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試卷必修一
A.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試卷
可以看看知識點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恆星年,回歸年的時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1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必修二
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
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
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
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
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
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
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
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
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
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
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
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
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
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
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
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
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
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
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
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
1、三S技術實際應用
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
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
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
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
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
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
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
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
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
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1、分析我國某一河流旱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河流水文特徵
3、評價港口的區位條件
4、青藏鐵路以橋代路和京滬高鐵以橋代路的比較
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對策
6、我國溫度帶分布,甘肅跨溫度帶對多,4個
7、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
8、我國航天衛星發射基地區位選擇
9、濕地的意義
10、黃河斷流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和影響
11、我國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12、長江荊江河段地上河成因和措施
13、三峽、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寧夏平原、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14、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條件
15、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的原因
16、全球等溫線分布規律(一路南,七陸北)
17、赤道上六大板塊的分布位置和順序
18、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19、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B. 高一地理必修一總概括
高一地理必修(1)期中考試題(卷)
作者:佚名 試卷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6-11-20 ★★★ 【字體:小 大】
點擊下載或打開本試卷
高一地理必修(1)期中考試題(B卷)
第1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
1、 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是:( )
A.河外星系 B.銀河系 C.總星系 D.地月系
2、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是:( )
A.X射線 B.Y射線 C.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D.耀斑的強弱
3、地球上全年都晝夜平分的地方是:( )
A.北極點 B.南極點 C.北緯30°線上 D.赤道上
4、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面的夾角是:( )
A.0° B.23°26ˊ C.66°34ˊ D.90°
5、霜凍多出現在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因為此時:
A.大氣的逆輻射作用強 B.大氣的逆輻射作用弱
C.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 D.大氣的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強
6、地球水體中儲量最大的是:( )
A.河湖水 B.冰川水 C.海洋水 D.地下水
7、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是( )
A、受赤道低壓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B、全年盛行西風
C、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D、年地處副熱帶高壓的北緣,受西風帶控制
8、寒流對流經海區有:( )
A.降溫、減濕作用 B.降溫、增濕作用
C.增濕、減濕作用 D.增溫、增濕作用
9、某山海拔200m山麓處氣溫為12℃時,山頂氣溫為6℃,那麼,這座山的海拔高度約為:(-0.6℃/100m) ( )
A.1000m B.200m C.1200m D.800m
10、下圖中,A、B、C、D四地位於同一緯度,其晝夜溫差最小的是:( )
11、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 )
A.風向垂直於等壓線 B.風向平行於等壓線
C.風向斜交於等壓線 D.風向先垂直,後平行於等壓線
12、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 )
A.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 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C.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 D.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13、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是 ( )
A.紫外區 B.紅外區 C.X射線區 D.可見光區
14、下列輻射中稱為短波輻射的是( )
A.太陽輻射 B.地面輻射 C.大氣輻射 D.大氣逆輻射
15、干潔空氣中體積含量最多的氣體成分是( )
A、氧 B、臭氧 C、氮 D、二氧化碳
16、晴朗無污染的天空呈現蔚藍色是因為(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輻射作用
17、人類排入大氣中嚴重破壞臭氧層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氯氟烴 C、二氧化碳 D、粉塵
18、由於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的影響是( )
A、高空臭氧增多 B、地中海沿岸夏季乾燥
C、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全球變暖 D、北京市地面沉降
19、下列現象是由於內力作用引起( )
A、風化作用 B、侵蝕作用 C、堆積作用 D、岩漿活動
20、修建青藏鐵路所面臨並必須克服的主要地貌障礙是( )
A、冰川縱橫 B、溶洞眾多 C、泥石流頻發 D、凍土廣布
21、我國內蒙古高原的自然帶,自西向東呈現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是( )
A.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 B.沿緯度變化方向上的分異
C.由赤道向兩極的分異 D.非地帶性分布
22、山地中,垂直自然帶數目最多的是( )
A、勃朗峰(40°N,海拔4810米) B、麥金利峰(63°N,海拔6193米) C、文森峰(78°S,海拔5140米) D、乞力馬扎羅山(3°S,海拔5985米)
23、我國古代的交通素有「南船北馬」的說法,間接說明歷史上南方一般:( )
A、沿河設城 B、沿驛道設城 C、沿公路設城 D、沿鐵路設城
24、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城市分布在 ( )
A.平原地區 B.盆地地區 C.高原地區 D.熱帶雨林地區
25、19世紀以來,世界氣溫的變化趨勢是( )
A.波動下降 B.持續下降 C.持續上升 D.波動上升
26、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7形成由赤道向兩極分異規律的基礎條件是( )
A.水分B.熱量 C.地貌 D.海陸差異
28我國目前的城市絕大多數分布在( )
A.第一階梯 B.第二階梯 C.第三階梯 D.東南沿海
29、
C. 高一地理必修一經典題型。。。。。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此圖中陽光直射的緯線是 ,地方回時為0點的經線是 ,圖中D點的地答方時
點,圖中AB是 (晨、昏)線。
(2)這一天是 月 日前後,北半球為 節氣。
(3)這一天,北半球的晝夜長短狀況是 ,發生極夜現象的范圍是 ,
(4)圖中C地的晝長為 小時,E地的晝長為 小時,地方時 點日出。
(5)請將A、D、E、B四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由大到小排列: 。
D. 求 高一地理試卷(必修一洋流以前佔40%,必修一洋流後和必修二第三章前佔60%)
2010 地球小博士試題(高中組)
一、 單項選擇題
1. 關於大氣的主要成分(按體積比構成),說法正確的是:
A. 二氧化碳佔21%左右 B.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足1%
C. 二氧化碳佔78%左右 D. 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大氣中最主要的成分
就整個地球大氣來說,受熱能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被大氣接收和轉化的過程十分復雜,其加熱大氣的過程大致可以用圖1表示。讀圖完成2-6題。
2. 每平方米面積每秒可接收到的①輻射能大約為:
A. 1354焦耳 B. 1534焦耳 C. 3154焦耳 D. 5431焦耳
3. 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 ①——以長波輻射為主
B. ②——大約為①輻射量的19%
C. ③——是加熱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D. ④——多雲的夜晚輻射能力減弱
4. 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主要是和哪個過程相關?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5. 低層大氣的主要組成中,吸收③輻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氣 B. 氮氣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氣和氮氣
6. 多雲的天氣晝夜溫差較小,主要是因為
A. ②增強,③減弱 B. ②減弱,③增強
C. ③增強,④減弱 D. ②減弱,④增強
圖2為「全球碳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7-11題。
7. 根據圖2所示,下列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中,與全球碳循環密切相關的是
①維持著地表溫度
②經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下來,成為礦物燃料
③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光熱
④地球上水、大氣運動的動力來源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如圖2所示,碳循環中,碳的生物循環(不包括形成化石燃料)周期大約:
A.20年 B.200年 C. 2000年 D. 200萬年
9. 如圖2所示,地球中的「碳」主要儲存在:
A.綠色植物中 B.大氣中 C. 岩石圈中 D. 海洋水體中
10. 「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結合圖2,目前的「碳匯」主要是指:
A.綠色植物 B.化石燃料 C.海洋 D. 碳酸岩
11. 目前人類對碳循環的影響最主要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 減少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
B.大量的燃燒化石燃料,使地殼中的碳快速的排放到大氣中
C.破壞海洋環境,影響了碳循環過程
D.破壞地表環境,使碳酸岩被大量溶解侵蝕
讀圖3,夏威夷蒙娜洛阿(Mauna Loa)氣象台觀測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1958-2010年),回答11-12題。
12. 關於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是因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的季節差異
B.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反映了冬季和夏季光合作用和植物呼吸作用的差異
C. 在北半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多於冬季
D. 二氧化碳含量的季節變化與生物活動無關
13.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已經接近400PPM
B.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C. 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被認為主要來自於人類活動,尤其化石燃料的使用
D. 從數據可以估算,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為10PPM/yr
14.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變化(以1901年-2000年的多年平均氣溫為參照,圖4)表明:
①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
②1980年以後全球平均氣溫持續高於多年平均氣溫
③最近20年全球各地的氣溫均高於多年平均氣溫
④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5. 下列事實能夠證明地球氣候變化的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 B.亞歐大陸北部針葉林呈帶狀分布
C.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跡 D.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鴨嘴獸
16. 下列現象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有:
①研究發現,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凍土近100年來溫度升高了3—7攝氏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升高了2-3攝氏度
②加拿大自然資源部9月2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50年來,加拿大近北極地區及西部山區的冰川顯著減少
③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卡特瑞島,目下島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農地也全變成爛泥巴地
④生活在東非高地居民長期以來不受瘧疾(致病細菌在低溫下無法生存)滋擾,但在1998年,因為沒有接受任何防疫措施而遭受該疾病襲擊。
A.① B.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7.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模擬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加倍(約2070年左右)對中國氣候變化影響,給出了未來中國區域年平均氣溫的變化(圖5),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中國未來年平均氣溫將普遍升高B.位於西南地區的雲南、廣西和貴州等地的氣溫升高較少C. 溫度的增加趨向大致為南方低、北方高的南北向分布形勢
D.青藏高原地區將成為中國最熱的地區
在眾多制約農業布局的因素中,氣候因素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全球氣候變化必將對農業產生廣泛的影響,回答18-19題。
18.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模擬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加倍(約2070年左右)對中國氣候變化影響,給出了未來中國區域年平均降水的變化(圖6),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年平均降水的變化基本以增加為主
B.我國西部降水百分率增加較多
C.東北南部至華北北部將成為中國降水最少的區域
D. 長江中下游沿岸大部分的降水變化不大,少數地區略有減少
19. 氣候變暖對水資源的影響是:
A.全球的降水量會增加,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B.全球蒸發將會加劇,各地的水資源形勢都進一步惡化
C.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將出現變化
D.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將減少
在眾多制約農業布局的因素中,氣候因素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全球氣候變化必將對農業產生廣泛的影響,回答18-19題。
20.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B.旱澇災害增多
C.某些物種滅絕 D.土壤肥力下降
21. 全球氣候變化改變了生態環境的狀況。為了保證種植業的高產穩產,人們及時、正確、有力地採取行動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大量投資。由於氣候變化而引起的額外投資,我們把它視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間接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因為地表徑流和降水量變化而增加水利工程建設投資
②為改善農產品的銷售而增加的交通設施建設的投資
③因為病蟲害發生率增加,增加了農葯化肥的投資
④為防治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生產力建設投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2.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其生效的時間是:
A.2006年2月16日 B.2005年2月16日
C. 1997年2月16日 D. 2008年2月16日
23. 《京都議定書》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規定了標准: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
A.5.2% B.2.5% C. 2% D. 52%
24.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 )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5. 中國政府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十一五」期間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其中不包括:
A.降低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標
B.發展可再生能源
C.增加森林面積
D. 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6. 下列項目有利於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
①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全面啟動
②我國第一座露井聯采大型煤礦山西平朔安家嶺煤礦正式投產
③到2008年底,我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中的增長目標
④中哈原油管道正式對我國輸油
A.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低碳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使之成為低碳發展的典範,並充分發揮世博會的示範帶動效應,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促進城市低碳發展轉型。完成27-28題
27. 下列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低碳行動無關的是:
A. 世界最大的生態綠牆 B. 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
C. 廢舊光碟製成外牆 D. 低碳空調"G計劃"
28. 下列項目中,可以平衡2010年上海世博會部分碳排放有:
①在甘肅省種植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多種樹種
②在中心城區全面推進屋頂和垂直立體綠化
③加快並提前實施公交優先方案
④世博園區投用大量清潔能源汽車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圖5是上海世博會上「零碳館」的照片,據圖回答29-31題
29. 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英國倫敦「零碳館」的敘述錯誤的是:
A.通透的玻璃陽光房,增加自然採光的同時還能保存從陽光中吸收的熱量
B.坡屋頂上大面積的太陽能板,提供館內運營所需採暖製冷、太陽能熱水
C.通過漫射太陽光培育綠色屋頂植被,可以起到「碳中和」。
D.場館從建造到運行,沒有產生二氧化碳
30. 圖5是上海世博會上「零碳館」的照片,據圖判斷拍攝者位於「零碳館」的:
A. 東北 B. 西南
C. 東南 D. 西北
31. 上海世博會上倫敦「零碳館」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倫敦的貝丁頓(BedZED)零碳社區,關於兩地的差異說法正確的是:
①上海的夏季比倫敦熱,因此增加了「空調」裝置,調節室內溫度
② 在緯度位置上,上海位於倫敦的南邊,但是上海冬季的溫度比倫敦低,
③兩地的主要建築材料都是磚和木頭,是最環保的建築材料
④兩地建築都採用河流的天然水資源作為空調冷卻水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完成32-37題
32. 綠色建築的基本要素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 )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
A.節電與電能 B.光與光能 C.節能與能源 D.核與核能
33. 在大城市提倡的營造「綠色屋頂」和「綠色陽台」,其改善環境的主要作用是
A.減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 B.減輕熱島效應和美化環境
C.減輕光化學煙霧污染 D.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數量
34. 下列做法不符合民用建築節能設計的:
A.建築物朝向宜採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
B.窗戶(包括陽台門上部透明部分)面積不宜過大,其中北側窗戶比例應該最大
C.在北方地區宜使用雙層玻璃
D.採暖居住建築的樓梯間和外廊應該設置門窗
35. 低碳生活主要包括那三個環節?
A.節電、節氣、回收 B.節水、節電、回收
C. 節水、節電、節氣 D.節氣、節水、回收
36. 飲食也可低碳,下列行為不符合「低碳飲食」:
A. 購買本地產的食品 B.吃多少,做多少,盡量不剩
C. 盡量購買有機農產品 D.多吃肉,少吃菜
37. 下列屬於低碳穿衣
A.購買以化纖為主的衣服 B.購買以棉麻為主的衣服
C.購買價格比較高的衣服 D.緊隨潮流更換購買服裝
38. 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可比乘汽車減少大約(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A.1700 B.700 C.1000 D.7000
39. 電視機在待機狀態下耗電量一般為其開機功率的( )左右。
A.10% B.不耗電 C.50% D.1%
40. 關於節能常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如果熱水用得多,不妨讓熱水器始終通電保溫,因為保溫一天所用的電,比一箱涼水燒到相同溫度還要低
B.關掉不用的電腦程序,減少硬碟工作量,既省電也維護你的電腦
C. 冰箱內存放物品的量越多越省電
D.定期清洗空調,不僅為了健康,還可以省不少電
E. 高一地理必修一 趣味試題
一定要是高一地理必修一?我這有些地理謎語:
一、猜中國省區、城市:
1、 船出長江口————上海
2、 銀河渡口 ———— 天津
3、 風平浪靜 ———— 寧波
4、 久雨初晴 ———— 貴陽
5、 千里戈壁 ———— 長沙
6、 拆信 —————— 開封
7、 雙喜臨門 ———— 重慶
8、 誇誇其談 ———— 海口
9、 白日依山盡——— 洛陽
10、圓規畫蛋———— 太原
11、白浪滔滔大江流-—-銀川
12、四季溫暖 ————長春
13、快樂之地 ————福州
14、八月飄香 ————桂林
15、一路平安 ————旅順
16、海中綠洲 ————青島
17、金銀銅鐵 ————無錫
18、覺醒之地 ————蘇州
19、大力士————— 武漢
20、年年豐收 ————常熟
21、泰山之南 ————岳陽
22、瑩火當燈 ————昆明
23、東西北三面堵塞 —南通
24、腦袋纏綳帶 —— 包頭
25、雨 ————— 天水
26、清水河 —————湛江
27、不冷不熱 ————溫州
28、和平城市 ————寧都
29、長空逞威 ————高雄
30、空中碼頭 ————連雲港
31、大樓入口 ————廈門
32、兩個胖子———— 合肥
33、全民煉鋼 ————大冶
34、珍珠港 —————蚌埠
35、烽哨 ——————煙台
36、翼王故里————石家莊
37、長江、珠江、黃河、淮河—四川
38、寶地 ——————貴州
39、大家都笑你 —— 齊齊哈爾
40、百萬雄師過大江— 濟南
41、中華崛起———— 興國
二、猜外國國名、城市:
1、零存整取———— 加拿大
2、初見成效———— 剛果
3、蜀 ————— 古巴
4、雙花之園———— 荷蘭
5、明天再見———— 約旦
6、光譜 ————— 以色列
7、灰塵吹來———— 埃及
8、百廢俱興———— 萬隆
9、精裝辭書———— 雅典
10、舉頭望明月—— 仰光
11、長鼻盛會————萬象
12、故宮——————名古屋
13、到了關口————達卡
14、耙地————— 平壤
15、天宮——————神戶
16、華麗之邦————美國
17、賽跑到終點—— 沖繩
18、紅麵粉—————丹麥
19、蘇美英法————四國
20、絆馬索—————馬來半島
21、懸崖勒馬————瓜地馬拉
22、開卷有益————智利
F. 高一地理必修一
1因為石油和煤的形成的原因是: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是由動植物形成的。
那麼我們都知道動物是生產者它們將光能(太陽輻射)轉化為能量在食物鏈上提供給其他動物微生物,所以動物和植物他們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的。
2 (建議答案只寫第一段就足夠了)
在太陽的光球層上,有一些旋渦狀的氣流,像是一個淺盤,中間下凹,看起來是黑色的,這些旋渦狀氣流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本身並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為比起光球來,它的溫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襯托下,它就成為看起來像是沒有什麼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構成的,本影就是特別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許多纖維狀紋理組成的,具有旋渦狀結構。當大黑子群具有旋渦結構時,就預示著太陽上將有劇烈的變化。人類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已經有幾千年了。
黑子活動的周期平均是11年。在開始的4年左右時間里,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活動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在隨後的7年左右時間里,黑子活動逐漸減弱,黑子也越來越少,黑子數極小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國際上規定,從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為第一周,然後順序排列。1999年開始為第23周。
G.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圖示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H.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內容
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在不停地旋轉著,它自轉一周360°,所需時間是23時56分4秒,這叫做一個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則時間是24小時,這叫做一個太陽日。也就是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周期,顯然,一個太陽日比一個恆星日長出3分鍾56秒。 地球的自轉速度分為角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單位時間內在空間上移動的角度。而線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在單位時間內空間上向前移動的距離。由於地球上的所有點都是以地軸為圓心在轉動,而每一個圓都是360°,所以,除極點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由於地球上緯線圈(即自轉圓周)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也從赤道向兩極減小。赤道處緯線圈最長,自轉線速度最快,每小時旋轉1670千米;南北緯60°地球自轉線速度約減小為赤道處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緯45°處,這一點經常反映在題目中,要記住),南北極點既無線速度,也無角速度。 6.與地球自轉相關的知識點。關於晝夜的相關問題。應理解晝夜產生、晝夜更替、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是產生晝夜的原因;由於地球的自轉,使得晝夜在地球表面不斷更替,可見,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轉;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不同,因此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在同一時間里,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於是存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要學會如何判斷晨昏線,首先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是垂直關系,可以通過判斷太陽光線來判斷晨昏線。再考慮地球自轉,由白天進入黑夜的即為昏線,反之為晨線。關於地轉偏向力的問題。由於地球的自轉,使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了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運行的物體無偏向。在這里要注意,地轉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運動的物體本身所表現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運動物體本身的左右,即觀測者面對運動物體的去向。而不是面對圖的左右。關於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原因不必作為重點或難點學習,但對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影響要知道。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的運動、大洋中的洋流、陸地上的河流都有明顯的影響,對地表熱量與水分的輸送交換,對全球熱量與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響。這是地理學科內的知識綜合點,要引起重視。7.黃赤交角的有關問題。黃赤交角的產生原因要注意兩點。一是地球在公轉時,總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即地軸與黃道(地球公轉軌道)之間不垂直,而是有一個小於90°的夾角。使黃道面與赤道面之間產生了一個23°26′的夾角,即黃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任何地點地軸的傾斜方向都保持不變。使黃赤交角始終存在。黃赤交角產生的地理意義是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理解這一知識,可用地球公轉圖與黃赤交角圖結合起來理解,要注意讀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8.與地球公轉運動相關的知識點關於太陽高度角的有關知識應理解,為了便於比較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一般以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為准。正午太陽高度雖然每天都在變化著。但其空間分布卻是很有規律的。由於地表是個球面,所以在任何季節任何時候,正午太陽高度都從直射點緯度向兩側遞減,這里與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密切聯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掌握這一知識要注意時間(節氣)、直射點的位置和直射點的移動方向三個問題。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赤道,向北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向南移動;5月1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動等。太陽高度的計算: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某地與直射點的緯度差。根據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記住不同時間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再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算出所求地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也與直射點有關,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晝最短。從時間上說,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處晝夜等長。從地區上說,赤道全年晝夜等長,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直射,南、北極圈之內有極晝、極夜現象。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帶只能見到陽光斜射現象。
四季與五帶: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氣候四季: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3、1、2三個月劃為冬季。這屬氣候四季。五帶:五帶劃分的重要標志是有無直射和極晝、極夜現象(見下表)。 分布范圍陽光直射情況極晝極夜情況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點無有北溫帶北回歸線至北極圈無無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無南溫帶南回歸線至南極圈無無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點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