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地理學
A. 夢溪筆談 的作者是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被西方科學家稱為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他是誰
沈括(約1031~1095)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鼎盛時期(北宋)最博學的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小時勤奮好學,14歲就讀完家中藏書,他隨父母到過許多地方,廣聞博見,知識豐富。歷任沭陽縣主簿(縣令助理)、太史令,參與過整理鹽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監、翰林學士等技術性官職,幾乎包辦了當時朝廷中的科學事務,如修歷法,改良觀象儀器,興水利,制地圖,監造軍器等。他十分虛心求教,勤於思考,能向一切內行學習,「歷訪鏡工」,「問教坊老樂工」,「問老醫」,「凡所到之處,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及一葯一術,皆至誠懇切而得之」,「發明考證,洞悉源流」。例如他三十多歲開始研習數學天文時,就常請教當時的女數學家胡淑修。沈括比她及其丈夫年長十餘歲,仍能如此虛心下問,並屢嘆曰:「得為男子,吾益友也。」他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學、生物、化學、醫葯、水利、兵工、治金、建築、文史、樂律等多學科領域,都有很高造詣。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著名(據《宋史·藝文志》記載他的著述有22種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專家李約瑟譽他為「中國通」。
沈括十分重視調查、觀察、實測、實驗,並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導「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膠一法」,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獨創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學思想受儒、道、元氣說等的影響,同時注意核查他人在實測中的數據。例如在天文學方面,他詳細觀察五星運行軌跡(「如柳葉邊緣」)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作晷漏實驗十餘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晝夜「百刻有餘」,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結果。他還設計了「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夢溪筆談》卷七)的演示實驗,證明了「月本無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變的道理。對歷代歷法的積弊改進,推行了比較合理的「奉元歷」,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更科學的「十二氣歷」設想:即以節氣定月份,大小月相間的純陽歷。
沈括對指南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針鋒」而得的人工磁化針用來作試驗,提出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單絲懸掛法)並分別評論,指出懸絲法「最善」及具體辦法(「獨絲、」「粘蠟」),還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比西歐記錄早400年。
在光學方面,沈括對小孔成像、凹鏡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諸種現象進行比較,得出「礙」(焦點)的概念(參見「中國古代對光的認識」),並具體描述了焦點處「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的現象,他稱光通過「孔」「礙」成象為「本末相格」之術。他親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兩頭都垂洞中」的記錄,並說當時「自西望東則見」。通過「紅光驗屍」記錄了民間利用新赤油傘濾光驗出屍身上的青紫傷痕的方法。對透光鏡將背面花紋字跡透現在鏡面上的原因也從鑄造工藝作了考察:「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紋)上差厚(厚度有差別),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
在聲學上沈括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觀察(英國人諾布爾和皮戈特在500年後才有類似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還記錄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時「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並深入分析了各種樂器製作、制鍾等音樂聲學問題。
在《夢溪筆談》中,他還記錄了許多寶貴科技資料如《木經》(喻皓)、活字印刷(畢異),水利施工(合龍方法)等等。
沈括在政治、軍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75年曾出使契丹,駁斥其爭地要求,1080年抗擊西夏侵略時受連累遭貶,1087年退居潤州(鎮江)夢溪園寫出《筆談》巨著.
B. 從沈括「存中之法」部分的失傳和布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中反思,北宋勞動人民、手工業者不受重視的原因是
如果抄是歷史課本回答問題:
宋朝統治階襲級不重視勞動人民的發明,不重視文化傳播,所以活字印刷術流傳有限!
如果想知道歷史真相,活字印刷流傳不廣原因
1、中國古籍固定性很強。一塊活字版,印過一次,就要把字拆下來重鑄,而一塊木板印過一次,下次還可以拿出來再印。中國古籍講究的就是固定性,多排印一次,就很可能多一次錯誤。一塊木板印很多很多次,錯了、壞了還有很成熟的技術進行修補,這對古代的書坊來說是非常經濟的。
2、雕版印刷術,大字不識就可以雕刻,而活字印刷術必須識字,所以活字印刷費用自然遠高於雕版印刷
3、雕版印刷的質量非常高,遠高於活字印刷!而且活字印刷佔地方比雕版印刷多,也就是同樣的紙張,泥活字印刷字數少,不夠經濟!銅活字又特別貴!
C. 以毒攻毒 ——用襄陽歷史否認「躬耕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
10月2日,「學習強國」APP發布了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和三顧茅廬發生地的具體位置——河南南陽,古版稱「宛」。這個權是目前最新的、最官方的、最權威的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和三顧茅廬之地的結論。
以下為學習強國發布內容
2019年秋期,全國統一使用的九年級語文教科書(教育部統編教材)中《出師表》和《三顧茅廬》部分表述違背基本史實,諸葛亮躬耕地南陽卧龍崗被劃入湖北襄陽隆中,現在總算有了結論,
D. 侗族,布衣族,苗族的祖先是不是同一個祖先
侗族、布依族、苗族不是同一祖先祖先。歷史上的百越諸民族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種泛稱、一種地理稱呼。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居民統稱為侗族。關於侗族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於「駱越」,也有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干越」,因無歷史記載,已無從考證。自唐朝以後,侗族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或派駐官員或任命當地開明土著為地方官員,這些官員後來均成為侗族世襲的統治者。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余,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由古代夜郎民族演變而來,唐代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籍中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民國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統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稱「布依Buxqyaix」為族名 。布依族先民一般認為是由「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上古時就生活在今貴州地區。建國後在平壩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寧草海等地區發現40餘種「有段石斧」及「幾何印紋陶」等新石器時代的越人文化即是力證,時間是自殷商至戰國初期。據《華陽國志》記載,南盤江、北盤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發祥地。紅水河古稱牂牁江,春秋時以江名國。《貴州古代志》考其國境包括今烏江以南延展到兩廣大部分地。戰國時牂牁國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漢末年,分布在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國的主體民族之一,仍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在上古時代有「荊楚」、「荊蠻」、「南蠻」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後,中原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不同的呼喚,都是泛指苗族人們的共同體,他的前身,還是三苗,歷商、周至戰國後期,三苗後裔在「荊」、「楚」、「蠻」的抽象掩蓋下,又出現於史冊。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百越」是古代中原人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各種民族的泛稱。百越諸民族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種泛稱、一種地理稱呼。在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民族,常統稱為「越」。實際上這些「越」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族群的泛稱,各有種姓,互不所屬,或稱「吳越」(蘇南-浙北)、或稱「東甌越」(浙南-閩北)、或稱「閩越」(閩南)、或稱「揚越」(江西-湖南)、或稱「南越」(廣東)、或稱「西甌越」(廣西)、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廣西南部)......故而又稱「百越」。
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吳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
E. 請推薦幾本看風水方面的書籍
我覺得,想學風水,讀一些現代風水書籍,都是隔靴搔癢,沒有多少作用專。
現代風水起源於香港,屬由於城市化發展,高樓大廈,人口密集。傳統風水的尋龍點穴,在都市中找不到依存,於是誕生了香港風水,就是如今盛行的現代風水。
現代風水都是關於:家居、擺設、禁忌、財運之類,由於缺乏更多理論依據,於是融入了:磁場、電磁感應等現代才有的科技術語,又摻和了心理學,室內設計,景觀學,建築規劃學、醫學等,還加入了西方星座、神婆教父。
就是所謂的融匯中西,集各種學科於一體。洋不洋、土不土,不倫不類的現代風水理論體系。
我覺得風水,要不然就走唯心主義(傳統風水),要不然就你就崇尚馬克思。不要用科學理論去當現代風水的遮羞布,這樣就是騙人。
如果要推薦風水方面的書籍,首先推薦唐代大師楊筠松的書籍:《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奧語》《青囊序》當然你也許看不懂,不過有現代人根據原著寫的的白話版。
還有跟多書籍推薦:
F. 賴布衣風水大師是真的嗎高人指點指點!
賴布衣,也許很多人對於他了解不是很多,其實,他是宋朝著名風水大師!賴布衣,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曾任國師,後受奸臣秦檜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以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 水大師賴布衣是不是真的如今有很多種版本,在宋朝徽宗年間,有一位飽讀詩書的風水大師賴布衣,他自由聰明,九歲時便高中秀才;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地理師,見識淵博樂於助人。 風水大師賴布衣的祖父在他11歲時候過世了,父親為了尋找到一塊兒寶地跋山涉水,最終找到一塊「犯師地」(犯師地在風水學中是指最能吸收日月精華的靈秀之地,將祖先的遺骸安葬在此可保 後代享福;但點葬之人三年之內會發生不測。) 五年之後在下葬祖父的時候風水大師賴布衣家的僕人卻在巨石旁小解,沖散了山中的靈氣。風水大師賴布衣的父親對他說切勿將功名看得太重,將風水之術造福家鄉才是最實在的。 風水大師賴布衣進京趕考,由於學識淵博一天就將三天的考題答完、遇見一個家境貧寒的考生病情嚴重且代考之,最後這名考生卻是榜首。風水大師賴布衣想想父親說的話不經釋然,則歸家。 父親如上所說已經過世,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當榜首來感謝風水大師賴布衣的時候給他舉薦了一個堪輿師,風水大師賴布衣的才學過人不久就成為國師。被奸臣秦儈追殺後逃離皇宮。在被追殺的過程中風水大師賴布衣受人所救。 風水大師賴布衣在逃亡的途中遇上幾戶好人家為他們指點一些風水之後命運便發生了改變,人們對風水大師賴布衣的幫助感激不盡,他的智慧過人幫助好人懲處惡人,在民間有不少的好評。 以上就是關於風水大師賴布衣傳奇的一些介紹,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總的來說, 風水大師賴布衣是真還是假已經不在重要,他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為不少的人家指點風水讓其人家業大發,運勢極好。滿意請點個贊,親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動力!
G. 贛南四大堪輿祖師是哪幾位
後人尊稱----楊(救貧)、曾(文辿)、賴(布衣)、廖(金精)為風水形派贛南四大祖師。
賴布衣
---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九歲即高中秀才。曾任國師之職,後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中。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於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香港、廣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後傳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後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長與青山白雲為伴,不見其蹤。賴布衣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賴布衣故鄉的「布衣祠」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前來瞻仰的香港同胞絡繹不絕。傳世有《催官篇》等。
楊救貧
--- 風水地理堪輿祖師- 楊救貧
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江西通志)載:(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生於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出身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雖身為朝廷命官,但視富貴榮華為過眼煙雲,無感戀棧,而心繫山川風水,一旦投身其間,則如魚得水,流連忘返。因此,終於棄官為民,遠離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長的風水地理術行於世。他平素自奉甚儉,而憐貧恤苦,多方周濟,不遺餘力,民間極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稱之為(救貧先生)。
在堪輿學的基本理論方面,楊救貧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擇穴,觀察龍脈,分析地勢、方位,從而擇定陰宅、陽宅的最佳伅置,漸漸演變發展成為風水地理的(形法理論),世稱(形勢派)、(巒體派)或(江西派)(亦稱(贛)派),被後世堪輿界尊為(江西派)風水地理祖師,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個學派源遠流長,迄至於今。海峽兩岸、港澳和東南亞等地,自稱楊救貧若干代傳人的,大有人在。
曾文辿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江西於都葛垇小溷村人,生於唐大中甲戌歲(854),卒於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隱居雩都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鳥,遂得堪輿大道。
後梁貞明丙子年,曾公與諸徒袁州萬載覲丘山(今江西宜春萬載縣),肖形五牛飲水穴,穴結池心,授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後經數年,其徒於豫章江西南昌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之後遂啟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屍解,真成地仙矣。著《尋龍記·八分歌》倆卷行世。
後人尊楊(救貧)、曾(文辿)、賴(布衣)、廖(金精)為風水形派四大祖師。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雲游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盆地後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里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里,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
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
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對聯「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H. 地磁兩極和地理兩極並不是完全重合的,最早發現這一現象的是我國宋代學者是誰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葯,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沈括可說是一個科學通才
沈括小傳
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字存中,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沈括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以後歷任東海(在今江蘇省)、寧國(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歷書。接著,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錶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預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三年後,為抵禦西夏,改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一帶),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團練副使。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完成,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達幾十種,但保存到現在的,除《夢溪筆談》外,僅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和醫葯著作《良方》等少數幾部了。《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來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沈括治水
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他只有24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他積極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規模宏大的堅固的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設。為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萬七千多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學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傑出的天文學家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不學無術的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衛朴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朴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省去月道環,其侯月之出入,專以歷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為儀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由幾個盛水的容器裝置成階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側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沒有孔,裡面裝置有刻著時間標度的「箭」,隨著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從顯露出來的刻度可以讀出時刻。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衛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動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和陷害。在沈括和衛朴的堅決斗爭下,衛朴主持修訂的奉元歷終於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頒行。但是,由於守舊勢力阻撓和破壞,比較先進的奉元歷只實行了十八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沈括並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我國原來的歷法都是陰陽合歷,而「十二氣歷」卻是純粹的陽歷。它以十二氣作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月,並且按節氣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驚蟄算二月一日,依此類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間,即使有「兩小相並」的情況,不過一年只有一次。有「兩小相並」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這樣,每年的天數都很整齊,用不著再設閏月,四季節氣都是固定的日期。至於月亮的圓缺,和寒來署往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歷書上註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歷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他預見到他的這一主張必定會遭到頑固守舊派的「怪怒攻罵」,極力阻撓,而暫時不能實行,但是,他堅信「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果然,近八百年後,偉大的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所頒行的天歷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氣歷」是完全一致的。現在世界各國採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其實在分月上還不如沈括的「十二氣歷」合理。
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
沈括對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也是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他對磁學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親自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不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沈括在數學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通過對酒店裡堆起來的酒壇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我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理學家+醫學家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論斷,反映了我國當時地學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他正確論述了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當他察訪浙東的時候,觀察了雁盪山諸峰的地貌特點,分析了它們的成因,明確地指出這是由於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他還聯系西北黃土地區的地貌特點,做了類似的解釋。他還觀察研究了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類似竹筍以及桃核、蘆根、松樹、魚蟹等各種各樣化石,明確指出它們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表現了沈括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歐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達.芬奇對化石的性質開始有所論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經過近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巨作《守令圖》。這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二十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小圖一幅;各路圖十八幅(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做十八路)。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在制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括對醫葯學和生物學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時期就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並且致力於醫葯研究,搜集了很多驗方,治癒過不少危重病人。同時他的葯用植物學知識也十分廣博,並且能夠實際出發,辨別真偽,糾正古書上的錯誤。他曾經提出「五難」新理論;沈括的醫學著作有《良方》等三種。現存的《蘇沈良方》是後人把蘇軾的醫葯雜說附入《良方》之內合編而成的。
唯物主義者
沈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還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還表現在沈括十分重視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發明創造上,他不斷地從勞動人民那時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說:「至於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於聖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為了探求醫葯知識,他「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中,他以敬佩的態度記載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上日+下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朴修歷的事跡,以及河北工作煉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多無名英雄在生產斗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等等。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決定了沈括對於自然現象和科技成就的記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觀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細致、具體、准確,沒有封建時代一般文人虛詞浮誇的壞習慣。因此,通過他的記述,我們能夠明確地判斷他那個時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沈拓有關雷電、海市蜃樓、龍卷風、地震以及隕鐵等自然現象的記載,非常細致貼切而生動形象,使人們彷彿親臨現場。
沈括能夠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客觀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在論述有關數學、氣象、醫葯等許多問題的時候,多次強調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古代規定二月和八月是采葯的季節, 是沈括指出,草葯生長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栽培情況的影響,同時采葯又有取根、取葉、取芽、取花、取實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選下采葯時間,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這一見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對一些自然現象並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他還努力探求它的科學道理,提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解釋。象對雁盪山諸峰和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許多問題的說明,是符合近代科學原理的。為了弄清陽燧(凹面鏡)成像的道理,他觀察空中飛鳥的影子情況,並親自移動自己的手,來比較成像的區別,終於作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這些都是他在科學事業上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武雙全
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遼和西夏貴族統治者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擄掠人口牲畜,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破壞。沈括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製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沈括的缺點
沈括能力一流,但有打小報告的毛病。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沈括是中央派出考察新法執行效果的特派員,沈括回來匯報說,群眾熱烈擁護國家新政策、萬事大吉。王安石徹底倒台後,沈括偷偷給新宰相吳充一個秘密報告,上面歷數王安石變法的很多弊端。吳充轉身就把報告遞給了皇帝,老頭子一看就躥火了:這不是落井下石嗎。從此就不怎麼待見沈括。
蘇軾是沈括在國家圖書館時的同事,蘇軾因為犯事被下放到了浙江。沈括晚些時候奉命巡察地方工作,臨走前,皇帝老子特意囑咐沈括,到了杭州對蘇軾仗義點。沈括和蘇軾一見面,噓寒問暖好一陣哥們兒義氣,然後向蘇軾索要他最近的詩文。
蘇軾向來對自己的字和詩都很自戀,挺高興地就寫了送給沈括,沈括一拿回去就把這個當證據,向中央寄信匯報說,蘇軾在詩裡面誹謗朝政。蘇軾後來因為詩案下大牢,據說沈括就是第一個朝他放暗箭的人。以後沈括自己也被開除公職在鎮江養老,蘇軾恰好又在杭州當差,兩個地方不算太遠。沈括居然跟沒以前的事一樣,還經常跑去找蘇軾敘舊,每次都恭恭敬敬地禮數周全,整得蘇軾心裡煩他還沒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