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地質災害
❶ 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工程建設
7.4.1 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建設
完成長江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預報示範網路系統建設。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對庫區60處以上的地質災害點建立自動監測網路,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和GPS控制網、基準網,為編制與實施防災減災預案提供決策支撐。通過該監測預報示範區的建設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路的建立提供最直接的經驗。
7.4.2 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工程建設
(1)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南通和鹽城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興和湖州地區,面積近5萬km2。
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原有監測網路的基礎上,按統一的規劃、統一的標准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網。建立和完善基岩標、分層標組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監測設施;調整、優化和補充地下水動態分層監測孔;開展全球定位系統(GPS)、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和激光雷達(LI-DAR)技術應用試驗研究,使地面沉降監測更加合理和有效。
(2)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
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平原和山東魯西北平原,總面積5萬多km2。
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分層監測網路,建立統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逐步完善分層標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監測設施。開展全球定位系統(GPS)、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和激光雷達(LI-DAR)技術應用試驗研究,使地面沉降監測更加合理和有效。
7.4.3 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建設
建立遼寧撫順煤礦、黑龍江七台河煤礦、山西太原西山煤礦、貴州開陽磷礦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通過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的建設,探索總結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的工作程序和相應的技術方法,為我國採取快捷、經濟的監測辦法,初步解決礦山地質災害對當地經濟建設造成的威脅提供技術准備,為實施礦山環境恢復工程提供基礎依據。
❷ 杭州市蕭山區境內發生過哪些類似的小型地質災害
杭州軟土分布廣,厚度大,典型的地質災害是軟土地面沉降、塌陷,山區存在小型滑坡和崩塌災害隱患。建議找杭州市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看一下
❸ 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探討
趙建明1唐小明2
(1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浙江省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開展較晚,目前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的主要監測項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作者根據多年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監測經驗,系統分析了國內外滑坡、崩塌監測工作的現狀,為浙江省進一步開展以滑坡、崩塌為主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監測方法探討
浙江省是全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近年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大,地質災害的發生次數明顯增多,分布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我省四大災害之一。地質災害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
我省最為突出的、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除地面沉降屬緩變性地質災害外,其他均屬突發性地質災害。根據已完成調查與區劃的45個縣(市)統計,全省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點5480處,其中滑坡3513處,佔64%,崩塌1511處,佔28%,泥石流、地面塌陷456處,佔8%。全省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為13.4萬人,潛在財產損失20.6億元。
地質災害監測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與內容,其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監測儀器或監測手段對已知的地質災害體進行形變、位移、地下水動態、應力狀態等特徵進行測量,分析、了解地質災害體的變形位移狀態及趨勢,為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以及預報預警提供定量的數據。
1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我省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開展較晚,目前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的主要監測項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具體項目見表1。
長期以來,我省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仍然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專業監測開展較晚,應用范圍有限、監測手段偏少,監測網路尚需完善。我省滑坡崩塌的專業監測工作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實施單位以高校為主,地勘單位介入較晚;監測對象以高速公路、治理後滑坡為主,未治理點的監測較少;監測方法以常規的絕對位移、相對位移、地下水水位以及雨量監測為主,應力監測、推力監測、地聲監測等尚未應用;既有地表位移監測,也有深部位移監測,但是兩者配合程度偏低。但是,通過幾年的實踐,我省在滑坡崩塌監測工作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且培養了一批專業監測技術人員,為我省開展系統的專業監測奠定了基礎。
表1浙江省滑坡崩塌監測項目基本情況表
2國內外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2.1滑坡崩塌監測的主要方法
滑坡崩塌監測儀器的設計目的概括起來主要有3個。第一是直接獲取滑坡崩塌體的變形特徵,包括地下變形、地表變形兩類;第二是間接獲取滑坡崩塌體的變形特徵,如地下水位、孔隙水壓、泉水量、地音、應力等測量,第三是滑坡崩塌相關因素監測,如降雨、地表水流量等。目前國內應用的主要監測方法可以歸納為:絕對位移監測、相對位移監測、聲發射監測、應力監測、地下水監測、地表水監測、地震監測、人類相關活動監測、宏觀地質調查監測。
2.2國外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國外滑坡監測的研究與實踐走過了較長的過程,無論在感測器、數據傳輸與共享以及預測預報等領域均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處在一個較成熟的水平。其中美國、日本、義大利、瑞士、法國等發達國家的研究程度最高。滑坡監測已經由過去的人工用皮尺等簡易測量發展到儀器儀表監測,並逐步實現自動化、高精度、實時性的遙測系統。其中近年來最主要的進展在數據傳輸網路方面。圖1為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為監測連接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的50號公路兩側的多處滑坡設計並實現的活動滑坡實時監測系統(Real-Time Monitoring of active land-slides)。
近十年來,滑坡監測研究的一個熱點是時間域反射測試技術(TDR)的應用,它由美國的研究人員最早運用,目前已發展為一種成熟的滑坡監測技術。TDR技術因成本低、不易損壞、安裝簡易、觀測簡便、經濟實用、全孔連續測量、量程大等特點而得到廣泛的關注。
同時,監測系統與預警系統(Alarm system)的銜接也是目前國外研究的熱點,現階段國外較新的監測手段與技術包括 GPS監測、高解析度遙感監測、三維掃描測量監測等。同時,大量被利用的還有多種傳統的監測技術與方法,如全站儀為主要設備的位移測量、地下水位監測、降雨量監測、應力監測等。總之,縱觀國外地質災害監測的現狀,主要有以下特徵:
(1)新技術、新方法的大量使用與日趨成熟,其中主要是實時監測與數據傳輸,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這一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
圖1滑坡實時監測網路結構
(2)監測的重點仍然以對交通、城鎮以及重要設施構成威脅的滑坡為主,如美國地質勘探局對加利福尼亞州50號公路滑坡體的監測、法國對 Séchilienne滑坡的監測、日本對岡山市Taguchi滑坡的監測等。目前還未見對小規模滑坡監測方法、監測技術的詳細報道。
(3)監測效果較好。由於實現了實時監測,監測數據能夠及時傳輸以供技術人員分析之用,所以在地質災害的監測效果方面有較好的表現。
2.3國內滑坡崩塌監測現狀
國內的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雖然起步稍晚,但是發展的水平與國外相近。以往的專業監測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電等重要設施領域,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國家基礎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逐漸得以推廣。
「九五」及「十五」期間開展了以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技術方法研究》、《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監測新技術開發》項目為代表的地質災害監測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製適用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的新技術,實現低成本、高精度、自動化、快速、遙測和實時監測」。目前這一批項目已經完成並通過驗收,或即將提交驗收。香港與台灣地區是我國山地地質災害最發育的地區,港台學者在山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的調查與研究深度也較高。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署通過建立一個覆蓋范圍廣闊的自動雨量計網路,為山泥傾瀉(即滑坡)警報系統的運作提供即時的雨量數據(圖2)。
該網路於1984年設立,現有86個雨量計分布全港各處。資料記錄、控制及處理系統可從設立的86個雨量計及另外24個由香港天文台運作的雨量計接收數據,根據雨量特徵及地質災害敏感分析在全港發布預警信息。台灣地區通過社區預警來提高山地災害的防災能力。三峽庫區是我國較早開展系統化地質災害監測的地區。到目前為止,除對危害程度較大的地質災害,如鏈子崖危岩、黃臘石滑坡等進行專業監測外,對其餘數以千計的地質災害點仍然以群測群防為主要監測手段。從我國一些比較典型的地質災害成功預報的實例來看,群測群防仍然是最為有效的監測措施,這一方面反映群測群防的必要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又說明專業監測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圖2香港地區的雨量監測與預報(右圖黑點為雨量站位置)
概括而言,我國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監測現狀的基本特徵為:
(1)監測技術的研究的研製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儀器的穩定性與使用年限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一些較先進的監測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取得顯著的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的速度慢、周期長;
(3)突發性地質的監測工作一般仍採用群測群防為主,群專結合的模式。
3 浙江省地質災害監測建議
在調研基礎上,對近階段開展我省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3.1堅持走「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治道路
群專結合、群測群防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在三峽地區,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重要滑坡崩塌點的監測,但是對規模小、數量多、危害面廣的小規模滑坡崩塌點,仍然採取群測群防為主的措施,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現查明各類災害點5000餘處,其中絕大多數以中、小型為主,尤以小型居多。對如此眾多的地質災害,必須加強群測群防網路建設。
3.2積極開展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
對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災情嚴重和規模較大的地質災害點;或者對集鎮、村莊、工礦和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一般威脅人員較多);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和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點應開展專業監測工作。
地質災害監測點建設,對尚未治理的滑坡可了解和掌握滑坡的演變過程,直接得到滑坡變形的位置、規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及時捕捉滑坡災害的特徵信息,為滑坡的正確分析評價、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資料和科學依據;對已進行治理的滑坡,又是檢驗滑坡分析評價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因此,專業監測是滑坡調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預測預報信息獲取的一種有效手段。
3.3加強地質災害規律性研究,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
在尚不具備准確逐點監測預報的情況下,加強區域趨勢預報是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的重要手段。趨勢預報的基礎是規律研究,包括災害類型、成災機理、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等。香港地區山泥傾瀉預測業務開展以來,共發布警報13次,其中1次誤報,另有2次漏報,結果較為滿意。
目前在全省25個重點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基礎上,研製了 SPV-ANN/GIS突發性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開展了浙江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工作的試運行。隨著全省45個重點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完成,對這些資料的深入開發與利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系統是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要與浙江省水文勘查局、省氣象台密切合作,開展我省不同區域(小流域、地質單元或地質災害防治區)、不同災害類型的臨界降雨量研究,逐步提高地質預報(警)水平。
3.4密切注意國內外動態,逐步開展儀器研發
目前國家、國土資源部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都對低成本簡易監測儀器的研發十分關注,並鼓勵各省、各科研、生產單位開展這類儀器的研製與開發。我們將密切關注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動態,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儀器生產廠家的聯系,在條件成熟時開展簡易監測儀器的開發與研製。
首先,力爭將我省列為由中國環境監測院負責實施的《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參與和試點省份,以建立適合我省地質災害監測的指標體系。同時密切關注我省正在進行滑坡監測的項目實施情況,如中國地質大學在我省重要示範地質災害點布置的裂縫監測儀器,如通過實踐證明監測手段有效、監測效果可靠,可與中國計量學院、浙江溫嶺南光地質儀器廠合作,在充分調研已有儀器的原理、性能、優劣勢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其量程,增加自動測量與數據傳輸的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良與創新,達到較好的簡易監測效果。
❹ 地質災害發生前都有一個短暫的漸進性變化過程
地質災害發生前總會有一些以漸進性變化為特徵的異常現象,即所謂「前兆」。例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發生前會出現地面變形、沉降,地下水位、水質的異常。這些前兆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相似之處,只不過前兆呈現的地段有限,大多集中在災點附近,且變化的速率較快而已。
通過上述關於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兩者關系的討論,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在因果關繫上存在著「多因單果」、「單因多果」的現象。前者是說某一種地質環境問題(現象)可以有多種成因;後者是說某一種地質作用或人為活動可以引發多種不同的地質環境問題。除此之外,一種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又有可能為另一種問題的發生創造條件,即存在著「因果長鏈」。地質災害與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之間的相互影響,充分體現了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因此,環境地質工作要格外重視地質背景及其地段性差異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既要做到全面充分的揭示岩土、水等時空結構的特徵,又要結合成因機理,對已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地點作出全面的綜合判斷。那種脫離地質背景和成因分析的災害現狀調查或者僅僅圍繞某一特定地質環境問題而開展的調查評價應盡量避免。
(2)地質環境系統是自然-人工復合系統,許多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都與人為活動有著緊密聯系,由於未來人為活動的方式、強度在許多情況下,是難以准確把握的,尤其在中小尺度上超前作出判斷幾乎是不可實現的,所以,人為活動信息的不充分往往是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面臨的難題。對此,環境地質工作指導思想應有所改變。
首先,要弄清環境地質工作的社會職能,其職責是為政府決策提供有關環境地質正、反兩方面的論證依據,環境地質工作者既不能越俎代庖視自己為決策者,又不能始終站在後台扮演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在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地質工作與城市建設、規劃是一個相互緊密配合的過程。一方面環境地質工作者要向規劃、建設部門提供有關地質環境的基礎背景資料;另一方面又要針對規劃、建設方案可能遇到的地質環境問題風險作出論斷。也就是說要改變環境地質部門只提供基礎資料,規劃部門獨家制訂規劃的做法。規劃是個多學科綜合,多方利益權衡,城市多功能合理配置的運籌過程,只強調城市經濟功能和美學價值,忽視人與地質環境的正、負關系是導致城市地質環境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反之,不考慮未來人為活動的方式,只分析地質背景強調地質環境脆弱的一面,單方面提出適宜或不適宜的結論也是不妥的。
其次,要注意地質環境系統是不斷演化的,人為活動可以破壞環境,也可以改善環境。因此,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環境地質工作與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的制定也必然要適時到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還在發育中的地質作用和過程(包括人為的)的時空關聯關系要及時捕捉、分析,尤其要注意對人為活動方式、施加地點、作用強度等資料的收集。那種以地質背景現狀調查為主,不考慮地質環境問題與人為活動對應關系的調查成果,不僅不能全面了解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而且對現狀和未來可能施加的人為活動的合理性也難以作出科學的論斷。總之,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提出風險評估和應對的建議是環境地質工作者長期的任務,換句話說,環境地質調查評價不是一次性、一勞永逸的工作。
(3)地質環境系統演化規律的科學探索任重而道遠。有些理論用於解決現實的環境地質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有關地質災害(突發性的地質環境問題)發生時間、地點、規模的准確預測、預報目前還難以實現。在這方面目前切合實際的辦法就是重視突發前各種「前兆」的捕捉和綜合分析。相關的工作有兩點:一是盡可能多地收集已有災害點的「前兆」資料,包括岩土變形、水位、水質和地表景觀變化的數據和形態描述,結合地質的和人為活動條件,對它們的運動頻率、變化速率、趨勢及各狀態指標的關聯過程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出不同條件下突變出現的時機和主要特徵,從中提取有助於推斷災害發生時間、地點、規模的規律性認識;二是對潛在的或有可能近期發生的災害點加強監測,特別是對規模較大,後果嚴重的且處於漸變階段的災害點,應加密監測點,縮短監測時間間隔,增加監測內容,並快速進行數據處理和相應的專家會商。實踐表明,在地質災害預測理論和預測方法還不完善的今天,上述工作對於防災減災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❺ 地質災害搬遷後享受不了杭州住房補貼嗎
地址咋還半年後享受不了杭州住房補貼嗎這個好像不是吧這個我覺得可能是根據杭州那邊的一個相關的政策來的
❻ 誰有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含圖)
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失誤規劃他的圖紙,你可以在圖書館或者是網路文件里可以找到。
❼ 杭州 歷史上有什麼會死人的自然災害嗎比如像;地震 台風 水災 海嘯什麼的!
1988年強台風登陸杭州,杭州市內進水、房屋倒塌、電力交通中斷,西湖周圍及白內堤蘇堤上90%的大樹容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嚴重破壞。這次台風直接經濟損失達7億多元.
從那以後,只要預報台風影響,杭州市都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主要是設立等級預案;提前為樹木.廣告架等加固,排查危房,排查各方面的隱患.
❽ 近三十年的地質災害
三十年前,交通工具很單調,市民出門一般騎自行車或坐公交車。市內計程車僅強生一家,幾百輛車分布全市,不僅很難叫到,而且價格不菲,一般老百姓乘不起。大客車很少,根本沒有空調大客車,私人轎車更少,要搬場運送大件物品傢具等,全靠自行車、黃魚車、還有三輪摩托車。再有就是二噸、三噸、五噸的運輸卡車,加上蓬布載人,卸下蓬布載貨。坐公交的酸甜苦辣那年代的上海人都有親身體會,說來會讓外地人瞠目。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時段,車站上站滿候車人,那時還有可乘百來人的「巨龍」車,車到站點「刷」一下全擁上,下車的人還未下完,上車的人沖鋒一樣擠上車,鞋擠掉,背包拉斷帶子,鈕扣擠掉是常事,體弱多病者一輛擠不上要等上三、四輛車才能乘上車,乘上車的人象沙丁魚罐頭一樣,舉手抬足十分艱難,稍不留神踏痛別人腳,這下可好了,一場「吵相罵」如洪水決堤,甚至發展到動手。家住浦東的天不亮就出門,坐車到輪渡點,擺渡到浦西,還要換乘公交車,逢到刮風下雨或者下雪,真是叫苦不迭,得一早起來,到工廠往往已是午餐時間,可想而知當時的交通狀況多麼糟糕。那年代市內道路又彎又窄,僅淮海路、延安東路、肇嘉浜路等屈指可數的幾條道路整齊寬敞些。一般都是二車道,很少有四車道。而去市郊的道路更窄。許多道路無交通標志,無紅綠燈設施,亦無車道線,十分混亂。那年代工廠運輸卡車工作效率極低,一天出二次車已不錯了。去浦東僅有打浦橋一條隧道,黃浦江上無大橋,來往車輛都靠輪渡。那時不僅道路交通狀況差,管理落後,人們的文明交通意識也較差。卡車、機動車、自行車、行人,還有手扶拖拉機,都混雜在一條道路上,事故不斷,經常阻塞。落後的交通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三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車還有電動車、燃氣助動車,還有日益增多的自備轎車、公交車輛,公交車全裝上空調,冬暖夏涼。線路從原來只有幾十條猛增到近千條,遍及全市各區域,去大賣場超市也有空調車接送,再也見不到爭先恐後擠公交車的混雜現象,也聽不到吵罵聲,一派文明和諧的景象。出外旅遊,可坐舒適的高檔豪華大客車。十一條軌道交通四通八達,快捷便利,直達市郊各區域。如今上下班出行,有多種選擇。磁懸浮列車更是迅捷直達機場。如今,市內主要交通要道呈現二十一世紀現代風貌,呈立體型、全方位。延安路、西藏路、中山環路、肇嘉浜路,從原來四車道拓寬為八車道、十車道;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劃分清楚;紅綠燈電子路標等交通設施齊全,攝像監控全方位掌握交通動態,文明交通意識深入人心,沿路綠地成陰。特別是延安路可稱道路典範,除了地面有開闊的車道,上面還有高架道路,往東穿越到浦東。從虹橋機場開上延安路高架直駛向外灘,再穿過地下隧道到浦東世紀大道、陸家嘴金融中心,一路上可盡情飽覽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雄偉景象,如是夜晚更可領略燈火璀璨的不夜城風采。美麗的黃浦江分割浦東、浦西,楊浦、南浦、徐浦、奉浦、盧浦等五座大橋象彩虹一樣將浦東、浦西緊密聯結在一起。內環、中環、外環,加上延安高架、東西南北高架,從中貫通,使全市交通暢通無阻。沿江、蘇滬、滬杭、滬寧等高速公路和204、312、318、320等國道,加上新建的杭州灣大橋,使上海方便了與長三角地區、與華東地區乃至與全國各省、市的聯系與交往。從上述三十年來上海交通進步的小小側面,我們能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我深感自豪和幸福。
❾ 杭州發生過哪些地理災害
1.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野外調查,杭州市老城區已發現30處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西湖風景名勝區等六個老城區,其中西湖風景名勝區地質災害點11處,西湖區5處,濱江區5處,江干區4處,上城區4處,拱墅區1處,下城區未發現地質災害點。從地理分布情況看,上述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區,尚未發現有地質災害的發生。 這30處地質災害中,現狀地質災害22處,潛在地質災害8處。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均屬突發性地質災害。它們分別占杭州市老城區地質災害總數的40%、30%、27%、3%。地質災害共造成4人死亡和約7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並仍對241人和約1200萬元資產構成潛在威脅。 (1)滑坡 滑坡是老城區主要地質災害之一。截止2002年底,共發現滑坡(含滑坡隱患)12處,除拱墅區半山鎮老虎山採石場滑坡規模達到中型外,其餘皆為小型,類型以殘坡積土質滑坡為主,岩質滑坡次之,主要分布於易風化岩層出露地區。滑坡共造成3人死亡,53萬元的經濟損失,分別占老城區現狀損失總數的75%和76%,並仍對122人及367萬元資產構成威脅,分別占老城區潛在損失總數的51%和31%。 (2)崩塌 崩塌是老城區另一主要災種之一,主要分布於公路沿線、礦山、建房等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坡地段,以岩質崩塌為主。目前,老城區共發現崩塌(含崩塌隱患)8處,規模均屬小型。現狀損失較輕微,但潛在危害較大,共對103人及810萬元資產構成嚴重威脅。 (3)地面塌陷 老城區地面塌陷主要為覆蓋型岩溶地面塌陷,共發現8處,分布於西湖周邊隱伏的碳酸鹽岩分布區。人為不合理的超采、強采或無序開采岩溶水是引發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目前,岩溶地面塌陷已基本停止。地面塌陷造成的現狀損失較輕,共造成1人死亡,15萬元經濟損失。 (4)泥石流 泥石流是老城區所有地質災害中造成危害最小的災種,僅發現1處,即西湖區龍塢鎮龍門坎村葛家裡泥石流,該泥石流發生於1974年9月,毀土房1間,造成約0.2萬元資產損失,現植被已恢復,至今未再發生,但由於溝口仍有4戶16人居住,遇暴雨或連續降雨應引起重視。 2.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增多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已發現的現狀和潛在災害點,在一定的觸發條件下有可能成災; (2)丘陵山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脆弱,具備發生地質災害的條件; (3)工程地質災害有增加的趨勢。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特別是交通、水利、城鎮建設的加劇,工程建設引發的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面不均勻沉陷等問題將越來越多,濱江區、古盪鎮、蔣村鄉等地由軟土基等引發建築物傾斜等問題也將會越來越多; (4)城市地質災害有增多的趨勢。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高層建築和地下空間的開發,所引發的地下涌水、涌沙、地面沉降等城市地質災害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