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理概念的結構及教學
⑴ 如何構建地理知識結構體系
地理課程標准指出:「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在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程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易化,靜態的內容動態化,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情景,術以其強烈的趣味性、多樣的色彩、悅耳的音樂使學生獲得多重感官的刺激,最大程度地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可減少板書,省時省力,使教師擺脫重復性勞動,解決地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形成良性循環。例如我上課講到氣旋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厄瓜多赤道上的奇怪現象」的短片,引發學生的去地轉偏向力和大氣運動的興趣,接著結合動畫演示氣旋的形成,再觀看台風圖像,使學生對氣旋加深了解,掌握好知識。
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現象往往是地理教學的重點或難點。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件模擬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展示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例如,講到「等高線」時,假如沒有多媒體和其他教具,學生難以看懂等高線,又何談應用等高線呢。因為等高線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抽象了,而藉助多媒體三維等高線課件來演示將等高線的形成和應用逐步地演示出來,觸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神經,化難為簡,使學生很快吸收知識,掌握好方法和技巧,效果甚佳。
⑵ 高一地理知識結構圖
結構圖啊,我臨時想想吧。——
1.天體系統
2.地球的運動
3.大氣的運動
4.洋流等等
5.火山岩這塊還有板塊
高一的也就是這么幾點而已了。
⑶ 如何寫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呢
高中地理選修模來塊
(人教版)地理選修源 整體教材分析
(一)課本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二)課本對課標要求的體現和對課標內
容的覆蓋情況
(三)教學目標分析(細化、拓展)
(四)編寫特點分析
(五)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建議
一)本單元教材在整體中的地位、承前啟後的關系和前後聯系。
討論:以人教社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及亞洲、日本等為例分析。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 通讀本單元課本,明確本單元體系結構,繪出本單元知識結構圖。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三)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課標確定本單元的基本教學目標和拓展性教學目標。(見後頁)
課堂討論: 「黃河」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顯然彈性空間很大!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⑷ 簡述gis的概念 內涵 及其結構和分類
地理信息系統(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按功能分為專題地理信息系統(Thematic GIS),區域地理信息系統(Regional 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GIS Tools);按內容分為城市信息系統,自然資源查詢信息系統,規劃與評估信息系統,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等。
(4)一般地理概念的結構及教學擴展閱讀
GIS可以分為以下五部分:
1、人員,是GIS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人員必須定義GIS中被執行的各種任務,開發處理程序。 熟練的操作人員通常可以克服GIS軟體功能的不足,但是相反的情況就不成立。最好的軟體也無法彌補操作人員對GIS的一無所知所帶來的負作用。
2、數據,精確的可用的數據可以影響到查詢和分析的結果。
3、硬體,硬體的性能影響到軟體對數據的處理速度,使用是否方便及可能的輸出方式。
4、軟體,不僅包含GIS軟體,還包括各種資料庫,繪圖、統計、影像處理及其它程序。
5、過程,GIS 要求明確定義,一致的方法來生成正確的可驗證的結果。
⑸ 以認識層次為依據,簡述地理知識的構成體系
地理知識內容的屬性結構與層次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認識他們居住地的位置、地域分布和空間聯系,並形成對地理事物具有確定和描述,分析和綜合、解釋和應用、遷移和預測的能力,又從其中受到教育
⑹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板書形式
一、提綱式板書:
這是最常見的板書形式,也最容易使用。它是將一堂課的主幹內容,隨著教學進程,提綱結領地寫在黑板上。如「地球上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可設計為:
五、命題式板書:
即將教學內容設計成試題的形式進行板書。教學過程可設計為師生共同解答一系列試題的過程。
這種板書具有啟發性,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中更為多用,它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包括應試)等能力。
各種題型都可以,包括填充式、問答式、繪圖式、判斷式、連線式、辨析式、填表式等等。
如上述的提綱式板書很容易轉變成填空式板書(即將其中的關鍵性詞語留空待填);結構式板書可轉變為填空格式(即將其中的部分環節留空待填;也可將留空的相關內容寫在一邊,選擇它們的代號填入相應的空格);表格式板書一般是教師先給出比較項目,然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各項具體比較內容即列表比較試題式板書等。
⑺ 地理教學設計主要構成因素有哪些
地理教學理論是地理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系統反映,是地理教學設計最直內接的理論來容源。地理教學理論認為突出人地關系、注重空間關系是地理學科教學的鮮明特色。人地關系既是地理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地理教學設計的思想論、方法論。地理教學設計應有利於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的種種表現、理解協調人地關系的基本途徑,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地理事物之間存在著各種關系,從不同角度看,有空間關系、空間聯系、因果關系、層次關系、包容關系、並列關系、利害關系等錯綜復雜的多種關系,共同組成了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間關系和空間聯系。地理教學設計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空間聯系
是促進學生地理智慧成長的有效途徑。
⑻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識結構圖 是結構圖,不是知識提綱!!請不要復制網上的知識點過來。謝謝
⑼ 如何建立地理知識結構,形成地理知識體系
一 注意知識的分門別類、小模塊化
地理知識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由於受初中觀念的影響,會給學習地理知識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剛開始學習時,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改變學習地理知識的態度,加深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在後續的教學中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小模塊知識。比如在講「地球運動」時,就可以以地球運動作為模塊。引導學生先認識地球運動的分自轉與公轉,然後引出自轉與公轉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進而再引出自轉與公轉的軌道平面分別是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它們的夾角為黃赤交角。拓展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引起五帶范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速度、范圍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最後又拓展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樣就構建了地球運動的小模塊化知識,為後續的復習提供了幫助。
二 去繁求精
對於高中文科的學生而言,高考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除了必修和選修而外,還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知識。因此,面對如此多的知識怎樣把繁而多的知識精益求精,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時,本課中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一條知識線索,它首先分析了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優勢: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交通便利、離法國洛林鐵礦區近。緊接著分析了德國魯爾區工業衰落的原因包括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鋼鐵過剩,最後分析了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和美化環境。因此,從課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一條線索,而且德國魯爾區可以作為一個標准案例。在以後的試題中如果遇到分析傳統工業(鋼鐵工業)的區位因素、面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時,學生可以德國魯爾區為標准有選擇性地解答。這樣在繁重的知識學習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
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知識內容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講解這些知識時可以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使教學顯得更加直觀化。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如關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概念,在闡述海洋與陸地溫度差異形成原因時,可以先舉出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對於海洋與陸地而言,海洋是液體(水),它的比熱容比陸地(固體)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的特點。因此對於白天而言,讓陸地與海洋同時增溫,將會出現陸地氣溫高於海洋。而夜晚由於陸地放熱速度快於海洋,將會出現陸地氣溫低於海洋。這樣海洋與陸地之間就會存在一個溫度差異,這就是所謂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教學時引入了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所以學生在掌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就更易懂,而且還加深了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 用生活實例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很多人認為課本知識是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其實這個想法很片面。課本知識雖然是靜止的,但它所含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多源於生活實踐,是對生活實踐的詮釋。因此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我們可以用生活實例去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從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如在講「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時,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他們很多人還區分不出偏北風和偏南風在氣候上有何特點。關於冬、夏季風的特點他們把握不準,也許課堂上記住了但是一做題目時又容易出錯。所以對於偏北風(東北風、西北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時,可以引用俗語「北風飄,冬來到」從而得出吹偏北風時是冬季,氣候是寒冷乾燥的。再如必修一關於岩石圈的物質循環中三類岩石的特點,如果只是單一地用文字和圖片去描述它,學生會很容易遺忘。所以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從自然界中找三塊這樣的石頭,讓學生親自觀察它的質地、氣孔多少及其紋理結構,最後再由學生討論分析得出三類岩石的特點。這樣從生活中選取實例,就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⑽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的知識結構圖
我網路的,其他的自己網路一下吧,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章名稱 知識結構圖」就會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