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3類地區比較適宜建設

工程地質3類地區比較適宜建設

發布時間: 2021-01-23 00:38:50

『壹』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貳』 跪求工程地質中三大岩類的工程地質性質!!!

1、沉積岩
沉積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種岩石類型。它是由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碎屑物質在常溫常壓下經過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最後形成的岩石。不論那種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質都要經歷搬運過程,然後在合適的環境中沉積下來,經過漫長的壓實作用,石化成堅硬的沉積岩。
沉積岩依照沈積物顆粒的大小又分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沉積岩的形成 1.風化侵蝕:在河流上的大石頭,經年累月被侵蝕風化,逐漸崩解成小的沙泥、碎屑。 2.搬運:這些碎屑被水流從上游搬運到下游。 3.堆積:下游流速減緩,搬運力減小,岩石碎屑便沉積下來。 4.壓密:新的沉積物壓在舊的沉積物上,時間久了,底下的沉積物被壓得較緊實。 5.膠結:地下水經過沉積物的孔隙,帶來的礦物質填滿孔隙,使岩石碎屑顆粒緊緊膠結在一起,形成沉積岩。 6.露出:堆積在海底的沉積岩層在板塊運動的推擠下拱出海面,露出地表。

2、岩漿岩

岩漿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殼深處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漿,在侵入到地殼上部或者噴出到地表冷卻固結並經過結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為它生成的條件與沉積岩差別很大,因此,它的特點也與沉積岩明顯不同。
岩漿岩又分安山岩、玄武岩、花崗岩。 由地底岩漿冷卻凝固形成,由於岩漿成分和冷卻凝固方式不同,便形成不同的火成岩。岩漿岩的形成: 1.安山岩:岩漿藉由火山口噴發出地面,快速冷卻形成的。 2.玄武岩:岩漿經由緩和噴發漫流而出,逐漸冷凝形成的。 3.花崗岩:岩漿並不噴出地面,而是在地底下慢慢冷卻形成的。

3、變質岩

在地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由於後來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了礦物組成調整、結構構造改變甚至化學成分的變化,而形成一種新的岩石,這種岩石被稱為變質岩。變質岩是大陸地殼中最主要的岩石類型之一。
變質岩又分:板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 變質岩的形成:1.為變質前的岩層:由於沉積或火山作用,堆積出一層層岩層。 2.擠壓岩層:在強大擠壓和摩擦力之下,產生溫度和壓力,使得深埋在地底下的岩石發生變質作用。 3.變質成新岩石:岩石里零散分布的礦物結晶會呈規矩排列,或生出新礦物來,而變成各種新的變質岩。

『叄』 什麼層狀岩類中等型的三類二型的工程地質類型

井田內岩石以碎屑沉積岩為主,層狀結構,岩體各向異性;力學強度變化大回,煤層頂底板岩答石的強度低,以軟弱岩石為主,岩體的穩定性較差。井田內地質構造簡單,岩石裸露地表後易風化破碎,第四系鬆散層分布廣泛,厚度較大,鬆散,未來煤礦開采後,局部地段易發生頂板冒落及底板軟化變形等礦山工程地質問題。因此,井田工程地質勘查類型劃分為第三類第二型層狀岩類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型。

『肆』 三大類岩石的分布,組成,結構構造,工程地質性質(列表) 急!!!

岩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分為三大類,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漿岩:是由地殼內部上升的岩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稱火成岩。岩漿主要來源於地幔上部的軟流層,那裡溫度高達1300℃,壓力約數千個大氣壓,使岩漿具有極大的活動性和能量,按其活動又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未達到地表的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顆粒較粗。淺成侵入岩顆粒細小或大小不均。噴出岩是在岩漿噴出地表的條件下形成,溫度低,冷卻快,常成玻璃質、半晶質或隱晶質結構,具有塊狀、流線、流面、氣孔、流紋、條帶狀 構造等。岩漿岩常見的如在地殼中分布很廣的中粗粒結構的侵入岩——花崗岩,氣孔構造發育,黑色緻密的玄武岩,流紋構造顯著的酸性噴出岩——流紋岩等。
沉積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徵是:①層理構造顯著如板狀層理、交錯層理,互層;②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波痕、石鹽假晶、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變質岩:是岩漿岩或沉積岩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一類新岩石。和前兩類岩石主要區別是變質岩屬重結晶的岩石,顆粒較粗,不含玻璃質和有機質的殘體。其主要特徵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4條帶狀、千枚狀。常見的變質岩如由方解石或白雲石重新經過結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頁岩和粘土經過變質而形成原解理狀的板岩,由片狀、柱狀岩石組成的片岩,多由沉積岩和岩漿岩變質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變質而成的石英岩等。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伍』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為確定陽山金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分別對礦區水文地質特徵、工程地質特徵和環境地質特徵進行了調查。

5.3.1水文地質特徵

礦區地處白水江二級水系馬蓮河支流金昌溝水文地質單元中上部、金子山脈分水嶺的北側,地下分水嶺與地表分水嶺基本一致,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較清楚。屬侵蝕構造高中山地形,氣候上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區。據1991~2006年資料,年平均降水量為384.3mm,其中6~9月份降雨量佔全年的63%。年平均氣溫為15.3℃,年最低月平均氣溫4.3℃(1月),年最高月平均氣溫25.4℃(7月)。近35年來極端最低溫度為-7.4 ℃,極端最高溫度為38.1℃。水系主要有馬蓮河及其支流金昌溝,其動態受降雨控制,以暴漲暴跌為特徵。

5.3.1.1地下水類型及特徵

礦區地下水賦存受岩石裂隙孔隙空間、構造性質類型、地貌條件及氣象水文因素等控制,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構造帶脈狀裂隙水3種類型。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於河谷及山坡地帶,呈條帶狀分布,為孔隙潛水,局部地段受黃土等影響,含上層滯水,形成略高於正常潛水位的假象。基岩裂隙水有層狀岩類裂隙水和塊狀岩類裂隙水兩種,主要賦存於地表岩石風化層及層狀裂隙中,含水層富水性較弱,多為孔隙裂隙潛水,局部含承壓水。構造帶脈狀裂隙水賦存在有張性斷裂帶或壓性斷裂帶中羽狀斷裂、裂隙、破劈理發育的脆性岩石裂隙中,其特徵是分布與富水性都很不均勻。

區內地下水埋藏深度不一,根據施工的48個鑽孔統計,埋深0~10m的有3個、10~20m的有8個、20~50m的有14個、50~100m的有21個、100m以上的有2個,地下水平均埋深為52m。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均屬降水型,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次為冰雪融化水。根據多年氣象及近幾年的礦區長期觀測資料表明,降水滲入補給主要集中於7~9月份。沖洪積、殘坡積孔隙潛水其動態受大氣降水控制,第四系黃土及基岩風化裂隙水則滯後降水一個月左右。區內地下水潛水面水力坡度約2°,略低於地形坡度,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以山泉及溪流形式排向下游。

5.3.1.2含水層、隔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1)含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第四系(Q4)孔隙潛水含水層為區內主要含水層,岩性為第四系殘坡積碎石及黃土,分布於山谷及山坡地帶,該含水層孔隙發育,透水性能良好,但儲水性能差。根據施工鑽孔及野外水文地質調查,第四系厚度為7~127m,平均厚度為48m,最低水位埋深為0m(ZK001),最大埋深達100.08m(ZK1332)。含水層上部為馬蘭黃土,鬆散堆積,垂直節理發育,地下水賦水條件差,泉水流量為0.001~0.035 L/s。下部為殘坡積物,主要為泥砂質、碎石和礫石等,分選性及磨圓度差,泉流量0.01~0.40 L/s。地下水平均礦化度為391.6mg/L,平均總硬度為238.4mg/L,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型水。

基岩裂隙水

含水層和構造裂隙水含水帶為次要含水層。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於層狀岩類(千枚岩、板岩等淺變質岩系)和塊狀岩類(斜長花崗斑岩)中,水位埋深10~108m,含水層厚度為0~155m。含水性能弱,水流量較少,泉流量一般小於0.01 L/s,風化裂隙水泉流量較小,屬富水性能較差的含水層。根據鑽孔資料統計,305脈群岩石風化厚度為53m左右,而360脈群岩石風化厚度為36m左右,最深處風化層深度達181m。

構造裂隙水含水帶主要指區內主構造NEE向安昌河-觀音壩斷裂中發育的部分張性斷裂具有透水性,在有補給源時形成含水層。根據坑道水文地質調查,斷裂帶內岩石節理裂隙率在1.0%~4.5%之間,構造裂隙出水點最大水量為0.08 L/s。

(2)隔水層的分布及特徵

區內含水層與隔水層沒有明顯的界線,根據鑽孔資料統計,區內岩石以千枚岩、灰岩及斜長花崗斑岩為主,裂隙帶出露標高一般為1 520~2 290m,在該裂隙帶以下,岩層完整性較好,節理裂隙不發育,局部裂隙多被鈣質、硅質、粘土質等阻水物質充填,岩層富水性弱,透水性能差,可視為隔水層。

5.3.1.3水文地質評價及供水

區內地形坡度利於自然排水,礦床充水主要來源為第四系黃土、殘坡積碎石孔隙潛水,其次為基岩裂隙潛水與構造裂隙帶水。礦體頂板發育裂隙,在天然狀態下補給條件差,富水性弱,以存儲水為主。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上部第四系孔隙潛水可通過裂隙下滲到礦坑增加涌水量,影響礦坑排水,因此該礦床為頂板直接充水的孔隙充水礦床。

區內主礦體賦存標高在1 362~2 287m之間,侵蝕基準面標高1 113m,礦井最低排泄標高為1 600m(高家山)。在最低排泄標高以上時不存在礦床充水問題,在最低排泄標高以下時,根據地表水、地下水分布特徵,以及對圍岩含水性等的分析,地下水對礦床充水不構成威脅,也不存在充水問題。

普查區西部3 000m處的馬蓮河為文縣主要水系白水江的支流,據四川省地質勘查開發局成都岩土水質檢測中心檢測,馬蓮河平均礦化度為321.7mg/L,平均總硬度為199.4mg/L,水質較好,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鎂型淡水;據2001~2002年近兩年的觀測,其最大流量為14.1m3/s(2001年10月),最小流量為2.1m3/s(2002年3月),年均流量為4.7m3/s,其水量及水質能夠滿足礦山生產建設需要。區內的金昌溝及泉水流量皆較小,金昌溝為馬蓮河的支流,其源頭以泉流形式補給,流量一般小於2 000m3/d,其水量不能滿足礦山生產建設需要。區內第四系及岩石表層風化破碎帶雖然較厚,但含水性及儲水性能差,泉水及溪溝水僅夠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因此,區內供水可選擇礦區西側的馬蓮河作為礦山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地。

總之,礦床主要礦體位於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排泄條件良好,礦床屬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

5.3.2工程地質特徵

5.3.2.1工程地質岩組特徵

依據地層岩性、岩石力學性質和水文地質特徵(表5.7)可將礦區岩石劃分為4類工程地質岩組,分述如下:

表5.7 陽山金礦鑽孔簡易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統計表

1)第四系鬆散軟弱岩類工程地質岩組:廣泛分布於山坡,岩性為淺黃色粉質亞粘土(馬蘭黃土)及殘坡積碎石,其堆積鬆散,分選性及磨圓度差,厚度為7~127m,賦存孔隙潛水。

2)較軟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斷層破碎帶中的岩石,岩性為破碎蝕變千枚岩夾薄層灰岩及破碎蝕變灰岩夾千枚岩,該類岩石受構造擠壓作用明顯,岩層破碎,力學強度低。

3)較硬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礫岩、砂質板岩、千枚岩和薄層灰岩等,根據鑽孔及坑道揭露,裂隙帶出露標高多為1 520~2 290m,在裂隙發育帶以上,該類岩石較破碎,穩固性差,在裂隙發育帶以下該類岩石較穩固。

4)堅硬塊狀岩類工程地質岩組:主要指中厚層灰岩、硅質岩和斜長花崗斑岩等。該類岩組分布在風化帶以上,岩石較破碎,力學強度差;在風化帶以下岩石完整,力學強度高,岩石堅硬,穩固性好。

5.3.2.2構造工程地質特徵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於秦嶺EW向構造帶南緣、松潘-甘孜褶皺系東側與龍門山NE向構造帶相交匯區內,多級構造發育,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根據結構面形式、規模及其對岩石穩定性的影響方面等特徵,可將區內構造劃分為5級,其特徵如下:

Ⅰ級構造為文縣弧形構造,總的構造形跡呈NE向和NEE向。

Ⅱ級構造為安昌河-觀音壩斷裂,東段走向為NEE,西段走向近EW,總體N傾,局部S傾,傾角55°~70°,為一逆沖斷層,走向長30km,寬0.5~3km,破碎蝕變強烈,主要岩性為鈣泥質千枚岩、板岩、灰岩及斜長花崗斑岩等。該斷裂為礦區主要控礦構造。

Ⅲ級構造主要為Ⅱ級構造的分支構造,多呈平行排列。

Ⅳ和Ⅴ級構造即節理、片理、裂隙等。據坑道及鑽孔調查,裂隙寬度一般為0.05~0.1 cm,最大寬度1~20 cm,呈充填-半充填狀態。裂隙破壞了岩體的完整性,特別近SN向的節理張裂隙,易形成地下水通道,影響岩體的力學性質及局部穩定性。

5.3.2.3礦石及圍岩的物理力學性質

(1)岩礦石抗壓、抗剪強度測定

礦區各類岩(礦)石的抗壓強度在1.0~119.4MPa之間,其中灰岩、斜長花崗斑岩抗壓強度較大,抗壓強度均值分別為71MPa和70MPa。千枚岩抗壓強度最差,其最低抗壓強度僅為1.0MPa。

各類岩石抗剪強度根據岩性及受力角度的不同而不一致,相同角度下斜長花崗斑岩抗剪強度好於灰岩,區內岩石內摩擦角介於38°46'~42°04'之間,凝聚力在7.0~22.7MPa之間。

(2)可鑽性測定

技術條件:7655D型風動鑿岩機;FT160A型氣腿,鑲YG-15硬質合金;一字型釺頭;直徑40mm,刃角110°;正六角型空心鋼釺,長2m,VF05-0.5/4型空氣壓縮機,工作現場風壓為0.5~0.6MPa。

岩礦石級別為Ⅴ~Ⅵ級,炮眼平均深度為1.80m,平均鑽進速度為0.28m/s。

(3)可爆性測定

爆破技術條件:2號岩石銨銻炸葯,採用2.0m長導火索,紙殼火雷管起爆法,導火索燃速8mm/s,為正向裝葯結構,中間起爆,炮泥堵塞,掌子面規格1.8m×2.0m,炮眼平均深1.80m,每個炮眼平均裝葯0.75kg,累計用葯量12.0kg,爆破率為83%~90%。

(4)鬆散系數及安息角測定

採用全巷法爆破,用容積為0.2m3的斗車計算礦石體積,測得平均鬆散系數為1.54。塊度為2~5 cm的碎塊佔20%,5~10 cm佔25%,10~20 cm佔15%,大於20 cm佔15%,其餘小於2 cm。

安息角在人工礦(岩)石堆中進行多次測量,平均為39°。

(5)礦石體重測定

礦石體重測定在1.99~2.96 g/cm3之間,305脈群平均為2.52 g/cm3,360脈群平均為2.66 g/cm3

5.3.2.4礦體及其頂底板岩石的穩固性

礦脈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礦與非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礦體頂、底板岩石多為千枚岩或斜長花崗斑岩。根據岩性的不同,其穩固性也不一樣。根據施工鑽孔調查,斜長花崗斑岩在360脈群中的岩石質量指標(RQD)值在66%~100%之間,而在305脈群中為0~75%。相對而言,360脈群中的斜長花崗斑岩岩石質量等級較305脈群高,即360脈群中斜長花崗斑岩岩石完整性相對好些。而千枚岩及灰岩的岩石質量指標在兩脈群中基本一致(表5.7)。一般來說,斜長花崗斑岩上部風化裂隙發育,岩石穩固性差,而下部節理裂隙不發育,硅化蝕變較強,岩石緻密堅硬,其穩固性較好。岩石由西向東構造影響減弱,其穩固性逐步增強。根據施工坑道調查,沿脈中大部分岩石破碎,巷道支護率在53%左右,圍岩穩固性差。

5.3.2.5工程地質評價

礦區地形地貌復雜,溝谷深切,氣候變化大,第四系覆蓋層厚,岩石風化剝蝕強烈,局部構造帶影響岩體穩定,易發生工程地質問題,尤其是隨著開礦深度的增加和地下應力場的改變,某些隱蔽裂隙可能擴張而改變透水條件形成透水裂隙,從而影響礦體穩定。區內局部地段重力侵蝕活躍,多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地質災害,因此該礦床屬工程地質條件中等類型。

5.3.3環境地質

5.3.3.1自然地質災害

礦區所處的甘肅省隴南地區屬地質災害多發區,區域上地質災害較為發育,根據甘肅省環境監測院的調查分區,礦區所屬位置為地質災害次危險區(圖5.3),區內目前主要的環境問題有:

(1)地震

礦區處在會寧-武都南北地震帶上,並受鄰近松潘-平武地震帶的強烈影響,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屬於地震多發區,其地震烈度為Ⅷ度。據史料記載,自明萬曆九年(1581年)到1976年,文縣境內共發生16次規模不同的地震,平均26.5年發生一次,1920~1976年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4次,地震頻次7.1%。以清光緒五年(1879年)震級最大,震級達8級,造成1萬餘人死亡。2006年6月在臨江鎮發生5級地震,礦區震感強烈。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礦區建築物損毀嚴重。

(2)泥石流

文縣境內泥石流分布廣,數量多,活動強,危害嚴重,是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之一。礦區目前還未發生泥石流,在礦區的北側金昌溝。縣水土保持局在礦區中部的寺陡坪村賈那下社建有金昌溝泥石流監測點,監測流域面積20.13km2,主溝長8.5km,河床自然坡降8%~12%,水面寬0.5~2.0m,水深一般0.1~0.5m,固體物質儲量79 200m3,泥石流為稀性間黏性,直接影響人口2 500人。

(3)滑坡與崩塌

區內滑坡主要有岩質滑坡、碎塊石滑坡和土質滑坡3類。由於受金礦發現初期的濫采亂挖影響,區內見有多處小的滑坡點及地表塌陷點,但經過近幾年的護礦與治理,現大多趨於穩定。目前與區內關系密切的有礦區西側的葛條灣滑坡,為一古岩質滑坡,長1 400m,寬550m,厚度為25~30m,主滑方向254°,該滑坡現處於不穩定狀態。

圖5.3 文縣地質災害分區圖

崩塌主要有基岩崩塌和黃土崩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內曾零星見有小型崩塌,現大多趨於穩定。在礦區葛條灣礦段及安壩礦段的部分山坡上殘留有大量岩崩形成的滾石,滾石大小不一,分選性及磨圓度極差。礦區上部的岩石垂向風化裂隙仍在發育,仍有可能發生岩崩,影響下一步的開發及施工。

5.3.3.2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預測及防治

除上述可能發生的自然地質災害外,在礦山開發建設後,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井巷冒頂、塌幫及采空區地面塌陷等問題:礦體上下盤岩石擠壓破碎強烈,除硅化灰岩較穩固外,大部分巷道開拓後需要支護。岩體穩固性差。礦床開拓後,礦區水環境狀態的改變,地表或地下水對區內節理裂隙面的重新滲透等易引起巷道冒頂和井巷壁垮塌。礦體開采放頂後,上部礦體圍岩的崩落易引起地面塌陷,若崩落區延伸到上部含水層,使含水層的水直接進入礦坑,則會加速地面滑坡與崩塌的形成。建議加強第四系及區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為頂板冒落帶的計算提供較詳細的數據。

2)不良岩體及滾石危害問題:在礦區開采後,人為造成的山體懸崖和陡坎特別容易在雨後形成崩裂性滾石。同時,堆積在作業平台邊的特大塊礦石,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也存在鬆弛滾動危害的可能性。建議加強對區內邊坡的調查,為邊坡穩定性計算提供依據。

3)廢石堆放場及尾礦庫的建設有可能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問題:礦床開采時坑口每天排出的廢石(以變質成因的千枚岩為主)及廢石尾礦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一方面受雨水淋濾,會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另一方面,將會促使泥石流的發生。另外,陽山金礦中有害元素As,Hg,Pb,Sb等含量較高,當礦區開采後,受風化侵蝕、雨水沖淋及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尾礦及廢石中溶出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和微量元素的量將可能增加。一旦尾礦壩因暴雨、泥石流等災害性活動影響,尾礦庫上游設截洪溝、壩外回水池及選廠高水位池滿載崩潰而導致潰壩,浮選尾礦漿、氰化尾礦漿、尾礦水等泄入溝谷,流入馬蓮河,將對下游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建議加強區內環境及水動態的監測,防止水環境的污染及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

5.3.3.3環境地質評價

礦區屬於地震多發區,平均烈度為Ⅷ度,滑坡、泥石流等外力地質災害發育。區內山高坡陡,鬆散堆積層厚度不一,采礦可能產生局部的地表變形,但對地質環境影響不大。岩石中砷等有害元素含量較高,根據近幾年觀測,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其礦石和廢石化學成分基本穩定。礦區屬高中山區,空氣透明度高,周圍無大的工業,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質較好。區內無其他環境地質隱患,因此,該礦床環境地質質量中等。

綜上所述,陽山金礦礦床大致確定為開采技術條件中等(Ⅱ)類型中復合問題的礦床(Ⅱ-4)類型。

『陸』 什麼層狀岩類中等型的三類二型的工程地質類型

井田內岩石以碎屑沉積岩為主,層狀結構,岩體各向異性;力學強度變化大,煤層頂底板岩石的強度低,以軟弱岩石為主,岩體的穩定性較差。井田內地質構造簡單,岩石裸露地表後易風化破碎,第四系鬆散層分布廣泛,厚度較大,鬆散,未來煤礦開采後,局部地段易發生頂板冒落及底板軟化變形等礦山工程地質問題。因此,井田工程地質勘查類型劃分為第三類第二型層狀岩類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型。

『柒』 崩塌調查評價的技術方法

崩塌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涉及很多技術方法,主要有:遙感圖像解譯、工程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鑽探、山地工程、室內試驗及現場試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動態監測等。

(一)遙感圖像解譯

1.基本要求

1)遙感圖像解譯應在搜集資料階段完成,並編制工程地質解譯圖,為野外踏勘和設計編寫服務。

2)區域性解譯採用1∶50000~1∶67000的航片,崩塌體部分選用大比例尺(1∶10000~1∶1000)航片。有條件時,宜採用多時相的彩紅外、紅外、彩色、黑白、側視雷達等多種航片進行綜合解譯。

3)一般採用目視解譯,盡可能對航片進行光學處理和數字處理,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譯水平和效果。

4)建立不同航片的直接解譯標志(形態、大小、陰影、灰階、色調、花紋圖形等)和間接解譯標志(水系、植被、土壤、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進行室內解譯,編制解譯地質圖和像片鑲嵌圖,規劃調查工作和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5)進行解譯驗證,建立准確的解譯標志,同時建立健全解譯卡片和驗證卡片,以積累詳細准確的地質資料。

6)提交的成果為:①解譯災害地質圖;②解譯卡片;③驗證卡片;④典型相片集;⑤解譯報告;⑥調查所需的其他解譯圖件。

2.解譯內容

1)劃分地貌單元,確立地貌形態、成因類型、微地貌形態及發育特徵;確定地貌與地質構造、地層岩性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關系;確定崩塌體產出的地貌單元,分析判斷崩塌與地貌的關系。

2)解譯崩塌體產出的地層岩性特徵。

3)解譯崩塌與構造的關系。確定主要構造形跡(褶皺、斷層)的分布和規模,與崩塌形成的關系。

4)解譯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形成及其堆積物穩定性的作用及影響。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確定窪地、漏斗、落水洞、天坑等岩溶現象的分布,圈定地表水體分布范圍,了解水系發育特徵。

5)解譯崩塌體邊界,推測其厚度和體積,判譯其形成機制和類型。根據崩塌區地貌形態、植被情況及彩紅外影像特徵等,初步分析崩塌的形成時間和穩定狀況。

6)推斷危岩體將來發生崩塌的體積、范圍、方位、位移距離,圈定成災范圍,分析派生災害,初步進行災情評估。

(二)工程地質測繪

1.基本要求

1)比例尺的確定:綜合區域工程地質測繪為1∶25000~1∶50000;崩塌災害環境地質測繪初步調查為1∶10000~1∶1000,可行性研究階段測繪為1∶2000~1∶500。

2)測繪范圍:外圍環境地質調查,以查明與崩塌體成生有關的地質環境和小區域內崩塌發育規律為准;崩塌體的測繪范圍應為其初步判斷長寬的1.5~3倍,並應包含其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災害成災的范圍。

3)使用的地形圖必須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圖。

4)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特別重要的,不足2mm可擴大表示,但須註明實際數據。地質點位與地質界線的誤差不應超過圖上的2mm。

5)開展測繪之前,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岩性柱狀圖,確定填圖單元。

6)測繪方法採用穿越和追索相結合。重要邊界要追索。覆蓋地段應採取人工揭露。

7)觀測點布置應目的明確、密度合理,崩塌邊界、地質構造、裂縫等要有足夠的點控制。觀測點的類型分為:岩性點、地貌點、地質構造點、裂隙統計點、水文地質點、外動力地質現象點、裂縫調查點、崩塌壁調查點、崩塌體調查點、崩塌變形點、災情調查統計點、人類工程活動調查點、采樣點、試驗點、長觀點、監測點等。

8)觀測點的測量要求:測繪比例尺小於1∶5000時,採用目測和羅盤交會法定位,高程可根據地形圖和氣壓計估算。測繪比例尺大小1∶5000時,必須用儀器測量。重要的觀測點、勘探點、監測點,不管比例尺多大,均須用儀器測量。

9)野外記錄要求:①採用專門的卡片記錄觀測點,分類系統編號,卡片編號與地點號一致;②記錄須與野外草圖相符;③描述應全面又突出重點;④進行點與點之間的路線描述和記錄。

10)採集具代表性的岩土樣、水樣進行鑒定和室內試驗。

11)測繪過程應經常校對原始資料,及時進行分析,及時編制各種分析圖表,及時進行資料整理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下一步工作。

12)測繪工作結束,原始資料整理完畢,應組織野外驗收。在全面系統的資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應提出以下原始成果:①實際材料圖;②野外地質草圖;③實測地層柱狀圖;④實測地層剖面圖;⑤觀測點記錄卡片;⑥山地工程記錄表及素描圖;⑦長觀記錄和監測記錄;⑧岩土、水樣試驗成果一覽表;⑨照片冊;⑩文字總結;瑏瑡數據化的資料。

2.測繪內容

1)岩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岩體的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岩性、接觸關系等。

2)土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土的粒度成分、礦物成分、密實度或稠度、空隙性、土體結構、成因類型及地質年代等。

3)地貌和斜坡結構調查:①以微地貌調查為主,包括分水嶺、山脊、斜坡、谷肩、坡腳、懸崖、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剝蝕面、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人工地貌等。調查描述各地貌單元的形態特徵(面積、長度、寬度、高程、高差、深度、坡度、形體特徵及其變化情況)、微地貌的組合特徵、過渡關系及相對時代;②重點調查崩塌體產生的地貌單元,側重於溝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調查,查明斜坡的結構類型與坡面特徵;③分析岩溶地貌、流水地貌與崩塌的關系;④調查人工地貌(采場、水庫大壩、道路、人工邊坡等)與崩塌的關系。

4)地質構造調查:理清調查區構造輪廓、構造形跡特點,調查褶曲、斷層、節理裂隙的位置、產狀、規模、力學性質及其與崩塌的關系。

5)新構造運動和地震調研:以收集資料為主。

6)水文地質調查:調查地表水體的位置、范圍、動態與地下水的關系,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出流特徵、動態變化等。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的作用。

7)人類活動調查:調查人類工程活動的現狀與規劃、人類活動誘發的不良地質現象或地質災害。

8)崩塌區的調查:①查明崩塌區的地質結構:包括地層岩性、地貌、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類型、斜坡組構類型及其對崩塌形成的控制和影響。岩土體結構要重點記錄軟弱夾層、斷層、褶曲、裂隙、裂縫、岩溶、采空區、臨空區、側邊界、底邊界;②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特徵,包括地表水入滲及產流情況,崩塌體內地下水水量、水質及侵蝕性;③早期崩塌的運移和堆積;④未來崩塌成災條件下可能的運移和堆積;⑤本次崩塌災害可能派生的災害類型(如泥石流、滑坡、涌浪等)和規模、成災范圍、災情預評估。

9)環境地質體調查:調查崩塌區外的地質體的穩定性,為防治工程持力層選擇提供依據。

10)孕災因素調查:調查與崩塌形成有關的孕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沖蝕、地下水活動、人工爆破、地下開采、水渠滲漏等)的強度與周期。

(三)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技術要求按現行的專業標准執行,主要物探剖面應與工程地質剖面一致。

(四)鑽探

1.基本要求

1)要編制鑽孔設計書(包括鑽孔的目的、類型、深度、結構、鑽探工藝等)。

2)鑽孔深度應穿過崩塌體底界。進入穩定岩(土)體3m(土體)至5m(岩體)。

3)孔徑應滿足取心及測試要求。

4)要進行鑽空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5)鑽孔結束後應作封孔處理,按要求保留岩心。

2.鑽孔地質編錄

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手成果資料,應在現場及時地分回次進行記錄;要注意殘留岩心的分配和岩心採取率的計算;鑽孔地質編錄應使用統一的表格。

1)岩心的描述:堅硬岩層,應描述岩石名稱、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風化及破碎程度、岩心長度和完整性等;卵、礫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岩性、成分、大小、形狀、充填物含量及膠結情況;砂類土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粒度、干濕狀態、夾雜物等;粘性土,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結構特徵、可塑性、稠度等。

2)節理裂隙描述:確定節理裂隙類型、成因、連續性、張開程度、充填物、裂隙率;斷層描述:斷層性質、破碎帶寬度(深度)、擦痕、構造岩、岩心完整性、漏水和涌水情況等。

要重視岩溶、裂縫、滑帶及軟弱夾層的描述和地質編錄,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和鑽進異常記錄,取樣記錄。

3.鑽探成果

鑽孔終孔後,要及時整理並提交鑽探成果,包括鑽孔設計書、鑽孔柱狀圖、岩心素描圖、岩心照片、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取送樣單、鑽孔報告書等。

鑽孔柱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至1∶200,以能清楚表示主要地質現象為准。圖的內容、樣式、標注等應符合相應的規范。

4.鑽探方法解決的主要問題

1)查明崩塌體的岩性、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風化帶、岩溶、邊界條件和崩塌體的形態特徵、規模。

2)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採取地下水樣。

3)探測隱伏裂隙、地表裂隙的深度、發育特徵、充填情況、充水情況和連通情況。

4)採取岩土體物理力學室內試驗樣品,進行水文地質野外試驗(壓水、抽水、注水、擴散試驗等)和長期觀測,確定水文地質參數,查證崩滑帶位置和特徵。

5)進行物探綜合測井和跨孔測井,擴展探測范圍。

6)進行崩塌變形長期監測和施工期變形監測。

(五)山地工程

1.山地工程解決的問題

1)試坑:深度小於3m。用於剝除浮土,揭露基岩,了解岩石及風化情況,或用作載荷試驗及滲水試驗。

2)探槽:深度一般不超過3m。用於剝除浮土,揭示基岩,多垂直於岩層走向布設。用於追索構造線、斷層、崩滑體邊界,了解殘坡積層的厚度、岩性等。

3)淺井、豎井:淺井深度小於15m,豎井深度大於15m。用於探查風化岩體的劃分、岩土體的結構構造、軟弱夾層、裂縫和溶洞等,進行原位試驗及變形監測。

4)平斜硐:一般斷面為1.8m×2m,適用於岩層傾角較陡以及斜坡地段。用於勘查地層岩性、岩體結構構造、斷層、裂縫和溶洞等,並用於取樣、現場原位試驗及現場監測。

5)平巷、石門:沒有直接地表出口而與豎井相連接的近水平坑道,不常用。

2.山地工程的地質工作

(1)地質編錄內容

1)揭露的岩土體名稱、顏色、岩性、結構、構造、層面特徵、厚度、接觸關系、地質時代、成因類型、產狀。軟弱夾層應放大比例尺進行素描,並注意其延伸性和穩定性。

2)岩石風化特徵及風化卸荷帶的劃分,風化與裂隙、裂縫的關系。

3)斷層:產狀、規模、斷距、斷層形態與展布特徵、破碎帶的寬度、構造岩、兩盤岩性、斷層性質等。

4)裂縫、裂隙:逐條描繪裂縫及貫穿性較好的節理,記錄其性質、壁面特徵、成因、裂縫張開、閉合情況、充填情況、連通情況、相互切割關系、錯動變形情況、滲漏水情況。

5)崩滑帶及重力變形帶作為描述的重點,放大表示。要描述其厚度、岩性、物質組成、構造岩、產狀、含水情況等。

6)水文地質現象:注意滴水點、涌水點、滲水點、連通試驗出水點、臨時出水點。關注其產出位置、水量,與裂縫、裂隙、岩溶及老窿的關系,水量與降雨的關系。

7)記錄各種試驗點、物探點、長觀點、取樣點、拍照點、監測點的位置、作用、層位、岩性及有關的地質情況。

(2)地質素描圖的有關規定

1)比例尺一般為1∶20~1∶100。

2)探槽的素描繪制一壁一底的展示圖。若兩壁地質現象不同,則繪制兩壁素描圖。槽底長度可用水平投影,槽壁按實際長度和坡度繪制,也可採用壁與底平行展開法。

3)淺井、豎井的素描,展示圖一般作相鄰的兩壁,平行展開,註明壁的方位。圓井展示圖以90°等分分開,取相鄰兩壁平行展開繪制,斜井展示圖需註明其斜度。

4)平硐素描展示圖繪制洞頂和兩壁。展開格式為以洞頂為准,兩壁上掀的俯視展開法。當洞向改變時,需註明轉折前進方向,洞頂連續繪制,兩壁轉折時凸出側呈三角形撕裂叉口。洞深計算以洞頂中心線為主。洞頂坡度一般用高差曲線表示。

5)開挖過程中的編錄:及時記錄掘進中遇到的裂縫、滑帶、出水點、水量、頂底板變形等現象。一般隔5m作一個掌子面素描圖。對於圍岩失穩而必須支護的地段,應及時進行素描、拍照、錄像、采樣及埋設監測儀器。

(3)取樣及原位試驗

按有關規定和設計要求,原位試驗硐段視需要進行地質素描及試件素描。

(4)錄像

有條件應對重型山地工程進行錄像。錄像時要記錄方位及主要地質內容。

3.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

地質素描圖、重要地段施工記錄、照片集、錄像、取樣送樣單、各種點位記錄、重型山地工程勘查小結等。

(六)試驗

目的是查明崩塌地質體及其賦存環境,為穩定性評價、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必須的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和水文地質參數。

1.試驗工作布置原則

1)岩土成分鑒定和基本物理性質、水理性質測試,宜以岩性層或工程地質組、段為基本單元,每單元各取3~5組。

2)測試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崩滑帶。崩滑帶的力學屬性具有不均一性,應重點測試主要軟弱面(最弱面)。要對崩滑帶進行面上的控制。參與統計的力學指標數不宜小於6個。

3)實驗工作應與其他工作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其他手段進行取樣和試驗。如標准貫入試驗、旁壓試驗、深部采樣和水文地質試驗可充分利用鑽探;表層采樣和原位試驗可充分利用山地工程。

4)試驗工作的布置應室內、現場相結合,現場試驗耗資大且限制條件多,不宜過多投入,要根據工作階段及實際需要合理安排。

5)對於初步選定的防治工程持力層的岩、土體,可根據防治工程的類型、荷載、受力方式和可能產生的變形形式選擇測試項目。如評價持力層的抗滑穩定性、岩體抗拉穩定性、地基承載力和抗滑定性等。

2.試驗內容和方法

試驗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取決於工作階段及其精度要求。

1)初勘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試驗要能滿足評價其變形破壞特徵和穩定性計算。對於相關的環境岩體(周邊岩體、崩塌位移作用的地質體、防治工程持力岩土體、可能危及崩塌體的其他災害岩土體等),試驗以能滿足其穩定性和環境地質問題的定性評價為主。這個階段以收集資料和室內試驗為主。

2)預可行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要進行分析和穩定性計算所需的測試。對相關環境岩體要進行穩定性評價等所需的簡要測試。對持力岩體要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評價所需的有關簡要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崩塌體要進行較為詳細的試驗,為變形分析、穩定性計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提供所需的參數。對相關環境岩體,進行簡要試驗,以滿足穩定性定性評價和環境地質問題定性研究的需要。對於持力岩體,進行一定的試驗,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方案設計提供所需的參數。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試驗項目的選擇

應根據崩塌的失穩機制和變形破壞的力學機制分析,選擇必須的試驗項目。

1)滑移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弱面抗剪強度;④水文地質試驗。

2)傾倒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弱面抗拉強度;④岩塊間岩面摩擦強度;⑤岩體抗拉強度。

3)拉裂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體成分和物理性質;②抗拉強度。

4)鼓脹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軟弱層無側限抗壓強度。

5)錯斷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岩土體抗剪強度。

4.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的選擇

要根據崩塌岩土體的特徵和賦存環境選擇適宜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

1)室內滲透試驗適用於砂性土、粘性土。混合土和碎石土應考慮現場試驗。

2)室內壓縮試驗適用於粉土和粘性土,其他土類應選擇現場試驗。

3)室內直剪試驗適用於粘性土和砂土類(樣品中大於2mm的礫、塊石均要撿出)。角礫狀滑帶土或級配混雜的碎屑狀滑帶土宜考慮現場試驗。

4)土樣中粒徑大於10mm的顆粒較多時,不宜做室內三軸剪切試驗。宜選擇現場實試驗。

5)砂類土、粘性土和黃土類宜採用靜力觸探。

6)淺埋防治工程選用的地基土,可採用承壓板壓縮試驗;埋深較大(5~15m)的地基土,宜採用螺旋板荷載試驗或旁壓試驗。

7)土體崩塌不能採用鑽孔壓水試驗;崩塌體內有一定水位和水量時,可進行提水試驗或適當的抽水試驗;崩塌體內無水或微含水條件下,穩定條件允許時可採用控制性鑽孔注水試驗或地表滲水試驗。

8)在岩體中進行現場試驗難度極大,應根據彈性波觀測和室內試驗作選擇。

9)風化岩體和軟岩土可作預鑽式旁壓試驗。

10)尚未形成貫通性弱面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沿一定弱面滑移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

11)水庫型岩崩-危岩體,岩體裂隙發育時,考慮水庫高水位淹沒部分危岩體,可作抽水試驗或鑽孔壓水試驗。作壓水試驗前,須論證其是否影響危岩體穩定性。

12)人工快速對開裂岩土崩塌體裂縫內注水進行充水試驗和連通試驗,是十分危險且有害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行。

5.試驗成果的分析應用

承擔試驗工作的單位應提交對崩塌地質體的綜合測試報告,內容包括:①測試對象、試驗方案、試驗項目的確定及依據;②試驗要求及有關規范;③試驗技術及試驗過程(試驗概述、試件制備、試件數量及特徵、試驗儀器、試驗程序、成果整理);④試驗成果及綜合分析;⑤試驗成果建議值。

試驗成果只能作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設計的參考。計算參數及設計參數取值應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試驗成果、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專家經驗等予以綜合確定。

(七)動態監測

1.動態監測的目的和任務

1)動態監測的目的:①評價地質災害的活動性及穩定性;②通過監測崩滑變形塊體變形的分布、規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為分析崩塌體的變形特徵、變形機制,進行穩定性評價服務,同時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重要依據;③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預警預報,對重型山地工程施工對崩塌體的擾動及時反饋,控制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強度,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參考;④為今後建站進行長期監測奠定良好的基礎。

2)動態監測的任務:①查明崩塌體正在變形破壞的主要塊體、主要部位、主要破壞方式、主要變形方向和變形速率;②進一步認識崩滑體的形體特徵,分析其變形規律、發展趨勢、形成機制,分析評價崩塌體的穩定性和論證防治工程設計;③監測崩塌相關成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類活動等)及其強度,分析評價它們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動態監測的內容與方法

(1)絕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崩塌體測點的三維坐標監測,得出測點的三維變形位移量、位移方法與位移速率。

2)監測方法:大地測量法、GPS測量法、近景攝影測量法、激光全息攝影法和激光散斑法。

(2)相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相對位移監測是設點量測崩滑體重點變形部位點與點之間相對位移變化(張開、閉合、下沉、抬升和錯動等)的一種常用變形監測方法。主要用於裂縫、崩滑帶和采空區頂底板等部位的監測,是崩塌監測的主要內容。

2)監測方法:簡易監測法(作標記或埋樁,用鋼尺等定期直接測量)、機測法(採用機械式儀表對裂縫、滑帶和頂底板進行位移或沉降監測)、電測法(常用電感調頻式位移計監測)。

(3)傾斜監測

地面傾斜監測:監測內容為崩滑體地面傾斜方向和傾角變化。監測儀器有盤式傾斜儀、桿式傾斜儀和T字形傾斜儀。

深部傾斜監測:利用鑽孔傾斜儀測量崩滑體內鑽孔傾斜變形反求各孔段水平位移。

(4)聲發射監測

1)監測內容:檢測岩體破裂時產生的聲發射信號,用以判斷岩體變形及穩定狀況,並進行預測預報。

2)監測方法:採用進口或國產的聲發射儀、地音儀等進行監測。

(5)地應力觀測

1)觀測內容:測量崩滑體內地應力的變化情況,分辨拉力區、壓力區及壓力變化,用以推斷岩體變形。

2)監測方法:常用WL-60型應力計,YJ-73型三向壓磁應力計等儀器監測。

(6)地下水監測

1)監測內容:對測區內的地下水露頭進行系統的水位、水量、水溫和水質等項目的長期監測。掌握區內地下水變化規律,分析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的關系,進行地下水的動態特徵與崩塌體變形的相關分析,為穩定性評價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水文地質資料。

2)監測方法:利用監測盅、水位自動記錄儀、孔隙水壓計、鑽孔滲壓計、測流儀、水溫計、測流堰和取樣等,監測泉、井、坑、鑽孔、平斜硐與豎井等地下水露頭。

3)適用范圍:當崩塌變形破壞與地下水具有相關性,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時崩塌體內具有地下水,應予以監測。

(7)地表水監測

1)監測內容:監測與崩塌相關的溝、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與地下水的聯系、與降雨量的聯系。

2)監測方法:利用水位標尺、水位自動記錄儀、測流堰等進行監測。

(8)常規氣象監測

1)監測內容及儀器:利用常規氣象監測儀器(溫度計、雨量計、蒸發儀等)進行以降雨量為主的氣象監測。

2)適用范圍:一般情況下均要進行氣象監測,進行地下水監測的崩塌體則必須進行。

(9)地震監測

1)監測內容:地震力是作用於崩塌體上的特殊荷載之一,對崩塌體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應採用地震儀等儀器監測區內及外圍發生的地震的強度、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區內的地震烈度,評價地震作用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適用范圍:適用於所有的崩塌調查評價。根據我國地震監測的現狀,不宜自行設站監測,應以收集地震資料為主。

(10)人類活動監測

應針對調查區內對崩塌有影響的項目,監測其范圍、強度、速度等與崩塌變形的關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