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介紹
『壹』 請介紹一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校情況
恭喜你,考入成府路八大重點之一的中國地質大學。學校交通特別方便,有東西南北四專個門,一般東門和屬北門的公交滿足你一般的出行需求,學校西面不到500米遠就是五道口地鐵站,可以讓你游梭於京城各個地下。宿舍男生的話8人間,女生6人間。比較艱苦。最後送你一句話:希望你上了大學,不要讓大學上了你。
『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地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入選「111計劃」、「卓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武漢七校聯合辦學成員,由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共建,設有研究生院1。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合並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70年,學校遷出北京,於1975年定址武漢,並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經鄧小平批准,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6年4月14日,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學校有權自己審核「地質學」和「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兩個一級學科的碩士學位授權點;開展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試點權等。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截至2014年3月,中國地質大學學生總數6.4萬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5萬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2800餘人,成教及網路教育注冊學生3.9萬餘人,各類留學生700餘人。
『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該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回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清答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是建國初期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資源產業經濟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等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和「111計劃」建設高校。是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學校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地質學院,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
『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我國最早設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學校位於北京海淀區高專校雲集、學術氛屬圍濃厚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學院路,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也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的重要成員。學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華、天大、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並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改為現名,分北京、武漢兩個獨立辦學實體,分別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2000年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銷大學總部,使京漢兩學區成為實質上的兩個獨立相對辦學機構。
『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的介紹
中國地抄質大學(北京)能源襲學院創建於1952年建校之初,歷經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可燃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能源地質系、能源學院等演變,由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探、煤田地質及勘探二個專業發展而來。在能源學院的建設歷程中,曾經涌現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如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的中國石油地質專業主要創始人潘鍾祥教授、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的創建者楊起院士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能源學院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為中國能源工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幹,由能源學院培養的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殷鴻福、張彭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陸』 如何評價中國地質大學
作者:凡卡·茹科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418046/answer/1090955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到底是什麼關系,有什麼歷史沿革,我不想解釋和研究。但是這種雙校區平行發展的情況,極大的損害了地大的知名度和權威性。冠名相同但實質不同,我們地大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給外人解釋起來就非常的吃力。在別人看來,北京和武漢應該有主次之分,好壞之分。親眼所見,很多求職的畢業生實在是不想應付北京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的相關問題,乾脆在學校的後面把括弧去掉了,省去了回答HR提問時的不少麻煩。地大想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這個雙校區的問題一定是一個很大的掣肘。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在哪的中字頭大學,是一個缺乏品牌建設能力的大學,損害了所有地大學生的無形資產。2.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學校是沒有圖書館的。北區閱覽室那麼丁點小,根本滿足不了全校同學的自習需求。我們這一屆到大四寢室才有空調,可想而知每年冬天夏天去閱覽室佔座位的情況是多麼的恐怖,6點以後去排隊,就很難說有沒有位置了吧。我覺得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一個211大學,在一整屆學生的就讀期間,沒有讓學生用上哪怕一次圖書館。這是一個笑話,是恥辱,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不遺餘力的去黑學校的原因所在。一個用四年時間建不好圖書館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缺乏對學生最基本的關心和負責任的態度。3.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除了辯論隊之外,是沒有參加其他任何社團活動的。而辯論,在地大也是一個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著的社團活動。總體而言,地大的社團是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的,社團的設立和活動內容,感覺就像就是從90年代沿襲和繼承下來的一批遺產。沒有與時代進步相結合,沒有與學生興趣相匹配,死氣沉沉沒有生機。而地大辯論隊,在工程學院金鋆學長的努力下,差一點就成為了學校官方常設機構,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地大校辯論隊就開始每年都要為自己的歸屬問題跑斷腿。比賽自己接,費用自己出,訓練場地自己找。我也曾為地大出戰過幾場比賽,作為四辯,在自我介紹的最後是要說「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向各位問好」這句話的。代表完了,比賽打完了,目送各個學校的校車把各個學校的隊伍拉回去,然後我們幾個地大的像沒爹沒娘的孩子一樣去趕公交車…當然這也沒有什麼,校車接送不是學校的義務。但是,一個不注重發展社團活動,甚至打壓社團組織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對學生豐富課餘生活的剝奪和個性的扼殺。4.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一直在參與學院的黨建工作。由於資歷老(我是高中黨員),在黨建和學生工作中我一直處於一線位置,後來擔任兩個班的黨支部書記。首先,恕我直言,發展黨員=收獲果實。哪個同學條件成熟了,就發展成黨員。如果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沒有入黨意願,支部書記還要負有一定的責任。有這樣為一個政黨補充新鮮血液的嗎?其次,在最基層的學生黨建工作中,都很難確保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有一次在黨員大會上討論對我的處分方法時,居然要求我離開會場,不得參與討論過程,非常的令人氣憤和失望。最令人震驚的是,學生黨員居然有往蓋世太保方向發展的趨勢。清明,端午等小假期期間,學生不得私自離校,學生黨員要配合輔導員進行管理。當時輔導員的原話是:「要把所有學生圈養在學校」。特殊時期,例如12年反日本侵佔釣魚島的遊行活動中,學生黨員要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逐一查寢,掌握所有學生的動向。呵呵,大學是培養人才,而不是培養官僚。黨建是吸收有理想的青年,而不是收割成熟的水果。從一點一滴基層黨建工作的開展,可以清晰的透露出地大老師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做派和官僚主義作風。最後分享一點。對一個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領導和同事們會做出這樣的評價:1.不愧是地大出來的學生。2.看來地大的學生相當的不錯。你們能看出這兩種評價的差別嗎?我聽到的都是第二種。
『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勘探學院的礦產地質與勘探系專,成立於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校最屬早成立的系之一。遷校武漢後,於1996年與其他系合並成立資源學院。其下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系、海洋科學工程系、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研究所等三級單位。
『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抄武漢)圖書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圖書館,1952年創建,1975年遷至武漢,現有館舍面積35000平米 。整修後的新圖書館已於2015年1月正式開館試運行。
『玖』 中國地質大學的詳細介紹(要實用的哦O(∩_∩)O~)我是管理科學與工程類的新生~
到網路看啊,到學校主頁也有。主要看專業,學校是次要的。
『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是學校的二級教學和科研實體。學校從「環境問題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的認識出發,為了構建學校發展環境學科的平台,加快發展環境學科,拓寬地學特色的學科發展,2003年6月決定成立環境學院。學院現有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和教學實驗中心等4個教學機構;隸屬或掛靠有湖北省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研究院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