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大武口區地質災害十有縣創建

大武口區地質災害十有縣創建

發布時間: 2021-02-26 22:56:10

㈠ 大家有這個(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方案)嗎急需~!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方案

為了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以下簡稱《通知》)精神,進一步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標准,結合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制定創建工作方案如下:
一、創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推進我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建立更加完善的地質災害機制和體制。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國土資源部《通知》建設地質災害「十有縣」要求,必須做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成立組織(有組織):成立以分管縣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局國土資源局礦管科(聯系人:**,電話:********)。每年汛期前與各鎮政府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落實經費(有經費):每年安排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編制規劃(有規劃):及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經縣政府批准後實施。認真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完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應急預案(有預案):對縣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制定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更新制度(有制度):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包括: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廣泛宣傳(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及時預報(有預報):國土和氣象部門要緊密配合,及時發布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並將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加強監測(有監測):對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必須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做好完整的監測記錄,並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國土部門要在各鎮國土所安排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增設監測儀器(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埋設警示標牌(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張貼宣傳畫,以便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二、創建工作的方法與步驟
創建工作時間為2*****年*月至****年****月分四個階段完成。
(一)准備階段(*月**日-*月**日)
1、成立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動員會議,研究部署創建工作各項任務。
2、收集有關資料,對照「十有縣」建設標准,盡快確定需要補充或完善的工作任務。並根據各項工作的難易程度和用時的長短,確定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和先後順序。
(二)建設階段(6月21日—8月15日)
認真對照「十有縣」建設標准,具體完成創建各項工作任務。
(三)自查和申報資料編制階段(8月16日—8月31日)
總結前階段創建工作,按照「十有縣」建設標准逐一查找不足,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並編制申報「十有縣」資料。
(四)申報階段(9月1日—9月15日)
逐級上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申報資料,並做好迎檢工作。
三、創建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做好創建工作也是大幅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契機,因此,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籌劃,精心組織,切實落實人員、經費,確保創建的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二)加快進度、確保質量
省國土資源廳將於10月上旬對「十有縣」建設情況組織驗收,目前我縣在「有規劃」、「有手段」等方面對照 「十有縣」標准還有較大差距,這也是創建工作的難點,因此,趕在9月底前完成創建,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立即行動,一刻不能鬆懈。同時,在實施各項任務中,要做到認真細致,全面鋪開,不留盲點,遇到疑難問題,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必要時聘請有關專家幫助解決。各鎮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本轄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模、威脅對象和應急措施等情況。重大隱患點安裝的監測設備必須定期觀測,定期維護。各隱患點設置的警示標牌要求做到醒目、耐用和通俗易懂。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點多面廣,工作繁雜,必須克服困難,扎實工作,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力爭做到驗收一次性通過。
(三)發揮「十有」作用,建立我縣地災群測群防長效機制
將「十有」標准作為今後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體制建設標准模板,地災防治的各項工作圍繞「十有」開展,在實踐中不斷查找不足,不斷完善「十有」體系,保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新鮮血液,發揮其長效作用。

水平有限,拋磚引玉。

㈡ 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

駐馬店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淮河以北的洪汝河流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13°10′~115°12′,北緯32°18′~33°35′。東西長191.5公里,南北寬137.5公里,總面積1508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東與安徽省阜陽市接壤,西與南陽市相連,北與周口、平頂山和漯河市為界,南與信陽市毗鄰。京廣鐵路、京深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洪河、汝河、泌陽河流經其間。全市轄驛城區和遂平、西平、上蔡、汝南、平輿、新蔡、正陽、確山、泌陽9個縣,總人口853.03萬人。主要旅遊景點有嵖岈山、薄山湖、楊靖宇將軍舊居、竹溝革命烈士陵園、南海禪寺、銅山風景區、宿鴨湖、天中山、棠溪源國家森林公園等。

梁再培 黨組副書記、局長

劉勇智 黨組書記

王永宇 黨組成員、副局長

陳新國 黨組成員、副局長

邢建洲 黨組成員、副局長

崔春常 黨組成員、副局長(2010年5月任)

馬心願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2010年5月任)

閆建新 副局長(2010年5月任)

劉彥軍 黨組成員、總工程師(2010年5月任)

薛良偉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2010年5月任)

梁再培簡介:河南省蘭考縣人,1962年10月生,漢族,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78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蘭考縣三義寨公社河渠初中任教和蘭考縣、杞縣行政機關、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工作。歷任蘭考縣組織部副部長、人事局長,杞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人事教育處副處長、地質環境處副處長。2009年9月,任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黨組副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局機關設辦公室、調控監測科、人事教育科、財務科、土地利用管理科、規劃科技科、地籍與耕地保護科、用地審批科、法規監察科、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科、地質勘察環境科、紀檢監察室、機關黨委、測繪管理科、行政審核審批科15個科(室),下設土地儲備開發中心、城區分局、開發區分局、征地事務所、地產評估所、國土資源監察支隊、土地整理中心、職工培訓中心、土地市場服務中心、地質環境監測站、工業集聚區辦公室、平川造地公司12個直屬單位。

【土地資源】2010年,全市土地總面積1508627.79公頃。其中,耕地955078.4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3.3%;園地2703.5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2%;林地162258.9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8%;草地29995.6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81084.3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交通運輸用地49819.7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09259.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2%;其他土地18427.5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

【耕地保護】2010年,持續加大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工作力度,明確各級政府一把手為耕地保護第一責任人,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全市共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127.1854萬份。其中,市、縣政府簽訂10份,縣、鄉政府簽訂185份,市、縣國土部門簽訂10份,鄉村簽訂2572份,村組簽訂3.1181萬份,組戶簽訂123.7896萬份;聘請基本農田保護監管員2800多人,開展了基本農田保護清查,修訂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設立的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全部上圖、上表,完成了省、市、縣三級耕地保護檔案的備案。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匯總結果顯示,2010年全市耕地面積約為95.1028萬公頃,高於省定88.63萬公頃的耕地保有量指標6個百分點,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75.72萬公頃以上,做到了面積有增加、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持把土地整理作為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的主要途徑,不斷提高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2010年經局級驗收並實行網上備案的項目143個,新增耕地面積3601.1453公頃,已用於占補平衡3250.9336公頃,用於本市1584.8217公頃,用於外市易地佔補平衡1666.1209公頃。2010年全市上報的建設用地項目佔用耕地的共計83個批次,佔用耕地面積為1600.22公頃,補充耕地為1600.2254公頃,從數量、質量上落實了耕地的占補平衡制度,連續12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於2005年啟動,2009年6月形成規劃成果。2009年,省政府批復《駐馬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和9縣1區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2010年5月,駐馬店市政府對全市鄉級規劃進行了批復。省政府本輪規劃下達駐馬店市新增城鎮工礦用地規模150平方公里,年均1.5萬畝。其中,重點保障中心城區用地,市中心城區現狀面積58.67平方公里,增加建設用地34.33平方公里,2020年建設用地規模為9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指標的22.89%;「三區兩縣一體化」(驛城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聚區和遂平縣、確山縣)區域共分配新增城鎮工礦規模指標81.4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量的54.3%;全市12個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為150.73平方公里;「三區兩縣」之外的7縣中心城區共安排建設用地指標63.38平方公里。7縣中心城區控制規模156平方公里,擴展區規模19.6平方公里,合計175.6平方公里;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用地、旅遊用地等共8027公頃;全市65個建制鎮,安排建設用地9.2平方公里,掛鉤區19.4平方公里,擴展區19.4平方公里。

規劃期間,安排一般鄉鎮、中心村建設用地814.32公頃,保障了部分用地需求,缺口部分靠村莊整治內部挖潛解決。本輪規劃根據用地需求,對各項用地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和保障。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繼續盤活存量土地。開展了存量土地專項摸底調查處置工作,對全市閑置、低效用地,根據不同性質分別加以處置;對供而未用的土地,分別進行督查會辦,責令限期整改;對整改難以到位的,重新組織招商,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騰籠換鳥」的項目置換方式,將存量變增量,全程服務辦理依法轉讓;對關停並轉的工礦企業用地,市政府進行收購儲備,根據用地計劃、產業發展方向和招商重點,制定盤活方案,重新確定土地用途,以「招拍掛」出讓方式適時推出。2010年全市共盤活挖潛存量土地350公頃。持續加強土地市場調控。嚴格控制土地一級市場,將土地供應納入市場運作軌道,不斷擴大城鎮建設用地有償出讓和使用的范圍。

2010年,全市供應土地827.4897公頃,收取土地價款27.5億元。其中,供應工礦倉儲用地面積302.59公頃,土地價款3.4億元;供應商服用地面積133.93公頃,土地價款6.6億元;供應住宅用地346.56公頃,土地價款17.44億元;供應其他用地面積44.41公頃。加快工業集聚區建設用地報批。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穩步發展的原則,積極為全市12個工業集聚區報批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50.58平方公里,至2010年底,已建成44.36平方公里。

加大標准廠房特別是多層標准廠房建設力度。對適合使用標准廠房的項目,一律不再單獨供地,對現有企業利用老廠區進行技術改造和廠房加層增加建築面積的實行政策優惠。至2010年12月,全市累計供應標准廠房用地400.89公頃,共完工標准廠房建築面積305.15萬平方米,其中,單層標准廠房建築面積225.75萬平方米,多層標准廠房建築面積79.4萬平方米,已入駐企業597個。

【地籍管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是國務院部署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自2007年7月1日全面部署啟動以來,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採取內外業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基本農田劃定資料、土地利用現狀、遙感影像等相關資料和圖件進行空間疊加與分析,順利完成了階段性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9縣1區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部分土地調查全部結束,資料庫成果已全部上報國家,並通過國家的審核。資料庫管理系統也安裝到位,並與思科千兆交換機進行了連接。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外業工作全部結束,10個縣區和市本級已全部通過省級預檢。提請市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登記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了農村集體土地登記試點工作,全市累計辦理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15417份,占應登記發證數的99.81%;累計辦理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8230份,占應登記發證數的85.2%。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堅持把服務和支持擴內需、保增長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出台擴內需政策後,全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及時跟進,進一步完善了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機制,拓寬了重點項目用地「綠色通道」,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對重點項目實行專人跟蹤辦理,及時審查,快速轉報,部分環節由串聯改為並聯辦理,用地審批周期大大縮短,項目用地在駐馬店市范圍內15個工作日審結上報。2010年,全市共受理上報建設用地報件86個,徵收土地總面積2283.13公頃,是近年來用地最多的年份,有效保障了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招商引資等項目的用地需求。2010年,全市經省政府批準的建設用地量位居全省第五,用地建設審批量位居黃淮四市第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解決用地指標位居全省第一。

【礦產資源】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資源50多種,主要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占礦產總數的80%,此外還有部分金、鐵、銅、鋁、鋅等礦種。駐馬店市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20多種,其中有經濟發展價值的礦種包括:新蔡鐵礦,3個礦區儲量約17894.16萬噸,礦區面積達27.49平方公里;石油,探明儲量達2146萬噸,居全省第三位;化工灰岩,儲量1.75億噸,佔全省儲量的79%;溶劑灰岩,儲量1.85億噸,佔全省儲量的36%;水泥灰岩,儲量1.2億噸,含鉀岩石,儲量1819萬噸,遠景儲備量16.87億噸;煤炭,儲量10.5億噸,其中1000米以淺的有吳桂橋煤礦1.1億噸,王樓煤礦2.8億噸,王崗煤礦6086萬噸,安里煤礦1252萬噸,共計4.6億噸;金紅石礦,普查探明氧化鈦資源量333+3341級73.82萬噸,礦帶遠景3341級401.04萬噸,為大型金紅石礦床;白雲岩礦,地質資源量2億噸,還有部分玄武岩、小型鐵礦等,潛在經濟價值約在2000億元以上。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30餘種,礦業開發已經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礦產資源管理】2010年,全市繼續深化礦產資源整合工作,壓縮礦山數量,優化礦業布局,調整礦業結構,注銷125個采礦權到期後沒有申請延續的采礦權,完成礦區整合20個,佔全部整合任務的92%,解決了歷史上形成的礦山數量過多、礦山企業規模小、開發布局不夠合理、大礦小開、回採率低等問題。進一步加強礦業權管理。2010年,全市共辦理新立采礦許可證8個,全部實行了掛牌出讓,收取采礦權價款30.06萬元。加大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力度。建立健全了科學徵收管理機制,把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納入了礦產資源管理的范疇,嚴格按照企業年度開發利用方案,強化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科學核定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數額,全年共收取礦產資源補償費660萬元。全面開展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和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實地核查礦業權421個,其中,探礦權46個,采礦權375個,全部驗收合格,礦業權持證率100%。強化對礦山安全的檢查。對鄰近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地質公園保護區、交通主幹道的采礦權進行了清理,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辦理或不予延期。徹底取締無證采礦,2010年共關閉礦山企業108個。

【地質環境保護】2010年,全市有礦山的縣區均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全市已評審通過90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方案,收繳保證金390萬元。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活動。建立健全組織,編制規劃、制定預案,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的有關制度,深入開展對各縣區基層國土資源所和村級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的「五到位」培訓,強力推進汛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緊急行動,對地質災害多發、高發、易發地區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扎實推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特別是泌陽縣於2010年9月份已通過了省國土資源廳「十有縣」驗收,確山縣和遂平縣已申請省廳驗收。積極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制訂了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完善和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層層負責、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四項制度,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網路,深入到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地區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56處,發放防災明白卡2000餘份,切實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責任和任務落到實處,年內未發生地質災害傷亡事故。

【執法監察】2010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不斷強化土地執法手段,組織修訂完善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動態巡查責任制度》,建立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動態巡查每日「零報告」制度》,執法動態巡查工作得到加強;與市監察、公安、檢察院、法院建立聯合執法機制,部門聯動執法得到強化;開通市、縣兩級「12336」國土資源違法舉報電話,監督關口進一步前移,發現渠道進一步暢通。全年發現各類土地違法案件121起,及時制止21起,立案114起,查結案件110起。

核查2009年度衛片圖斑336個,涉及宗地250宗9521.42畝,通過自查整改,全市違法用地佔用耕地的比例為6.2%,通過了省廳驗收,實現了「零約談、零問責」的雙零目標。

積極開展土地執法秋季集中行動,由市政府牽頭,專門成立了執法秋季集中行動領導小組,制訂了工作方案,重點對2009年度衛片執法檢查發現但尚未處理到位的違法用地、2010年以來新發生的各類違法用地進行全面徹底清理。通過集中整治,全市7131宗違法用地中立案查處1615宗,立案率為93%;收繳罰沒款295.33萬元;拆除違法建築3.45萬平方米;復耕土地面積524.95畝;提出黨政紀處分建議15人,已落實9人;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9人。這一舉措,得到了督察濟南局的充分肯定,並以簡報形式在全國推廣經驗,為全省爭得了榮譽。

【信訪工作】高度重視信訪維穩工作,與其他工作同計劃、同部署,列入年度工作責任目標,積極組織開展信訪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和領導幹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活動,全市共接待涉土群眾來訪657起800人次,其中集體上訪28起188人次,同比下降28%;進京上訪32批,同比下降18%;到省上訪9批,同比下降77%。辦理上級交辦件9件,結案9件,結案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5%。

【「雙整」活動】2010年,市委、市政府根據駐馬店的實際,決定從5月13日至8月15日,集中3個月時間,在全市開展幹部紀律作風整頓、社會治安綜合整治集中活動(簡稱「雙整」集中活動),旨在通過開展「雙整」集中活動,著力解決全市廣大幹部綜合整治意識不牢、履職不盡責、工作不落實、行為不規范、防範不嚴的問題。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積極制定方案,成立組織領導機構,通過學習宣傳、徵求意見、集中整改、總結提高四個階段工作,先後下發文件6個,編印簡報17期,全局集中學習培訓達800餘人次,中心組學習6次,主要領導做專題報告1次,專家輔導2次,黨員領導幹部上黨課2次,撰寫調研報告10餘篇,向市直機關、各縣區局、服務對象、基層群眾發放徵求意見和建議的函483份,共徵集到反饋意見和建議65條。每位黨員幹部結合自身實際,深刻進行對照檢查,分析原因,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等突出問題集中進行整改。通過集中活動,全系統幹部職工宗旨意識進一步增強,自覺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的服務意識顯著提高,幹部作風和部門行風明顯轉變,損害群眾利益、影響國土資源系統形象的問題從源頭上得到遏制,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改善,達到了預期目的。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兩整治一改革」(整紀糾風專項整治、土地和礦權交易市場專項整治,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專項行動是國土資源部為貫徹中央領導批示精神和四部委會議精神,針對當前國土資源系統工作實際和隊伍現狀,分析面臨的壓力和內外部工作環境,旨在進一步促進國土資源事業科學發展、加強隊伍建設、重塑形象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從2010年8月開始,市國土資源局在全系統開展了「兩整治一改革」專項活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組織幹部職工深入學習中央和省廳關於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相關文件和精神,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分析研究廉政風險點,注重廉政風險點排查,共組織全市系統277個單位和部門、2173人開展排查,先後開展排查兩次,排查廉政風險點2016個,制定防控措施1800餘項,清理規范性文件939個,清理工作程序197個,清理案件卷宗數8542個,發現卷宗中存在問題420個,局機關和局屬單位修訂完善各類規章制度48項,「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

(李文友)

㈢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㈣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報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時,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繼續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十有縣」建設,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通過開展 「十有縣」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為激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根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9〕46 號)精神,部決定公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等 471 個縣 (區、市)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見附件)。

希望各 「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名單

(共 471 個)

河北省 (15 個):

石家莊市元氏縣,保定市曲陽縣、滿城縣,秦皇島市盧龍縣、山海關區,唐山市豐潤區、古冶區、開平區,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涿鹿縣、蔚縣、產業聚集區,承德市雙橋區、雙灤區

山西省 (4 個):

大同市左雲縣、靈丘縣,晉城市高平市、陵川縣

遼寧省 (8 個):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綏中縣,錦州市凌海市、黑山縣、北鎮市、義縣,撫順市新賓縣,沈陽市康平縣

吉林省 (13 個):

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永吉縣、舒蘭市、延吉市、安圖縣、龍井市、琿春市、和龍市、圖們市、撫松縣、長白縣

江蘇省 (14 個):

南京市下關區、鼓樓區、六合區、玄武區、雨花台區、高淳縣、溧水縣,鎮江市丹陽市,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高新區、太倉市、常熟市、張家港市,淮安市盱眙縣

浙江省 (20 個):

臨安市、建德市、餘姚市、寧海縣、溫州市鹿城區、溫州市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洞頭縣、諸暨市、嵊州市、蘭溪市、東陽市、義烏市、衢州市衢江區、衢州市柯城區、仙居縣、麗水市蓮都區、遂昌縣、雲和縣

安徽省 (7 個):

祁門縣、石台縣、貴池區、懷寧縣、太湖縣、繁昌縣、裕安區

福建省 (25 個):

福州市長樂市、連江縣、羅源縣、晉安區,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寧德市福安市、霞浦縣、古田縣、莆田市仙游縣、荔城區、秀嶼區,漳州市詔安縣、漳浦縣、雲霄縣、龍海市,三明市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寧化縣、梅列區、三元區,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光澤縣

江西省 (27 個):

上饒市信州區、橫峰縣、弋陽縣、鄱陽縣、萬年縣,撫州市東鄉縣、南城縣、金溪縣、崇仁縣、臨川區,九江市湖口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廬山區,吉安市泰和縣、井岡山市、永豐縣、萬安縣,贛州市章貢區、寧都縣、尋烏縣,宜春市樟樹市、萬載縣、靖安縣,萍鄉市蓮花縣,南昌市安義縣

山東省 (14 個):

煙台市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龍口市,萊州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長島縣,萊蕪市鋼城區,淄博市臨淄區

河南省 (19 個):

鄭州市滎陽縣、上街區,洛陽市伊川縣、嵩縣、宜陽縣,三門峽市陝縣、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固始縣,平頂山市魯山縣、郟縣,駐馬店市遂平縣、確山縣,許昌市長葛市,焦作市修武縣,南陽市淅川縣、內鄉縣、桐柏縣、南召縣

湖北省 (23 個):

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咸寧市嘉魚縣,孝感市大悟縣、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鄂州市鄂城區,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紅安縣、團風縣、黃州市,宜昌市當陽市,襄陽市宜城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十堰市武當山特區

湖南省 (40 個):

長沙市嶽麓區、長沙縣、望城縣,衡陽市南嶽區、衡南縣,株洲市炎陵區、攸縣,湘潭市韶山市,邵陽市洞口縣、邵陽縣、城步縣,岳陽市湘陰縣,常德市澧縣、臨澧縣,張家界永定區,益陽赫山區,郴州北湖區、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桂陽縣,永州零陵區、祁陽縣、藍山縣、江永縣,懷化洪江區、洪江市、會同縣、中方縣、新晃縣、通道縣、靖州縣,婁底婁星區,湘西州古丈縣、龍山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

廣東省 (36 個):

廣州市荔灣區、白雲區、從化市,佛山市三水區,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河源市龍川縣、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蕉嶺縣,惠州市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汕尾市陸豐市,江門市新會區、恩平市,陽江市陽春市、陽東縣,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電白縣,肇慶市高要市、德慶縣、封開縣、廣寧縣,清遠市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揭陽市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雲浮市雲城區、羅定市、雲安縣,順德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 個):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田陽縣,那坡縣,凌雲縣,西林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業縣,靖西縣,百色市右江區、陸川縣,興安縣,臨桂縣,陽朔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南丹縣

海南省 (9 個):

瓊海市、萬寧市、三亞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澄邁縣、屯昌縣、樂東縣

重慶市 (20 個):

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合川區、雙橋區、銅梁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巫溪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

四川省 (22 個):

成都市新津縣、龍泉驛區、青白江區、雙流縣,自貢市富順縣,瀘州市合江縣,德陽市廣漢市,綿陽市北川縣、梓潼縣,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黑水縣

貴州省 (14 個):

貴陽市清鎮市、小河區、白雲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關嶺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鎮遠縣、劍河縣、三穗縣、黎平縣、榕江縣,黔西南州冊亨縣、望謨縣

雲南省 (47 個):

昆明市安寧市、石林縣、富民縣、晉寧縣、嵩明縣,昭通市魯甸縣、永善縣、綏江縣,曲靖市富源縣,玉溪市澄江縣、江川縣、通海縣、峨山縣、元江縣,保山市隆陽區、施甸縣,楚雄州楚雄市、牟定縣、武定縣、祿豐縣,紅河州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瀘西縣、彌勒縣、屏邊縣,文山州硯山縣、廣南縣,普洱市寧洱縣,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大理州大理市、鶴慶縣、祥雲縣、洱源縣、雲龍縣、彌渡縣,德宏州瑞麗市、梁河縣,麗江市古城區、寧蒗縣,怒江州蘭坪縣、瀘水縣,臨滄市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

西藏自治區 (5 個):

日喀則地區亞東縣,林芝地區察隅縣、波密縣,昌都地區芒康縣,山南地區洛扎縣

陝西省 (17 個):

西安市周至縣、高陵縣,渭南市華陰市、潼關縣,寶雞市隴縣、鳳縣,咸陽市涇陽縣、永壽縣,漢中市勉縣,銅川市宜君縣,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榆林市清澗縣、子洲縣,延安市寶塔區、宜川縣

甘肅省 (29 個):

蘭州市紅古區、安寧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瓜州縣,玉門市,武威市涼州區,景泰縣,岷縣,天水市麥積區,秦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成縣,兩當縣,徽縣,西和縣,禮縣,康縣,宕昌縣,卓尼縣,慶陽市西峰區,華池縣,平涼市崆峒區

青海省 (14 個):

大通縣、湟中縣、互助縣、化隆縣、樂都縣、同仁縣、德令哈市、貴德縣、同德縣、門源縣、祁連縣、玉樹縣、雜多縣、瑪多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2 個):

吳忠市紅寺堡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9 個):

伊寧縣、伊寧市、昭蘇縣、庫爾勒市、和靜縣、且末縣、輪台縣、若羌縣、烏恰縣

㈤ 「十有縣」建設方案的制訂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從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十有縣」建設。建設方案制訂如下:

(1)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推進縣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規范化、標准化,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預防體制,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工作任務

1)有組織:縣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

2)有經費:每年有穩定的經費投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受威脅群眾搬遷避讓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3)有規劃:編制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4)有預案:編制年度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應急預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5)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等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等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6)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有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

7)有預報:有預警預報後將情況用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8)有監測:對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監測人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資源部門有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9)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簡易監測儀器,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10)有警示: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發生災害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預警信息。

(3)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縣人民政府有關工作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落實人員、經費,保障「十有」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2)加強培訓,提高水平。縣人民政府有關工作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力爭做到人人了解掌握災害前兆、監測方法、報警方式、躲避路線等,為提高群測群防工作水平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

3)發揮「十有」作用。將「十有」標准作為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體制建設模板,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長效機制,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的作用,確保群測群防體系有效運行。

㈥ 信陽市國土資源局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素有「豫南明珠」、「三省通衢」之稱。全市總面積18915平方公里,轄8縣2區6個管理區,人口803萬人。信陽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在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信陽季節氣候明顯,又兼有山地氣候特點,光照充足,雨量豐沛,氣候溫暖濕潤,能滿足多種植物培育和生長的需要,因而農副產品豐富,著名地方農產品信陽毛尖茶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既有綿延重疊的崇山峻嶺,也有岡巒起伏的低山丘陵,既有坦盪無垠的平原,也有群山環繞的盆地,旅遊和礦產資源都非常豐富。境內革命遺址、古跡和文物眾多。全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及省以下級文物保護單位400多處,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革命舊址400多處。

董元成 黨組成員、調研員(主持工作)

胡敏 黨組副書記(女)

曹曉林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積光 黨組成員、副局長

熊偉 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富山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於海忠 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董元成簡介:漢族,中共黨員,全日制大專學歷。1977年7月參加工作,1982~2001年,歷任原信陽地區工業局人事科副科長、原信陽地區經貿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息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信陽農業機械化學校校長,信陽地區地質礦產局局長;2001年12月~2008年6月,任信陽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8年6月,任信陽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調研員;2008年11月20日起主持局全面工作。

【機構設置】局機關設辦公室、人事科、財務科、地籍科、規劃科、用地科、耕保科、礦管科、地質科、利用科、測繪科、法規科、機關黨委、紀檢監察室、信訪辦、老乾科16個科室。設國土儲備中心、國土執法監察支隊、國土資源交易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土地規劃勘測隊、地價評估所6個直屬事業單位。設浉河一分局、浉河二分局、平橋分局、明港分局、羊山分局、南灣分局、工業城分局、雞公山分局8個分局。

【土地資源】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土地總面積189156.35公頃。其中耕地838563.47公頃;園地67345.14公頃;林地43714.58公頃;草地58775.36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15540.01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9476.6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19142.92公頃;其他土地21003.25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嚴格實施耕地佔補平衡,按照「先補後占」和「佔一補一」,建立「三庫」,即耕地後備資源庫、耕地佔補平衡項目庫和補充耕地儲備庫。2010年,經驗收補充耕地儲備庫11個批次,入儲備庫補充耕地指標793.09公頃,申報建設用地佔用耕地808.3222公頃,使用補充耕地儲備指標808.3222公頃,耕地保有量穩定在79.29萬公頃,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

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管理責任書,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落實2008年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的整改工作,迎接河南省政府對信陽市2009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嚴格落實基本農田補劃制度,確保全市基本農田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8.64萬公頃。轄區羅山縣被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通報表彰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2010年,信陽市鄉鎮級規劃修編圓滿完成,按照規劃土地全覆蓋的原則,本輪規劃修編信陽市共需審批199個鄉鎮級規劃,其中建制鎮64個,鄉111個,辦事處11個,管理區5個,其他8個。全市199個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於2011年5月經市政府審批通過並實施。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2010年,組織編制了16批《2010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實施規劃》,共規劃建新區項目95個,總用地規模742.407公頃。2010年底,全市16批增減掛鉤項目區實施規劃已經省廳批准8批,面積297.5577公頃,新增耕地272.7264公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實施規劃所設新區均已落實到具體項目,並納入新一輪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新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拆舊區中使用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指標已按要求備案,先建後拆和已拆待驗收的拆舊區已落實到具體地塊,全部為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區設置合理,安置方案可行,拆舊區總規模及增加耕地面積,均大於建新區規模。

【土地利用管理】加強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從2010年1月1日起在主幹網上全面運行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系統,全面實現了從土地來源到土地供應和市場交易等過程的動態跟蹤監管。持續開展批而未用地及建設用地審批和批後核實清查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全市的土地徵收及供應速度,對146.02公頃「批而未用」土地進行了清理整改,完成征地並移交91.11公頃,完成供地36.54公頃。積極認真開展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並依據省廳要求,對閑置的房地產用地進行了處置。

2010年,全市共計供應各類建設用地面積459.86公頃,其中以出讓方式供應429.5696公頃,土地成交價款32.7258億元。在出讓土地中,以「招拍掛」方式供應394.5797公頃,占總出讓面積的86%,土地成交價款32.016億元,占總成交額的98%。同時,全市共計辦理劃撥土地補辦出讓手續34.9899公頃,補交出讓金0.7098億元。

【地籍管理】2010年,第二次土地調查全面結束。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充分利用調查成果,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發證覆蓋面,完成了3429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登記率達95%以上。核發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129.4萬宗,發證率達85.01%。繼續實行土地登記窗口辦公「首問負責」、窗口辦件「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市本級共通過窗口受理申請核發國有土地登記報件495宗,其中審批國有土地使用證392宗(已辦結390宗,退件2宗)。受理審批城鎮住房用地分割登記53宗,發放城鎮住房用地分割土地證2566本。受理審批土地抵押登記50宗,涉及土地抵押面積535.74公頃,涉及抵押金額233554.5萬元。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扎實開展「雙保工程」活動,全力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提供資源保障。認真做好建設用地報批工作,突出一個「快」字,積極主動服務,快分配、快組卷、快報批。截至2010年底,經省政府批准批次建設用地6個,面積188.3068公頃,上報省廳審查的批次建設用地49個,面積1400.7934公頃,以上共計1589.1002公頃。報經市政府批准農用地轉用不再徵收項目9個,面積99.0666公頃。全力服務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積極組織蘭州—鄭州—長沙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淮武支線管道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設用地材料申報。同時開展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淮息高速公路、淮固高速公路的征地報批工作,2010年重點項目的先行用地報件已經組織完畢並上報國土資源部,正式用地報件材料也已經組織完畢,並上報省國土資源廳,石武鐵路「四電」用地報批工作也已經全面啟動。

【農村土地整治】2010年,信陽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邁出了新步伐。信陽市政府下發了《信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信陽市土地復墾整理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管理實施意見的通知》(信政文〔2010〕211號)。信陽市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新路子,積累了新經驗。在整治過程中採取「以點帶面,試點先行,亮點出效」的方法,選擇適宜的項目區進行集中連片整理,在嚴格執行上級下達的各項控制指標的前提下,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典型示範區,以此推動全市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順利展開。制定了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月報制度」、「通報制度」、「工作交流制度」和「督查制度」。全面開展各類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的技術評審工作,解決了項目歷史遺留問題。本著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原則,對2010年前部分項目程序以及內業資料進行了完善,在此基礎上,全面完成了2010年的技術評審工作。2010年,共對54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論證。對52個項目的設計報告進行了評審,其中2007年、2008年新增費項目6個,2010年新增費項目17個,占補平衡項目29個。完成了2個項目設計報告變更的技術評審,對16個項目的招投標方案、招標文件進行了審核。

【測繪監管】2010年,鞏固整頓和規范地理信息市場秩序成果工作,引入約談機制,加強全市測繪統一監管工作。通過對發現的測繪違法苗頭進行調查核實和約談,對持證測繪單位違規行為進行提醒和預警,明確違法行為的成本和後果,避免直接進入法律處罰程序,以促進全市測繪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做好2010年各項測繪管理暨服務保障工作,加強測繪標准推廣應用、測繪任務備案和成果管理、測繪資質復審換證。全市縣域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全部建成並通過了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站的質量驗收。「數字信陽」、「數字縣域」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信陽市被列入2010年全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計劃。

【礦產資源】信陽市大地構造位置處於華北地台與秦嶺造山帶結合部位。北部為華北地台南緣,南部為秦嶺造山帶東延的桐柏—大別造山帶。兩大地質單元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時期,營造了有利的成礦地質條件,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河南省重要的成礦區帶之一。全市共發現各類礦產51種: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17種,非金屬礦產31種。發現大、中、小型固體礦產礦床161處,其中大型礦床16處,中型礦床24處,小型礦床121處;地熱水1處。區內還發現大批礦點、礦化點和物、化探異常。信陽市優勢礦產主要為鉬礦和建材類非金屬礦。近年來新發現和探明的湯家坪鉬礦、千鵝沖鉬礦,儲量規模達大型和特大型礦床規模。建材類非金屬礦主要有珍珠岩、膨潤土、沸石、水泥用大理岩(石灰岩)、白雲岩、建築石材和建築用砂等。信陽市主要礦產中,珍珠岩、膨潤土、沸石和化肥用蛇紋岩資源儲量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珍珠岩位居全國第一位),鉬礦資源儲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礦產資源管理】2010年,按照豫政辦〔2010〕34號文的要求進一步開展礦產資源整合工作。為確保整合工作的全面完成,市政府調整充實了市整合領導小組,市政府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工作的通知》、《信陽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方案》及《信陽市省定重點礦區整合工作實施方案》,保證了全市整合工作有序開展。全市三個重點礦區整合工作已全面完成,七個重點勘查區整裝勘查工作已在省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開始啟動,各縣區整合工作均在有序進行,上天梯非金屬礦區采礦權由原來的55家礦山企業整合為現在的四個采礦權。在搞好省定三個重點礦區資源整合工作的同時,市、縣兩級制定出符合信陽實際的礦產資源整合實施方案。對探礦權清理工作,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做到100%實地核實,市國土資源部門按不低於30%的比例進行實地抽查。

全面開展螢石礦專項整治工作,加強開采總量控制,與螢石開采企業逐個簽訂控制指標責任書,將全市2010年12萬噸的螢石礦石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礦山企業。

多措並舉維護礦山企業有序開發。一是突出重點,嚴查嚴辦。加大對螢石礦、鐵礦、建築石料等礦山企業的無證開采、越層越界采礦等非法礦山企業的打擊力度,該關停整改的堅決關停整改,該取締的堅決依法取締。二是嚴格執法,建立長效執法監察機制。堅持集中抽查與長期監控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細化礦山企業生產監控巡查和落實礦管員包礦責任制。三是堅持24小時巡查督查制度。始終把礦業違法行為處置在萌芽狀態。四是對執法難點,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配合,聯合出擊,確保執法到位。通過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整頓、規范「回頭看」、深入開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勘查開采專項整治及遙感衛片執法等專項工作,全市無證勘查和開采、亂采濫挖、浪費或破壞礦產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得到全面遏制;超層越界開采、非法轉讓探礦權和采礦權等違法行為得到全面清理,違法案件得到及時查處。礦山安全事故及破壞生態環境現象明顯減少。

2010年,全市新增10個省財政資金勘查項目,勘查資金3500萬元。75個商業性勘查項目投入勘查資金超過1.5億元。新發現鉬、鐵、金礦產地16處並達到詳查勘探程度。探明了資源儲量,其中已探明光山縣千鵝沖鉬礦資源儲量60萬噸,達特大型礦床規模。羅山縣山店金礦探明儲量達4000公斤,實現了大別山找金的重大突破。對全市采礦權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全面更新,實現了與國土資源部統一系統配號對接。對全市礦業權進行了實地核查,在摸清礦業權分布現狀的基礎上,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更新了采礦權登記資料庫,全面提升了礦業權科學管理水平。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采礦權400個,其中:省級發證28個,市級發證3個,縣級發證369個。

【地災防治】2010年7月,信陽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出現特大暴雨,全市多處出現險情。面對嚴峻的汛情災情,信陽市國土資源局下發了《信陽市國土資源局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緊急排查工作方案》、《信陽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等文件。同時結合實際,認真開展了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即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全市培訓人數達1000人次。對178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安排專人監測,設立警示標志,制定預案,出動排查搶險人員336人次,發放明白卡1500餘份。成功組織兩起地質災害避讓,避免了330餘人傷亡,挽回經濟損失1000餘萬元。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創建活動扎實有效,商城縣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積極爭取到國家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其中,「兩權」價款項目資金3194萬元,地質遺跡保護項目資金979萬元,資金合計達4000多萬元,為全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轉方式調結構】2010年,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在轉方式調結構,破解難題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將改革創新貫穿於整個工作的始終,超前謀劃,提出了「提高素質、完善體制、規范管理、破解難題、再上水平」的總體工作思路。工作更為具體、方向更加明確,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圍繞總體思路,突出抓好「八件實事」及「破解五個難題」,將這些實事及難題分解到各相關單位,各單位進行了認真研究探索。

首先,深入開展了各項工作調研。一是進行產業集聚區用地情況調研,更有針對性地為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務,極大地滿足了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需求。二是進行了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調研。圍繞建設用地審批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及近年來建設用地審批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真開展了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了用地審批制度改革,狠抓報件質量和報批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對2010年用地形勢科學預測進行調研。制定了「主動溝通,提前介入,積極謀劃,全力服務,盡早報批」的建設用地申報策略,確保了各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其次,實行了項目預報「控」地。及時掌握建設項目用地信息是科學合理安排用地總量、布局和時序的關鍵。為確保重點工程能夠及時開工建設,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制定了建設用地預報制度。2010年初,在徵求轄區政府意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產業政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市場狀況,會同城市規劃部門編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計劃,報經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未列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計劃的,原則上不予供地,從而使80%以上的用地指標用於重點工程,為信陽市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其次,以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2010年,河南省下達信陽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367公頃,這些指標同信陽市預測的年度用地計劃相比缺口較大,指標十分有限。為了確保指標的合理利用,信陽市國土資源局對用地計劃指標進行了合理安排。優先保障省確定的產業集聚區用地,全市15個產業集聚區用地計劃共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300公頃。與此同時,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民生領域、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等的建設用地保障。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在全市預留的67公頃用地計劃中,專門對農村建設用地安排了計劃指標18.35公頃。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活動扎實有效,成立組織,制定方案,確定試點,堅持內涵挖潛,盤活存量331.6124公頃。

截至2010年底,「五項難題」(即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進度慢的難題、土地閑置浪費的難題、粘土磚瓦窯廠反彈的難題、國土資源執法矛盾突出的難題、辦事效率低的難題)基本得以解決,為順利開展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八件實事」也基本得以落實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中服務山店水庫、明港機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土地綜合整治35萬畝,新增耕地1.5萬畝、盤活存量土地280公頃,完成全市401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推進信陽市「數字城市」地理空間建設,全市75%以上的基層國土資源所達到標准化建設標准六項工作均順利完成。國土地質博物館室內布展、爭創市級精神文明單位和市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兩項工作也正在積極辦理中。

【基層國土所建設】2010年,信陽市國土資源局推進群眾滿意的基層國土資源所創建做到「三到位」。一是動員到位。召開全市國土系統創建群眾滿意的基層站所動員會,確保各所每位同志都對創建工作有明確認識,制定創建方案,對創建工作作了具體安排,明確創建標准、方法、步驟和考核辦法。做到人人參與其中、人人身上有責任。二是措施到位。各所都建立了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責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在本鄉鎮人流集中區,及時公開辦事流程、收費標准等方面信息,接受群眾監督。三是督查到位。局成立監察室和行風辦組成的督查組,分別到各所對群眾滿意的基層國土資源所創建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國土資源所標准化建設,全市達標國土所167個,佔全市國土資源所總數的83.5%,超額完成省廳規定的75%的達標率,其中受表彰的39個。

【執法監察】2010年,信陽市違法用地大幅度降低。全市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93件,涉及土地面積22.65公頃(其中耕地9.31公頃)。立案查處48件,結案38件,動態巡查制止45件,涉及土地面積10.7公頃(其中耕地4.3公頃),挽回經濟損失3萬元,收繳罰沒款345.14萬元。充分發揮12336舉報電話功能,共收到上級部門12336轉辦、交辦案件103件,已完成上報95件;受理全市12336違法舉報案件57件,已完成53件。同時,認真開展了行政復議聽證工作,妥善解決和化解行政復議爭議2起,受理聽證4起。第十次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進展順利。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中,信陽市共立案88件。拆除建築物面積3.961萬平方米,沒收面積18.11萬平方米,申請法院執行64宗,落實39宗,行政處分28人,落實24人,移送1人,收繳罰沒款753.082萬元,違法用地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4.2%,順利通過了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和省國土資源廳的檢查驗收。

【信訪工作】2010年,全市涉土到部訪30起、92人次,與去年同期30起、101人相比,起數與去年持平,人次下降11.2%;涉土赴省訪26起、60人次,與去年同期22起、74人次相比,起數上升18%,人次下降19%;涉土來市訪91起、231人次,與去年同期102起、324人相比,起數下降13.7%,人次下降28.7%。辦理群眾來信44件,辦理復查復核12件。

㈦ 「十有縣」建設的內容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是對縣級行政機構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體制建設的回十項具體要求答。這十項內容是:有組織領導機構;有「一規劃兩方(預)案」;有穩定經費渠道;有落實到人的監測體系;有國土所負責地質災害聯絡員;有排查巡查報告決策等制度;有宣傳畫警示牌;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有報警簡易器材;有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㈧ 「十有縣」建設驗收要求

(1)有組織領導機構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有專門的辦事機構和辦公場所。

3)每年度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書(縣與各鄉鎮簽訂、鄉鎮與各村簽訂)。

(2)有「一規劃兩方(預)案」

1)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3)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4)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礦山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旅遊景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6)縣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縣國土資源局編制)。

(3)有穩定的經費渠道

1)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經費預算、可研設計文件、竣工驗收報告。

2)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資金申請、應急費用財務明細表。

3)撥付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監測經費的簽名。

4)縣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戶搬遷工作的通知》(縣、鄉鎮政府文件)。

5)縣國土資源局關於因地質災害需整體搬遷安置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4)有落實到人的監測體系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人通訊錄(專人值班並24小時電話暢通)。

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監測記錄(多年記錄)。

3)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單位蓋章)。

4)防災避險明白卡(受威脅居民簽字)。

(5)有國土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聯絡員

1)鄉鎮及國土資源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名單。

2)鄉鎮地質災害隱患台賬。

3)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4)鄉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表。

(6)有排查巡查報告決策等制度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工作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縣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檢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3)縣國土資源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期間值班安排表(4月—9月)。

4)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災情速報制度。

5)地質災害隱患防治督導書。

6)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等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7)有宣傳畫警示牌

1)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貼有宣傳畫。

2)地災隱患點所標示的轉移路線。

3)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配備喇叭、銅鑼等預警設備。

4)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

5)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和「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圖冊、照片等。

6)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

(8)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1)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值班人員和辦公場所。

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產品。

(9)有報警簡易器材

1)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簡易監測儀器。

2)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10)有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1)縣、鄉(鎮)國土資源幹部工作的專業培訓。

2)培訓教材和舉辦培訓班。

㈨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㈩ 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該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要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