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防汛安全及地質災害避險常識

防汛安全及地質災害避險常識

發布時間: 2021-02-27 15:36:32

❶ 防洪常識及知識

防汛 汛期防止洪水成災的各項修守工作。如對堤防、閘、壩、鐵路、橋梁等進行的防守和險情搶修。防汛要本著「以防為主,防重於搶」的原則,把各項防汛工作做好,主要是:汛前檢查,報汛,組織搶險隊伍,物料准備和技術准備 防洪 研究洪水規律與洪災特點,並採取各種對策,以盡量減輕或防止洪水危害的一項水利工作。防洪工作的內容主要有:防洪規劃與建設,防洪設施的管理與運用,汛期防守與搶險,洪水預報與調度,災後工作等。還包括防凌工作。
澇災:由於本地降水過多,地面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農田積水超過作物耐淹能力,造成農業減產的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的原因是,積水深度過大,時間過長,使土壤中的空氣相繼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氣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難,並產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作物生長,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洪災:洪災是由於江、河、湖、庫水位猛漲,堤壩漫溢或潰決,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災害。澇災除對農業造成重大災害外,還會造成工業甚至生命財產的損失。

澇災與洪災的共同點是地表積水(或徑流)過多,區別是澇災因本地降水過多而造成,洪災則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什麼是洪水?

洪水是一種峰高量大、水位急劇上漲的自然現象。洪水一般包括江河洪水、城市暴雨洪水、海濱河口的風暴潮洪水、山洪、凌汛等。
什麼是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就是在研究流域洪水特性及其影響的基礎上,根據流域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確定防洪標准,通過分析比較,合理選定防洪方案,從而確定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什麼是防洪調度?

防洪調度就是通過蓄、泄、滯、分等措施,人為改變天然洪水的時、空分布規律,以達到減免洪水災害的目的。

什麼是除澇標准?

除澇標準是指遇上多少年一遇暴雨,多少日雨量,在多少天內排除。它是設計排水系統的主要依據。

「厄爾尼諾」是什麼?

位於南緯4~14°的秘魯是世界上產魚的大國之一,這個國家的魚粉產量佔世界首位。這是由於秘魯沿海存在著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說,在那一帶海區里,除水平流動的海流外,還有不斷地從海底深層向海面涌升上來的上升流,這種上升流能把海底豐富的磷酸鹽和其他營養鹽分帶到海洋上層,滋養著世界上著名的秘魯漁場。如果這支上升流減弱或是消失,這樣,臨近赤道區的暖流就會入侵,引起秘魯沿岸海域的水溫升高,這種現象大約隔幾年就會在聖誕節前後發生,當地居民把這種暖流的季節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溫升高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在一般年份,向南侵犯的范圍只能到達南緯幾度,待到來年3月,海面水溫又恢復常態,對長期生活在這里的魚類和鳥類沒有多大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各年發生的狀況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年分暖水入侵的距離遠些,有的年分則近些。暖水入侵強盛時,可抵達南緯十幾度,這時秘魯沿岸水溫就會迅速增高,生活在這一海域里適應冷水環境的浮游生物和各種魚類,就會因環境的突變而大量死亡,與此同時,以魚為食的各種海鳥,也會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

經多年觀測研究,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不僅對秘魯沿岸帶來災害,甚至影響到全球氣候的異常。每當厄爾尼諾現象嚴重時,常發現全球一些地區或是暴雨成災、洪水泛濫,而另外一些地區則是久旱無雨,農業歉收。科學家們把這種帶有全球性的氣候變異與厄爾尼諾現象緊密聯系起來,發現它們之間有著很緊密的關聯,全球氣候異常的前兆往往可以從上年或年初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狀況中找到。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對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機制也有了新的認識,對厄爾尼諾現象最初含義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只有發生在中、東赤道太平洋地區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升高,通常要持續一年以上的增溫現象才稱為厄爾尼諾現象。

如何施行管涌的搶護

管涌的搶護原則

長江中下游地區搶護管涌險情的實踐經驗證明,處理管涌的原則應以制止涌水帶砂,而留有滲水出路。這樣既可使粉砂、細砂不再被破壞,又可以降低附近滲水壓力,使險情得以穩定。 值得警惕的是,管涌是堤防潰口的極為明顯和常見的原因,但對它的危險性仍有認識不足,措施不當,或麻痹蔬忽,貽誤時機的。如採取大圍井而搶築不及,或圍高井倒塌者都曾造成決堤災害,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損失。歷史的慘痛教訓必須牢記。

管涌的搶護方法

管涌固然是嚴重險情,我們只要提高警惕,慎重對等,及時處理,是可以搶護脫險的。下面介紹1954年以來搶護管涌的有效方法:

1.在冒水孔周圍,用土袋圍成低堰。孔內填反濾料,最好是按級配先填粗砂,再填瓜米石、碎石,最後填塊石(圖2)。 圖2 這樣可以有效地制止砂粒帶出,但由於涌水,粗 砂 往往填不進去,則可先填碎石、塊石,以殺涌水之勢,再按級配填築,略高於原在地面。如附近無適用石料,可以磚渣代替。如一次末能達到制止帶砂。可以清除部分上層粗填料,再按上述級配填築直到滲水暢流,無砂粒帶出為止。反濾料填好後,仍需注意防守,如發現填料下沉,可以繼續填塊石料,直到穩定為止(見右圖)。

2.同上述方法,但不築圍堰,直接填反濾料也可。

3.如因管涌,堤防基土流失過多,導致堤身裂縫下挫,是潰口性險情,應及時予以翻築加固。

4.搶護脫險後仍應加強防守,觀測周圍的變化和滲水流量與江水消長的關系,以供汛後處理作參考。

如何施行散浸的搶護

散浸的搶護原則

以「臨河截滲,背河導滲」,降低浸潤線,穩定堤身為原則。臨水坡用透水性小的粘土做外幫,可以減少滲到堤里去的水;背水坡用透水性大的砂石或柴草做反濾,可以使已經滲到堤里的水流出,而不帶走土粒,這樣可以降低浸潤線,穩定堤身。

散浸的搶護方法

發現散浸險情後,應查明發生原因和險情程度,如堤內坡出現散浸,但坡面只有輕微的窨潮或滲出少量清水,堤身穩定,險情並無發展,可以嚴密監視,暫不處理。如堤坡滲水嚴重或發生浸水集中沖刷現象,說明險情在逐漸發展,則需加以搶護。搶護方法以導滲為主。如外灘較寬,附近有黏土可取,險情又很嚴重,則需兼用外幫防滲,內坡導滲的方法,切忌在堤內坡用粘性土料做壓浸台。 汛前消滅隱患,對防止在汛期中發生散浸、跌窩和漏洞險情,亦是一項及其重要的工作。例如荊江大堤的白蟻隱患,修防部門就專門成立了滅蟻隊進行追探、抽槽、翻築,大大減輕了汛期中的散浸,跌窩和漏洞險情。

如何施行跌窩的搶護

跌窩的搶護原則

跌窩是局部陷落,以防止水流浸蝕繼續擴大,應及時予以翻填。又因它常伴隨漏洞而發生,故宜配合漏洞險情進行處理。

跌窩的搶護方法

將荊江大堤對於跌窩搶護的經驗作為處理跌窩的參考:

1.跌窩發生在堤頂附近內坡,跌窩內沒有漏洞,將坑內鬆土清除,用好土填實還原即可(圖1)。

2.跌窩發生在堤內坡,堤外面有漏洞口,漏水直通跌窩,應配合搶堵堤外坡漏洞以止住漏水,如果必須與外堵漏源同時進行搶救時,可將跌窩內鬆土清除,回填粗砂、瓜米石、磚渣、卵石等做成倒濾井,以制止漏水帶出泥土,穩定險情(圖2)。(汛後水落應隨即翻築跌窩,窩內漏洞可追趕翻築的應予追趕翻築,再將跌窩內鬆土清除,予以回填夯實。)

3.跌窩發生在堤外高灘或外坡上,堤內並發生有漏洞的,可先在外灘上築袋土圍堰高出水面,抽干圍堰內積水,沿跌窩部分進行翻挖,找出漏源,清除隱患後,予以回填(圖3)。

4.如跌窩發生在堤身單薄、堤面較窄的堤頂上,挖填前應加做外幫,以保證開挖時的安全。開挖時應先清除隱患,有漏洞的,要先將上口堵好,再回填夯實(圖4)。

5.如跌窩發生在外坡水下部分,可用袋土、棉絮等物將跌窩填實,再加做外幫(圖5)。

如何施行內脫坡的搶護

內脫坡的搶護原則

產生內脫坡的主要原因是滲水降低了堤坡土體的抗剪強度。所以搶護原則是首先消除已滑動的堤坡中的滲水,部分恢復滑動土體的抗剪強度,使堤坡穩定。再進行還坡加固。

內脫坡的搶護方法

搶護脫坡的基本方法是開溝導滲,填塘固基,加土還坡,外幫截滲。同時結合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分別用不同方法加以處理。 在這里應當指出,有些地方採用打樁方法搶救脫坡,是不妥當的。它不但不能抵抗滑坡土體所產生的巨大推力,反而容易促使滑坡發展。因此,我們不主張用打樁方法搶救脫坡。現將幾種常用效果顯著的搶救方法列述如下:

1.透水土撐(圖1)

應用范圍:

若脫坡堤段,范圍較大,可沿脫坡堤段做若干透水性土撐。具體尺寸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種方法在1954年荊江分洪區圍堤、荊江大堤和武漢市堤防都是行之有效的。

施工方法:

①在築土撐部位,將脫坡鬆土削成斜坡後挖溝,在溝內放置濾水材料,如砂石、磚渣、蘆葦等。 ②若堤基不好,土撐坡腳要拋石或用袋土固腳,但應注意不要將溝內滲水阻塞。 ③土撐寬度要看水情、險情與取土難易而定。一般寬度5~8米,坡比1:5,撐頂高度一般在洪水位以下0.5-1.0米。 ④填土要打碎,硪實。

2.透水壓浸台(圖2)

應用范圍:

堤防斷面不足,脫坡嚴重,附近有土可取,缺乏砂石之處。

施工方法:

①做法與透水土撐相同。但在布置上透水壓浸台是全面修築,而透水土撐是分段修築。 ②見散浸節透水壓浸台的施工方法。

3.外幫

內脫坡嚴重,范圍又較廣,在堤內搶築透水壓浸台、開溝導滲等工程,需要時間。如有外灘,在搶護內坡的同時,可在外坡加做黏土外幫,以減少滲水,緩和險情,便於爭取時間,完成內坡搶護工作。

4.各種搶護方法配合運用

如內坡大范圍內滲水嚴重,同時發生漏洞、脫坡等險情,情況復雜緊急時,不能用單純的一種搶護措施來解決,應研究選擇幾種適合險情、堤情的搶救方法配合運用,同時要做到胸中有數、情況明、決心大。1954年汛期搶險經驗證明,這樣多種方法同時配合運用,都是有效而成功的。例如: 荊江大堤金拖段董家拐內脫坡特險,就是採用了開溝導滲、用土袋及散土搶築外幫防滲、填塘固基及加做土撐、在排淤固基阻止滑挫的基礎上,連接土撐加土還坡、在渾水漏洞處,做圍井填反濾料,並在外坡加長外幫等措施,安全脫險,取得了成功。 武漢市武青堤的大脫坡,就是採用了用袋土搶做外幫、在堤內坡腳水塘中用塊石拋壓固腳,或用干土擠淤、用蘆柴和砂石在內坡做導滲溝、濾水還坡。結果也完全獲得了勝利。

如何施行漏洞的搶護

漏洞的搶護原則

由於漏洞一般在迎水坡有洞口,所以搶護應以外堵為主,視情況在堤內出口用倒濾井為輔,或兩者兼施的原則。 處理漏洞絕對不能採用在漏洞出口打樁,或填土封壓的辦法。這樣做只會促使險情的擴大惡化。在堤內漏洞出口處圍井蓄水以平衡水壓,理論上固然可行,但如出口發生在堤坡下部或堤腳附近,如靠圍井蓄水平衡水壓,勢必圍井高大,一時難以築成,而且井體單薄,蓄水後倒塌,則更促使險情突然惡化。這些情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漏洞的搶護方法

1.堤外堵塞(圖1) 對漏洞的搶護,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外堵漏源。但要堵塞洞口,必須先探明洞口的位置和它的大小、多少。尋找洞口的方法可用輕浮物撒在堤外水面,這樣可以發現水面漩渦找到洞口。或潛水摸探。但為了安全,潛水摸洞人員必須用繩索系著,以免被水流吸進洞內。找到洞口後,應即堵塞。洞小的可先用鐵鍋扣住,或用棉衣、棉絮等將洞口堵住;洞口較大或周圍有幾個洞的可以用棉被張開順堤坡拖下蓋住洞口;如漏洞系漏口或陰溝,可以先用布袋裝土,任其吸進,再用木楔包以棉絮塞緊洞口,覆以棉絮。按上面方法將洞口堵住後,然後再壓土袋,澆土做外幫,高出水面。

如堤外無明顯洞口,也可以用含水量較高的粘土順坡拋填,這樣做可以減少滲水浸入。

外堵漏洞切忌亂拋塊石土袋,以免架空,增加堵塞漏洞的困難。

2.做倒濾井

在堤外堵塞的同時,堤內漏洞也要做到井。特別是漏洞發生在堤腳平地,出現渾水兼帶有粉砂、細砂之類,一時難於判明是漏洞還是管涌的情況下,更必須按搶護管涌填做倒濾井的辦法來處理。只要倒濾層保住堤身的填土不流失,險情也就能穩定下來了。

3.開巷斷截(抽槽翻築)(圖2)

開巷斷截是較徹底但也是最危險的辦法。只有在萬不得已,而且具備充分和必要的條件(如堤身面寬,堤身大,人力器材足夠等)的情況下,才能採取這個辦法。最好是能夠在水位稍退的汛隙,突擊進行,水位過高時不宜進行。施工時必須高度集中力量,加倍注意填築質量。

開巷是在堤頂挖槽,深到漏洞以下,其抽槽寬度以能適合開挖工作的最低寬度為限,尤以開深槽更要謹慎從事(圖2)。

❷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降雨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應該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在汛期,特別是暴雨期間應該進行應急調查。

(1)滑坡前緣宏觀調查。當滑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脹、地面反翹或者建築物地基出現錯裂時,應注意詳細查看滑坡整體的變形拉裂情況,並應向當地主管部門報告異常情況,請具有滑坡知識的專業人員到現場進一步察看。

汛前應開展房屋周邊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隱患(海南三亞,2005)

❸ 汛期應注意哪些安全

明確要求各縣(市)區要堅持以預防為主、以監測預報為主、以災前避讓為主的「三為主」方針,認真執行「四項制度、三項措施」:
一是層層落實負責制度。各級政府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層層分解落實監測和防治工作責任制,逐一將監測責任落實到鄉、村、點、戶、人,嚴格實行「四包三落實」,即縣(區)領導包鄉、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黨員包群眾和落實轉移路線地點、落實報警人員及信號、落實避險場地,確保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位。
二是嚴格汛期值班制度。各縣(市)區要堅決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實行領導帶班和專人值班。各縣(市)區主要領導和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以及應急處置人員必須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切實安排好節假日應急處置工作,確保足夠的應急力量,以保證能夠隨時啟動應急預案。
三是強化險情巡查制度。各縣(市)區要加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巡查力度。對已經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切實加強監測,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處於臨災狀態時,應進入臨災應急期,要立即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採取緊急防災避險措施,將有關人員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帶,避免人員傷亡。要加強對人口密集區域、在建工程、礦山作業區域、公路鐵路沿線、中小學學校校舍、村莊、旅遊景區景點和陡坡下、溝口處的居民點等巡查,一經發現新的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制定切實有效的防災措施及預案,及時發放「兩卡一書」,並督促相關部門落實防災責任制、監測預警和防治措施,盡最大努力減少因各類工程建設活動誘發地質災害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是落實災情速報制度。各級各部門要將監測、值班人員電話及時上報市政府辦公廳及相關部門,保證聯絡人員明確,信息渠道暢通,災情報送及時准確。地質災害發生後,各縣(市)區政府、國土資源部門要按地質災害速報的規定,務必第一時間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情況,並按照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立即組織搶險救災。
五是完善災害防治措施。各縣(市)區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簡易觀測措施、災前報警措施、緊急避讓措施,對防災預案確定的隱患點、危險點,要及時布置和落實隱患點的觀測工作,保證每一個隱患點都有專人負責監測,有專門防災措施,並認真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劃定警戒區域,樹立警示牌,實行預警動態監測,設置臨災預警信號,明確撤離路線。要加強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建立和完善監測預警措施,做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
六是健全群測群防網路。各縣(市)區政府要堅持專群結合、社會參與、優勢互補的原則,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網路體系,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機制,依靠科技、依靠全社會力量,拓展新時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增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效能。要動員和依靠廣大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充分發揮群眾識災、報災、避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群測群防的能力。
七是加強預警預報工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注意接收氣象部門的「等級預報」結果,及時收集汛期降雨趨勢預測資料,組織專業技術力量結合區域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特徵,分析和預測地質災害險情動態和災害發展趨勢,規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程序,健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機制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體系,進一步提高預報預警水平。
八是重點保證防治經費。各縣(市)區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規定及時撥付充足的財政資金,專項用於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工程治理等工作,並確保群測群防人員工作經費發放足額到位。對因經費不到位,導致災害隱患點無監測人員或監測不到位的,將由紀檢監察部門依法依規追究有關責任。

❹ 防汛救災小常識:災後安全應該注意什麼

災區用電行為必須服從統一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私拉亂接,嚴禁不規范用電行為內。
抗災容救災期間,所有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需按照公安、交警、海事部門和災區救災期間的相關要求服從管理,確保災區交通秩序規范有序。災區內所有經洪水浸泡或建在浸泡過的地基上的房屋,必須經檢測評估,確認無安全隱患方可使用,未經檢測評估或檢測評估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使用。群眾盡量少到土坎、陡坡、山腳等區域活動,發現土石松動、土石滑落、土地開裂等異常情形,必須及時轉移至安全地點。
不買賣、不食用腐敗變質的糧食或食品,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飲用生水,不服用浸泡過的葯品。同時,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以防「病從口入」。注重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嚴防蚊蟲叮咬,注意蛇鼠等危險動物,嚴防疫情發生。注意周邊環境及生產勞作行為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煙花爆竹、燃氣、燃油等易燃易爆和危險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妥善處置廢棄物品,加強經營安全管理,嚴防出現任何安全事故。

❺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

汛期安全教育材料
1. 汛期氣候多變、突變、常會出現打雷閃電、大暴雨、內冰雹、龍卷容風等災害性天氣。
2. 汛期易發生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發等自然災害。
3. 要經常收聽天氣預報,密切注視天氣變化,了解掌握災情預報預測,做好防洪自護。要認真學習有關汛期防災抗災的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4. 不到易發生山洪(河溪邊、沙灘,低窪處)區域遊玩逗留。
5. 不到易發生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險區域或危房裡活動停留。
6. 不到溪、河、池塘、水庫等水域戲水、遊玩。
7. 需過溪河要找橋梁通過。不要涉水過抗、過溪、過河,更不要冒險搶渡溪河。
8. 不到小溪、河流等水域捕魚玩耍。
9. 遇到災害性天氣盡量不外出,已出門在外的要尋找安全的地帶避災自護。
10. 要熟記學校應急信號,應急轉移路線和地點,需緊急轉移時,要聽從學校統一指揮,及時有序地安全轉移。
11. 途中遇險時,不必驚惶失錯,應迅速進行避險自救或尋找求助求救的辦法,不能冒險行事。

❻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有哪些

1、避免在低窪地帶、山體滑坡危險區域活動。每年夏初要對房前房後進行檢查,留心附近得地質變化。

2、熟悉周圍壞境,自備必要的防水、排水設施,如,帆布、編織袋、沙石、木板等。注意收聽當地氣象防汛部門的預報,特別是人群密集區要及時做好人員疏散的工作。

3、要制定健全的防洪防汛機制。

暴雨來臨時要注意:

1、關閉門窗,防止雨水撲入屋裡,一旦進水關閉電源、煤氣等設備。

2、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3、不要走地下通道或者高架橋下面的通道。


(6)防汛安全及地質災害避險常識擴展閱讀:

汛期來臨時需要做的工作:

1、掌握水情及天氣情況:及時發布有關洪水的氣溫、風、降水、冰雪、水位、潮位、流量等氣象水文情況,預報可能產生的洪峰、增水、洪量等水情,必要時下達警報。

2、調度洪水:依據水情和工程情況,以及防汛調度方案,運用已建的各種防洪工程,進行防洪調度。在需要運用分洪、蓄洪、滯洪措施時,及時果斷作出決定,下達命令,按時、按量分洪、蓄洪。

3、工程守護:組織防汛人員,不間斷地巡查和防守堤、壩、涵閘等工程,及時發現險情,分析原因,正確判斷,擬定搶護方案,組織搶護。警戒水位以下,一般由專業人員防守,超出警戒水位,組織防汛人員防守。

4、應急措施:遇有超標准洪水,在人力不能抗禦時,應請示上級同意,按批準的緊急措施方案和規定的程序,及時執行臨時扒口等分洪緊急措施,以盡量減少損失,避免人員死亡。對淹沒區或可能被淹區內居民,進行轉移安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汛

❼ 防汛救災抗洪小常識有哪些

防汛救災抗洪小常識包括:汛期出行前要做的必要准備、洪水來臨前可做的准備、洪水來臨時的相應做法、發生洪水時,城市的危險地帶、發生洪水時,農村的危險地帶,等等

一、汛期出行前要做的必要准備

1、收聽收看天氣預報、預警信號根據信息提示調整工作、學習及外出計劃,採取有準備的應對措施。

2、雨天駕車出行收聽交通台路況,降雨信息,提前繞開積水區域。

二、洪水來臨前可做的准備

1、備足夠幾天食用的食物、飲用水及日用品。

2、收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適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裝置以備急需。

3、准備通訊工具。

4、關閉家裡電源、煤氣,千萬別戀財,盡快撤離到安全位置,以免被洪水圍困。

三、洪水來臨時的相應做法

1、若處於山區地帶,聽到洪水警報或發現洪水來了,立即撤離溪床和低地。

2、落入水中盡可能尋找救生漂浮物,盡可能保留身體能量,沉著冷靜,等待救援。

3、被洪水包圍時,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板等作水上轉移。

4、洪水來得太快,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暫時避險,等待救援。不要單身游水轉移。

5、有通訊條件的,可向當地政府和防汛部門報告洪水態勢和受災情況,尋求救援;無通訊條件的,可製造煙火或揮動顏色鮮艷衣物或呼喊等方式呼救。

6、洪水洶涌時切記不可下水。原因在於此時水中除了危險的漩渦、暗流外,還有上游沖下來的漂流物、倒塌的電線桿都易造成碰撞或觸電。

四、發生洪水時,城市的危險地帶

1、危房及危房周圍;

2、危牆及高牆旁;

3、洪水淹沒的下水道;

4、馬路兩邊的下水井及窨井;

5、電線桿、高壓線塔周圍;

6、化工廠、儲藏危險物品的倉庫。

五、發生洪水時,農村的危險地帶

農村地勢開闊,洪水會長驅直入,房屋易倒塌,民眾更易受到侵害。在農村常見危險地帶有:河床、水庫及渠道、涵洞;行洪區、圍墾區;危房中、危房上、危房下;電線桿、高壓電線塔下。

❽ 防災減災小常識:暴雨洪澇來臨,如何避險

2、洪水來臨時,應遠離哪些危險地帶? 要遠離城市中的以下地帶:危房裡及危房周圍;危牆及高牆旁;洪水淹沒的下水道;馬路兩邊的下水井及窨井;電線桿及高壓線塔周圍;化工廠及貯藏危險品的倉庫。 在農村,洪水中常見的危險地帶有:河床、水庫及渠道、涵洞;行洪區、圍墾區;危房中、危房上、危牆下;電線桿、高壓線塔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