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的地質災害
⑴ 從地形地勢角度描述伊犁河谷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
伊犁河谷是由西北—東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脈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脈夾峙形 成的西部寬、東部窄、西低東高、向西敞開的三角形區域;近東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脈又將 其分割成山脈、河谷相間的格局.
⑵ 閱讀有關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左下圖為伊犁河谷地形示意圖,右下圖為我國新疆區域示意圖。
(1)北部高大山脈抵禦來自西伯利亞的乾冷氣流;南部高大山脈阻擋來自塔里木盆地的風沙入侵;谷口向西敞開,利於西風(暖濕氣流)進入;西風受地形抬升影響,形成豐富的降水。(8分) (2)國家政策支持;煤、鐵等自然資源豐富;西鄰中亞國家,利於發展對外貿易;交通便利。(8分) (3)位於棉花主產區,資源豐富;棉紡工業發達,棉花需求量大;首府城市,交通便利,信息通達度高;西鄰中亞國家,利於發展邊境貿易。(8分) (4)原因: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氣候異常;強冷氣流南下,遇山地阻擋抬升,形成降雪。影響:利於抑制沙塵暴;利於緩解冬春旱情;利於減少來年蟲害影響;易產生冰凍災害;春季積雪融化易形成洪澇,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答案合理,酌情給分;任答六點,每點2分,共12分) ⑶ 伊犁河谷的地形特徵對當地氣候的影響
伊犁河谷向西敞開 ⑷ 伊寧市 自然災害
新疆伊犁河谷遭受雨雪災害 ⑸ 伊犁河谷逆溫現象出現的原因 伊犁谷地逆溫其形成主要是窪地逆溫、輻射逆溫、融雪逆溫及壓縮逆溫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回冬季在寒潮答來臨以後,坡地上的冷空氣下沉堆積於谷地低處,山坡上形成相對的暖層,這一地帶的逆溫稱之為坡地逆溫。伊犁谷地穩定的逆溫形成於10月,終於翌年3月,持續時間6個月。逆溫開始形成終結的主要標志是霜凍的出現。 ⑹ 簡述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 伊犁河谷的地理位置:伊犁河谷位於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地處80°09』回-84°56』E,42°14』-44°50』N。 伊犁河谷的答形成原因:河谷北側的博羅克努山和南側的天山山脈在地質作用下抬升,高山積雪融化的雪水沖刷形成伊犁河,從而形成兩山加一河的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示意圖: ⑺ 伊寧的地質條件、地震基本烈度、水文氣象條件
伊寧市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702千米。東與伊寧縣相鄰,南與察布查爾錫 伯自治縣相接,西北與霍城縣相依。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科古琴山,南部為伊犁河沖積平原。伊犁河沿市區南側流過。屬溫帶亞乾旱氣 候,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年均氣溫8.4℃,年均降水297毫米。她北倚天山雪峰,南臨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麗的西部大地,-望無際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按土壤普查的分類系統,伊寧市的土壤主要類型是潮土、灌耕土,其他還有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亞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澤土等土壤類型。其中潮土及灌耕土佔全市土壤面積的絕大部分。 潮土是在草甸上開墾種植演化而來,它的形成的兩個重要特徵是:地下水位高和耕作熟化程度深。群眾稱之為下潮地,有機質含量高,據測定399個耕作層養份分析,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28%,土地肥沃,抗旱力強,但雜草多,主要為水旱輪作。 ⑻ 簡述伊犁河谷自然地理特徵
伊犁河谷位於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地處80°09』-84°56』E,42°14』-44°50』N。北與博爾塔拉內蒙古自治州接壤,容東與塔城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鄰,南和阿克蘇地區的拜城、溫宿縣連接,西與哈薩克共和國交界,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沖,地域優勢十分突出。 ⑼ 伊犁河谷的地理環境 伊犁河谷氣候溫和濕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專2870小時。年降屬水量417.6毫米,山區達600 毫米,是新疆最濕潤的地區。伊犁河谷自然條件優越,農、牧業發展優勢顯著,農畜產 品豐富。天然草場總面積約2000多萬公頃,森林面積1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6%。 ⑽ 描述伊犁河谷的地形地勢特點並分析其對氣候的影響
(1)特點:地勢東、南、北三面高,逐漸向西降低;以山地為主;整專體海拔較高。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