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地理學
Ⅰ 海軍地理學屬於什麼
海軍地理學是研究海軍建設和軍事行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
是內軍事地理學的分容支學科,屬部門軍事地理學范疇。
主要揭示海洋及其毗鄰陸地的地理環境對海軍軍事活動的影響與利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海軍制定作戰方針,進行戰場准備,實施作戰行動,以及軍事地理保障等提供科學依據。
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綜合海軍地理、專題海軍地理和區域海軍地理。
Ⅱ 是海軍工程大學好還是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好啊,求解答
海軍工程大學和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各有各的優勢學科,整體的聲譽差不多版,必須要結合權專業才能判斷哪個好。海軍工程大學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等領域實力較強;而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在地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等領域實力較強。
Ⅲ 世界上得地理學上前十名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世界著名地理學家名錄 來源:學科網|http://www.zxxk.com/ 點擊數:79 次 時間:2008-3-13 10:32:00 錄入:金子明 比奇(Frederick William Bee-chey,1796—1856)弗雷德里克·威廉·比奇,英國海軍軍人、地理學家。生於1796年2月17日,卒於1856年11月29日。1818年和1819年參加了J.富蘭克林和W.E.帕里的北極探險。1821—1823年去非洲北岸探險。1825年起對太平洋進行航海探險,發現了小笠原群島。1827年6月宣布該島為英國領土。1835和1837年去南非海洋和愛爾蘭進行實地考察。 著作:《1821—1822年由的黎波里向東考察非洲北岸的探險記》(Proceedings of the expeditionto explore the northern coastof Africa from Tripoli eastw-ard in 1821—1822, 1828)。 比拉(Wilhelm von Biela, 1782—1856) 威廉·馮·比拉,奧地利軍官、天文學家。1782年生於德國羅斯拉。1826年發現了一顆彗星,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比拉彗星。該彗星於1846年1月13日分裂為兩顆後逐漸遠離,並形成仙女座流星雨而逐漸消失。 比羅(Pierre Birot, 1909—) 皮埃爾·比羅,法國地理學家。1909年生於默東。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特別是地貌學的研究。 著作:①《地貌學方法》(LesMéthodes de la morphologie,1955);②《結構地貌學》(Mor-phologie structurale,1958);③《普通自然地理學概要》(Précis de géographie physique générale,1959)。 比恩(Alan Lavern Beau, 1932—) 艾倫·拉文·比恩,美國宇航員。1932年3月15日生於得克薩斯州惠拉爾。曾就讀於得克薩斯大學、美國海軍試飛駕駛員學校、得克薩斯韋斯里延大學、阿克倫大學等,獲理科博士學位。1955年到美國海軍服役。1960—1963年在馬里蘭州帕塔克森特擔任多種飛機的試飛任務,試飛項目包括初步鑒定、初期試驗、最終儀表檢查和測量試驗等。1963年進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任宇航員。1969年11月14日同宇航員R.戈登和Ch.康拉德乘「阿波羅12號」宇宙飛船執行登月飛行任務。戈登任指揮艙宇航員,康拉德和比恩任登月艙宇航員。他們於11月19日登上月球,並觀察了「測量者3號」研究火箭。他們是美國第三和第四名登上月球的人。飛行時間達244小時36分。1973年7月28日比恩同J.路斯馬和O.加里奧特乘「阿波羅」宇宙飛船在空間與1973年5月14日發射的太空實驗室空間站對接,並創造了在空間站上居住和探測達59.5天的紀錄,9月25日安全返回地面。1975年比恩任預備指揮官,參加美國「阿波羅號」與蘇聯「聯盟號」聯合對接試驗計劃。 比恩在航空和宇航方面保持10項世界紀錄。1969年獲美國海軍宇航獎章、海軍優異服務勛章、得克薩斯記者協會1969年度名人獎;1970年獲海軍少將威廉·斯·帕森斯獎、得克薩斯大學優異工程技術畢業生獎、戈弗雷·勒·卡博特獎和國家科學院電視藝術和科學理事獎等。 比奧(Jean Baptiste Biot,1774—1862) 讓·巴蒂斯特·比奧,法國物理學家、大地測量學家和天文學家。1774年4月21日生於巴黎。曾就學於巴黎綜合技術學校。1800年成為法蘭西學院教授。1803年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06年為大地測量委員會委員。1809年為巴黎大學教授。1862年2月3日逝世於巴黎。 比奧早期研究天體力學和氣體的特性,對子午線的長度進行過測量。1804年與法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蓋·呂薩克一起乘氣球對不同高度的空氣特性進行了研究。後來比奧主要研究光的偏振、電流的磁場和聲學。1815年查明了光的偏振面的旋轉規律,研究了光的偏振面在晶體和有機物質中的旋轉,從而為旋光測糖法奠定了基礎。1820年與法國物理學家薩瓦爾共同測量了直流電流的磁場,論證了電動力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定律。他還研究過科學史問題,其中包括研究牛頓的著作。 著作:①《論實驗物理學與數學》(Traité de physique expe-rimentale et mathematique,1816);②《論大氣的真實成分》(Memoire sur la vrale consti-tution de làtmosphere.1841);③《論天體物理學》(Traitéd′astronomie physique);④《中國和印度的天文學》(Astronomielndienne et Chinoise)。 比利賓(1901—1952) 尤里·亞歷山德羅維奇·比利賓,蘇聯地質學家。1901年5月19日生於亞羅斯拉夫斯基羅斯托夫。192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礦業學院。1926—1934年在阿爾丹黃金托拉斯和地質勘探中心科研所工作,在蘇聯東北地區考察金礦。1934年起在全蘇地質科學研究所工作,1947年起主持該所礦床成因部的工作。1950年起任列寧格勒大學礦物地質系教研究室主任。1946年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52年5月4日逝世於列寧格勒。他一生主要研究礦藏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和某些金屬礦床與地殼活動帶各發展階段的關系。他對沖積金礦的形成條件尤有研究。1946年因發現蘇聯東北金礦獲蘇聯國家獎金。 著作:①《厄雷馬赫侵入體岩石學》(1947);②《砂礦地質學理論原理》(1956);③《成礦區與成礦期》(1955);④《選集》(2卷, 1958—1959)。 比林斯(Marland Pratt Billings,1902—) 馬蘭·普拉特·比林斯,美國地質學家、理學博士。1902年3月11日生於波斯頓。就學於哈佛大學。1922—1930年任哈佛大學講師,1930—1939年任助理教授,1939—1946年任副教授,1946—1972年任教授,1972年為名譽教授。1928—1930年在布林馬爾大學工作。1928—1944年在美國地質調查局從事地質學研究工作。 1944年在美國陸軍任文職。1949年任美國科學進步協會副主席。1959年任美國地質學會主席。現為美國全國科學院、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美國地震學學會、美國石油地質學學會、美國礦業學會會員。 著作:①《結構地質學》(Structure Geology.1942,1972);②《新罕布希爾州基岩地質學》(Bedrock Geology of NeW Ham-pshire,1956)③《新罕布希爾州的岩石和岩石礦的化學分析》(Chemical Analyses of Rocksand Rock-Minerals from NewHampshire,1964)。 比奇洛(Frank Hagar Bigelow,1851—1924)弗蘭克·黑格·比奇洛,美國氣象學家。生於1851年9月10日,卒於1924年3月2日。1891—1910年在美國氣象局任職。曾發表有關大氣循環的論文。1910—1921年在阿根廷從事氣象學研究工作。 著作:《關於地球和太陽大氣循環與輻射的氣象學論文》(Ameteorological treatise on thecirculation and radiation inthe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and the sun, 1915)。
Ⅳ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海軍工程大學地理位子
海軍工程大學在武漢哪個區 學校分為武漢校本部、天津校區等五個轄區。校本部位於武漢硚口區解放大道717號 郵編430033,在漢口仁壽路站下車。 武昌
Ⅳ 關於軍事地理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與軍事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軍事科學的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 、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軍事科學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斯大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准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斯大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斗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群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斯大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斗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軍事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范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劃,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應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系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Ⅵ 海南地理
海南
一、海南概況
海南島-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於台灣的第二大島.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 省。土地總面積33920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71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 達51%。約佔全省森林面積一半的熱帶天然林,從1994年起全面停 止採伐,進行保護和恢復。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橡膠、桉樹、木麻黃、 相思、國外松、芒果、龍眼、荔枝、椰子、檳榔及其它熱帶果樹。 主要林副產品有熱帶水果、造紙木片、橡膠及橡膠材、松脂、南葯 等。海南地處熱帶,位於東經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緯18度10分,-20度10分之間年平均氣溫23-25°C,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熱的8月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長夏無冬。當北國千里冰封的時候,這里依然暖風和煦,可以海浴。,全島面積約為3.4萬平方公里,人口為700萬,其中有黎、苗、回等少數民族約120多萬人。
海南島與美國夏威夷處在同一緯度,在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開發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旅遊聖地的旅遊資源,島上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所孕育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林為中國少有 的森林類型,是開展科研、旅遊和教學最理想的選擇之地。已發現的植物有4200種,佔全國植物種類的15%,有近600種為 海南特有。在4200種植物中,喬灌木1400多種,佔全國喬灌木種類 的28.6%,其中800多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葯用植物2500 多種,佔全國葯用植物的30%左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種; 果樹142種;油料植物89種;其它經濟植物近200種。野生動物中爬 行類104種,佔全國的29.5%;獸類76種,佔全國的18.6%。海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中國佔有十分顯著的地位,保護生物 多樣性是海南林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現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58 種,其中一級1種,二級19種,三級38種;保護的動物133種,其中國 家一級14種,二級87種,省級32種。
海南島處於亞洲太平洋經濟圈的中部,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領海。中部有五指山、黎母嶺山地及台地,四周有寬窄不等的平原。島內有已成為中國十大空港之一的海口機場和三亞鳳凰機場,環島高速公路,遍布全省的高星級酒店等現代化設施,為人們提供了高檔次的食品、住、行、游、購、娛旅遊條件。 適宜的氣候和優良的沙灘使這里遍布最理想的海水浴場和避暑勝地,如三亞市的鹿回頭、牙籠灣、大東海、天涯海角,海口市的秀英海,文昌縣的清瀾灣,瓊海市長坡,銅鼓嶺南北海岸,陵水縣猴島,東方縣魚鱗洲等。沿海還有火山爆發奇觀(如瓊山?quot;水下村莊"和馬鞍嶺熔岩洞穴等)與紅樹林海岸景觀。陵水縣南海猴島常使人津津樂道。五指山為海南島主峰,氣勢格外磅礴。瓊中的瓊崖縱隊舊址則為現代革命紀念地。黎族惟獨分布在海南島,人口約70萬人,他們善紡織、印染、服飾,飲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海南最主要的民族習俗旅遊資源。
海南島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灘、明媚的陽光,旖旎的海底世界及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定會使您流連忘返。這里四季如春鮮 花盛開、瓜果飄香,陽光、沙 灘、海水、空氣,還有那多情 迷人的黎苗少女,興隆康樂溫泉,無不散發著這個熱帶海島 的特殊魅力。
二、地理和氣候
位置與疆域: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 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 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沙群島、 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全省陸地(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 積3.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海南島形似一個呈東北至西南向的橢圓形大雪梨,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台灣島的 第二大島。海南
島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南沙群島的曾 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端的領土。
山脈與河流: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至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 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 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
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於海南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 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嶺的山脈位 於島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 於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集水面積超過 100平方公里的有 38條。南渡江、昌化
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 流域面積佔全島面積的 47%。南渡江發源於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海口市、 瓊山市一帶入海,全長 311公里;昌化江發源於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長 230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於瓊中五指山和 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
氣候:
海南是我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和台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海南島年太陽總 輻射量約 110-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650小時,光照率為50- 60%。日照時數按地區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區最少;按季節分,依夏、春、 秋、冬順序,從多到少。各地年平均氣溫在23-25攝氏度之間,中部山區較低,西 南部較高。全年沒有冬季,1至2月為最冷,平均溫度16-24攝氏度,平均極端低溫 大部分在5攝氏度以上。夏季從 3月中旬至11月上旬,7至8月為平均溫度最高月份, 在25-29 攝氏度。西、南、中沙群島屬於熱帶海洋氣候,長夏無冬,全年平均氣 溫 26.5 攝氏度。海南島大部分地區降雨充沛,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東濕西干明顯。多雨中心在中部偏東的山區,年降雨量約 2000至 2400毫米,西部少雨區年降雨量約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乾旱,旱季 自11月至翌年4、5月,長達6至7個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是雨季,雨季總降雨 量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鋒面雨、熱雷雨和台風雨等。海南島全年濕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中部和 東部沿海為濕潤區,西南部沿海為半乾燥區,其它地區為半濕潤區。
三、海南資源
土地資源: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土地總面積344.2萬公頃,佔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約42.5%。可用於農、林、牧、漁的土地人均約 0.48公頃。由 於光、熱、水等條件優越, 生物生長繁殖速率較溫帶和亞熱帶為優,農田終年可以種植,不少作物年可收獲2至3次。按適宜性劃分,海南島的土地資源可分為7種 類型:宜農地、宜膠地、宜熱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 海南島已開發利用的土地約315.2萬公頃,未被開發利用的土地約26萬公頃,其中 可用於大農業開發利用的約佔90%。待開發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連片,宜於開墾和 機耕。海南土地後備資源較豐富,開發潛力較大。
作物資源: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 主要有水稻、 旱稻、山蘭坡稻、小麥,其次是番薯、木薯、芋頭、玉米、高粱、 粟、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麻類、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種類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類29科、53屬,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蘿、荔枝、龍眼、香蕉、 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楊桃、菠蘿蜜等; 蔬菜有120多個品種。海南島熱帶作物資源豐富,島上原來生長有3000多種熱帶植物,建國後,從國外引進1000多 種,並從國外野生資源中發掘出1000多種有用植物進行栽培試
驗,均取得顯著成 績。目前,栽培面積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熱帶作物主要有:橡膠、椰子、油棕、 檳榔、胡椒、劍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資源:海南的植被生長快,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為止,海南島有維管束植物4000多種,約佔全國總數的 1/7,其中600 多種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種植物資源中,葯用植物2500多種;喬灌木2000多種,其中 8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20多種; 果樹(包括野生果樹)142種;芳香植物 70多種;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 樹木200多種。 植物資源的最大藏量在熱帶森林植物群落類型中, 熱帶森林植被 垂直分帶明顯, 且具有混交、多層、異齡、常綠、干高、冠寬等特點。 熱帶森 林主要分布於五指山、尖峰嶺、 霸王嶺、 吊羅山、 黎母山等林區,其中五指山 屬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熱帶森林以生產珍貴的熱帶木材而聞名全國,在1400多種 針闊葉樹種中,喬木達800種,其中458種被列為國家的商品材,屬於特類木材的 有花梨、坡壘、子京、荔枝、母生等5種,一類材34種,二類材48種,三類材119 種,適於造船和製造名貴傢具的高級木材有85種,珍稀樹種45種。
動物資源:海南陸生脊椎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兩棲類37種(11種僅見於海 南,8種列為國家特產動物);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哺乳類82種(21種為海 南特有)。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動物有: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和坡鹿。 水鹿、獼猴、雲豹等亦很珍貴。 南葯資源:海南動植物葯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葯庫"之稱。4000多種 物中可入葯的約有2000種,佔全國的40%,葯典收載的有500種,經過篩選的抗癌 植物有137種、南葯30多種,最著名的是4大南葯;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動 物葯材和海產葯材資源有鹿茸、猴膏、牛黃、穿山甲、玳瑁、海龍、海馬、海蛇、 琥珀、珍珠、海參、珊瑚、哈殼、牡蠣、石決明、魚翅、海龜板等近50種。
四、海南之最
最大的橡膠生產基地·最早的試管膠苗
我島是中國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橡膠生產基地,植膠的土地面積已達400萬畝,年產量佔全國天然橡膠部產量的三分之二。最早的試管橡膠苗亦在我島試驗成功,1983年6月,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將他們培育出的橡膠試管苗移植大田後成活且開花結果,成為世界橡膠花葯離體培養研究的最早記錄。
最多的飛禽走獸
同祖國其他地區相比,海南的動物種類最多,數量也最大,僅獸類就有70多種,島類340多種
年齡最大的海龜·最大的人工養殖珍珠
我國現存年齡最大的海龜,300多歲。體重240斤,它家住西沙,1983年由海軍戰士護送近京,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展覽櫥窗還在生蛋呢。西沙群島沿海的梅花參,是全世界1000多種海參中最大的,它體長60-70厘米,寬約10厘米,高約8厘米,最大的體長可達90-120厘米。我們目前最大的養殖珍珠,是1981年陵水縣珍珠養殖出的一顆白蝶貝珍珠,直徑15.5×19厘米
最大的海·最南的領土
我省地處碧波滾滾的南中國海,是我國最大的邊緣海。南海諸島中范圍最廣、島礁最多的是南沙群島,它南端的曾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的領土。
最低的緯度·最高的年平均氣溫
海南是中國緯度最低的省份,又是年平均氣溫最高的省份,西沙群島年平均氣溫達26.5℃以上,一月份平均氣溫17.3℃以上,而同月黑龍江的海拉爾地區是零下27.6℃。
最大的風速·最多的雷暴
海南島素有"台風走廊"之稱。1973年14號台風從島東的瓊海縣過境,風速高達每秒81米,而12級台風的風速只不過每秒37米。位於島西北部的儋州市是我國雷暴最多的地方,全年平均有130.7天打雷,被稱為中國的"雷暴之鄉"。
最大的椰林·最早一株可可
在全國名特產之鄉中,海南享有"椰子之鄉"的美稱,而全省最大的郴林則在文昌市建華山。中國第一株可可,是1954年在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種下的。
最長的·最毒的·含油量最多的植物
生長在寶島熱帶密林中的白藤,可長達300至500米,其莖柔韌,是藤製傢具的理想原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植物。聞名世界的毒性最大的樹是見血封喉,人畜誤吃其乳汗會引起心臟麻痹而中毒死亡,獵人用其乳汁塗箭頭可獵獸。來自非洲的"世界油王"--油粽已在寶島"落戶",它每年畝產油量約等於花生的七八倍,大豆的10倍。
五、海南珍奇
麵包樹
為海南省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栽培。它的果實重40多斤,切片火烤,味苦麵包,故稱之"麵包樹"。
還有一顆珍貴的"猴麵包樹",在海口公園里落戶,是世界上胸徑最大的喬木之一。樹高20米左右,莖干粗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莖周長50米,需20餘人合抱。壽命之長可達5000年,是植物王國中的壽星公。 旅人樹
它生長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地區。這樹非常奇特,葉柄基部有個"容器",可儲有幾斤晶瑩透亮的甘水。旅人遊客,撕開葉柄,可仰面痛飲,猶如"健力寶",既干凈衛生,又清涼可口,令人疲勞頓失,精神為之大振。
雨 樹
它落戶在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的植物標本國里。葉子濃密翠綠,向四周作傘形張開,樹冠非常艷麗,盛開紅、黃兩種花朵,顯得熱烈,黃的態勢典雅,只要輕風一吹,花瓣就會隨風飛散開去,如蝴蝶群飛,景緻綽約迷人。
雨樹,老家在南美洲的沙漠邊緣,夜間,它那闊大的葉子,會徐徐合起來,積聚露水、雨天積雨水,翌日,陽光一照,葉子打開,露珠積水,揮灑而下,紛紛揚揚煞是好看,晴表"下雨",別有一番風趣。在沙漠旅行或爬山越嶺的遊客,每當口乾,往往在樹底下等候這恩賜"甘露"解渴。
海底珠寶紅珊瑚
祖國的南海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也培養千姿百態的紅珊瑚,被那晶瑩的熱帶海水裹藏,彷彿披上飄渺的輕紗。但見它熠熠生輝,爭妍況發,賽過五月的朝霞、三月的春葩。那紅瑪瑙似的粗粗樹枝,質細膩柔韌,光澤滋潤,似透非透,表面及斷面都有樹狀紋理。更為有趣的是,紅珊瑚的珊瑚蟲是白色的。
每當夜晚降臨,白色的珊瑚蟲迎著不漲的海潮,伸出那柔軟的觸手,猶如一支支盪船的漿。突然,像觸電一樣緊緊收縮起來,啊,它獵到了一個小生物,迫不及待地將它送入口中,別看它沒有消化系統,卻有獨特的消化方式,食物被它外皮的脈管消化了,而它自身又分泌出一種粉狀物質,這就是石灰質。是它,使紅珊瑚的骨骼增大。身體增高。
百花嶺瀑布
百葯瀑布更是勝景。於青山之巔,碧林之中,一條銀鏈從天而降,其聲喧嘻,其色雪白,其勢磅礴,如珠如畫,蔚為壯觀。瀑布落差300米,呈三級跌岩飛瀉,形成多種美麗的景觀,一級"金龍吐珠"是瀑布的源頭,水流從山之頂端噴瀉而出,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二級為靈丹妙葯池,這里水質清純,沁人心肺,是純正的天然礦泉水,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常喝可醫治疾病。三級「白膚潭」,那泉水循涯散落,水花飄揚,狀如"仙女散花"。
風流山飛瀑
風山瀑布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東8公里處,它發源在附近的保梅山脈,流經風流山東側山坡,匯入石碌河。飛瀑從風流山主峰東側700米高的岩澗中排空氣瀉而下,形成洶涌澎的三級疊瀑,瀑面廣闊,十分雄偉壯觀,其落差600多米。
風流山飛瀑正在有一巨型天池,水深且急,沸騰不止,形成一圈圈打轉的旋渦,那水紋光彩變幻萬端,時像盛開的金銀花,時似飄動的玉帶,天池周圍的峭壁像是刀削斧鑿似的整流,鄰近的峽谷山澗奇花異木比比皆是,色彩斑斕,顯得格外娟秀嫵媚。
三亞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樞紐;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祖國的南大門;是建設中的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遊新城。
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位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全市面積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市區面積37平方公里。東西長91.6公里,南北寬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09.1公里,有大小港灣19個。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有西瑁洲島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島1.05平方公里。
三亞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從三亞向東經菲律賓至西太平洋,向南經澳大利亞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廣州出發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國真正的南大門。三亞還是保護南海諸島的後方基地,其戰略位置在國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992年3月考古學家在落筆洞發現了一萬年前的三亞人遺址,把海南人類歷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是目前已知海南島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處遺址;沿海一帶還發現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元1912年,崖州改為崖縣,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合並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後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崖縣保留現轄區域。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年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三亞市行政建制為市政府、辦事處、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全市轄兩個管理區、一個辦事處(河東、河西管理區,南海辦事處),10個鎮(藤橋、林旺、紅沙、田獨、羊欄、荔枝溝、天涯、崖城、保港、梅山),3個鄉(高峰、育才、雅亮)。此外還管轄南田、南新、南島、立才、南濱5個國營農場。
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1998年底全市總人口(常住人口)46.37萬人(城市人口13.7萬人);其中,黎族17.8萬人,苗族2907人,回族6024人。語言有普通話、海南話、軍話、邁話、黎話、回輝話、儋州話、蛋家話等。
Ⅶ 關於中國海軍的問題
現在國際上對海軍的界定為:
1、內河海軍
2、黃水海軍(褐水海軍)
3、綠水海軍
4、藍水海軍
5、棕水海軍
海軍的作戰類型用海洋地理學進行區分,通常可細分為:內河海軍、黃水海軍、綠水海軍和藍水海軍四種類型,後三種類型的海軍是現代海軍的主體。
在最靠近陸地約200海里以內的海域,由於海水中混雜了泥土而呈現黃褐色,被國際海洋界冠以「黃水」或「褐水」的俗稱。從褐水區域的終點延伸至數百海里以上的區域,海水較「褐水」純凈,而被定義為「綠水」。「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是指以主要在「褐水」和「綠水」等靠近海岸的大陸架海域活動、依靠大陸基地支持的海軍力量,主要任務是保衛本國海岸線安全,因此又被稱為「沿岸防禦型海軍」和「近海防禦型海軍」,「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裝備以陸基武器和輕型艦船為主。
綠水區域以外的深海區域,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和毗連區,海水相對「褐水」和「綠水」較純凈,受陸地雜質影響少,海水基本呈藍色或藍黑色,因此被稱為「藍水」。以藍水海域為戰略重點的國家海軍力量是「藍水海軍」。藍水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本國的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與威脅本國海洋安全的敵對勢力在外海較獨立地完成作戰任務。藍水海軍具有兵力投送的性質,可全球部署,規模龐大,自給能力較強,裝備以大型水面艦艇為主,一般都擁有可實施水面、水下、空中立體火力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的航母艦艇編隊。
我國海軍目前的定位是「淺藍海軍」即具備一定的遠洋作戰能力,但仍然需要依賴海岸的全方位保障,所以我們需要從「淺藍」走向「深藍」
而最新的棕水海軍是美國海軍最近提出的新概念,意思指海軍要由海向陸發展,具備向敵對國家內陸干涉的能力。
「藍色」是深海的標識,「棕藍色」則是海洋和陸地交接地帶的顏色。冷戰結束前,美國海軍一直奉行馬漢的「海權論」學說,以執行遠洋作戰任務、在全球海洋中部署以航母為代表的大型戰艦、奪取大洋制海權作為建軍主旨。但隨著蘇聯的解體,美軍的作戰環境和作戰對象都發生了巨變。近年來,美軍逐漸看到,今後的戰場將主要集中在五大洲陸海交界處。這是因為,首先,當今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口以及大部分國家的首都,都集中在海岸線以內200公里的范圍內;其次,美海軍在冷戰後面臨的戰爭及威脅,也大多出現在海陸交接地帶(美海軍艦船在最近30年內共損毀5艘,都發生在近海水域)。
基於這一認識,海灣戰爭結束後,美海軍先後提出了「由海向陸」及「前沿存在」等思想,變「獨立實施大規模海戰」為「從海上出擊支援陸、空軍聯合作戰」,作戰重點從「控制海洋」轉向「近岸作戰和支援陸上作戰」。「反恐」戰爭開始後的2002年,又提出「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的概念,標志著美海軍作戰理念實現從「遠洋」到「近陸」的重大轉變。
說白了這是美國海軍強大到無聊的地步而提出的東西。
所以,建設海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Ⅷ 軍事上中國地理基本常識
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統稱。是國家和軍隊統帥與總參謀部以及各級司令部必須研究的內容,中國古代稱「地利」。
公元前7世紀的兵書《軍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理為寶」。清代施永圖編撰有《武備地利》一書。
中國歷史上與地利相似的用語還有「地勢」、「形勝」,如《 史記 ·高祖記》有:「 秦 ,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近代,又稱「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層存在的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其空間范圍相當於大氣圈對流層頂至岩石圈沉積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時也擴及到海洋底部、陸地深部和外層空間。
由於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動的內能在各處分布不均,地球表層各處的地理環境存在著明顯差異,成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具有不同影響的地理區域和地理環境。探索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與國防建設相互關系規律的學科,稱軍事地理學。它是人類在長期武裝斗爭實際中認識、利用地理條件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是對軍事與地理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對於科學地指導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義。
我國地大物博,我國基本上涵蓋了各種地形,我們有平原 ,高原,山地,海島,等等地形。在軍事上對我國提出了很嚴峻的要求,從發達國家來看,對於各種不同的地形來說,作戰基本上分給不同的兵種,或者著軍中,比如美國,兩棲登陸戰,和城市作戰,以佔領為任務一般交給海軍陸戰隊。而類似於二戰時期的大兵團機動化作戰,以消滅敵軍為目的的一般交給美國陸軍。同時他們在獲得空軍和各兵種航空兵的支援,以及國民警衛隊的配合,來完成作戰目標。
但是對於我們國家雖然依然也有這樣的兵種,軍種,想海軍陸戰隊,空降兵,和陸軍戰甲部隊。但是如果只依靠這些部隊,我們一是再局部很難形成優勢兵力,二是無法向他們提供完整的武器裝備(不是說我們沒有,而是沒錢),所以這些部隊大部分一般只作為中央直轄的反應力量。小部分在各軍區成為突擊力量。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大軍區制。也覺是說一個軍區的部隊在正常情況下在本軍區地區駐扎,換防,訓練。部隊對本軍區的情況可以說說是了如指掌。一旦作戰就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演習中所進行的部隊長途運動,集結,和作戰的科目,以前基本上只有海軍陸戰隊,空降兵,和陸軍戰甲部隊這類似的部隊,但是現在來說我國經濟發展很好,部隊裝備水平越來越高,那些往往要還換裝的部隊也要參加這種訓練。實際上地形對於我國軍事上來說還是限制了很多。我們經濟不到位是很難打破的,在這也不是一會兩會能說完。
軍事上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可靠,東臨太平洋,西靠亞歐大陸,在亞洲最東部,全國3分2的面積是高原,其餘多為丘陵,利於打游記戰,但對機動部隊的大規模作戰(如閃電戰)比較不利,且位置有限,這對於依賴機動部隊作戰的國家是不利的因素.而且中國在南北處有長江和黃河做為天險,易守難攻,是要塞地位.但不足處是政治中心北京過於靠近大陸邊緣,容易遭受嚴重打擊,而且地理位置對機動部隊作戰較為有利,所以成為致命的缺憾!
Ⅸ 馬漢海權理論對中國海軍建設及海洋安全戰略的啟示(論述)
馬漢理論是美國海軍將領馬漢提出的「海權理論」,
()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海權。「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馬漢的這一論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權的內涵和外延。他所說的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擁有的艦隊,包括附屬的基地、港口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說,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建立和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對促使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積累、奪取制海權和打贏海上戰爭以及維護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此觀點看,海權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總體能力,同時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成為一個偉大民族。因此,馬漢的海權論實際上是論述如何通過奪取制海權以達到控制世界的理論。 (2)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島國,既不靠陸路去保衛自己,也不靠陸路去擴張領土,而完全把目標指向海洋,比大陸國家擁有更明確的向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發展海權的優越條件。二是自然結構。致力於發展海權的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要有許多能夠得到保護的深水港灣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等條件。三是領土范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領土的大小要與國家人口的數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相稱。四是人口數量。人口以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員為主,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五是民族特點。一個海軍強國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質利益,追求國內外有利可圖的商業往來,也可概括為一個民族強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質。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識且對海軍重視,政策上具有連續性。 (3)海權與陸權之間的關系。馬漢認為:海權與陸權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視陸上「依託」對海上力量的意義。 (4)海權的運用必須遵守「戰爭法則」。馬漢在書中用大量戰例具體闡釋了一些重要原則,如集中優勢兵力原則、摧毀敵人交通線原則、艦隊決戰原則和中央位置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