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地質局局長
①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領導簡介
男,漢族,1955年12月生,甘肅慶陽人,陸軍參謀學院軍事理論專業畢業,大學學歷,1974年7月加
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2月在甘肅省慶陽地區毛紡織廠參加工作。1972.12—1983.05陸軍四十七軍服役,歷任戰士、文書、保密員、副政治指導員、正連職參謀;1983.05—1990.05,蘭州軍區司令部工作,歷任副營職秘書,檔案館副團職副館長、副團職參謀、正團職參謀;1990.05—1998.02,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裝備部隊務處處長、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裝備部副部長兼隊務處處長;1998.02—2002.09,蘭州軍區司令部軍務部副部長;2002.09—2003.10,青海省軍區副參謀長兼西寧軍分區司令員;2003.10—2004.11,青海省西寧警備區司令員;2004.11—2008.12,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正師級)。2008年12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書記、副局長。 男,漢族,1956年6月生,陝西臨潼人,大學學歷,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2月參加工作
,高級工程師。1977.01—1987.05,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測繪隊任供應科副科長、科長;1987.05—1990.06,省地礦局測繪隊副隊長;1990.06—1992.03,省地礦局物供總站副主任;1992.03—1999.03,省地礦局物供總站主任兼黨總支書記;1999.03—2000.08,省地勘局局長助理、地質工程總公司總經理。2000年8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男,漢族,1963年3月生,甘肅涇川人,大學學歷,198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
加工作,高級政工師。1983.07—1985.0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物性測定員;1985.03—1990.04,省地礦局物探隊勞人科副科長、科長;1990.04—1994.05,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工會主席;1994.05—1996.12,省地礦局區調隊黨委書記;1996.12—1997.12省地礦局區調隊隊長兼黨委書記;1998.01—2000.06,省地勘局蘭州地勘院院長兼黨委書;2000.06—2001.01,省地勘局機構改革辦公室主任、人事處處長;2001年2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男,漢族,1954年12月生,河南南樂人,大學學歷,197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9月參加工
作,高級 經濟師。1969.09—1976.07,先後任甘肅省酒泉縣造紙廠工段長、勞資、統計及管理幹事;1976.07—1979.09,酒泉縣計劃委員會統計組長;1979.09—1981.05,省地礦局水文一隊綜合統計;1981.05—2003.06,先後任省地礦局計劃財務處綜合統計、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綜合計劃處副處長、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資產處處長 ;2003.06—2004.06,省地礦局局長助理兼局副總會計師、財務資產處處長;2004年6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女,漢族,1962年8月出生,陝西韓城人,大學學歷,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9月
參加工作 ,經濟師。1980.09—1989.11,甘肅省紡織機械廠先後任勞資科、組織科、黨委辦公室幹事;1989.11—1992.02,甘肅省服裝職工大學辦公室、學生科幹事;1992.02—1993.05,甘肅省計劃委員會人事處科員、副主任科員;93.05—2004.03,甘肅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人事處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2004.03—2006.09,甘肅省經濟委員會人事處處長;2006年9月,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委員。 男,漢族,1956年10月生,甘肅酒泉人,大學學歷,1978年8月加入中國
共產黨,1974年5月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1974.05—1975.11,甘肅武威縣新華公社插隊;1975.11—1988.03,蘭州三毛廠工作、任產品設計員;1988.03—1993.02,甘肅輕紡廳紡織處助工;1993.02—1996.11,甘肅省紡織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黨委書記;1996.11—1999.07,蘭州棉紡織印染廠黨委委員、廠長;1999.07—2007.08月,甘肅省委組織部招待所所長黨總支書記、辦公室副主任(正處級)、幹部三處副處長(正處級);2007.08—2009.05,甘肅省委組織部幹部監督處處長;2009年5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男, 漢 族,1955年6月生,甘肅隴西人,大學學歷,197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5月參加工作,高級工程師。1975.09—1977.09, 甘肅省隴西縣渭河鄉灘兒隊生產隊長;1977.09
—1978.03,空軍34修造廠工人;1978.03—1982.01,武漢測繪學院航測與遙感專業學生;1982.01—1983.12,甘肅省測繪局第二測繪隊作業員、組長;1983.12—1984.11,甘肅省測繪局第二測繪隊生產技術科副科長;1984.11—1991.03,甘肅省測繪局第一測繪隊副隊長;1991.11—1995.12,甘肅省測繪局生產技術處處長;1995.12—1998.04,甘肅省測繪局黨委委員、副局長(1996.05起兼甘肅省第一測繪大隊隊長);1998.04—2001.11, 甘肅省測繪局黨委委員、局長;2001.11—2010.03,甘肅省測繪局黨委書記、局長;2010年3月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巡視員。 男,漢族,1957年3月生,甘肅景泰人,大學學歷,1986年8月入黨,1
980年12參加工作。1980.12—1984.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技術員;1984.12—1986.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分隊長;1986.12—1987.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工會副主席;1987.12—1993.1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物資供應科科長;1994.01—1994.08,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隊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1994.08—1998.02,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工會主席;1998.02—1999.06,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主持行政工作),工會主席;1999.06—2000.11,甘肅省地礦局物探隊隊長;2000.11—2007.02,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黨委書記;2003.10—2005.05,兼任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黨委委員;2005.05—2005.06,兼任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黨委委員;2007.02—2007.06,不再任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黨委書記、院長,調局機關工作;2007.06—2009.08,甘肅省地礦局政治部主任、組織處處長;2009年8月,任甘肅省地礦局副巡視員。 男,漢族,1963年1月出生,甘肅山丹人,博士學歷。199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2.08—1986.11 甘肅省地礦局地質六隊填圖組長;1986.11—1993.10 甘肅省地
礦局地質科學研究所填圖組長、副技術負責、分隊長兼技術負責;1993.10—1996.06 中國地質大學地礦系碩士研究生學習,獲碩士學位;1996.06—1998.09 甘肅省地礦局地質科學研究所科辦主任;1998.09—2000.03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主任科員;2000.03—2000.11 甘肅省地礦局地調院總工程師;2000.11—2001.01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處長;2001.01—2004.08 甘肅省地礦局地礦科技處處長兼地礦科技信息中心主任;2004.12—2007.02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07.02—2009.07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地礦科技處處長、信息中心主任、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09.07—2010.09 甘肅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兼地礦科技處處長、秦祁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董事;2010.09任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巡視員。
②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③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後工作問題
艱苦肯定艱苦,但是地大的男生,尤其是四大學院的很好找工作,工資高出其他版重點高校 需要經常權出野外,20來天不能洗澡那種 但是熬出來了就發達了啊 我個人覺得,不要因為艱苦問題退卻,做什麼工作都不容易
④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主席團多久換屆
學校的校團委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的部長(相當於主席),校社團聯主席團,校學生會回的主席團都是每答年換一屆。學院的也差不多。 校團委組織部,宣傳部的是在每年暑假前的那學期末,社團聯的是每年十一月初,校學生會的也是每年十一月左右。只要自己能力不是太差,演講能力強點,然後就是確定自己在大三後還肯花時間干學生工作,競選一般不是太大問題的。
⑤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郝翔校 長王焰新黨委副書記朱勤文黨委副書記傅安洲黨委副書記、內紀委書記成金華容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唐輝明副校長賴旭龍副校長郝芳副校長王華副校長萬清祥時期 院校長 上任時間 卸任時間 北京地質學院 劉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貴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貴擔任湖北地質學院革委會主任 湖北地質學院 王煥 1976年 1980年 武漢地質學院 王鴻禎 1980年 1983年 趙鵬大 1983年 1988年 趙鵬大 1994年 2005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趙鵬大 1988年 1996年 殷鴻福 1996年 1997年 趙鵬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張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是什麼級別正廳副廳
是正廳級,部長類的就是處級,跟公務員級別是一樣的。
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務處主任是誰
貌似叫楊倫。。。
⑧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⑨ 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生去向
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生的話一般都會進入我什麼第一個勘探局啊,需進行礦物勘探,一地城之類的勘探,也有去地震局的。
⑩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