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地理教學工作總結
㈠ 求文檔: 初中地理巴西講學案
第六節 巴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
利用和保 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巴西的位置
導入新課:出示七年級上冊的「面積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請學生運用地圖回答:a各個國家分別位於那個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積居第一位的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第六節 巴西
第一課時
播放亞馬孫河的錄象材料。
1、亞馬孫河
在圖3-31上找到亞馬孫河,並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回想課本30頁的1-43圖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3-3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並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並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
讀3-3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 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麼氣候?此中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是什麼?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這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麼類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並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於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3)、思考:課本92--93頁3--5題
鞏固練習:
同步互動66頁
板書設計: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亞馬孫河
長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補充練習:
填充圖第32頁第一題和第二題
㈡ 七上地理(蘇教版)復習小結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大地球形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高望遠;在海邊看遠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桿,然後都能看到船體;大草原上遠處奔跑而來的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馬匹,然後逐漸看到整個馬群;地球衛星照片。 2、現代宇宙觀測研究證實地球的真實開關是不規則的球體,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大小:平均半徑區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4、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轉過程中,朝向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陽的半球是黑夜。隨著地球不停的自轉,地球表面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①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23.5°N(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白晝的時間最長,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最多。 ②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23.5°S(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的白晝時間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最少。 ③春分(3月21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赤道,這時,北半球白晝時間比夏至短,比冬至長。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夏至少,比冬至多。 ④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季節則與北半球相反) 6、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到兩極縮為一點。赤道的緯度為0°,赤道以北稱北緯,赤道以南稱南緯,北緯和南緯各有90°。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北緯90°(寫作90°N)和南緯90°(寫作90°S) 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地區,30°~60°為中緯度地區,60°~90°為高緯度地區。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經線,作為經度的起點線,即本初子午線,或稱為0°經線。這條經線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東西經最大度數為180°。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與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基本上是從海洋通過,避免了以0°和180°經線為劃界,將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隔在兩個半球上。 7、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譯。 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8、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愈小。 9、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0、地圖上,通常用等高線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就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就稀疏。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地形的名稱:山峰-山頂最高點 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11、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五種地形基本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①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峻。 ②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③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間相對低平。 12、陸地上高峻的山脈主要分布在兩大地帶。一是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例: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組成。二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脈帶。由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阿特拉斯山脈等組成。 1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人們常說「七分海洋、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14、面積廣大的陸叫大陸;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中海峽;陸地伸向海洋的部分,叫半島。 15、世界最大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亞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 16、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17、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一是環太平洋沿岸地帶;二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帶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全球六大板塊:七年級山冊課本P35圖2-48。 18、天氣:指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段內的具體狀態。天氣現象的突出特點是多變。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而具有相對穩定性。常用天氣符號:七年級山冊P58圖4-1 19、在衛星雲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白色愈濃,表明雨下的愈大。 20、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北半球大陸7月氣溫最高,1月氣溫最低。(南半球則相反)21、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從低緯向高緯度逐漸降低。世界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寒冷區域最 大的洲是亞洲。 22、實際上,地球表面氣溫的分布同緯度並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受熱和放熱的情況不同。一般是陸地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2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⑴赤道地區降水多,⑵兩極地區降水少。⑶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降水少,大陸東岸夏季風來自海洋,降水多。⑷中緯度地帶,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24、⑴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例:亞馬遜平原。 ⑵熱帶草原氣候-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為廣大。 ⑶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亞洲最廣) ⑷熱帶沙漠氣候-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⑸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中國東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亞等的沿海地區。 ⑹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氣候特徵: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⑺音速季風氣候-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 ⑻音速海洋氣候-中緯地區的大陸西岸,(氣候特徵:冬九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林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洲。 ⑽寒帶氣候-極圈以內。 ⑾高山高原氣候-中低緯度地區的山地高原。 25、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 ①緯度因素: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降水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在赤道和兩極地區比較明顯。 ②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近海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候影響的地方,降水就多,遠離海洋的內際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風吹拂的地區,降水也少。 ③地形因素:同緯度地帶,山上的氣溫都比山下低。降水受地形的影響,也很顯著。迎風山坡,暖濕氣流上升,多地形雨,背風山坡空氣下沉,降雨少。 ④洋流因素: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叫做寒流。有增溫增濕作用。以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洋流,叫做暖流。有降溫減濕作用。 26、①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世界的人口可能無節制地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27、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 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比如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等,而乾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都可適宜於大量的人口長期居住。 28、世界三大人種: ①黃色人種 ②白色人種 ③黑色人種 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七年級上P45閱讀),並在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七年級上P46世界人種分布圖) ①黃色人種: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②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③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9、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七年級上P47,世界語文分布圖) 在當今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英語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英國是英語發源地。 30、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七年級上P49世界宗教分布圖),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3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叫村莊,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叫做集鎮。 32、面積居世界前6位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人口居世界前6位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 33、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大多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這些發達國家,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都分布於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為主,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目前,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34、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佔有突出的位置,它從根本上影響著國際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盡管國際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資源、技術、人才、信息等逐漸成為全球共享的財富。 35、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奧委會、紅十字會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七年級上P95) 聯合國總部-美國紐約 世貿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 國際奧委會總部-瑞士洛桑 歐盟總部-比利時布魯塞爾 石油輸出組織總部-奧地利維也納 上海合作組織總部-中國上海 亞太經合組織總部-新加坡
㈢ 八下地理知識點
§5.1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4.2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
項目 秦嶺—淮河線以北
(北方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南
(南方地區)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C 高於°C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主要水果 蘋果 柑橘
主要能源 煤、石油 水能
主要金屬礦產 鐵 有色金屬
生活主食 麵粉 大米
傳統交通工具 馬 船
住宅特點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保暖防寒) 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通風散熱)
運動項目 滑冰 游泳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東北地區)、兩年三熟(華北地區) 一年二熟至三熟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4.3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1、「高寒」的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
高:不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還有很多高大的山脈,有些山峰的海拔在8000米以上;
寒:因為高所以寒,這里許多山峰終年積雪不化,冰川廣布,又加劇了寒冷的程度。
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原因)空氣稀薄潔凈、水汽含量很少,陽光穿過大氣時損耗少,直接輻射較強。
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
2、「乾旱」的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自然景觀由東向西,地面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變化。
乾旱原因:地處內陸,東西距離長,區內高原面積廣大,有大興安嶺等山脈與東部平原相隔,使得越往西,受海洋的影響越小。以至於該地區河流稀少,且多內流河;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帶狀或點狀。
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3、以牧業為主的地區:⑴牧場特色: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⑵畜種特色: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羊;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寧夏的灘羊。
***補充總結***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特徵 高原、平原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山地
氣候特徵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乾燥 水熱充足 日照充足,氣溫低 乾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黃河、黑龍江 長江、珠江 長江、黃河源頭 塔里木河
主要礦產 煤、鐵、石油 有色金屬 鉀鹽、石油 煤,石油
主要農作物 小麥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6.1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此節內容參考後面「章節小結」)
「祖國心臟」——北京位置:北京市位於太行山、燕山和華北平原的結合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研、教育、對外交往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化大都市。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人口: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6.2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此節內容參考後面「章節小結」)
1、香港地理位置:珠江口東側,毗鄰深圳市。組成: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對外貿易是重要經濟支柱;旅遊業發達。回歸:1997年7月1日。地勢地形:香港境內多低山丘陵。國際經濟貿易中心: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對外貿易一向是香港的主導產業。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發達的交通運輸:香港是亞太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中心,有許多航線通往世界各地。香港與內地的聯系相當便利,有京九與廣深鐵路和內地相連。旅遊、信息和教育:香港是享譽全球的國際性會議和展覽中心。
2、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江口西側,毗鄰珠海市,由澳門半島、氹子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回歸:1999年12月20日。經濟:澳門的主要經濟支柱有博彩、旅遊、工業、建築業等。代表建築:大三巴牌坊。
§6.3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此節內容參考後面「章節小結」)
「祖國寶島」——台灣省。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海域,主體是台灣島,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等。種族以漢族為主,主要少數民族為高山族。釣魚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而不是日本領土,台灣省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現在出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國家分裂法》來制止「台獨」行為。
地形:島內約1/3為平原,2/3為山地。玉山是台灣最高的山;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
氣候與自然資源:台灣省大部分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氣候。台灣省平均氣溫為22℃。台灣森林覆蓋率為55%。礦產資源主要為煤、金、銅、石油、硫磺等。經濟: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即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城市:台北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台灣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灣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灣省最早的城市。
§6.4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此節內容參考後面「章節小結」)
新疆晝夜氣溫相差大,地形特點為「三山夾兩盆」,「三山」指: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兩盆」指: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國(此節內容參考後面「章節小結」以及理解書本的內容)
1、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總數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自然資源豐富,許多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資源卻比較少。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區域差異:地區差異顯著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我國東瀕太平洋,是一個重要的海洋國家。我國陸地疆界漫長,有15個鄰國接壤。
3、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⑴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合作,引進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努力開拓國際市場;⑵保衛世界和平,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促使人類社會的進步,肩負著重大責任:正確處理人類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㈣ 七年級地理下冊有幾章,最後一課是什麼
[七年級] 七年級下冊《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關於「七年級地理下...」的內容
本站搜索更多關於「七年級地理下冊有幾章,最後一課是什麼」的內容
下載 (20.09 KB)
2010-8-23 12:38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朗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略
2.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3.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朗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過程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麼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朗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麼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會現像。自然景像是那麼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後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朗士多麼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朗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終於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朗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 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
-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朗士心裡想,「又出什麼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後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朗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後,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學校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像,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朗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後一課」的嚴肅、庄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韓麥爾什麼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後」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後」的含義是,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後一節法語課,將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後」,准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朗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小弗朗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後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歷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麼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於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台,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台,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朗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朗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裡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朗士背書時,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寵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塗了」,他「心裡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朗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後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願想下去了,更不願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麼?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朗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麼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現在,當小弗朗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
③請一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四題。
2.閱讀、體會課文後文。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最後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小說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檢查、訂正、講評上節課的作業。
2.引入新課。
提示思考: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全過程,同學們體會一下哪些語句表現了老師和學生都是非常珍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的?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韓麥爾先生:穿上「漂亮的禮服」,「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這都表現了老師在最後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出來,是老師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小弗朗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金甲蟲飛進來,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進行新課。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鍾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志,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鍾聲、號聲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鍾聲顯示著最後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興」具有什麼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後一課,小弗朗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於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朗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後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後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