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國地質調查標准
① 地質調查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進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是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規模6500人。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近1萬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共有正式職工6516人,離退休人員5706人。在正式職工中從事綜合管理的有1198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96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21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2335人,公共服務機構664人,詳見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機構)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工作性質)
注: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局屬單位綜合統計年報。
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1萬餘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面展開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啟動於1999年,它是在我國領域和管轄海域范圍內,主要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綜合調查評價工作,地質大調查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質大調查按專業性質可分為:「一項計劃,四項工程」,即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地質大調查實施以來,獲取大量豐富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取得一批豐碩的地質調查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新發現礦產地900餘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過去10年全國新增重要礦產資源儲量之和幾乎佔到新中國成立50年總和的一半。在資源消費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扭轉了保有資源儲量消耗大於增長「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保證了資源儲量穩固增長態勢,基本穩定了重要礦產整體對外依存度,為提高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系統開展了多比例尺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為資源勘查、國土整治、城鄉建設、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大調查實施至2009年底,1∶25萬區調(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餘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0.8%。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圓滿完成了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建立了適合我國海洋特點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標准,編制了一批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系列基礎圖件;完成了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取得了油氣資源調查技術方法新突破,發現了一批海洋油氣資源遠景區,為進一步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實施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了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完成了部分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為全面開展我國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11個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完成東部10個省(市)40萬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基本查明西南地區石漠化狀況和地下水資源潛力。在乾旱和地方病高發區、西南岩溶和紅層區開展地下水勘查與供水安全示範,解決了1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完成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等等。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初步建立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陸續開展全國和30個省(區、市)的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完成了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建立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保障了庫區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初步查明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發育規律,建成空中遙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層標的立體監測網路體系。完成11萬多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為礦山恢復治理提供了依據。
(六)拓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撐。啟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土壤碳循環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探索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積極開展汶川、玉樹、舟曲等災區以及環渤海等地區探索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啟動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主動服務區域發展規劃。配合南水北調、三峽庫區治理、青藏鐵路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和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七)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技術方法方面,高光譜、磁法、重力、區域化探掃面以及測試分析等技術不斷創新,深部勘查技術得到發展。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26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跨境成礦帶基礎地質編圖、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成礦規律研究,並在重點成礦區帶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了覆蓋全球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已發布12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別報告,並為國內近300家單位提供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
(九)信息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
我國館藏地質資料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內全國共匯交地質資料52591種。至此,全國各級資料館藏機構共保存地質資料368226種。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數字化率達到54%。構建了三級網路體系,研發了一批專業性和實用性強的應用系統。初步構建了覆蓋全國的地質資料公益性服務體系,推進了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作。地質資料信息為抗震救災、抗旱找水、擴內需、雙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礎地質信息保障服務。開展試點示範,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② 國土資源部關於發布《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的通知的國土資發〔2010〕8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部有關直屬事業單位,部有關司局: 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由所在地市或縣人民政府組織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編制。規劃編制單位要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附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本著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學知識、促進公園所在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突出地質公園特色,統籌兼顧,做好與已有相關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的單位,應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規劃。
世界地質公園編制規劃時,應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並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建設指南有關要求進行編制。 (一)做好與當地相關規劃的銜接。在切實保護好地質遺跡資源的前提下,做好地質公園規劃同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城鄉規劃的銜接,協調好與已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的相互關系。
(二)科學確定地質遺跡保護區和地質公園范圍。地質公園范圍的確定要以能夠有效保護構成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重要人文景觀為首要原則,劃定準確的地質遺跡保護區范圍;要科學界定公園的園區范圍,注意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充分考慮區域內礦產資源賦存狀況和勘查、開發活動情況,合理劃定公園規劃面積。
(三)加強地質遺跡調查、登錄、評價和保護。要科學合理地劃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范圍和等級,明確各類各級保護對象、保護措施和方法。
(四)規范地質公園解說系統和科普活動。對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演示廳、解說牌、科學導游圖、國家公園叢書等制定明確的規范標准。
(五)加強地質公園資料庫、監測系統、網路系統等信息化建設。完善地質公園建設管理的保障措施。 規劃的批准發布主要包括初審、報批、批復和發布等四個環節。
(一)初審:由各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對提交的規劃送審稿進行初步審查,提出修改意見;
(二)報批: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和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機構對規劃進行修改後形成報批稿,經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國土資源部批准;
(三)批復:部組織專家對規劃進行審查,根據審查意見做出批准、原則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四)發布。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市或縣人民政府發布實施規劃。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規劃編制工作的指導,協助地質公園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規劃的發布實施,並依據批準的規劃進行地質公園建設工作的監督檢查和評估驗收。
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附件
③ 中國地質局《關於印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暫行標準的通知》(中地調函[2000]30號)
現在已經有「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准(2010年試用)」了,地調局下發的。我有。
④ 區域地質調查的調查規范
為了使區域地質調查遵循統一的標准,有些國家還頒布了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內查規范容,對工作的目的、要求、原則、方法、期限和質量標准以及報告和圖件的格式、圖式作出具體規定。中國地質科學院於1962年頒發了1:100萬和1:50萬以及 1:20和1:10萬《區域地質測量規范(草案)》;中國地質總局於1973年頒發了《1:20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暫行規范》,1978年頒發了 《1:5萬比例尺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1983年中國地質礦產部頒發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要求(試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6年編制了《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技術標准》。前蘇聯也曾頒發過類似的文件。
⑤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沒有一張正規區域地質圖,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始於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內蒙古東北部外,我國累計完成1∶100萬區調947.3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98.7%;1∶20萬中比例尺區調691.38萬km2(1990年底,之後停止此項工作),占國土面積的72.0%;1∶5萬區調240萬km2(截至2010年),占國土面積的25%;1∶25萬區調570萬余km2(截至2010年),約占國土面積的60%(圖1-2)。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開始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並組織進行了少量探索性試驗研究。1981年總結出中國火山岩區地質填圖經驗,編寫和公開出版了《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推廣了火山岩區雙重製圖法。1985年推廣了1∶5萬巢湖市幅地質(組)圖經驗,並擴大試點。1986年,地礦部設立了「1∶5萬區調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86—016—02),分別開展中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1∶5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項目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的地質填圖方法,又包含中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的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中國地質特色的花崗岩類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並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
圖1-2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區域地質調查進行了重大調整,新開1∶25萬地質調查試點工作,於1999年底完成了8幅試點圖幅。同年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部署1∶25萬地質調查。當前,1∶25萬地質調查的技術方法體系仍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
現代地質科學的進步,正沖擊和改變著傳統的地質調查方法。但是,能夠把地質科學領域里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並真正形成一套新調查方法的研究,在國外也只有少數國家進行。有的國家雖然較早開展過這類研究,但只是在少數地區試驗,有的還處於探索之中。迄今,關於花崗岩等級體制劃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則尚處在繼續討論和完善之中。變質岩區調查方法,雖然許多國家已從單一岩石類型劃分轉變到岩石—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但由於變質作用十分復雜,地質構造背景多樣,變質熱事件研究方法的適用性、變質建造填圖的意義等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沉積岩區的地質調查,盡管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但如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三維地質填圖試點。根據總體目標,到2020年完成貫穿我國主要造山帶的地殼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重要成礦區帶和重要找礦遠景區、礦集區和整裝勘查區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我國陸域主要盆地三維地質填圖等,在地質科學理論、勘查方法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性進展,建立三維地質填圖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團隊和高層次人才。三維地質填圖將為我國全面部署開展三維地質填圖提供思路、方法和技術支撐,對實現地質填圖由二維向三維的轉變、顯著提升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和支撐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⑥ 中國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版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權、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注冊資本:194萬人民幣
⑦ 地質信息標准化
一、內容概述
實現地質數據採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地質數據一次性的數字化採集,並通過對所採集數據的計算機處理,提高地質填圖與編圖的效率,進一步實現大范圍數據的無縫資料庫和數據的互操作。如果採集的數據缺乏標准化,這樣的目的是無法達到的。特別是以描述信息為主的地質野外觀察數據,標准化就更為重要(姜作勤等,2001)。地質資料信息種類繁多,存在大量多源異構數據,不同的應用領域中所需要的數據類型內容也不盡相同。同時,世界各地質調查機構所用的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運行平台各種各樣,如Oracle、SQL Server、Access、Excel等,已經建成的資料庫也有Access、CSV、XML等多種不同的格式,地質信息系統平台有 ArcGIS、MapGIS,運行環境有 Unix(Solaris)、Linux、Windows等,這給數據共享及後續的信息服務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在互聯網上實現跨系統跨平台數據共享以及高度專業處理和高精度分散處理,需要制定語義共享和支持跨系統跨平台的信息標准。這不但有利於已有資料信息的整合,還有利於從源頭出發,利用數據信息平台把第一手資料按標准格式和存儲媒體直接數字化,然後再匯總錄入資料庫中,可以減少許多中間環節,提高集群化效率(朱衛紅,2011)。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國外相關機構,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WorldWideWeb Consortium(W3C)、OpenGIS Consortium(OGC)等國際標准組織,開發了成型的標准規范。歐洲正在實施的eEarth計劃和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INSPIRE)計劃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eEarth是歐盟內針對不同語言的地質資料的商業服務而實施的信息共享項目,採用歐洲資料庫標准統合原有的各國地質資料庫。INSPIRE則是歐盟為了提高空間環境數據的共享和利用效率而開發的管理指令及方法的標准,實現多源異構不同語言的地質學、危險自然地帶、能源礦產資源、農業和運輸信息等檢索、閱覽、下載和專業處理(朱衛紅等,2010)。
三、資料來源
姜作勤,張明華.2001.野外地質數據採集信息化所涉及的主要技術及其進展.中國地質,28(2):36~42
朱衛紅,丁輝等.2010.國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經驗及其啟示.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28):122~124
朱衛紅.2011.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的技術和應用課題.情報雜志,30(4):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