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有關層理論文

工程地質有關層理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3 00:12:36

㈠ 地質論文提綱怎麼寫

概述
地質畢業論文是指地學類專業學生畢業前,為了全面表述學業水平而撰寫的一篇綜合性學術論文或某一領域的專業論文,要求論點新穎,論據充分,論證過程合理、科學,數據翔實可靠,結論明確。
岩漿岩的觀察與描述
對岩漿岩的觀察,一般是觀察其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後確定其岩石名稱。肉眼鑒定岩漿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顏色。顏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質。 對岩漿岩進行肉眼鑒定:
第一步是要依據其顏色大致定出屬於何種岩類
比如,若是淺色,一般為酸性岩(花崗岩類)或中性岩(正長岩類);若是深色,一般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礦物的含量逐漸增多,岩石的顏色也就由淺到深。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岩石新鮮面的顏色和風化後的顏色。還可根據其中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相對含量來進行描述,如暗色礦物含量超過60%者為暗色岩,在30—60%者為中色岩,在30%以下者為淺色岩。
第二步是觀察岩漿岩的結構與構造
據此,便可區分出是屬深成岩類、淺成岩類或是噴出岩類。根據岩石中各組分的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半晶質和玻璃質等結構。不僅要對全晶質的結構區分出顯晶質或隱晶質結構,還要對其中的顯晶質結構岩石按其礦物顆粒大小,進一步細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細粒等結構。對具有斑狀結構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質的成分及結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礦物顆粒大,呈等粒狀、似斑狀結構,則屬深成岩類;假如礦物顆粒微細緻密,呈隱晶質、玻璃質結構,則一般皆屬噴出岩類;假如岩石中礦物為細粒及斑狀結構,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屬於淺成岩類。觀察岩石中礦物有無定向排列,進而就能推斷岩石的形成環境,含揮發組分多少以及岩漿流動的方向。若無定向排列稱之為塊狀構造;若有定向排列,則可能是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深成岩、淺成岩大多是塊狀構造;噴出岩則為流紋構造和氣孔構造等。對於岩石中有規律排列的長柱狀礦物、氣孔捕虜體等均要觀測其方向。
第三步是觀察岩漿岩的礦物成分
礦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據。岩漿岩類別是根據SiO2含量百分比確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礦物成分上反映出來。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現,說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欖石存在,則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沒有石英和橄欖石,則屬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長石為主,同時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長石為主,暗色礦物又多為角閃石,屬於中性岩;若暗色礦物多系輝石,則屬基性岩。對於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識別的礦物均要進行描述。首要的是描述主要礦物形態、大小及其性質。
沉積岩的觀察與描述
沉積岩是分布於地表的主要岩類。它種類繁多,岩性變化較大。野外識別沉積岩,其最顯著的宏觀標志就是成層構造,即層理。據此,很容易與岩漿岩、變質岩相區別。根據沉積岩成因、結構和礦物成分,可進一步區分出次一級的類別。凡具碎屑結構,即碎屑粒徑大於2—0.005毫米,被膠結物膠結而成的岩石,是碎屑岩;凡具泥質結構,即粒徑小於0.005毫米,質地均勻、較軟,有細膩感,常具頁理的岩石是粘土岩;凡具化學和生物化學結構,多為單一礦物組成的岩石,是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由於各類沉積岩的岩性差別,因此在鑒定方法上也不相同
1、碎屑岩的肉眼鑒定
鑒定碎屑岩時著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他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是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 —0.005毫米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辯,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按砂岩的粒徑又可定出粗砂岩(2—0.5毫米)中砂岩(0.5—0.25毫米)和細砂岩(0.25—0.05毫米)。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稜角狀者是角礫岩,系圓狀或次圓狀者為礫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碎屑顆粒成分和膠結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復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定名;砂岩,主要礦物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在碎屑岩中,常見的膠結物有鐵質(氧化鐵和氫氧化鐵)、硅質(二氧化硅)、泥質(粘土質)、鈣質(碳酸鈣)等。鐵質膠結物多呈紅色、褐紅色或黃色。硅質最硬,小刀刻不動。鈣質滴稀HCI起泡。弄清楚了結構和成分,就可為碎屑岩定名。例如,碎屑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其含量超過50%,長石和岩屑含量均小於25%的砂岩,叫做石英砂岩。也可按其膠結物命名,如可稱某岩石為鐵質石英砂岩。碎屑岩中可見化石,但一般保存較差。 火山碎屑岩的鑒別比較困難。因為,它在成因上具有火山噴發和沉積的雙重性,是一種介於岩漿岩與沉積岩之間的過渡型岩石。常常是以其成因特點、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和膠結物的特徵來區別於碎屑岩。
2、粘土岩的肉眼鑒定
鑒定粘土岩的主要依據是其泥質結構。粘土岩礦物顆粒非常細小,肉眼僅能按其顏色、硬度等物理性質及結構、構造來鑒定。它多具滑膩感,粘重,有可塑性、燒結性等物理性質。若是純凈的粘土岩,一般為淺色的土狀岩石。層理是粘土岩中最明顯的特徵,因此,人們就按粘土岩層理(倘層理厚度小於1毫米稱頁理)及其固結程度進行分類,將固結程度很高、頁理發育,可剝成薄片者稱作頁岩。頁岩常含化石。粘土岩中以頁岩為主。將那些固結程度較高、不具頁理,遇水不易變軟者稱泥岩。最後,再根據顏色與混入物的不同進行命名,如可稱作紫紅色鐵質泥岩、灰色鈣質頁岩等。
3、化學岩和生物化學岩的肉眼鑒定
此類岩石中分布最廣和最常見的有碳酸鹽岩、硅質岩、鐵質岩和磷質岩,尤以碳酸鹽類岩石分布為廣。有無生物遺骸是判斷屬於生物化學岩或是化學岩的標志。化學岩成分常較單一。它們多為單礦物岩石,故此,可按其礦物的物理性質進行鑒定。 化學岩具有化學結構,即結晶粒狀結構和鮞狀結構等;生物化學岩具生物結構,即全貝殼結構、生物碎屑結構等。 綜合上述,在觀察和描述沉積岩時應注意: 要描述岩石整體的顏色,區分岩石是碎屑結構、泥質結構或結晶結構和生物結構等; 據其礦物成分、顆粒大小及顏色上的差異,觀察岩石的層理,注意層面上波痕、泥裂等構造特徵; 要描述組成岩石的主要礦物、碎屑物及膠結物等成分。 對礫石的形狀、大小、磨圓度和分選性等特徵要描述,並要確定膠結類型,以及膠結程度。 對沉積岩命名時應遵循「顏色+膠結物+岩石名稱」的法則。此外,還需注意沉積岩體形狀、岩層厚度及產狀、風化程度、化石保存情況及其類屬。
變質岩的觀察與描述
我國區域變質岩系十分發育,時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其變質岩石類型十分復雜,主要有片麻岩、粒狀岩石(變粒岩、淺粒岩)、片岩、千枚岩、變質硅鐵質岩、大理岩、變質鐵鎂質岩及區域混合岩等。有關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噴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種沉積岩及不同性質的侵入岩。上述變質岩類均屬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經受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區域變質作用的結果。區域變質作用的主要類型大致可分為地殼演化早期造盾階段的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及造盾階段之後與造山運動有關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和埋深變質作用。不同成分的原岩經受不同類型的區域變質作用,在一定的溫高壓力條件下,形成各具特徵的礦物和常見礦物共生組合,並因之分別構成不同溫壓條件的麻粒岩相、角閃岩相(高角閃岩 、低角閃岩相)、綠片岩相(高綠片岩相、低綠片岩相)、藍閃石片岩相(藍閃綠片岩相、藍閃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綠片岩相(濁沸石相和葡萄石—綠纖石相)。我國區域層狀變質岩系按大地構造運動可分為12期,從太古宙遷西期—新生代喜馬拉期變質岩系均有。所以,變質岩系的發生和發展與大地構造環境和地殼演化有密切的關系。在全球構造位置上,我國處於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度板塊的結合部位,地質環境差異較大,發展歷史很不相同,因而區域地質各具特色,造成變質岩石類型復雜,岩石相對難以識別。 在野外鑒別變質岩的方法、步驟與前述岩漿岩類似,但主要根據是其構造、結構和礦物成分。這是因為,變質岩的構造和結構是其命名和分類的重要依據。第一步可先根據構造和結構特徵,初步鑒定變質岩的類別。譬如,具有板狀構造者稱板岩;具有千枚構造者稱千枚岩等。具有變晶結構是變質岩的重要結構特徵。例如,變質岩中的石英岩與沉積岩中的石英砂岩盡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變晶結構,而後者卻是碎屑結構。第二步再根據礦物成分含量和變質岩中的特有礦物進一步詳細定名。一般來講,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的比例,以及淺色礦物中長石和石英的比例,因這些比例關系與岩石的鑒定有著極大關系。例如,某岩石以淺色礦物為主,而淺色礦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較少長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礦物為主,且含長石較多,則屬片麻岩。變質岩中的特有礦物,如藍晶石、石榴子石、蛇紋石、石墨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能反映出變質前原岩以及變質作用的條件,故也是野外鑒別變質岩的有力證據。關於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礦物成分較難識辯,板岩可按「顏色+所含雜質」方式命名,如可稱黑色板岩、炭質板岩;千枚岩可據其「顏色+ 特徵礦物」命名,如可稱銀灰色千枚岩、硬綠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還要觀察地質體產狀、變質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與大理岩兩者在區域變質與接觸變質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據野外產狀和共生的岩石類型來確定。假如此類岩石圍繞侵入體分布,並和板岩共生,則為接觸變質形成;假如此類岩石呈區域帶狀分布,並和具片狀或片麻狀構造的岩石共生,則為區域變質所形成。 對變質岩我們也應描述岩石總體顏色,注意其岩石結構。若為變晶結構,則要對礦物形態進行描述。注意觀察岩石中礦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構造。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可見的礦物成分應進行描述。若無變斑晶,就按礦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變斑晶,則應先描述變斑晶成分,後描述基質成分。至於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皺、細脈穿插、風化情況等,亦應作簡略描述。在為變質岩定名時,應本著「特徵礦物+片狀(或柱狀)礦物+基本岩石名稱」的原則。如,可將某岩石定名為藍晶石黑雲母片岩。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求助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論文報告 2008-01-11 14:35 閱讀3474 評論8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 實習概述實習目的:工程地質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一的能力。實習任務: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和直接感觀的體會和認識,如通過對實物標本、模型、圖件等的觀察與分析,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初步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搜集了解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築材料等資料後,學生通過野外的實地勘察,進一步了解場地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等。實習時間:一周實習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實驗室,廣州番禺蓮花山二、實習內容成果 (一)、時間: 10月22日 星期一 晴地點: 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內容: 實習動員,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今天是我們班工程實習的第一天,一開始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簡短的實習動員講座,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情緒。稍後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地質圖的閱讀分析,學習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可以大概地從地質圖上分析各類的地質現象。在講解工程地質勘察的時候,老師以《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為例,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工程地質勘察方法,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如何制定工程地質勘探的布置,如何閱讀已有的勘察報告和完成自己的勘察報告。由於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班的同學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大家在剩餘的時間里積極到圖書館查找相關實習資料,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為我們以後的工作關於地質這一塊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二)、時間:: 10月23日 星期二 晴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圖書館。內容:閱讀收集整理資料,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今天老師安排我們在課室觀看影象資料—不良地質現象,基本上不良地質現象都是地殼上部岩土體受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在21世紀這個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的影響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老師的播放的影片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各類的不良地質現象。通過影片的觀看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不良地質現象的成因、過程和結果,聆聽專家是如何勘察地質現象和如果制定防治措施,這樣的教學比光坐在教室里看課本形象易懂。(三)、時間: 10月24日 星期三 晴地點: 廣州番禺蓮花山內容: 蓮花山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今天我們的安排是進行野外實習:蓮花山踏勘,礦岩、構造及地貌參觀。早上8:30在學校出發,由於包車有延誤,時間推遲了一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情。大約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早在很久前我就聽說過這座名山,這次終於一睹其風采,出發前我在網上找了些蓮花山的介紹:蓮花山佔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一個溶古代粗獷和現代秀美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風景名勝區。「蓮峰觀海」2002年被廣州市政府列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歷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歷史的見證者。番禺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跡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跡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採石場遺址,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到達蓮花山映入眼簾的風景簡直讓人如痴如醉,從停車場向東南方向走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座寶相庄嚴、慈顏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觀音寶像屹立在廣場中央。舉目瞻仰,湛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白雲飄浮天際,襯托著觀音菩薩好像騰雲駕霧,彩霞披身。觀音像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觀音寶像面向東南,遙望浩瀚的獅子洋,「望海觀音」因而得名。再繼續向前走,走過約一百米由花崗岩鋪設成的台階,花崗岩:深成侵入岩。多呈灰白色、灰色、肉紅色;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向飛鷹古道走去,古道是建在峭壁上的人工開鑿的隧道。古隧道的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用小鐵錘可以敲出一塊岩石標本。由於它的分布很廣,易於加工開采,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繼續前進可以見到由四塊相連的大岩石組成,兩側聳起的兩塊片岩如同飛鷹的兩翼,後部高聳的片岩如同飛鷹的翹起的尾巴,平鋪向外延伸的岩石如同飛鷹的頭部和嘴巴,岩石組的形狀如一隻遨遊天空的飛鷹,神威懍懍的飛鷹岩!再往回走就可以看見獅子岩。獅子岩位於蓮花山的東麓,一石酷似雄獅,盤踞山崖,面向東方,狀似向著珠江口吼叫,所以蓮花山也被稱「獅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稱為獅子洋。據考古學家分析,蓮花山原只是海面上的一個小島,千萬年過去,滄海桑田,海水退去,陸地抬升,蓮花山成為陸地的丘陵,海底也變成了陸地。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的一座岩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風化而成今天的形狀。它像蓮花山的忠實守護者,日夜守護著蓮花山。它也是蓮花山滄海桑田變化的最佳見證。獅子岩的岩層組成也是蓮花山典型的沉積岩中的砂岩和礫岩。在獅子石後面有一個人工開鑿出來的岩洞叫作觀音岩,經人工開鑿後呈現水平層理。再往前走我們一路經過了八仙岩、浴仙池、劍門、百福圖、燕子岩、南天門、神仙橋。值得一提的是燕子岩。燕子岩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區內峭壁嵯峨,巨石橫空,或形成一線鳥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偉壯觀,氣勢巍然。從崖下向上仰望,只見四面崖壁連環對峙,奇峰突屹,廣闊的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搖搖欲墜,令人驚心動魂,神搖目眩。在燕子岩景區,細聽岩上滴水聲,看著盤旋飛舞的燕子。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綠色的牆壁,每當春夏之交,花開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這里風景秀麗,山水相襯,成為許多電影、電視導演們首選的外景拍攝地。在蓮花山上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類的花草樹木,有松樹、榕樹、菩提樹、熏衣草……全都是因為蓮花山是處於三角洲沖積地帶,在陸地上升的過程中,將海底肥沃的土地帶上,所以在山上能夠栽種各種類的花草樹木。也正是由於其地出珠江入海口,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山腳的桑基魚塘也有很好的收益。此次野外實習—蓮花山之行,到此告一段落。這是一此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從煩喧的環境和沉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融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當然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親臨野外環境,與山裡的岩石有了一個面對面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運用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去對一個沉積岩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進行分析。特別是蓮花山上最常見的棕紅色的砂岩,對它的層理、節理和工程地質性質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很多是在書本上所沒有的。由於蓮花山是一個古代的採石場遺跡,很多的岩層都經過了人工開鑿,破壞了原有的岩層地貌,會出現不良的地質現象,所以在開鑿的過程中注意防止不良地質現象的出現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四)、 時間: 10月25日 星期四 晴地點:廣工大地質實驗室內容:室內造岩礦物、岩石的認識,老師再次幫助重溫地質圖的閱讀,在給出的《中山市三角鎮蟠龍村工業廠房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工程場地勘察數據,完成勘察報告的其它部分。 (五)、 時間: 10月26日 星期五 晴地點:學校內容:完成實習報告。三、實習收獲、體會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對以後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

㈢ 工程地質論文(5000 字以上)

第一部分 礦井概括
1 礦區自然地質環境
1.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況
曬口煤礦位於福建省邵武市城東的曬口街道辦境內。礦區位於邵武市城區方位121度、直距8.5公里,即曬溪橋—新鋪一帶。地理坐標:東經117°33′~117°36′、北緯27°16′~27°19′。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316國道和鷹廈鐵路東西中橫貫礦區,礦區與周邊主要城市的鐵路里程分別為:南平154公里、福州320公里、廈門535公里、鷹潭159公里。礦區往南部36公里與京福高速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
交通位置圖

1.2、地形地貌
礦區地貌系屬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區,主要山脈走向呈北北東—南南西、一般海拔標高為200~350m,最高點雲屏山,海拔標高為636.3m;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富屯溪河床,其海拔標高約178m。
區內由於不同時代的岩性差異,風化侵蝕後呈不同的自然地貌景觀,中—下侏羅統漳平組及梨山組的砂、礫岩層分布區、基岩裸露,山脊狹窄陡峻,多為單面山,溝谷發育陡直;晚三疊統焦坑組的粉砂岩和前震旦紀的變質岩群及花崗岩等分布區,則為低緩的山丘。
區內第四系沖積平地較少,主要分布於富屯溪和曬溪兩岸。
1.3 水系
區內地表水流頗為發育,主要水系有富屯溪、曬溪及6條常年性山間小溪。
富屯溪為礦區的主要水體,自西北向東南橫貫礦區中部,為焦坑井田和曬口井田地表天然的分界線,河床寬50~150m。根據邵武水文站歷年(1963至1972;1976至1980;1990至1996)資料表明:年平均流量108.1m3/s,最大流量6400m3/s(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6.3m3/s(1979年10月)。洪水期一般出現在4~6月份,最大洪水發生在1998年6月22日(流量未測得),礦區東部新鋪村一帶,洪水位標高196.4m;礦區西部的曬口村一帶,洪水位標高189.8m,與曬口大橋橋面相差0.7m。
曬溪為富屯溪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羅峰山,自北向南流經下沙新村、灑溪橋,於曬口村西注入富屯溪,年平均流量28m3/s,最大流量190.61m3/s(1967年6月22日),最小流量2.153m3/s(1961年1月15日),洪水期一般與富屯溪同時出現。1998年6月22日,出現最高洪水位(流量未測得),標高為188.3m。枯水季節最低水位標高為179.5m。
新鋪溪流量為0.1~0.05m3/s,其它6條常年性小溪流量約為0.02~10L/s。
1.4氣象及地震情況
礦區氣象屬亞熱帶潮濕性氣候,據邵武氣象站歷年來(1963年至2005年)氣象觀測資料闡明如下:
氣溫:平均溫度17.9℃,一般於7、8、9月份氣溫較高;最高溫度可達40.4℃(分別出現在1971年7月31日、2003年7月16日及31日);而於12、1、2月份氣溫較低,最低溫度可降到-8.5℃,一般甚少下雪。
降水量:歷年平均年降水量1832.5mm,最大可達2455.9mm。降水一般多集中在4、5、6月份,佔全年總降雨量約40-50%;但在個別年份雨季提前於3月開始或推遲到7月止。日最大降雨量187.7mm(出現在1970年6月26日),連續降雨最長可達25天(1966年)。
蒸發量:年平均總蒸發量1101.4 mm;一般在7月份或8月份為最大,佔全年總蒸發量約30~40%,最大月蒸發量達249.4mm。
潮濕度:1964年~2005年潮濕系數在1.05~1.65間,平均為1.31。 歷年絕對濕度平均值18.1毫巴,以6~8月最高;月平均值達27.9毫巴以上;最大可達30.4毫巴,最小達6.6毫巴,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
風向及風速:在9月份至次年12月,晴天早晨多霧,一般須到十點左右方可消散,風向多為西北,歷年平均風速0.7m/s,6~8月份東風和南風較多。
根據《中國地震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

2 地質特徵
2.1地層
礦區在大地構造中的位置屬於南華後加里東准地台華夏台隆遂(昌)建(甌)台拱的南部,在區域地質構造中的筆架山—香林鋪中生代復式向斜內的虎庵山—同青橋背斜的東南翼,呈一大致向東傾伏緩波狀的單斜,延深至東部被F1逆斷層切割,斷層上盤的前震旦系地層出露於地表。礦區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紀變質岩群、上三迭統焦坑組、下侏羅統梨山組,中侏羅統漳平組和第四系。焦坑組為煤系地層。
⑴前震旦紀變質岩群AnZ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為上三迭統焦坑組煤系地層沉積的基底,岩性主要為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組成。
⑵上三迭統焦坑組T3j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而東部及北部僅零星出露,屬含煤地層,以第一標志層底部為界,分上、下段。地層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漸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東(沿傾向)逐漸變薄自218~60米。
焦坑組下段為主要含煤段,岩性復雜,岩相變化頻繁,厚度變化較大,中下部以厚層狀砂礫岩為主,上部為粉砂岩及較穩定的中厚煤層(DE煤層)。
焦坑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為主,分布較普遍,岩性變化不甚明顯,為良好的隔水層。
⑶下侏羅統梨山組
本組地層分布較普遍,為煤系地層的蓋層。岩性變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為礦區的主要含水層。
表1-2-1 各地層關系表
系 統 組 段 層厚m 岩性特徵 接觸關系
第四系(Q) 0~56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河床沖積礫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 角度不整合
侏羅系 中統 漳平組 上段 240 礫石成份復雜的礫岩或砂礫岩 假整合
下段 角度不整合
下統 梨山組 上段 240 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 假整合
下段 240
三迭系 上統 焦坑組 上段 288 湖泊相粉砂岩為主,夾細---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鏡狀含礫砂岩 角度不整合
下段 82 中下部以厚層狀砂礫岩為主,夾有透鏡狀砂岩、粉砂岩,並夾凝灰質砂岩,火山角礫岩與凝灰質泥岩。上部為粉砂岩及較穩定的中厚煤層(DE煤層)
前震旦紀變質岩群 不詳 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

⑷中侏羅統漳平組
主要分布在礦區的東部和北部,為礫石成份復雜的礫岩或砂礫岩,分為上下兩段。
⑸第四系(厚度0~56米,一般厚度12米)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常為耕作區,河床沖積礫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等。
2.2、構造
礦區構造的復雜程度中等,為一向東傾伏緩波狀的單斜構造,傾角為20~30度,以斷層構造為主,褶曲構造也十分發育。礦區內較大的斷層均在礦區邊緣;井內落差0.5~10米的北東向及南東向中、小斷層密布,並往往與褶曲共生,斷褶並存導致礦區內傾向及走向地層起伏變化。
⑴斷層
礦區內較大的斷層大致有17條,按其性質和延伸展布方向,大致可分為二組:一組,近於南北及北東向的逆斷層為主,如F1、F4、F6、F8(北端)及F9;正斷層有F2、F16及F20。另一組,近於東西向的正斷層為主,如F3、F5、F14及F21,逆斷層有F8(西端)及F10。上述斷層主要分布在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的邊緣,而礦區內比較稀少。各主要斷層分述如下:
F1逆斷層:位於礦區的東部邊緣,全長約6000米以上,傾向約80°~90°,傾角40°~50°,斜斷距大於1000米,為礦井的東部邊界。
F4逆斷層:位於焦坑井田東南部,全長約1850米,傾向110°~ 140°,傾角40°~50°,斜斷距小於40米。
F16正斷層:位於曬口井田中部,全長約1400米,傾角72°,斜斷距約50米。
F20正斷層:位於焦坑及曬口井田中部,全長約350米,向南北兩端即消失。傾向110°,傾角80°,斜斷距較小而往深部消失。故對煤層沒影響。
F10平推逆斷層(外圍原F13):位於礦區北部邊緣,為礦井北部邊界,全長約5000米以上,斷導走向近東南,傾嚮往北,地表傾角偏陡約60°~ 70°,斜斷距不詳。
但據礦井巷道揭露,井下小斷層甚為發育。曬口井田常見岩、煤層擠壓褶曲,且伴隨著小斷層產生。焦坑井田常見傾向及斜交小斷層。
⑵褶曲
礦區為一往東傾伏的單斜構造,沿走向、傾向呈現次一級褶皺。煤系地層產狀變化不大,一般傾向70°~120°,淺部的傾角20°~30°,向深部變緩為10°~25°。主要次級褶曲分述如下:
軸向北東褶曲:發育於焦坑組下段角礫岩中,分布在1至6勘探線的西部,兩翼寬約150米,幅度20~25米。
軸向近東西:分布礦區西部,寬為70~80米,兩翼傾角10°~ 25°向東傾伏,延伸約100米。
據礦井巷道揭露,煤層沿走向出現向、背斜相間褶曲形態,往深處幅度相對減少,軸向為西偏北,向東傾伏。更次級的小型褶曲一般軸向延深數十米左右,幅度幾十公分至十餘米,往往與小斷層相伴生,兩者在成因上具有關聯。但這些構造不破壞煤層的連續性。
⑶岩漿岩
礦區岩漿岩分布廣泛,岩種繁多,侵入時代主要有早至中三疊世的印支期,晚三疊世至侏羅紀的燕山早期。主要分布在礦區的西部和南部的邊緣,次為東部的F1斷層上盤地層之中。前印支期中、酸性岩中主要有白雲母花崗岩及石英閃長岩侵入於變質岩中,共同構成煤系地層的基底。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侵入岩及噴出岩,主要有安山凝灰岩(成煤之前)、石英斑岩、安山斑岩、火山角礫岩及少量輝綠岩等,尤以石英斑岩及安山斑岩對煤層影響較大,呈小型岩牆及岩脈岩沿斷層或褶曲走向侵入,造成煤層變薄,尖滅,給開采帶來極大的困難。
總之,礦井構造類別屬中等復雜型。
2.3煤層及煤質
2.3.1煤層
礦井主要可採煤層為焦坑組下段的DE煤層,屬較穩定的簡單~較復雜類型可採煤層。頂板岩性為黑色的砂質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可見黃鐵礦條帶或結核,局部為粗砂岩,個別直接頂夾0.2~0.8m的炭質泥岩偽頂。底板為灰黑色角礫岩或砂礫岩,常相變為含礫砂岩。主要可採煤層特徵見表1-2-2:
主要煤層特徵表
表1-2-2
煤層
編號 煤層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點數)

構 穩

性 頂板岩性特徵 底板岩性特徵
DE 焦坑
井田 0.20—14.0
2.78
簡單

較復雜 不

定 煤層頂板為細粉砂岩,局部為粗粉砂岩、細砂岩,少數地段夾0.2~0.8m厚的炭質泥岩偽頂。一般頂板節理裂隙不發育。
煤層直接頂板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由東向西變薄,而個別點至尖滅。 底板主要為角礫岩或砂礫岩,也有見深灰色的細砂岩或粗粉砂岩,岩石一般堅硬而碎,不易產生形變且煤層底板一般含承壓水較微弱,具有岩質疏鬆等特點。
曬口
井田 0.17—13.8
2.22

2.3.2煤質:
以亮~半亮型的粉~粉塊~塊狀煤為主,煤質化驗結果見表1-2-3。
煤質化驗結果一覽表
表1-2-3
煤層
編號 工業分析 全硫
Sd,t
(%) 磷
Pb
(%) 容重
ARD 發熱量
Qv,d
(MJ/kg)
Mad
(%) Ad
(%) Vdaf
(%)
DE 4.17 23.34 4.63 1.936 0.029 1.67 25.16
由上表結果表明:DE煤層為中灰、中硫、低磷、中高發熱量的無煙煤。可作為動力、化肥、發電、水泥用煤、民用生活煤等。
2.4 礦井開采技術條件
2.4.1岩石工程地質特徵
煤層頂板常見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的細粉砂岩,局部為粗粉砂岩或細砂岩,但個別地方煤層與直接頂間夾一層0.2~0.8米厚的炭質泥岩偽頂,往往在炮采時與煤層一起采出,而影響煤質。底板主要為灰黑色角礫岩或砂礫岩,岩相變為含礫砂岩,也有見深灰色的細砂岩或粗粉砂岩,質硬,不易產生變形且煤層下伏地層(底板)一般含承壓水較微弱,對煤層開采影響不大。但由於礦區內構造較發育,局部地段受斷層、褶曲和岩漿岩脈的影響,岩石節理裂隙發育,岩石較破碎,局部岩體質量較差,同時局部地段存在較弱夾層,建議在這些地段開拓過程中,應加強維護,防止冒頂事故的發生。
2.4.2 瓦斯、煤塵和煤的自燃
根據歷年瓦斯鑒定確認該礦為低瓦斯礦井。
焦坑井田瓦斯含量為0.1%-1.0%,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約0.86%,CO2約0.5%,曬口井田瓦斯含量為0.2%-1.0%,瓦斯主要成份是:CH4約2.5%,CO2約0.95%。
但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在獨頭上山或獨頭長巷、通風不良處易造成CO、CH4等有害氣體聚集,在今後礦井生產過程中應加強礦井通風管理,經常進行瓦斯監測,做好生產過程中防塵、防爆、防自燃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礦區的無煙煤的揮發分為3%左右,無煤塵爆炸危險,建礦至今從未發生過粉塵爆炸事故。
煤礦無煙煤燃點較高,不易發生自燃,但在礦井井田局部塊段的頂層煤,由於頂層煤中含硫量突然變高,在此煤層開采揭露後硫化物迅速氧化放熱,若通風不良,散熱不及導致煤層氧化放熱聚集,最終發生煤層自燃。
曬口煤礦煤層自燃現象僅局部塊段會發生,採用跟底進尺,後退回採的開采方法,採用工作面煤壁灑水等措施可以防止煤層自燃現象的發生。
2.4.3水文地質
山區地形,地表排泄條件好。
地表水系發達,主要水源是河流及降雨。
降水豐富、集中在4-7月,年平均降雨1200-1300mm/年,降水量1700-1800mm,是礦坑充水的主要來源。
岩性單一,以碎屑岩為主,含水性質單一,均為基岩裂隙水,由於含水層受構造裂隙控制,具有穿層性和和相互分隔的特點,各個含水帶之間聯通性差。
曬口煤礦大部分煤層位於河流侵蝕面以下,雖然富屯溪、灑溪流經礦區,因留設了有效的保護煤岩柱,河水下滲微弱,對礦區充水影響不大。礦井的主要充水方式有三種基本類型:
Ⅰ類:大氣降水、地表水、潛水 → 礦區淺部采動裂隙及構造裂隙 →采空區新生含水層 → 採掘工作面湧出。
Ⅱ類:大氣降水、地表水、潛水 → 承壓含水層 → 構造裂隙 → 採掘工作面湧出。
Ⅲ類:承壓含水層 → 覆岩冒落帶、裂隙帶兩帶 → 採掘工作面湧出。
井田的水文地質條件屬基岩裂隙類簡單型。
根據福煤(邵武)煤業有限公司曬口煤礦提供的礦井涌水量數據,-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303.2m3/h,最大涌水量431.2m3/h,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264.7m3/h,最大涌水量378.1m3/h。

2.4.4地溫
根據福建省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06年5月18日提交的《福建省邵武市邵武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焦坑及曬口井田)》和礦方提供的技術資料,曬口煤礦平均地溫梯度G=2.41℃/100m,介於1.6℃/100m和3℃/100m,屬於中常溫類礦井。根據地質報告,預計在礦井-400~-600水平,地溫將達到27℃~30℃。
2.5礦區開采情況
曬口煤礦范圍原為邵武煤礦開采,其煤炭開采歷史悠久,早自清朝光緒二十三年至民國元年,由鹽商陳遠復主辦開采;民國元年至三十六年,由義記公司開采,主要采焦坑井田淺部(即雲坪寺之北至焦坑村北東一帶)露頭煤,均為私人小煤窯土法開采。
1958年—1963年,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建井開采工作,但仍以小煤窯開采為主。重點開采焦坑井田的淺部煤層,日產約500噸,幾年總產量約48.25萬噸。
1960年起由省燃料局正式接收為省屬企業,正式命名為邵武煤礦,並於1959年開始由省燃料局設計院對礦井進行總體規劃設計,設計礦井服務年限為45年。焦坑井田一號井主平峒1959年6月動工興建,1964年6月投產,以平硐—暗斜井方式開拓,設計生產能力為21萬噸/年。曬口井田二號井於1960年開始興建,1961年1月正式投產,以片盤斜井方式開拓,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噸/年。
隨著開采水平的延深,原有的生產系統滿足不了礦井生產能力需要,為實現焦坑—曬口井田聯合集中生產,擴大礦井生產能力,1972年由省煤炭工業設計院對礦井進行技改擴建設計,1973年4月至1974年5月新建一對箕斗斜井至-40水平,將一、二號井-40水平運輸大巷貫通,構成統一的運輸提升系統,箕斗主斜井負責提煤,副井負責供電、排水,技改擴建後礦井生產能力增至45萬噸/年。
為了開采-200和-400水平煤炭資源,從1981年開始由省煤炭工業設計院對第三、四水平開拓延伸進行設計,在二號井副井旁新掘一條908m長的新副井至-200水平,箕斗主斜井往下延伸至-200水平,形成-200水平生產系統。該系統於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
隨著資源逐漸枯竭,1995年重新核定礦井生產能力為21萬噸/年。
第二部分
1. 礦井自然環境和地質概括
礦區地貌系屬起伏不平的中至低山區,主要山脈走向呈北北東—南南西、一般海拔標高為200—350米,最高點雲屏山,海拔標高為636.3米;而長年性地表水流發育的富屯溪,則為本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其海拔標高約178米。本地表水系主要為富屯溪,最大流量為6500m3/s,最小流量為6.3m3/s,平均流量為107.1m3/s,洪水期水位最高標高達+189.6m,枯水期河流最低標高+170m,流量隨季節性變化。其次為曬溪,河床最低標高+179.5m,最高洪水位+188.3米,洪水期最大流量為190.61m3/s,最小流量為2.153m3/s,流量隨季節性變化。
本區屬亞熱帶潮濕性氣候,據邵武市氣象局資料,每年4~6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1月為旱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762.5mm,氣候溫和,雨水充沛。
2.地層含水性
礦區出露地層有前震旦紀變質岩群、上三迭統焦坑組、下侏羅統梨山組,中侏羅統漳平組和第四系。現對各地層的富水性簡述如下:
⑴、前震旦系變質岩群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東部及北部,為上三迭焦坑組煤系地層沉積的老基底,岩性主要為千枚岩、變質砂岩、雲母石英片岩和少量細晶片麻岩及板岩等組成。
⑵、三疊繫上統焦坑組
主要出露於礦區的西部,而東部及北部僅零星出露,屬含煤地層,系山麓堆積相---沖積相的角礫岩、砂礫岩及砂岩,湖泊相的粉砂岩、細砂岩或透鏡狀砂岩、礫岩和煤層等。地層厚度由南向北(沿走向)逐漸增大,自0---372米;自西向東(沿傾向)逐漸變薄自218---60米。焦坑組上段風化帶為弱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156L/m.s、滲透系數為0.071m/d。焦坑組上段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為主,夾細---中粒砂岩和少量透鏡狀含礫砂岩等組成,中厚層狀、層理發育,含植物化石碎片偶見少量瓣鰓類動物化石,本地層分布較普遍,岩性變化不甚明顯,為良好的隔水層。
⑶、侏羅系下統梨山組
本組地層分布較普遍,系為煤系地層的蓋層。岩性一般縱橫變化不大,以河床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為主,間夾石英質礫岩和粉砂岩,為礦區的主要含水層。由於基岩裂隙發育不均一,該含水層可分為相互分隔的三個含水帶,其中中帶即第二含水帶中等含水、單位涌水量0.117~054L/m.s、滲透系數為0.138~0.748m/d,其他兩個帶均為弱含水帶。
⑷、第四系殘坡積層和沖洪積層
為坡積黃土層,內含滾石、洪積亞粘土,常為耕作區,河床沖積礫岩石層及河漫灘砂土層等。主要分布於富屯溪,曬溪兩岸及礦區西部山腳一帶,河岸以沖積層砂、礫石為主,山腳一帶以坡積含砂土為主,滲透系數0.2~0.9m/d。
3.構造含水性和導水性
曬口煤礦主要構造以斷層為主,分別為近於南北及北東向的逆斷層為主以及近於東西向的正斷層為主。大斷層都在礦區邊緣,井內落差0.5~10米的北東向及南東向中小斷層密布,斷層導水性弱或基本不導水。
4礦井充水條件
充水水源分析
⑴大氣降水
大氣降水是礦區的主要補給水源,它通過地表潛水層及采空區塌陷裂隙補給深部裂隙承壓含水層中,成為礦坑的直接補給來源。
⑵裂隙含水岩層水
主要賦存於三疊繫上統焦坑組(T3j)砂岩、砂礫岩、含礫砂岩的裂隙中。含水層呈透鏡體分布,淺部富水性中等~弱;深部富水性弱~極弱。主要表現為頂板的滴水和滲水,通過調查分析煤層底板的涌水量極小,底板突水的可能性極小。
充水通道分析
礦井充水的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其次是地表水和潛水。主要充水通道是煤層采動時上覆岩層被破壞造成「兩帶」溝通引起的山體基岩和表土裂隙,塌陷區域,以及采動使斷褶構造活化而形成的斷褶導水帶。
5礦井涌水量、水害預測及其評估
-40m水平涌水量由一采區、二采區、三采區涌水量構成,-200m水平涌水量由五采區、六采區、七采區涌水量構成。礦井排水主要是通過-200m水平中央水泵抽水至-40m水平中央水泵,再由-40中央泵房經箕斗井兩趟管路排至地面後流入富屯溪。-200m~-600m水平平均涌水量303.2m3/h,最大涌水量431.2m3/h,其中,-200m~-400m水平平均涌水量264.7m3/h,最大涌水量378.1m3/h。
通過礦區水文地質特徵及充水分析,礦井主要充水因素為大氣降水、地表水、線狀斷層帶、基岩裂隙水。通過開展礦區水患現狀調查,分析礦井水害現狀,礦井目前無大的水害威脅。通過對礦井實際涌水量觀測,礦井目前實際觀測的最大涌水量為880m3/h,平均涌水量為580m3/h。
近些年本礦開采老空區已封閉,留有排水口,存在小部分積水基本能通過排水口排出,對下部的開采影響較小。曬口煤礦目前的排水能力滿足生產要求,但仍要做好季節防治水工作。
6.礦井防水害措施
礦井主要充水因素為大氣降水、含水岩層和采空區積水。礦井地表水體為溝谷水,含水岩層富水性弱,斷層導水性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對開采影響不大,但為了做到預防為主,確保礦井正常生產,對於強降雨後,對采空區的補給,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防治水措施:
1、煤礦企業必須在雨季來臨前,派專門人員對防治水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2、礦井生產時,應做好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在礦井范圍內進行水患分析預報;加強職工防治水知識教育,特別是透水預兆、應急措施知識的普及教育;堅持「有疑先停、有疑必探、先探後采(掘)」的原則,配備探放水設備。
3、各礦井在開採下山水平時,要對各礦井主平硐及以上水平的礦井水採取「堵、截、引」等措施排出地面,留設足夠隔水煤柱,嚴防上水平的通過鑽孔裂隙帶直接饋入下水平,造成額外排水負擔。
4、在各個生產水平開采過程中,必須留設足夠的隔水煤柱、采空區煤柱、護巷煤柱、斷層隔離煤(岩)柱、礦井邊界煤柱等保安煤柱,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5、礦井在開采過程中必須做好水文觀測工作,應根據實際涌水量情況,及時擴大水倉容量和更換相應型號、功率的水泵。同時做好水泵及其供電線路維護工作,保持井下排水設備完好和正常運轉,確保有足夠的排水能力。
6、斷層為弱導水或局部弱導水,對礦井充水一般無威脅。但礦區中褶皺構造發育,一般在背斜軸部由於張性裂隙的發育,會形成較大面積的含水層,且含水量較大。對此斷裂帶、構造帶應加強礦山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密切注意井巷圍岩、斷層破碎帶、掘進面等涌水特徵,發現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等透水預兆時,應立即停止作業,採取防範措施。

㈣ 岩層、層面、層理及其識別

1.岩層

由兩個平行或近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層狀岩體叫岩層,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岩層叫沉積岩層。沉積岩層一般都具有成層性,所謂沉積岩層的「層或單層」是指,在基本穩定的介質條件下沉積的一個單元,表示最小的岩石地層單位,它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沉積物組成。層與層之間由層面分隔,層面代表了短暫的無沉積或沉積作用突然變化的間斷面,層的厚度變化很大,可由數毫米至數米。按層的厚度可分為:塊狀層(厚度>2m),厚層(2~0.5m),中層(0.5~0.1m),薄層(0.1~0.01m),微層(<0.01m)。

2.層面

岩層的上、下界面叫層面,上層面又稱頂面,下層面又稱底面。兩個岩層的接觸面,既是上覆岩層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層的頂面。兩層面間的垂直距離就是岩層的厚度。由於沉積環境和條件的不同,有的岩層在較大范圍內厚度基本一致,形成厚度穩定的板狀;有的岩層厚度不穩定發生一定的變化,有的向一側變薄以致尖滅,形成楔形,有的向兩側同時變薄和尖滅,形成透鏡狀(圖2-2)。

圖2-2 岩層的厚度和形態

A—頂面;B—底面;H—岩層厚度;Ⅰ—板狀岩層;Ⅱ—岩層變厚變薄;Ⅲ—岩層尖滅,呈楔形;Ⅳ—岩層呈透鏡狀

3.層理

層理是沉積岩最常見的一種原生構造。它是沉積物沉積時由於介質(如水、空氣)的流動在層內形成的成層構造。層理面產狀可以與層面產狀一致,也可以與層面產狀不一致。層理由沉積物的成分、結構、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在剖面上的變化而顯示出來。

組成層理的要素有細層、層系、層系組。

細層 通常又稱紋層,是組成層理的最小單位,其厚度極小,常以毫米計。細層與層面平行或斜交,也可以是平直的、波狀的或彎曲的。

圖2-3層理的基本術語

(據姜在興,2003)

層系 是由成分、結構和產狀上相同的許多細層組成。水平細層組成的層系由於層系間缺乏明顯的劃分標志,一般難以劃分層系;而由傾斜細層組成的層系則易於識別,層系間由明顯的層系界面分隔。層系的上、下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層系厚度。按層系界面的形態可分為板狀層系、楔狀層系和槽狀層系。板狀層系即層系界面為平面,且層系界面相互平行呈板狀延伸(圖2-3A);如果層系界面相互不平行則為楔狀層系(圖2-3B);槽狀層系的底界面為槽狀(圖2-3C)。

層系組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層系組成的,是在同一環境的相似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例如由厚度不等的板狀層系所組成的層系組。

層理的形成及其特徵與組成岩石的成分,形成岩石的地質、地理環境以及介質運動特徵有關。層理按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平行層理、波狀層理和斜層理(圖2-4)。

圖2-4層理的基本類型

Ⅰ—平行層理;Ⅱ—波狀層理;Ⅲ—斜層理;a—細層;b—層系

4.層面的識別

在層狀岩石地區研究地質構造時,首先就要正確地識別岩層的頂、底面和新、老層序。大多數沉積岩的層面較為明顯,易於認識。但是,某些岩層,如巨厚岩層或礫岩層,它們的層面常常很不清楚;有的岩層則由於節理、劈理強烈發育而掩蔽了層面或與層面混淆不清。特別是在某些變質岩地區,由於次生面理特別發育,甚至層面被置換,以致原生層面極難辨認。因此,在野外工作中要仔細觀察,盡力發現鑒別層面的各種標志及岩層的其他原生構造去識別層面。

通常根據岩石的成分、結構和顏色的變化以及層間分界面等幾個方面來識別層面。

(1)岩石成分的變化:在成分比較單一的巨厚層岩石中,要注意尋找成分特殊的夾層。如:塊狀砂岩中的砂礫層、粗砂岩夾層或透鏡體,巨厚層石灰岩或白雲岩中的薄層泥灰岩、頁岩夾層或硅質條帶等。查明這些夾層的層面,有助於識別包含這些夾層的巨厚岩層的層面,所以這些夾層是識別巨厚岩層層面的比較可靠的標志。

(2)岩石結構的變化:根據沉積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狀的顆粒總是分層堆積的,從而顯示出沉積岩層的成層性。如:礫岩中大小不同的礫石分層堆積呈帶狀,砂岩中雲母呈面狀分布,各種原生結核或扁平狀礫石在沉積岩中呈面狀排列等,都可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3)岩石顏色的變化:在成分單一、顆粒較細、層面隱蔽的岩石中,如有顏色不同的夾層或條帶,也可指示層面。但要注意區別由某些次生變化造成的岩石顏色差異。例如:氫氧化鐵膠體溶液,常沿節理或岩石孔隙擴散並沉澱,從而在岩石中形成不同色調的褐紅色條帶或暈圈,當其規模很大時,在個別露頭上觀察,就容易誤認為層面。此外,在有些深色泥岩或白雲岩中,常因風化而引起退色作用,也會沿節理或裂縫發生顏色變化,若不注意也會誤當作岩層的層面。

(4)岩層的原生層面構造:這些構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遺跡及其印模等,也可以作為確定層面的標志。

在野外觀察中,如果在一個露頭上層面不易分清,或者分不清是層面還是其他次生面狀構造(如節理、劈理)時,應多觀察一些附近的露頭,加以比較分析,如層面一般都具有延展較遠,連續性較好等特點。當沉積岩中發育有大型斜層理時,應注意把斜層理的細層、層系及層面區別開來。

㈤ 求一篇有關工程地質的論文

工程地質學是世紀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質工作的質量,對工程方案的決策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由於地質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時有發生,輕則修改設計延誤工期,嚴重時造成工程失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近年來,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有下滑現象,工程地質分析不夠深入,有的甚至出現工程地質評價的結論性錯誤。今後十年,將有可能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又一個事故高發期。工程地質對地球環境的保護要發揮重要作用。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 。

關鍵詞:工程地質 水利水電 勘察 環境 分析 人才 機遇

工程地質對於工程師來說並不陌生。然而,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工程地質問題造成工程建設的被動與失敗的若干實例證實,許多人對工程地質又是陌生的。
人類歷史剛剛翻開新千年新世紀的第一頁,一場以高新技術為前導的產業革命卻早已開始了,工程地質學科必將在這場革命中獲得新生。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伴隨著矛盾與沖突,特別是體制和機制問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協調與適應,改革就成為必然。
當前,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專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斗爭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順應自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都要認真關注,並勇敢地承擔起應盡的職責。
1 工程地質學科的起源與發展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球科學。20世紀初,為了適應興建各種工廠、水壩、鐵路、運河等工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家開始介入解決工程建設中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艱苦的工程實踐和開拓性的理論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質學」專著,工程地質學開始成為地球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工程地質勘察則成為工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和平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質學在這個階段迅速成長起來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工程地質學大為長進,內涵和外延都煥然一新,成為了現代科學技術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學科。
中國的工程地質事業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國後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50年代初開始引進蘇聯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走過了我們自己的工程實踐和理論創新的輝煌歷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質學體系。特別是在水利水電行業,舉世矚目的三峽、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瀾滄江、紅水河、雅礱江、烏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眾多大型梯級水電站的興建,以及若干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電工程,充分積累了在各類岩性地區和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地質工作的豐富經驗,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規范。重大工程建設不斷地將數理學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術及時吸收進來,極大地豐富了工程地質學科的內容,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使我國工程地質學達到現代科技水準,逐漸成為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成員之一。
今天,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工程地質定性描述和定性評價的范疇,發展成為集多種勘探手段去獲取基礎性地質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歸類匯總、整理分析、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地質預測、工程措施的建議等等既特殊又復雜的綜合性專業。任何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都會清楚地意識到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位置。無數重大工程成敗的實例足以證明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的權威性。
在學術界,有國際工程地質學會,國內的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和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等全國性學術組織都專門設立有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水利水電行業中全國性的學術組織還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網」。此外,全國性的勘測技術協會主要還是工程地質專業。這些學術組織為我國各行各業的工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巨大作用。
2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特點
2.1 特殊性與復雜性
在水利水電、電力、工民建、交通、港航、航天、航空、地礦、市政建設等等凡是存在土建工程,要與地質體(地基)打交道的行業,都有工程地質專業,因此,我們稱工程地質專業是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專業,是不必爭議的。由於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又是所有這些不同行業的工程地質專業中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聲望最高、最具權威性的業界龍頭。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工程建築物的特殊性。工業與民用建築到處可以見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標准設計圖紙。而水工建築物則不然,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座水庫大壩,你就很難找到兩座完全相同的大壩。決定大壩的規模、壩型、結構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條件很復雜,而工程地質條件則是最主要的自然條件之一。水工建築物的第二個特殊性是與水打交道,所承受的主要荷載是水荷載。水利水電工程不允許失事,一旦失事,損失將十分慘重。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工程規模大,專業多,涉及面廣,投資大,工期長,建築物的形式、結構、功能、荷載組合等等都十分復雜,特別是大型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更是如此。例如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涉及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等方方面面,你很難找到其它基建工程可以等同於這樣的水利水電工程。因此,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專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是由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同時,工程區自然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這個專業的技術難度。
2.2 實踐性與經驗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另一特點是強烈的實踐性與經驗性。在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委會1999年度學術研討會上,工程地質界知名前輩專家天津院的李仲春教授語重心長地警示工程界:工程地質這個專業太難了,工程地質決策不是通過計算和試驗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工程經驗,即是十分成功的工程,也很難證明它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李仲春教授的肺腑之言充分表達了工程地質專業的實踐性與經驗性的深刻含義。
工程地質理論上的任何一項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都必須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分析論證和工程實踐的檢驗。例如,近二十年來隨著數理基礎學科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壩基、洞室和邊坡穩定性分析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這些計算成果仍然只能是工程設計和決策的一種參考,因此在工程界有一種通用說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許多工程實例足以說明採取慎重態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從分析計算上看是安全的,實際上卻出了問題;而另一些工程通過計算認為不安全,但卻安全運行了數十年。因此我們搞工程建設,工程經驗往往又是起決定作用的。
2.3 工程地質問題的長期性與隱伏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第三大特點:在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具有長期性和隱伏性,甚至具有不可預見性。法國Malpasset拱壩失事和義大利Vajont水庫大滑坡,均為水工史上震驚世界的慘痛教訓,其地質隱患在整個勘測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中沒有絲毫警覺。葛州壩工程壩基軟弱夾層問題導致工程停工,重新補充勘探並對設計進行重大修改。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廠房建在一個古滑坡上,開工後實在施工不下去了,搬出滑坡體後又位於另一個滑坡體的腳下。該電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地質條件更是復雜得令建設者們防不勝防。由於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造成的工程事故,輕則修改設計,重則工程報廢,或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數。
2.4 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
著名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不能同時測准粒子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和位置」。我們不妨借用這個原理來揭示工程地質的一些本質性問題。事實上,地質體中的某些性質的確是測不準的。例如某一組結構面的產狀,你只能用一個區間值來表述,如果僅用一個確定值來表述則肯定不符合客觀實際。又如工程地基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它只能是一個區間值或統計值,因為地質體中每一點的性質都可能是變化的。地質參數精確到某一個具體數值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絕對准確的,否則會誤導精確評價的可信性。據此,我們可以將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表述為:「地質體的工程性質不可能用絕對准確的參數來確定,它們只能是通過地質測繪、勘探、試驗、分析、統計和經驗判斷後提出一個建議區間值,供設計師根據建築物的性質在這個區間值中選取設計採用值」。近二十年來,概率統計、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數理學科廣泛應用於工程地質分析領域,可以說是對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的有力支持。有些設計師不能理解地質師為什麼只能提出區間值,而不提出確定的數值,當他們對測不準原理透徹理解之後,這種疑問將會自然消除。3 工程地質的技術進步
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測量、物探、鑽探、試驗等在儀器、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工程地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託。由於有了各種新技術的支持,工程地質分析從定性到定量就成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論層出不窮,在學術界十分活躍。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工程地質來說是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從外業資料收集和內業資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產品成果、質量標准等等均與傳統的工程地質有較大的差異,應用前景振奮人心。「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技術協作網」業已正式成立,必將對工程地質技術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主要包括六大課題:①數值計算;②制圖;③資料庫;④文檔管理;⑤專家系統;⑥網路系統。這六大課題既是多年來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實踐,也是我們將繼續探討的主要課題,還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賦予新的內涵。
4 工程地質專業的任務與責任
工程地質專業的主要任務是:①選址,選擇在地質條件上相對最優的工程建築地區或場地;②評價,闡明工程建築區或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質評價,准確界定工程地質問題;③預測工程建築物興建和運用過程中地質條件的可能變化,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質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據;④調查工程建築物所需的天然建築材料等。歸納起來的表述: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性和專門性地質資料,為工程選址、建築物設計以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工程處理提供技術依據,同時對地質環境的變化作出預測。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需要針對工程建築物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確,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樣,勘探精度滿足要求。工程地質分析要求方法正確,計算可靠,參數可信,建議措施符合工程實際。工程設計最關心的是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物理力學性質,因此工程地質工作的最終體現是工程地質定性和定量評價。
工程地質專業只對提交給設計採用的地質資料負責,其物理力學參數也僅僅是建議值,不在建議值范圍之內的設計採用值和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地質師不負責。但是,地質師有責任對不符合或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提出質疑,對可能存在的工程隱患要與設計師充分交底,對不良工程地質缺陷有責任提出工程處理措施的建議。
一般說來,正規勘測設計院的勘測隊伍,已經過幾十年工程實踐的檢驗,在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務並盡到地質專業的責任。本文以下章節列出的工程地質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是歸納了筆者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供地質師們分析問題時參考。
5 工程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1 工程地質勘察的質量問題
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一般問題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側重點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方法不當,手段落後;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選擇的理論、方法、計算公式等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其適應條件的物理意義混淆不清;地質報告中基本地質條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界定不準確或論證不充分,有問題遺漏甚至結論性錯誤;有些地質報告沒有地質結論,也有些工程沒有做多少地質工作就先下結論,極不嚴肅。此類問題往往造成階段性工程審查不能一次性通過,可能延誤開發時機;或者盡管通過了審查,但卻給工程留下了隱患,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更大。
5.2 相關專業的理解問題
一種情況是地質師對其它專業不理解,這需要加強跨專業的學習。另一類現象是設計施工等相關專業對工程地質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質卻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設計人員來布置地質勘探工作;有的設計人員對地質專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為是包打天下,不結合地質條件設計不當;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質規律,野蠻施工,嚴重破壞地質體的自然結構,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這些非地質專業的問題,往往在出了問題之後又向地質專業推卸責任,令地質師們不知所雲。工程地質界知名專家學者孫廣忠教授指出:「實際上,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脫離地質實際的實例隨手可拾,可以說,地質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的絕大部分是設計和施工脫離地質實際的結果,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的結果,如果離開了地質基礎,則其理論必將脫離地質實際必將作出錯誤的結論」。
潘家崢院士等前輩專家早已強調過地質學水工,水工學地質。足以可見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問題,早已被專家們的真知灼見道出了關鍵,就看我們作何行動。
5.3 勘測周期不合理的問題
從工程地質勘察到地質報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沒有基礎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報項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質報告;還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報告,明天就提交初設報告。此類情況多為地方性工程,一般國家投資的大型工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不多。沒有足夠的勘測周期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地質條件不清楚,投資控制不住,施工後修改設計,或由於地質問題造成承包商巨額索賠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隱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規程規范的問題
規程規范的問題較多,甚至產生了一些混亂。水利系統與水電系統的勘測設計階段不一致,規程規范也有區別。歷經十多年的編寫報批,1999年才頒布的國家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在勘測程序和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已經明顯地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一經頒布實施就難以把握。更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並不完全適合於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而建設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監督機構則以此為依據對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單位實施質量檢查,使勘測單位不得不準備滿足兩種規范的兩套地質報告分別對付審查和檢查。規程規范的修訂和出台周期太長,完全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水利與水電分家之後,對於工程地質這個專業來說其工作性質是一樣的,但卻存在不同的技術標准和勘測程序,這種情況還要繼續下去,需要尋求解決或協調方案。
5.5 人才問題
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斷層已經出現。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前輩地質師相繼離崗,各勘測設計院明顯缺地質總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間各院比較整齊的地質副院長和院級地質總工,近年來在一些勘測設計院已經相繼斷檔,或後繼無人,或後備人才尚不成熟。勘測行業不景氣,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與工程地質專業不相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局限,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的問題,擇業行為中的浮躁動機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優秀地質師的成長。
高質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質分析成果,出自於高水平高素質的地質師。有人說二、三年就可以培養出地質專家,實屬無知。要培養出一個具有工程地質分析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地質師,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實踐,自身的敬業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習和滲透,是決不可能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地質師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培養優秀地質師的難度可以說遠遠超過培養博士、研究員和教授的難度。
社會的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對地質師素質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最好是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勘測隊伍要走向市場,必須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
5.6 技術管理問題
工程地質勘察質量的控制,技術管理是主要環節之一。近年來一些單位提交的勘測設計報告中的地質章節不是地質師寫的,報告的編制人中沒有地質專業負責人,或地質報告沒有院級地質負責人審查把關,報告和圖紙中的錯誤較多。這種情況給總院增加了審查難度,同時也有損勘測設計單位的質量和水平形象,還會延誤工程報批的時機。當然也有上級單位工程審查把關不嚴,助長了這種技術責任心不強的現象。
5.7 其它問題
前期工作投入不夠,有些地方部門長期拖欠勘測經費;體制問題,市場競爭不規范,非水利水電勘測單位從事水利水電勘測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術要求和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勘測工作經費仍然按落後的實物工作量計算,造成多勘探多爭錢,地質分析多出力多賠本的事實上的不合理現象,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勘測技術的科技含量低,新技術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的要求。
5.8 今後十年將進入工程事故的高發期
鑒於對以上若干問題的擔憂,今後十年有可能是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事故的又一個高發期,這一悲觀性預測有些危言聳聽,但願不要成為被不幸言中的事實。
5.9 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清責任。規程規范和部分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應該由總院負責;勘測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夠等問題應該是地方部門或者計劃部門負責;質量、人才、相關專業的協調等問題自然應該由勘測設計單位負責;其它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大環境。
責任分清楚了,落實到要有人來抓,所有問題雖然我們不敢說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決,但至少可以前進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暢談必要性重要性,結果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筆者在這里也就是誇誇其談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體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也不該我們提,該誰提?當然應該是誰負責抓,誰就提方案追落實精指揮勤檢查,最終歸結到誰領導的關鍵問題上。到此為此,我們的對策就算出台了。
其實,我們這里列出來的眾多實際問題,本質上和深層次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勘測設計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與舊管理的沖突,老觀念與新思想的交鋒,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動力,這是不難理解的。
6 工程地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汪恕誠部長曾經講話強調:「不能老修改設計,因為搞招投標尤其是國際合同,修改設計就意味著被索賠」。少修改或不修改設計,是對工程地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質資料不準,修改設計就是必須的。高標准嚴要求就是挑戰和機遇。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際上又是一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相互影響的壯麗史詩。以前我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成是與天斗與地斗的斗爭關系,實踐證明,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結果,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勝利,而大自然反過來對人類的懲罰卻是災難性的。人類的每一次產業革命,無不與工程建設有直接關系,與地質環境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建國以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此起彼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無到有,新一輪的建設高潮正在興起。在多專業組成的基建隊伍這個龐大樂團中,地質師要起到指揮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還要擔負起獨奏華彩樂章的作用。
盡管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工作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題,然而這更是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防止災害,造福人類,是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的艱巨任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思敬,工程地質學的任務與未來,《工程地質學報》1999年第3期
2 崔政權,《系統工程地質學導論》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5
3 孫廣忠,論地質工程的基礎理論,《工程地質學報》1996.第4期
4 黃鼎成等,《走向21世紀的中國地球科學》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10月
5 張明定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系統思維》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6 陳祖安,工程地質學,《中國電力網路全書水力發電卷》中國電力出版社,1995年5月
7 韋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例剖析,《工程地質-面向21世紀》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8 陳祖安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概述及設想規劃,《水利水電工程地質》1995年第1期
9 韋港、冀建疆,關於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水利水電技術》1999年第10期
10 瑞德尼克[蘇],《量子力學史》科學出版社,1979年9月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首頁]

㈥ 地質學基礎 解理、層理、節理三者有何不同

節理:即斷兩側的岩塊沿著破裂面沒有發生或者沒有明顯發生位移的斷裂構造。
解理內:在理的作用下,礦物晶體容按一定方向破裂並產生光滑平面的,沿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解理面。
層理:沉積岩在沉積過程中,由於氣候、季節等周期性變化,必然引起搬運介質(如水)的流向、流量的大小等變化,從而使搬運物質的數量、成分、顆粒大小、有機質成分的多少等也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一定時間的沉積間斷,這樣就會使沉積物在垂直方向上由於成分、顏色、結構的不同,而形成層狀構造,總稱為層理構造,可分為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和斜層理。

㈦ 層理及其識別

(一)層理的概念

岩層:沉積岩層是指被兩個平行或近平行的界面所限定同一岩性的層狀地質體(圖2-4)。限定同一岩性層狀地質體的界面叫層面。層面可分上層面(頂面)和下層面(底面)。下層面是先形成的,上層面是後形成的。它們反映出岩層由老到新的順序。兩個岩層的接觸面既是下伏岩層的頂面,又是上覆岩層的底面。每個岩層代表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沉積條件和構造環境。在一定范圍內,岩層的分布可以相對穩定,也可以局部加厚或變薄,甚至出現尖滅現象,呈似層狀或透鏡狀分布。

層理:層理構造是沉積岩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原生構造。它是沉積物沉積時形成的成層構造。層理由層面和層內沉積物的成分、結構構造、顏色及層的厚度、形狀等沿著垂向的變化而顯現出來一種成層性。根據層理的形態及其結構,可以將其分為平行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圖2-5)。

圖2-4 沉積岩層素描圖

(河南省林縣紅旗渠處的沉積岩)

1~5表示不同的岩層

圖2-5 層理的基本類型

(據鮑特溫金娜,1957)

(二)層理的識別

可以根據岩石成分、結構、顏色的變化以及層面的原生構造等進行層理的識別。

(1)沉積岩成分的變化是顯示層理的重要標志,即使成分比較均一的岩層,認真觀察也會發現細微的成分變化。

(2)在成分均一的巨厚岩層中,有時可以發現薄的夾層,據此可識別層理。

(3)碎屑岩往往有不同的粒度分層堆積,根據粒度的變化可以識別層理。

(4)在成分均一的岩層中,如果發育不同顏色的夾層和條帶,也可以據此識別層理。

(5)岩層層面的波痕、底面印模、古水流沖刷面等也可以作為識別層理的標志。

㈧ 沉積岩的層理的成因意義

在岩石形成過程中產生的,由物質成分、顆粒大小、顏色、結構構造等的差異而表現出的岩石成層構造。
沉積岩中的層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積物結構和成分的變化或者沉積間歇、沉積季節的變化所致。
是研究地質構造變形及其歷史的重要參考面。

㈨ 關於地質方面的層理及裂隙的概念

這裏找,
http://www.cigem.gov.cn/
http://www.cags.net.cn/
http://www.wdcgeo.net/
http://www.labahua.com/e0056/index056.html

㈩ 怎麼寫一篇關於一個地方地質地貌考察的論文,要詳細步驟,不用內容,就是相當於一個提綱

一、實習概況1、實習目的與任務地質地貌實習是專業教學實習環節。此次實習,使地質地貌學的原理,學習並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的方法和技能,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對地質地貌學有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了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對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的解釋,並能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峰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秘」的鮮明,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09級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地理科學專業一班 姓名:王斌 學號:08120901003
(3)實習:2010年6月5號——2010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衛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峰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二、實習內容
1、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台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布,岩性以碳酸岩層為主,這是岩溶地貌的基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奇觀,如溶洞、奇石等,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了大峽谷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跡,較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早白堊紀早期,其岩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了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岩石內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凈水溶解能力是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 自然界碳酸的來源,主要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土壤層中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岩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的。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變質,又了顏色、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狀,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磁偏角的校正。 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布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系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原理可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位置關系,也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方向,與前者這是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測物與測者的位置。 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岩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岩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岩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的工作方法,熟練。 1. 岩層走向的測定 岩層走向是岩層與面交線的方向也岩層任一上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 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岩層之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假若在岩層頂面上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岩層傾角的測定 岩層傾角是岩層與假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岩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說岩層上的真傾斜線與面的夾角為真傾角,上視傾斜線與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之真傾斜方向甚為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著岩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岩層之真傾角。 岩層產狀的記錄通常採用下面的: 既方位角記錄,測量出某一岩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 ,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需要在岩層露頭測量,在轉石(滾石)上測量,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岩的產狀時,岩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岩層上當作以便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快,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土壤稀薄、缺水易旱,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岩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岩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著軟硬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在春季(約佔4O )和夏季(佔55%)。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大。西南岩溶山區是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人人口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對土地掠奪式經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3)的治理方案
砌坎培土的,土層厚度;林農混種的,以耕代撫;興修蓄水池,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封山禁牧的,禁止人畜踐踏,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土壤改良、施肥,林竹生長。四、多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系統工程,關繫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的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一家的努力難以。,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的力量整合,多聯動治理。林下種草。當地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了農戶收入,調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性。配套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農村能源建設。岩溶區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治理的難點。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在實習老師的下,了教學實習的安排,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日後從事工作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學到了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靈活課堂知識操作,鍛煉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鍛煉的的機會。
著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而且學習並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調查方法,了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心裡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受益匪淺。
但在調查過程中也xx旅遊開發不,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如何xx天然的資源優勢,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花江大峽谷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相信開發者會花江大峽谷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經濟、社會、生態三發展,造福人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