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地質災害
A. 我國是世界地震多發國家,這是什麼原因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1]: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我國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
對於地震帶有規律的分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世界主要地震帶與年青褶皺山脈有關.有的認為地震帶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B. 世界文化未解之謎的感想 急!!!
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我倒是希望那些都是真的,這樣才能激勵人們不斷探索把那些未知變成已知。
C. 斐濟群島地區發生8.1級地震嗎
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18年8月19日08時19分在斐濟群島地區(南緯18.08度,西經178.06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570千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D. 2008——2010年全球地質災害
海地 汶川 玉樹 智利 土耳其
E. 求2011-7月5日-8月20日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最好有發生原因,詳細 回答方法: 自然災害: 原因:
7月全球重大災害性氣候事件:
一、熱浪侵襲西班牙和葡萄牙
6月底7月初,熱浪襲擊了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一些地區氣溫超過40℃,至少造成5人死亡。7月下旬,該島再次遭受熱浪侵襲,葡萄牙南部的大部分地區27日最高氣溫達45℃,有些地區發生森林火災。
二、巴爾干半島持續高溫天氣
7月上旬到中旬,希臘大部分地區氣溫高達40℃。馬其頓出現持續近一周的高溫天氣,首都斯科普里和南部地區氣溫甚至高達43℃,滾滾熱浪至少造成15人喪生。羅馬尼亞也出現全國性的持續高溫天氣,氣溫最高達38℃。
三、瑞典南部暴雨成災
7月上旬以來,瑞典南部連降暴雨,導致部分地區洪澇成災,公路交通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四、羅馬尼亞遭遇暴風雨襲擊
月內,羅馬尼亞大部分地區相繼遭到暴風雨襲擊,洪澇災害造成至少7人喪生,不少房屋和農作物被淹,部分地區電力和交通中斷。
五、德國、義大利山區7月降雪
7月上旬,德國及義大利東北部地區氣溫急劇下降,11日,巴伐利亞山區降大雪,阿爾卑斯山也飄起了雪花。
六、南亞地區洪水泛濫
7月初以來,南亞經歷了最近15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等國連降暴雨,洪水泛濫。印度阿薩姆幫24個地區中至少有22個受災,比哈爾邦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被洪水淹沒;孟加拉國已有2/3的地區被淹。
七、阿富汗暴雨引發洪水
7月中旬,阿富汗中部一些地區因罕見暴雨引發大面積洪水,至少造成10人死亡。
八、日本遭熱浪暴雨襲擊
7月初,日本還處於梅雨季節,但各地已相繼出現高溫天氣,全國有20個縣和地方的氣溫超過35℃,至少7人熱死。下旬,關東地區又出現創紀錄的酷暑天氣,東京20日最高氣溫達39.5℃,為1923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甲府市的氣溫甚至高達40.4℃。
九、朝鮮遭強台風和暴雨襲擊
7月上旬,朝鮮遭受今年第7號強台風襲擊,暴風雨引發洪水,1700多民居被淹沒,上萬公頃耕地被沖毀,很多地區的基礎設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江原道和黃海南道災情尤重。
十、加拿大遭暴雨冰雹襲擊
7月中旬,加拿大艾伯塔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部分城市分別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雹和大暴雨的襲擊,許多電線被大風刮斷,一些道路和居民住宅被水淹沒。
十一、寒流肆虐秘魯
秘魯南部地區入冬以來頻遭寒流侵襲,到7月上旬,已有47人被凍死,寒流還給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造成嚴重的損失。
十二、紐西蘭洪水
7月18日,連續兩天的降雨使紐西蘭奧希瓦斯皮特引發洪水,大約1500人被撤離。
2011年7月地質災害
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223起,其中滑坡645起、崩塌263起、泥石流271起、地面塌陷31起、地裂縫7起、地面沉降6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17起,30人死亡、10人失蹤、2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62億元。
重大災害實例
(1)7月5日,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柳樹壩發生崩塌,造成18人死亡、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
(2)7月3日,四川省安阿壩州茂縣南新鎮綿簇村發生泥石流,造成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28103.8萬元。
F. 近幾年的自然災難怎麼會這么頻繁
按照發生的空間領域,自然災害可以分為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宇宙災害。氣象災害發生在大氣圈,包括的種類有台風、乾旱、寒潮、暴雨洪澇、強對流天氣、乾熱風、森林火災等。地質災害發生在岩石圈,包括地震、火山噴發、岩崩、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縫等。海洋災害包括海嘯、風暴潮、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咸潮等。生物災害包括生物入侵、蝗災、鼠害、病蟲害蔓延等。宇宙災害包括宇宙射線侵害、小天體撞擊、隕石雨等。 1996年新年伊始,自然災害接二連三襲擊我國大地,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遭受特大暴風雪襲擊,數萬牧民被風雪圍困,大批牲畜被凍死、餓死。雲南麗江地區發生7.0級地震,死亡332人,傷1.7萬多人,受災人口達100萬,經濟損失達40億元。與此同時,世界也不太平,風雪、嚴寒與人類社會形影不離,對此切不可掉以輕心。老諾貝爾的重孫克勞斯諾貝爾為喚起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警覺,推動全球的減災防災事業,特在諾貝爾獎中增設地球獎。 自然災害的發生並不完全出於自然因素的作用,它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人類造成和誘發的,人類大規模的生產活動直接導致一些災害的產生,比如對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引發了地面沉降、地表坍陷、斜坡破壞以及沿海地帶的海水入侵等災害。據統計,全球滑坡災害中,70%以上與人類工程活動相關。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環境的周期性變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在不斷增加。據美國海外災害援局統計,在1900-1981年間,全球共發生損失100萬美元以上、死亡或傷殘10人以上的災害16220次,其中20世紀60年代平均發生洪水災害15.1次,乾旱5.2次,暴風雨12.1次,總數為54.2次;20世紀70年代平均發生洪水災害22.3次,乾旱9.7次,暴風雨14.5次,總數為81次。20世紀70年代比20世紀60年代災害發生率增長了33%,死亡人數增加6倍。20世紀80年代各種災害和死亡人數超過20世紀70年代次數2倍以上,過去30年裡,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不斷增加,受災人數每年增長6%,是全球人口增長率的3倍。
G. 為什麼今年地震頻繁
可能是進入一個新的地震活躍期了吧!不過,地震主要是發生在全球的地震帶。
附: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歐亞地震帶[1]: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里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H. 斐濟以東海域發生8.2級地震嗎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消息,北京時間2018年08月19日上午8時19分,斐濟以東海域發生里氏8.2級地震,震源深度559.6公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未發布海嘯預警。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I. 斐濟群島8.1級地震震源深度是多少
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18年8月19日08時19分在斐濟群島地區(南緯18.08度,西經178.06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570千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