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露天坑是否為地質災害區
① 天坑的形狀為何那麼的規則,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廣西樂業天坑群等),罕見的是沖蝕回型(重慶武隆後坪沖蝕天坑答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一是石灰岩層要厚。只有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給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氣帶(含氣體的岩層)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這樣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才足夠大,足以將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
五是岩層要平。從天坑四周的絕壁看就會發現,岩層與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層層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樣,只有這樣的岩層才能垮塌。
六是地殼要突起。地殼的運動就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在層理結構發育的碳酸鹽岩層下,地下河在不斷地流淌,碳酸鹽岩因遇水不斷被溶蝕,形成越來越大的地下溶洞,而後,地殼突然發生地震或板塊碰撞等劇烈震盪,岩層發生垮塌。垮塌後的物質被水流逐漸帶走,而餘下部分的岩層因劇烈震盪形成許多縱向裂隙,在水蝕的作用下再次發生垮塌。如此幾次垮塌後,地下溶洞終於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② 樂山 天坑是怎麼回事
上天的警示
③ 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因素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災害的產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地質活動三大類。
4.7.1 內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內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質災害發育的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地殼的區域升降運動; 二是斷裂構造活動。前者是形成現狀地形特徵的內在因素; 後者則是形成區內構造格局及岩石節理裂隙發育程度的必要條件。
4.7.2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陽能影響而產生的地表變異作用,包括流水、風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歸結為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連接二者的搬運作用,即不斷地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動力地質作用產生的隆起部分,並把破壞下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窪地區或海中。因此,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過程起著改造地表形態的作用,是地貌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現狀的地貌形態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地質災害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
( 1) 流水作用
區內大氣降水相對比較豐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於受地形條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對地表的侵蝕,對泥砂、礫石的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當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形成徑流時,開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運動,隨著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對地表形成片狀侵蝕,對地表風化層或鬆散層進行剝蝕,若匯入溝谷底部或低窪地帶,徑流就會集中,動能增大,並以線狀形式對溝谷底部及兩側進行侵蝕。在此過程中,不僅有流水的直接沖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塊甚至是巨大漂礫的磨蝕作用。
( 2) 風化作用
風化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重要方式,與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由於山區岩石出露,風化形式多為碎屑狀風化、塊狀風化和球狀風化。
4.7.3 人類工程地質活動
人類頻繁的工程地質活動及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是工作區內地質災害及隱患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 1990 年以來,經濟、城市建設、旅遊及第三產業、交通等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建設規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類的工程活動及對地質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地質現象明顯呈上升趨勢。人類工程活動分布見圖 4.6。
圖 4.6 環膠州灣地區人類工程活動分布
隨著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旅遊線路建設發展較快。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由於開挖路基坡腳,破壞了地質體的原有結構特徵,削坡過陡造成邊坡失穩,為地質災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形成災害隱患。新景點的開發大都以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尤以怪、險、奇、玄的地貌景觀吸引遊客,加大了人類與景觀的接觸程度,也增加了災害發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鎮的工業、民用建築的建設,特別是在丘陵、山區,建築物的建設需要對鄰近山體採取削坡、回填等措施,這些工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將更加頻繁和密集,形成的災害隱患也不斷增加。
礦產資源開發、建築石材開采、河道內挖沙等資源開發活動,也是破壞地質環境、形成災害隱患的重要人類工程活動之一。開采活動破壞了山體、植被、耕地,形成的礦坑、陡峻邊坡及大量堆置的礦渣、尾礦等,是誘發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區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④ 青海木里非法開采形成天坑,這對居民生活會造成影響嗎
從電視報道的視頻來看,青海木里非法開采形成的天坑,猶如將草原開膛破肚,遭到破壞的面積可謂是一望無際,觸目驚心。其實,對於青海木里非法開采形成的天坑,當地的居民的生活所收到的影響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如果這一非法開採的事件沒有曝光,而礦業公司和外地的曠工,他們過去挖完礦產之後,賺得盆滿缽滿,開開心心地走了,留下來一大堆後患。而這些後患會讓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置於不利的地步。
⑤ 今年為什麼會出現天坑
個人覺得是地面的升高了,造成了不是喀斯地K山質的地區也出現天坑現象。為何中國境仙頻發類似天坑事件,因為前段時間的地震,加上南極冰融事件的影響造成的。
⑥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現狀
西南地區礦山地質災害發育,破壞性強。為此,國家和礦山企業籌集經費約4.8億元,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了恢復治理。治理成效較顯著的礦山有雲南省小龍潭煤礦、楚雄燎原煤業有限公司、華寧向陽煤礦,重慶市天府煤礦,西藏自治區羅布莎鉻鐵礦區,貴州省盤江火燒鋪煤礦、萬山汞礦、開陽磷礦,四川省有拉拉銅礦、瀘沽鐵礦、會東鉛鋅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等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根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和經濟條件採取了不同的工程防治措施。對於危害、影響較嚴重、治理難度較大、治理的經濟意義不很大的地質災害點,一般均採取了搬遷、避讓的措施。對於崩塌、滑坡,一般除加強監測外,採取了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減載,支擋及植樹種草等措施。對於泥石流,除加強監測外,採取了固坡、攔渣、排導、生物工程等措施。對於地面塌陷、地裂縫,除加強監測、加強采空區管理外,一般採取了回填塌陷坑,加固地裂縫地區地基,防止塌陷對建築物的破壞等措施。
雲南省小龍潭煤礦是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較好的礦山。該礦屬於雲南省勞改系統,始建於1953年,目前年產煤630×104t,是雲南省最主要的能源基地,全省50%多的火力用煤由該礦務局提供。小龍潭礦務局從建礦到2001年10月底,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4.26億元,實現利稅10.69億元。該礦採用凹露天開采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2個采場(小龍潭采場、布沼壩采場)邊幫發生多次滑動。小龍潭礦務局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先後已投入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89億元,通過多期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表6-4,表6-5),使礦山生產得到了保障。
表6-4 小龍潭礦務局露天采場滑坡治理情況
表6-5 布沼壩露天礦西北幫邊坡錨索加固工程治理效果
四川會東鉛鋅礦山亦屬恢復治理較好的礦山。該礦位於涼山州會東小街鄉,是集采、選、冶為一體的國有中型礦山。該礦山於1972年建成投產,1973年7月露天采場西邊坡即產生第1次滑坡,滑體規模達21×104m3,處理擴大後的采場於1987年7月又在西邊坡發生滑坡。第2代露采場1988年6月建成投產,西邊坡上下高差達300m以上,坡度較陡,在其南段又形成了以垂直位移為主的滑移變形體,為穩定邊坡,礦山投入大量資金對其進行了綜合治理,主要措施是:
1)修建排水溝、泄洪道,部分改善西邊坡不利的水文地質條件;
2)控制采礦爆破強度,減少對西邊坡的震動破壞;
3)用錨索、抗滑樁及水泥擋牆對西邊坡滑移變形體地段進行聯合加固處理(圖6-1)。
經以上加固處理後的西邊坡基本是穩定的,多年未發生滑動,保證了礦山的安全生產。
⑦ 天坑是個什東西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⑧ 青海木里礦區非法開采形成天坑,這還有補救方法嗎
青海木里礦區非法開采形成天坑,我認為還有補救辦法,但是不可能恢復到開發前的原有狀態。
比起補救,我們更要防患於未然,提高責任意識,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環境,遵守法律法規,合理開采礦山,對違法違建等項目進行依法處理。
⑨ 宜賓天坑是怎麼回事
原因還磚家還沒確認大家也不好妄加猜測,一般要不就是瘋狂挖礦後的產物,要不就是地殼運動
⑩ 天坑到底是怎麼回事
參考: 近來媒體陸續報道,我國南方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區),頻繁出現「天坑」,被誤傳為是地震前兆,造成一定程度社會恐慌。中國地質調查局迅即組織南京地調中心、成都地調中心、武漢地調中心,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區)地調院和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選擇影響較大的「天坑」開展了實地調查(見附表)。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所謂的「天坑」,實際上是地面塌陷,是一種地質災害現象,主要發生在岩溶區,因長期乾旱、強降雨等氣候因素和工程建設、地下水抽采、礦產開發等人為活動引發形成。 經過對8個較大「天坑」的實地調查,發現均具備常見地面塌陷特徵和形成條件,不是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 這些「天坑」屬於兩種類型的地面塌陷。一是岩溶塌陷,如四川長寧縣硐底鎮、湖南嶽麓軍營村、湖南寧鄉大成橋、廣西來賓吉利村、浙江黃衢南高速、福建大田下地村等地的「天坑」。二是鬆散碎屑沉積層塌陷,如四川大邑縣新場鎮和四川崇州懷遠鎮的「天坑」。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有第四系鬆散沉積物覆蓋的隱伏岩溶區,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岩溶含水層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動,上覆第四系鬆散沉積層承受的頂托力(水壓力)發生較大變化(通俗講地下水起到了推拉作用),在隱伏溶洞較發育的地區極易產生塌陷。二是降水入滲過程中和溶洞自身地下水(地下河)的長期溶蝕,造成下伏溶洞跨塌,引起上覆第四系鬆散層塌陷。岩溶塌陷通常受斷裂構造控制,成帶出現,並常伴有地裂縫出現。 鬆散碎屑沉積層塌陷,多發生在第四系和第三系碎屑沉積物中。若為第四系鬆散沉積層,含水層顆粒一般較細,以粉細砂為主;若為第三系碎屑沉積層,含水層一般較破碎,結構疏鬆。鬆散碎屑沉積層塌陷多因地下水過量開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孔隙水壓力變小,含水層骨架被破壞,沉積物自重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面塌陷。 「天坑」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極端氣象。去冬今春,我國南方大面積長時間的乾旱,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今年入汛以來,南方又連續出現了8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廣西大部、湖南南部、廣東、福建、江西、廣東北部等地局部出現強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在岩溶分布區,持續乾旱造成上覆表土層及砂石層變得異常疏鬆,甚至出現乾裂。入汛以來的多次強降雨,使鬆散表層土層和沙礫層充分飽水,變得松軟。下伏岩溶地下水暴漲暴落產生的推拉作用,使地下溶洞埋藏較淺、頂部結構較破碎的位置出現地面塌陷。 四川大邑縣新場鎮及崇州市懷遠鎮的「天坑」屬碎屑沉積層地面塌陷。這些地區多為成井質量不高的民井,常年抽采地下水。今年春季乾旱,加大了地下水開采量。長期和過量開采地下水,使紅土層和卵礫石層的細顆粒沉積物也一同抽排出來,地層形成架空結構。收獲油菜籽後,隨即插秧,伴隨灌溉水不斷入滲,在地下水位變化及自重作用下發生塌陷。 二是,工程影響。實地調查的8處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動的影響。四川長寧縣硐底鎮岩溶塌陷區,上有正在修築公路的大型重型設備碾壓,下有煤礦在灰岩地層中挖掘運輸坑道排水。湖南軍營村和大成橋地面塌陷區均有煤礦採煤、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廣西來賓吉利村塌陷區附近機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浙江黃衢南高速塌陷,有高密度車輛重壓影響。四川大邑縣新場鎮及崇州市懷遠鎮地面塌陷均與長年抽采地下水有關。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加強調查、重點監測、汛期預警三方面的防治建議: 加強調查。 建議以隱伏岩溶分布區為重點,開展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專項調查,查明隱伏岩溶的分布特徵,圈定岩溶塌陷危害區。對岩溶塌陷嚴重地區開展詳細勘查,提出防治方案。 重點監測。 對易造成危害的重點地區和重點地段,開展群專結合、人機結合的監測工作,及時分析預測塌陷的危害和發展趨勢。 汛期預警。 汛期及時發出預警,有針對性的制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減少損失。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