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附近的地質災害歸誰管
A. 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水庫劃歸哪個部門
水利部。
水庫是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水利設施、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歸水利部管。
水利部的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保障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二)負責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的統籌和保障。
(三)按規定製定水利工程建設有關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提出中央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方向、具體安排建議並組織指導實施,按國務院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國家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提出中央水利資金安排建議並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
(四)指導水資源保護工作。
(五)負責節約用水工作。
(六)指導水文工作。
(七)指導水利設施、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保護與綜合利用。
(八)指導監督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
(九)負責水土保持工作。
(十)指導農村水利工作。
(十一)指導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工作。
(十二)負責重大涉水違法事件的查處,協調和仲裁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水事糾紛,指導水政監察和水行政執法。
(十三)開展水利科技和外事工作。
(十四)負責落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組織編制洪水乾旱災害防治規劃和防護標准並指導實施。承擔水情旱情監測預警工作。
(十五)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任務。
(1)水庫附近的地質災害歸誰管擴展閱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定撤銷電力工業部和水利工業部,設水利電力部。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六次會議決定撤銷水利電力部,分別設水利部和電力工業部。
1982年機構改革將水利部和電力工業部合並設水利電力部。
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確定成立水利部。
1988年7月22日,水利部重新組建。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水利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將水利部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將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將水利部的有關農業投資項目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將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相關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為優化水利部職責,將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並入水利部。
B. 水庫沒水的地方周邊農民可以有管理的權利嗎,消水後的土地可以種東西嗎
我想水庫沒水,我感覺這邊的管理層面是沒有的,因為已經歸大地的。
C. 水庫上游淺灘土地歸水利局管理還是村裡管理
毫無疑問,水利局,
D. 地質災害與水庫有關系么
水庫容量的的話,就有可能造成人為的地面沉降,造成人為的地震,水庫會溶蝕周圍的土壤,岩石,造成土地的滑坡,等等。
E. 【地理】關於修建水庫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
修建水庫之抄後,上游庫區水面比天然情況下,河道的水面,平緩,水面比降小了,水流流速變緩了,水流夾沙能力降低,導致上游庫區泥沙淤積,最典型的是黃河三門峽水庫。
水庫蓄水,水位高,會向周邊地區滲漏,引起周邊地區地形水位抬高,有可能引起鹽漬化吧。
水庫所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由於水庫蓄水,入海流量小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吧。
不是很明白,根據,你的問題猜測的。
修建水庫還可能引起地質災害,如水庫誘發地震,引起蒸發和滲漏損失,導致河流年徑流量減少,不合理調度,還可能引起下遊河道生態環境問題,還會影響魚類回遊等問題,如中華鱘……暫時想到這么多吧
F. 水庫區地質災害和運用方式改變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從此,三門峽水庫進入運用階段,迄今已運行46年。
在水庫建成運用之前,水利部門和地質總隊曾對將要發生的淤積、浸沒、坍岸、沉陷和滲漏等水庫病害(即水庫地質災害或水庫工程地質問題),進行過大量的勘察工作和預測研究。然而,水庫的運用方式卻因主要的病害而經歷了從高水位「蓄水攔沙」運用,改變為低水位「滯洪排沙」運用,再經過改建之後,才定位於低水位的「全年控制」方式運用。
水庫運用方式重大調整和變動的主因是泥沙淤積嚴重。水庫運用之初,入庫泥沙的92.9%堆積在庫內,庫容損失過快,降低了水庫的使用年限及其對黃河下游的防洪作用。因此,在高水位「蓄水攔沙」運行一年半之後(1961年2月9日,壩前最高水位已達332.58m),被迫開閘敞泄,改變為低水位的「滯洪排沙」運用。但是,由於大壩泄流排沙量太小,潼關以上庫區淤積仍在發展;截至1964年汛後,即水庫運行僅4年,庫區已淤積泥沙38.258億m3,致使335m高程以下96.44億m3庫容損失掉39.67%。
據1962年調查資料,庫區的浸沒和坍岸問題也十分嚴重。洛河下游一級階地倒房9000多間,損壞5000多間;渭河下游兩岸鹽鹼地由蓄水前的15萬畝發展到36.5萬畝;全庫區坍塌水井 1479 眼,其中潼關以東的深水區為 1296 眼。潼關以東坍岸線總長201km,占潼關以東岸線總長的41%,坍塌入庫土方總量為1.289億m3。特別是庫區渭河段在淤積回水作用下的地下水位壅高及其浸沒范圍發展趨勢,又對西安市構成威脅。
因此,1964年12月,國務院召開「治理黃河會議」,周恩來總理與到會專家研討對策,科學論證,就治理黃河大事作了全面部署,有關三門峽水庫區的工作有:
1.批准三門峽增建、改建工程,擴大泄流規模。
2.對西安市和庫區可能發生的浸沒進行研究。
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姜達權副總工程師和李景豪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
三門峽水利樞紐區的增、改建工程,於1964年開始增建的兩條隧洞,改建的4根鋼管,於1966年7月29日投入使用,並陸續打開8個導流底孔,於1973年11月完成。兩洞四管八孔的泄流排沙規模接近10000m3/s,從1973年12月起,三門峽水庫開始實行「蓄清排渾、調水調沙」的「全年控制」運營,即汛期控制在305m水位敞泄,非汛期蓄水,回水不過潼關。到1991年7月又打開兩個導流底孔,至此、兩洞四管十孔的泄流排沙規模,達到了10000m3/s。
G. 水庫屬於誰管的
水庫分為國營水庫和鄉(鎮)、村集體管理的水庫。
國營水庫由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水利工程管理所來負責水庫的日常管理工作。
要在國營水庫進行網箱養殖,必須徵得當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同意。
H. 地質災害屬哪個部門管
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回開展全國的地質答災害調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本主管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8)水庫附近的地質災害歸誰管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
1、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2、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
3、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I. 水庫屬那個部門管
如果是防汛用的道路還是應該歸水利部門管。如果不是防汛道路,是公共道路應該歸交通部門管理。但是水庫大壩上到溢洪道上的路面損壞,因涉及防汛安全也應該是水利部門管理。
J. 縣級水庫溢洪河道管理權歸誰管
海興開發區歸中衛市直接管轄,行使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和部分市級管理權,從行政關系隸屬上已經與海原縣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