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關於初中地理教學的論文

關於初中地理教學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3 19:52:06

㈠ 獲獎論文《初中地理教學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活動》

義大利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教育法創始人的這段話強調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內是聆聽和接受容,而應該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使聽、說、看、思、做有機地結合,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要著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其建議的重心在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探究」主要是通過課堂中的活動開展來實現的。

㈡ 急需一篇初中地理小論文的範文

地理位置: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

㈢ 急求一篇關於初中地理的小論文,謝謝了.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文章來自:http://..com/link?url=-Pc5ebmP_9wL-vm5WKS7yQhQBoXNkRN2mxHC7-

㈣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讓快樂走進地理課堂的幾點做法》

針對地理課的特點,
老師要多用地圖講學,把地理課講活了,講有趣了,就成為了快樂的課堂。

㈤ 初二地理小論文淺談地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初二地理小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

㈥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 淺析教學難點突破的幾種方法

基本信息 淺析地理教學難點突破的幾種方法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但地理教學難點的突破方法應當因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學生認知能力、學校所在環境和學校的辦學條件等而各有選擇。
關鍵詞:理解性;記憶性;運用性;難點;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難以講清的教學點,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其實質是學生與教材之間較為突出的矛盾。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使學生在學習中「知難而退」,喪失信心,阻礙著學生進一步獲取新知識。教學難點是一個相對的教學概念,同一教學內容,因學生的知識基礎、認識水平、思維能力的狀況不同,有的易於接受,有的則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教學難點的「難」處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學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中,抽象性難點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內容,這些知識的高度抽象性、或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和空間聯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說明事實的材料過於簡單是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的關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使感性知識理性化,實現知識的長久記憶和靈活運用,教師在突破抽象性難點時,要講究教法的直觀、形象和具體,要講究新舊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系,要補充相關的感性素材。

㈦ 欲尋找一篇初中地理論文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初探
[摘 要] 在今天,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實施和學校校園網路的開通,使以多媒體電腦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在農村成為可能,也決定了現代信息教育與地理教學整合的發展趨勢。本文就我校對現代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和計算機網路的應用,以及教師在這一項目使用過程中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及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帶來的更新與轉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經驗性的總結,初步探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地理學科的整合的簡單方法與實施的途徑。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整合
一、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
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具備的教學資源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中央電化教育館教學資源,該教學資源內容極為豐富,另外計算機網路也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學資源,這對已實現遠程教育工程和開通計算機網路的學校來說,使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的整合成為現實。
三、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農村中學課程整合實踐與問題的解決
現代信息教育對城市的教師來說,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但對於剛開通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和進入網路世界的農村教師而言,要應用好現代信息教育資源,存在的困難並不少。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學同多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尋求初中地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存在的一種必然。
實例一:在講「黃河」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我進行的多媒體課件教學。首先採用黃河的泛濫成災的圖片進行導入,強調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同時又是一條害河,它在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泛濫,給黃河流域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治理與開發黃河;其次演示一張空白的中國地圖,然後從黃河的發源地開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並依次引出下列問題:1、黃河的發源地和入海口:巴顏喀拉山脈和渤海;2、黃河幹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幾"字形;3、黃河幹流流經的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4、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5、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6、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並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於黃河的哪一個河段。最後讓學生討論危害與利用開發。
實例二:《中國的民族》採用了多媒體信息的引入法,先讓學生觀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風情圖片,從而歸納出民族的概念、種類等。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四、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農村中學課程整合的特點
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把以計算機網路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路運用於地理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過程實現教育目標的實現。電化教學的過程主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選用合適的電教媒體(如電影、電視、錄像、多媒體課件、計算機網路、投影等)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地理教學利用直觀教具(如錄像、投影等)可以把學生所學知識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新穎而有趣地表現出來,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創造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適應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誘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
2、教學的直觀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地理教學中的地圖作用,達到圖文相統一的效果。地理教學一刻也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學科的骨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理現象、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過程是復雜的也是抽象的,許多地理過程比較難以理解。計算機可以對那些難以理解的地理過程和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進行模擬,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如通過計算機演示地球的運動,學生就可以輕松掌握有關地球的運動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強化學生對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3、有利於培養智能型、開拓型人才。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如何來完成這一使命,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一是求知慾望大,凡事喜溯本求 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但我認為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提高注意力,增強求知慾,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思考、去探索、去想像、去創造、去開拓。
4、有利於地理教學中德育功能的落實。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也是工作的重點。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採用電化教學手段有獨到之處。學生通過實際材料的對比,自然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黨的強烈感情。特別是講到我國治理江河、興修水利、防風固沙、植樹造林、抗震減災、齊心協力、造福於民的事跡時,選用一組動人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更能產生一種震撼,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偉大,山河的壯麗,中華民族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同樣在談到我國人口、資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時,也應該選用一組合適的畫面,指導學生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去思考,去分析,使學生明確我國在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存在問題、有困難是難免的,但我們有能力、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五、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基本途徑、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地理學科課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幾種途徑和方法: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把計算機和其他教育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以各學科知識為載體,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地理學科活動應以計算機技術為依託,通過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實現學科課程的內容目標;通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容量大、轉換快的特點,擴大課堂教學內容的肺活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各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創新,標新立異,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敢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從而形成新思想、樹立新觀點和創立新理論的教育觀念。
2、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和學科課程的整合具有跨學科、跨課時、跨年級段,多採取課外活動形式的特點。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改變傳統的教學原則,改變教學內容和教材形式,也改變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一般地,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教師可把經過篩選的問題,通過圍繞某個具有時代特徵的專題,將現代科技、自然、人文、旅遊和環境等問題,通過計算機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傳達給學生。
3、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多模式地開展整合。我們還可以從實際出發,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到德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保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開展整合。
4、整合的關鍵是培養熟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過程中,一方面教育需要技術,信息時代的學科需要計算機技術,但是任何先進的技術都不能取代教師。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但要了解、掌握現代教學資源,學會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應用電教媒體的水平。處在學校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是學校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實驗、進行多媒體教學的主力軍,讓他們掌握應用電教媒體的方法,多給他們提供培訓的機會,使他們通過校內外的培訓,盡快提高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六、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農村中學課程整合的一些困難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可見,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目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還只是處於個別學科、探索性研究階段,還沒有全面推廣。當然,隨著課程整合實驗的深入進行,必將提高教師使用現代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必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大大推動中學教育改革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整合將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㈧ 獲獎論文《初中地理教學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

新課來程的基本理念倡導構建自開放的地理課程,要著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其建議的重心在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探究」主要是通過課堂中的活動開展來實現的。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和日常教學實踐,通過大量課堂實例,探索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活動來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