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學家
⑴ 文化地理學的五大主要研究主題不包括哪個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專合理論部分屬、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
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
⑵ 文化地理學的中國文化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在與西方文化地理學的交流中,中國文化地理學逐漸復興。與之相較,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此時已步入學術正規。代表性的著作有兩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鶴先生與游汝傑先生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二是盧雲先生在1988年寫就,199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晉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語言和宗教是兩個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國,由於民眾宗教觀念淡漠,政治對宗教的強勢控制,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區域差異並不顯著,故語言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論,世界是通過由語言產生的概念而得到過濾的,而且對於特殊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產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習慣化的思維模式。所以選擇語言來研究中國文化地理,實際上是切中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關鍵。《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第一個問題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地理學問題,作者主要通過「移民與方言」、「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和「歷史方言地理的擬測及其文化背景」三個專題來論證。作者把移民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要語言地理問題,例如我國七大方言的淵源關系和地理格局,正是藉助了移民史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著手以省區為范圍的區域性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是,從現在還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論來看,一個行政區就是一個機能文化區,因為行政機能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礎,而且有的省區已經出現基能文化與形式文化區重合的現象。二是,行政區有明確的邊界,便於將研究限制在確定的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取向也與東、西方史學界自20世紀70年代重視中國區域社會研究的學術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紀的《廣東文化地理》、張偉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鶴的《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藍勇的《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張曉虹的《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劉影的《皇權旁的山西》和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等。
⑶ 社會文化地理學的著名理論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 ,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現在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⑷ 文化地理學的概念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布版方面與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權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同時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http://61.144.36.8/HJXJ/News_Detail.asp?id=1317
⑸ 論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的一門人文地理分支學科版,也是文化學的一個權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空間組合及發展演化規律,以及有關文化景觀、文化的起源和傳播、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環境的文化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⑹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文化地理學,作為抄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中國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文化地理學也正到了用武之時,將在規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周尚意認為,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是廣義文化,它分為三個層面,即生計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
生計文化主要研究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計類型等;制度文化則指組織生產、生活活動的機構、制度,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識形態文化則是與人們心理、信仰、價值觀相關的宗教、藝術等。
⑺ 為什麼說西方成熟的文化地理學是從美國伯克利學派開始的
二十世紀的前半,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影響很大,地理學家索爾(內Carl Sauer)受容其影響,將人類學、社會學的視角引入人文地理研究。以致在用詞上,索爾也喜用area這個人類學家常用的詞,而當時地理學家用得多的是region。索爾後來執教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地理系多年,在他的帶領下,逐漸形成了極具文化特色、歷史特色的「伯克利學派」。一般說,西方成熟的文化地理學,就是從美國伯克利學派開始的(而二十世紀後期的「新文化地理學」也是以挑戰伯克利學派而產生的)。地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攜手,拓展視野,更新視角,吸收相關理論,不斷豐富自身的內容,這是西方人文地理學持續深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翻看一下約翰斯頓編輯的《人文地理學辭典》(柴彥威等譯,商務印書館二○○四年版),就能發現西方人文地理學的概念陣容相當寬,許多重要的社會科學的基礎概念、前沿概念,在人文地理研究中都有所借鑒。
⑻ 文化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經過近9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學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與遠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和斯特雷波(古希月邵地理學家)時代的學者有重大關系。被稱為現才劃也理學之父的德國地理學家卡爾·里特爾(1822年),關心人類文化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里特爾以後的幾十年,美國學者G .P.馬什『1864年)研究了人類活動改變陸地的方式。可是另一位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克·拉采爾(1 891年)為人類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給他創造的人類學一詞提供了一個線索。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國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種文化類型(德國人、中國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貢獻所感動。他闡述了由文化的結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總的思路。與拉采爾泊兔國發現了人類地理學的同時,法國地理學家維達爾(1899年)帶動了法國文化地理學的發展。維達爾在他開辟的索幫被任命為主席,他提出了人類文化與他的地理特徵。他發展了作為繼承人類集聚特徵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爾便對人類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興趣。幾十年後,拉采爾倡議研究人類文化地理,提出了「人類地理學」一詞,論述了歷史景觀,認為文化地理區是一個獨特集團的、各種文化特徵的復合體,而且很重視對文化傳布的研究。與此同時,維達爾·白蘭士在19世紀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類文化及其地理影響的思想。
20世紀初,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認為地理因素替代時間居於突出地位。在他的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學思想影響下,索爾提出了關於文化地理的重要論點,主張用文化景觀來表達人類文化對景觀的沖擊。他認為文化地理學主要通過物質文化要素來研究區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觀既有自然景觀的物質基礎,又有社會、經濟和精神的作用,他還強調人文地理學是與文化景現有關的文化歷史研究。受索爾影響的美國文化地理學者們被稱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學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對文化景觀、區域文化的歷史的探討之外,瑞典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將空間擴散分析法應用到文化傳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學派。
中國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歷代各類著作、方誌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資料記載,但很少有人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當代的中國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等只從本學科研究的需要出發考慮文化的地區差異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歷史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地名學等地理學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學尚未成為獨立研究的學科。
⑼ 文化地理學導論.pdf
文化地理學導版論權.pdf
http://vdisk.weibo.com/s/auCWuFOs4KJ
⑽ 文化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關系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例如乾旱、半乾旱地區不適合發展耕作業,因此就發展了牧業,進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會組織作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狹義的文化地理學是指研究語言、信仰、風俗、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的空間分布及特點的科學,屬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上的文化地理學,等同於人文地理學。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事象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廣義的文化地理學將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都視為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其中政治地理學包括政治地理、軍事地理;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工業地理、交通運輸地理、商業地理、旅遊地理;社會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會地理、(狹義)文化地理。
社會地理學是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