設,促進國內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函授等辦學形式,為廣大農村、鄉鎮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人才。到2000年,全市建立14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在校生達到5萬人。大力組織高等學校科技攻關,開展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咨詢服務,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1.53 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中小學教師學歷補償教育。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政治文化素質、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對其進行繼續教育和高學歷培訓。到2000年將小學、初中教師培訓一遍。提高教師和知識分子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

1.54 繼續推進農村、城市和企業三個教育綜合改革,把重點放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上,積極實施「燎原計劃」,並同實施「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相結合,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的統籌和農業、科技、教育的結合,加強文化宣傳和科學普及活動,組織編寫出版通俗的科普讀物,利用報 刊、電影、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文化宣傳和公眾教育,舉辦各種類型的短訓班,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加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道德教育。

㈦ 地理名詞解釋

1]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志之一。他是太陽磁場劇烈活動的結果,也是證明太陽磁場存在的證據。 rumen8.com-入門吧是最好的入門資料網站 日珥是突出日面邊緣的一種太陽活動現象。它們比太陽圓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況下被日暈(即地球大氣所散射的太陽光)淹沒,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須使用太陽分光儀、單色光觀測鏡等儀器,或者在日全食時才能觀測到。 rumen8.com-入門吧,投資者入門的好幫手 日珥像太陽突然長出來的朱紅色大耳朵。全日食時可以用肉眼觀看。日珥的爆發最為壯觀,爆發前是一團密密實實的「冷氣團」,溫度只有7000℃,懸浮在100萬℃的日冕中。日珥在大小、形狀和運動方面差別很大,而且有活動日珥和寧靜日珥兩種主要類型。活動日珥快速噴發,持續幾分鍾至幾小時。活動日珥和黑子群有關,而且同黑子群一樣,在數量和活動上都同太陽活動周期緊密相關。寧靜日珥噴發平緩,減退更慢,可延續幾個月。 2]太陽風[1]是從恆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恆星風」。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颳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台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提供了方便。 3]當太陽表面活動旺盛,特別是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時,太陽表面的閃焰爆發次數也會增加,閃焰爆發時會輻射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及高能量的質子和電子束。其中的帶電粒子(質子、電子)形成的電流沖擊地球磁場,引發短波通訊所稱的磁暴。所謂強烈是相對各種地磁擾動而言。其實地面地磁場變化量較其平靜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緯度地區,地面地磁場變化量很少有超過幾百納特的(地面地磁場的寧靜值在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都超過 3萬納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專門儀器做系統觀測才能發現。
磁暴是常見現象。不發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可能一個月發生數次。有時一次磁暴發生27天(一個太陽自轉周期)後,又有磁暴發生。這類磁暴稱為重現性磁暴[1]。重現次數一般為一、二次。4]太陽常數[1](solar constant),表徵的是到達大氣頂(大氣層上界)的總太陽能量(即包含整個太陽光譜)值。由於太陽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太陽常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年當中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
定義:
第1種:在日地平均距離(一天文單位)處,與太陽光束方向垂直的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所接受到的太陽總輻射能。所使用的單位為W/m2,或卡/平方厘米/分鍾(cal/cm2/min)。
第2種:在日地平均距離處,地球大氣外界垂直於太陽光束方向上接收到的太陽輻照度(在單位時間內,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輻射能,即觀到的瞬時值.),稱為太陽常數,用S0表示.
解釋:
太陽輻射通過星際空間到達地球,但由於地球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因此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個常數,而且一年裡每天的日地距離也不一樣。眾所周知,某一點的輻射強度與距輻射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地球大氣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會隨日地間距離不同而異。然而,由於日地間距離太大(平均距離為1.5 x 108km),所以地球大氣層外的太陽輻射強度幾乎是一個常數。因此人們就採用「太陽常數」來描述地球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
測定:
1881年,第一次試圖直接測定太陽常數的是法國物理學家Claude Pouillet(1790-1868)和英國天文學家John Herschel(1792-1871)。兩人分別獨立地設計了不同的測定裝置。但原理都一樣:利用已知質量的水在太陽光下放置一定時間,用溫度計測量升溫過程,水的比熱已知,則可以計算得出光照強度。(附圖為Pouillet日溫計)。他們推定的值是現在所用值1367(±4) w/m2的一半左右,這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考慮地球大氣對光的吸收。
1875年,法國物理學家Jules Violle(Jules Louis Gabriel Violle)以在位於法國和瑞士交界的阿爾卑斯山Mont Blanc第一個開展高海拔區測定太陽常數而聞名.
1902-1957, 斯密森研究所的科學家C.G. Abbot(Charles Greeley Abbot)等人在根據多年高海拔地區觀測結果,基於地基法確定的數值為1322-1465W/m2。近年來通過各種先進手段,基於地基法測得的太陽常數的標准值為1353w/m2。
1976年,美國宇航局根據高空平台的觀測結果,發布的太陽常數值為1353(±21)W/m2(TheKaekara,1976);
根據1978-1998年6顆衛星上的觀測平台近20年連續不斷的觀測結果,得出的太陽常數值為1366.1 W/m2,標准差為425ppm, 0.37%的波動范圍(1363-1368 W/m2)(Lean and Rind,1998)。20年衛星數據也揭示了太陽常數也存在不同時間尺度的波動。
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決定採用1380W/m2。
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w/m2。
多數文獻上採用1367W/m2。
太陽常數也有周期性的變化,變化范圍在1%—2%,這可能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有關。

㈧ 名詞解釋: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學科,至今只有四十來年的歷史,而其發展速度是任何一門其他學科都無法比擬的。

環境科學的主體是人,與之相對的是圍繞著人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的活動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向自然界索取資源,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再返回給自然,而環境科學就是研究人和環境間的這樣一咱關系。人類給予環境的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環境又往往將這些影響反過來 作用於人,環境科學就是因為負面影響通過 環境又損及人體健康才應運而生的。如果對此負面影響不加制止,我們的子孫後代就會吞食 我們遺留給他們的苦果,所以我們必須在當代就把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制止住。環境科學的 目的就在於弄清人類和環境之間各種各樣的演化規律,使我們能夠控制人類活動給環境造成 的負面影響。

環境科學的研究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宏觀上,研究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由此揭示社會 、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因此環境科學發展這後,必然要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從微觀上講,環境科學要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尤其是人類活動 產生的污染物,其在環境中的產生、遷移、轉變、積累、歸宿等過程及其運動規律,為我們 保護環境的實踐提供科學基礎。還要研究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和管理措施,尋求環境污染 的預防、控制、消除的途徑和方法,這些都是環境科學的任務。
回答者:香噴噴的臭臭 - 秀才 三級 5-29 21:55

研究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及其保護與改善的科學。

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及其能量的總體。現在的地球表層大部分受過人類的干預,原生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多了。

環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演變。

環境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按照人類活動范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環境。環境科學是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個圈層,即氣圈、水圈、土壤-石圈,以及在這三個圈交會處適宜於生物生存的生物圈。這四個圈主要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人類出現後,通過生產和消費活動,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源,然後又將經過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種廢棄物還給自然界,從而參與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不斷地改變著地球環境。人類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地球環境仍以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不斷地反作用於人類,因此常常產生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在古代就有了。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中國的黃河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由於大規模地毀林墾荒,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漸淪為貧瘠土壤。

產業革命以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機器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而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棄物卻造成了環境污染。19世紀下半葉,世界最大工業中心之一的倫敦,曾多次發生因排放煤煙引起的嚴重的煙霧事件。

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產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太大,即使發生環境問題也只是局部性的。而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激增,人類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強,環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強烈地顯露出來,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

到18世紀末,人類發現的化學元素只有20多種,現在94種天然元素已經全部被發現,而且還製成了十多種人造元素,人工製取的各種化合物的種類也與年俱增,據統計目前已超過800萬種。在這些化學品中,有毒化學品的年產量已達400萬噸。

大量人工製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質進入環境,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累積和轉化,不斷地惡化環境,嚴重威脅著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愛爾蘭海上成千上萬只死去的海鳥體內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廣袤荒無的南極大陸的企鵝體內也檢出了DDT;北極附近格陵蘭冰蓋層中鉛和汞的含量不斷上升;日本出現主要由鎘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和由汞污染造成的水俁病等等。這一切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人類活動排放的廢棄物,越來越大地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從而影響全球的環境質量。據70年代估計,全世界每年排入環境的固體廢物超過30億噸,廢水約6000~7000億噸,廢氣中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億噸。

大量廢棄物排入環境使大氣和水體的組成起了變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體積計)已由19世紀的0.028%增加到現在的0.032%。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起著調節作用。科學實驗證實,如果它的含量繼續增高,勢必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

西歐一些國家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經風傳送,隨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一些淡水湖的酸度顯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氫離子濃度比30年代幾乎增加了100倍,魚產量因而大幅度下降。

近年來世界上每年由於海運、沿海鑽探和開採石油、事故溢漏和廢物處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製品達到600多萬噸。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據估計,現在大氣圈中的氧氣,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海洋浮游植物一旦遭到嚴重的損害,勢必影響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強,成為對環境新的沖擊和壓力。許多種資源日益減少,並面臨耗竭的危險。由於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風蝕、鹽鹼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土壤由於侵蝕每年損失240億噸,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大600萬公頃。

另外,由於原生環境的消失、人類的捕殺和環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動物遺傳資源急劇減少了。估計有25000種植物和1OOO多種脊椎動物的種、亞種和變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以上事實說明,當今世界上大氣、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壞已達到危險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受到日益嚴重的干擾,自然資源受到大規模破壞,自然環境正在退化。環境科學就是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為創造更適宜、更美好的環境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它的興起和發展,標志著人類對環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任務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50~60年代側重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面。目前已擴大到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方面。

對環境問題的系統研究,要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所以,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尤其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機體內遷移、轉化和蓄積的過程及其運動規律,探索它們對生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等。

環境科學的主要任務

環境科學主要探索全球范圍內環境演化的規律;揭示人類活動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探索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等。

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使環境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環境變化的過程,包括環境的基本特性、環境結構的形式和演化機理等。

人類生產和消費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同輸出之間保持相對平衡。這個平衡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排入環境的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自凈能力,以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環境質量;二是從環境中獲取可更新資源不能超過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續利用。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環境保護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生態學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變化是由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因素,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物理、化學的變化過程,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的機理,以及進入人體後發生的各種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變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時,必須研究環境退化同物質循環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可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制定各項環境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據。

實踐證明環境保護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工程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調節並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調節並控制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用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方法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最優方案。

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

環境科學主要是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環境問題。在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有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屬於社會科學方面的有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等。

環境地學以人-地系統為對象,研究它的發生和發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內容有:地理環境和地質環境等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演化,環境質量調查、評價和預測,以及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等。

環境地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較成熟的分支學科有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污染氣象學等。

環境生物學研究生物與受人類干預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機理和規律。它有兩個研究領域:一個是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污染生態學;一個是針對環境破壞問題的自然保護。

環境生物學以研究生態系統為核心,向兩個方向發展: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富集和歸宿,以及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對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影響的機理和規律。

環境化學主要是鑒定和測量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含量,研究它們的存在形態和遷移、轉化規律,探討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為無害的簡單化合物的機理。它有兩個分支:環境污染化學和環境分析化學。

環境物理學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聲、光、熱、電磁場和射線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消除其不良影響的技術途徑和措施。聲、光、熱、電、射線,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但是,它們在環境中的量過高或過低,就會造成污染和危害。

環境醫學研究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的有害影響及其預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體內的動態和作用機理,查明環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條件,闡明污染物對健康損害的早期反應和潛在的遠期效應,以便為制定環境衛生標准和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環境醫學的研究領域有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環境醫學監測等。

環境工程學是運用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主要研究內容有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雜訊控制等,並研究環境污染綜合防治,以及運用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方法,從區域環境的整體上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此外,環境工程學還研究控制污染的技術經濟問題,開展技術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環境管理學研究採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和科學技術的各種手段調整社會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處理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社會集團和個人有關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通過全面規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環境經濟學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合理調節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的基本規律,其目的是使經濟活動能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環境污染又是極其復雜的、涉及面相當廣泛的問題。因此,在環境科學發展過程中,環境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雖然各有特點,但又互相滲透,互相依存,它們是環境科學這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互相依存,它們是環境科學這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環境科學的未來

隨著人類在控制環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環境科學這一新興學科也日趨成熟,並形成自己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它將從分門別類研究環境和環境問題,逐步發展到從整體上進行綜合研究。

環境科學的方法論也在發展。例如在環境質量評價中,逐步建立起一個將環境的歷史研究同現狀研究結合起來,將微觀研究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將靜態研究同動態研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並且運用數學統計理論、數學模步發展到從整體上進行綜合研究。通過這種研究,逐漸形成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相互關系的理論。

環境科學的方法論也在發展。例如在環境質量評價中,逐步建立起一個將環境的歷史研究同現狀研究結合起來,將微觀研究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將靜態研究同動態研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並且運用數學統計理論、數學模式和規范的評價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夠全面、准確地評定環境質量的評價方法。

環境科學現有的各分支學科,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這些分支學科在深入探討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過程中,還將出現更多的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環境生物學在研究污染對微生物生命活動和種群結構的影響,以及由於微生物種群的變化而引起的環境變化方面,將導致環境微生物學的出現。這種發展情況將使環境科學成為一個枝繁葉茂的龐大學科體系。

㈨ 地理的名詞解釋

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專,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屬

陽風
[1]
是從恆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為「恆星風」。

當太陽表面活動旺盛,特別是在太陽黑子極大期時,太陽表面的閃焰爆發次數也會增加,閃焰爆發時會輻射出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及高能量的質子和電子束。其中的帶電粒子(質子、電子)形成的電流沖擊地球磁場,引發短波通訊所稱的磁暴。

太陽常數
[1]
(solar
constant),表徵的是到達大氣頂(大氣層上界)的總太陽能量(即包含整個太陽光譜)值。由於太陽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太陽常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年當中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

㈩ 地理課程目標名詞解釋

課程目標是國家或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安排的教育內容進程以及要求學專生達到的程度,是培養屬目標的分解,是師生行動的依據。它可分為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課程目標是具體體現在課程設計中的預期的教育價值。

地理課程目標屬於學科課程目標,是指地理課程對學生在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科學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期望達到的程度或水平。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