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意義內涵
㈠ 地理教學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
A、④為東北或東南信風帶,故正確;
B、甲為抬升,故為赤道低氣壓帶,故不符合內題意;
C、甲為抬升容,故為赤道低氣壓帶,低壓潮濕高壓乾燥,大氣抬升易成雲致雨,故不符合題意;
D、丁下沉為高壓,即為副熱帶高氣壓帶,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㈡ 高中地理教學評價主體為什麼要多元化
新的國家地理課程標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帶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理念: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
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由此
可以看出,這一評價理念與以往的地理教學評價相比有顯著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重心的過程化
等幾個方面。
其中,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是最為顯著的變化。地理課程標准把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評價學生科
學方法掌握狀況和探索性活動的水平;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評價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顯然,這跟過去只局限於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和在地理課上的行為表現兩個方面的評價來說,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此有必要去研究初中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所發生的變化,並對以往的教法和學法進行審視與修正。
一、關注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評價
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是地理學習評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應了解學生在提出地理問題、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回答地理問題這一完整過程中的表現。
我們知道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然而實踐中常有知識與能力難於轉化的事例發生,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知識與能力能迅速轉換的同學的數量長期以來一般只佔
一個班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已是不錯的數據,因此如何解決知識和能力之間存在的「剪刀差」?尚需我們的教師作有心人,修正我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朝著預定目
標和滿足社會的需求方向發展。
例如在輔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又要指導學生如何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及呈現成果的方式方法,從而使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並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能力形成過程作評價。
案例:重點評價學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與能力的表現
學生在收集七年級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的相關圖片、錄像、文字等資料,資料是收集到不少。然而在眾多的資料中,卻有許多隻是關於民俗風
情的,資料的不齊全,對反映「環境制約著聚落的形成、規模大小與發展」、「聚落的外部特徵又是環境的一面鏡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去的、現在的環境情
況」、「從聚落的衰敗提示人們注意環境的變遷、保護(如:吐魯番盆地的交河故城的覆滅)」等一系列要點把握不到位。同學的資料的不到位和不齊全,正確觀點
的不能形成,教師有責任對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中的表現。就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學習過程的評價。
⑴能否充分利用地圖、圖表、圖片、圖解和各種信息源搜集與地理相關一手或二手資料;
⑵不僅要看信息的獲取量多或少,還要看能否保證地理信息資料的質量如何(如資料的多樣性、可靠性、全面性、針對性等);
⑶能否將地理信息資料恰當歸類,看地理信息整編的能力,不僅是圖、表、文字的轉換技能,還要看能否通過分析地理信息資料得出結論並進行檢驗。
評價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評語應以鼓勵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關注學生科學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動水平的評價
評價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掌握狀況,應著重了解他們對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領悟、掌握狀況和運用水平。
1.體現學生科學方法掌握狀況的評價:
中國區域地理或世界區域地理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最能反映學生科學方法的掌握好壞的章節之一。例如:教師通常以對「北美」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分析,引導同
學自己能獨立說出「大洋洲」、「歐洲」等其它區域的地理特徵;以「北方」等地區的講解,來引導和檢測學生對其它三個地區在區域特徵等方面的科學方法掌握狀
況。這里往往要運用「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方法去評價。
教學修正:適當地提示同學學會使用「以圖示文,以文釋圖,表格對比」的圖、文、表轉換等的研究方法。2.探索性活動的評價:
如果有同學積極地探索性活動的出現則是最佳境界,然而實際教學中,往往還需要我們教師設計更多的補救方案,促使更多的學生在科學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動
的水平上都上一個新台階。例如:在「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節中,提醒同學可結合廣州的實際,對廣州特色民居在形成條件、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探索性的分析
和思考,概括出自己對廣州聚落的諸多問題的看法等。
三、關注學生地理知識的理解水平的評價
「知識是能力、品格、方法的凝結物,知識是形成能力、形成品格、掌握方法的基礎」地理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評價不能局限於學生具備了多少地理知識,而應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理解水平上。
案例一:初一新教材的第一章中,由於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與東西經的劃分界線不重合,初一同學「地理獨特的思維方式」處於建立初期,因此像「判斷某地(20°s,175°e)在東西半球的哪個半球」的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同學。
因此,讓學生將課文中「東西半球」以簡略圖表達方法表示出來,把一種表達方法變成另一種表達方法,實現了圖文間的轉換,去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由此進行教學修正:以簡明彩色圖示來析題,如下圖:
只需學生記住關鍵的4條經線和赤道共5條線的簡圖,就可以輕松地處理類似的問題,以及形成對圖、文進行恰當的「轉換和運用」的能力。
四、關注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1.地理教學中,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的意義:
欲要"曉之以理"先需"動之以情",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高興地學與愁苦地學,積極地學與消極地學的效果相去甚遠。關注學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的變化,能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成為具有完整生命意義的人。
學生之間良好的學習合作關系的發展,師生情感的真心相呼,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形成更好的學習環境,有效地提高地理學習成績和地理學科方面的創造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評價角度與方法:
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一般可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合作的能力、學生的傾向等角度進行;方法上,觀察是重要的方式,為使用評語做評價提供
依據,教師要把握好語言的使用技巧,多以鼓勵、贊許和肯定的語言為主。當然,不是否定適當的挫折教育,設置適當的學習前進路上的挫折,以小組集體的力量解
決,也會出現愈挫愈奮的上進勢頭。例如:關於「廣州火車東站到天河體育中心是使用:1廣東省交通圖2廣州市區圖」的問題。在解答中,常常會引發一場爭論,
爭論的焦點在於:有同學認為應該用「專題地圖」,有同學認為應該用「大比例尺地圖」。小組同學的意見一致時,我們給予肯定和贊揚,當小組同學的意見不和
時,我們給予適當地提醒。意見的一致與否體現了同學學習態度能否一致認真,學生的傾向以及合作能力強弱等方面的達成情況。
㈢ 求一篇學習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心得
遷安一中地理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級部門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強化新課標理念。通過培訓,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給我帶來的沖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沖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
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說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系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2)了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5)有繪制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6)具有閱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著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
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㈣ 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中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專形成屬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故答案為:(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㈤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有四個: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㈥ 如何理解地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抄,是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的教學理念是: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科學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又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㈦ 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地理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廣大地理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方面走入誤區:濫用信息技術,忽視其他媒體的教學功能;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忽視師生情感交流等問題。本文從三方面論述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途徑:①基於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②基於信息技術的網路探究(Webquest)學習;③基於信息技術的主題網站的建設。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學科 整合 有效途徑
《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整合,必將給地理教學帶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1、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呼喚整合
作為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由若干自然系統、人文系統組成。地球表層系統及其子系統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呈開放的態勢。地球表層系統與地外系統之間、地球表層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與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導致地理事像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因而人們對所有地理事物的認識也總處在不定性的變化之中。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開放性特點,使得地理學科橫跨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兩大領域,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系,又與歷史、政治等社會學科相聯系,成為「聯絡各科之樞紐」。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適應地理學科的開放性,而信息技術能突破呈現資源的時間、空間這一瓶頸,並能動態模擬地球各系統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等的傳遞與交流。
2、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期待整合
地理學科的特性是區域性和綜合性。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是教材、黑板、粉筆,缺乏直觀認識,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整合以後,可以藉助現代的教學設備,將圖、文、聲、像、動畫等多種要素組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信息流。化遠為近,突破距離制約;化靜為動,更易於觀察事物的變化;化小為大,利於了解微觀事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耳、眼、腦等各種器官,表現出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優越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理論、模式、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廣大地理教師也能感受到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優勢,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深入,一些過於追求整合形式,偏離整合初衷的現象非常普遍。
1、濫用信息技術,忽視其他媒體的教學功能
有的教師在嘗到信息技術的甜頭之後,對其它教學媒體就不屑一顧。筆者在近三年的聽課中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只要是對外開放的課型多是多媒體課、網路課無一例外,甚至離開了電教媒體就不會上課,全然不管是否適用,也不管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有的甚至連黑板都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2、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忽視師生情感的交流
尤其在地理網路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網路:如教師和學生面對著冰涼的計算機屏幕,學生通過游覽網際網路,查找與本課有關的地理信息,自學理解教材的內容。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提問與反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文字的輸入進行,利用網路課件中的BBS來實現,一切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幾乎都通過網路進行,沒有了語言的交流。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便捷,表達含義最豐富的交流方式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面部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交流,以及以語言為載體的情感交流,顯然,這遠非BBS、E-mail、留言薄等所能比擬的。
因此,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尋找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有效結合點,正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方向,成為了廣大地理教師的當務之急!筆者在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方面有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1、基於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
現代課堂教學方式不應是「灌輸式」、「填鴨式」,因為這些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突出、強調接受,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摧殘人的思維和智力,扼殺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於學生的發展,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於認知的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情境教學便是一種極為重視體驗的教學方式,採用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會用自已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聽,用自已的嘴說話,用自已的手操作,即用自已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已的心靈去親自感悟,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生命活力。信息技術的情境化整合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將難以表達甚至根本不能用語義完整而准確地表達的地理圖形、圖像的運動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空間結構,通過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使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創設生動、形象、接近實際的情境,給學習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如:地球的運動、鋒面雨帶的移動、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等等。
②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將地理概念、知識、原理等生活化。例如:北環中學的陸莉湘老師《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通過地圖知識鄉土化,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地理知識十分有用,從而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③這種教學方式,適合地理熱點的教學。地理熱點一般學生會很感興趣,但是傳統的教學是通過教師的講述方式呈現給學生的,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難以理解。筆者在中東教學時,通過多媒體不斷地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受「千年爭端,今日中東」的形成因素,學生思維活躍,課上唇槍舌劍,課後意猶未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基於信息技術的網路探究(Webquest)學習
全球信息資源的網路化為人類提供了開放的、無窮的、不斷更新的信息資源,對現代人的能力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豐富、共享、開放資源是信息技術為師生創設了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在網路環境下學會基於資源的學習能力是整合的關鍵。
Webquest由緒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結論六個部分組成,要使Webquest的實施符合認識規律,就必須讓這六個部分與地理課堂教學的環節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種教學的模式。
通過研究實施認為,Webquest的緒言,應與地理課堂教學的引入結合。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緒言的瀏覽,在教師的指引下,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知道將要探究的內容涉及的面有多寬。
在「任務」部分,首先要明確任務是什麼?與課堂結合的Webquest的任務應該就是教學目標。
Webquest設計不同於傳統課堂的最突出的部分,應該是「過程」部分。傳統課堂的「過程」掌握在教師手中,而Webquest的「過程」掌握在學生手中。「過程」應體現新課標的思想,讓學生按照「過程」設計的程序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在享受過程的同時,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Webquest的「過程」是教學創新的重點,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結合點。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Webquest,其「資源」的選擇要認真分析,「資源」選擇應該根據「任務」,圍繞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提供豐富而充足的「資源」清單。
Webquest的「評價」,不光有知識達成度的評價,更應有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評價人員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甚至於還可以是家長。
Webquest的「結論」部分,就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總結」環節。要總結「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還要總結「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更要總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收獲。
3、基於信息技術的主題網站的建設
目前,許多教師提出了「讓教育主題資源網站走進課堂」的發展思路,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今後整合的方向。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反思我們過去走過的教育資源發展的道路,認真總結歷史經驗,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有可能找到教育主題網站發展的新思路。但是,我們現在廣大地理教師把地理教育主題網站發展思路的出發點定位於課堂教學,是站在比較傳統的教師為中心來看待教育主題資源網站的建設,著眼點是考慮如何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質只是把多媒體課件換成了主題網站而已。
面對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主題網站的發展思路,要從關注「課堂」轉向關注「學生」;從關注「資源」如何為學生服務,倒過來考慮「學生」需要什麼「資源」。即用學生的眼光看教育主題網站,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找到教育主題網站的位置。充分利用網路的優勢,去滿足下一代對了解世界、增長知識、發展能力的需要,為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和活動。
㈧ 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教學,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對地理實驗項目開發和設計的看法。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合回,讓學有所答用。這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
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㈨ 地理教學備課中過程與方法,是過程加方法嗎
大綱來+過程+方法+延伸。
備課源首先要把所要講課的內容大綱記清楚,要循環漸進,有條有理。
過程時一定要有的,也在講課的時候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過程也能體現一個老師的水平。
方法每個人都會有一套,不要刻意的去模仿別人的,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才能講課的時候得心應手。
好的課外延伸可以更好的抓住學生的眼球,講課的效率會成倍上升,這就要求多做准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