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溝壑型洪水

地質災害溝壑型洪水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10:39

地質災害主要有那些

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六種內類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容是目前所有地質災害發生次數中最多的三種。上述六種地質災害類型的特徵如下:
崩塌是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從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躍)。具有明顯的拉斷和傾覆現象。
滑坡是指地質體沿地質弱面向下滑動的重力破壞。滑坡通常具有雙重含義,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過程,也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泥石流是指由於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攜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其匯水、匯砂過程十分復雜,是各種自然和(或)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裂縫是地表岩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② 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一)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地質營力或人類活動而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並由此產生各種危害或嚴重災害,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編,1999)。地質災害按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另一類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點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一樣是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類型,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漸變影響持久的特點,並且容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段永侯等,1993)。地質災害中以突發性、群發性小型土質滑坡、崩塌為主。直接誘發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是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災自救知識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還可以稱為誘發地震(宋春青和張振春,1996)。構造地震是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其中大多數又屬於淺源地震,因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圍很廣,常引起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汶川地震就屬於此種類型。

人們根據地震的活動地區,在地理上劃分出幾條主要的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約80%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內;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帶內亦發生破壞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還有北極—大西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海隆地震帶、西印度洋地震帶、東非地塹地震帶等次要地震帶。

(二)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根據火山通道的形狀可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中心式噴發則是噴發物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平面上成點狀噴發。

人們根據火山的活動性,將火山劃分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如今,地球上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陸地上,有68座位於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約20000餘座。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火山帶上。如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

火山噴發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有火山錐,如海南瓊山馬鞍嶺,山西大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邊長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龍江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整體的向下滑動。滑坡經常發生在粘土質為主的土層或泥質岩及變質岩的分布區。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另外,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的溝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發突然,運動快速,來勢兇猛,破壞力強,成災率高等特點。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必備的條件:①地勢陡峻,山高溝深,流域面積大;②有大量的鬆散的物質;③在短時間內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沖擊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過後經常會出現這種地質災害。

泥石流發生機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積物由於暴雨而飽和,進而在其表面產生水流,堆積物失去力學的穩定性而開始滑動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塊在其運動過程中,破壞了結構,而又有水的供給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育過程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關,如冰川的消融,冰體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蝕加劇;與季風在一個地區的盤踞時間的長短有關;與一個地區的植被繁盛也有關系;泥石流還與區域地質構造運動的強弱、地勢起伏和岩石軟硬有關。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大型沉積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區的工業發達城市及油氣田開采區。其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下沉速率緩慢,往往不易被察覺;在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積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辦法,也難使沉降的地面回復到原來的標高。近年來,在軟土等不良工程土體較發育地區,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基礎不均勻沉降現象成為影響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對於建築物、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危害極大。

三、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

中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中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國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

中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南部是歐亞地震的經過區域,因此中國的地震災害比較頻繁同時它也是中國主要的地質災害。

(1)中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地質構造特點是以東京105°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中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強烈和最密集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對中國台灣及其附近海域影響最大。

(2)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貌、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階梯狀地形的過渡帶上,尤其是沿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馮天駟,1998)。其中雲南、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是中國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崩塌、滑坡等發育的主要地區。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點

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則是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帶。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西部12省(區、市)(桂、蒙、陝、甘、寧、青、新、川、貴、滇、藏、渝)占國土面積70.78%,土壤侵蝕(均指微度以上侵蝕,下同)面積10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82.61%,水土流失最嚴重,分布面積最大;中部10省(冀、晉、遼、吉、黑、皖、贛、豫、鄂、湘)占國土面積24.28%,土壤侵蝕面積4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14.64%,水土流失較嚴重;東部10省、市(京、津、滬、蘇、魯、浙、閩、台、粵、瓊)占國土面積8.13%,土壤侵蝕面積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2.74%,流失相對較輕。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點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不斷地增加。荒漠化不僅使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且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中國的旱災、沙塵暴等災害不斷地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2003)。

③ 發生地質災害(如現在洪水)從家緊急撤離應攜帶什麼

個人觀點:
直接跑,啥都不要拿,因為你跑不過洪水,多一秒就是多一份希望。
如果是提前預警撤離的話,就是生活必備物品了,至少把身份證拿上。

④  中國地質災害主要成災特點

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與乾旱、洪水、台風、風暴潮、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雖然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於形成條件、活動過程、破壞方式等的不同,使之具有獨特的成災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對於分析地質災害災情構成,進行災情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質災害數量特別多,但單點災害的危害范圍都比較小,因此是屬於漫布的「星點狀」災害

如前所述,經調查確認,我國大陸發生過活動或具有明顯潛在活動危險的各種地質災害體數以萬計,如果加上那些發育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偏僻邊遠地區的地質災害體,則可能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處。

這些災害雖然並非每年全都活動,但它們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每年至少有幾千或上萬處活動,其中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的達幾百處到上千處。同其它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的數量佔有優勢。

雖然地質災害的數量多,但其影響的范圍和成災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在眾多種類的地質災害中,只有地面沉降等少數環境型災害的影響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公里以上,其它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規模都比較小。據一些地區調查結果,最大規模的崩塌、滑坡體體積為幾千萬立方米。它們的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最大不超過10km2。一般泥石流主溝長度為幾公里到十幾公里,泥石流總量為幾萬到幾十萬立方米,除大規模群發性泥石流外,一般破壞范圍不超過幾十平方公里。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分布的局限性更大,其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從成災的行政范圍看,一般單點災害僅危害幾個村鎮,一般群發性災害危害十幾個鄉鎮,大規模群發性災害危害幾個縣(市)。這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成災范圍要小得多。特別是洪澇、乾旱、台風等災害,一般危害范圍達幾個縣(市),大規模災害危害范圍達幾個省或十幾個省,更是地質災害難以對比的。

基於這一成災特點,在進行災情評估時,深入分析災害活動的危險性,根據災害規模確定危害區是十分重要的。具體途徑是:在對單一的或局部的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點評估時,在確定災害危害區後,就可以比較准確地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和受災體價值,進而核算期望損失;在對一個地區或區域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面評估或區域評估時,採用抽樣調查方法,根據評估區災害點數量、單點平均危害范圍、平均受災體價值密度以及災害平均活動概率等參數,就可核算地區地質災害的年均期望損失。

二、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地質災害與其它自然災害同時或連續發生,形成破壞比較嚴重的災害群或災害鏈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災害的這一特徵表現得最為突出。這幾種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暴雨,因此在強烈的地震或暴雨的同時,常常引發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災害。例如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7.4級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活動,造成了2萬人傷亡,毀壞房屋9間,耕地12000多畝、森林5000多畝。1988年11月6日雲南瀾滄-耿馬7.6級地震導致嚴重的地裂縫、崩塌、滑坡等災害,在極震區出現長達幾十公里,寬幾厘米到幾米的地裂縫和大量的崩塌、滑坡體,因此4.8萬公頃農田和上千畝森林以及大量水利工程被毀壞,175個村莊、5032戶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嚴重威脅而被迫搬遷。1976年7月23日,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地區因暴雨促使23條溝谷暴發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20491畝耕地和3574間房屋被沖毀。

地質災害除了受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控制,與之相聯發生外,不同的地質災害也有時因具有密切的成生聯系而相聯發生。其中比較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在泥石流溝谷流域內,通常還發育有大量的崩塌(危岩)體、滑坡體,暴雨後首先發生嚴重的崩塌、滑坡活動,而後由此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融入洪流,轉化成泥石流災害。這種類型的災害,在我國西南的川、滇等地區非常普遍。本項目中作為典型實例的四川省漢源縣、重慶市北碚區醪糟坪滑坡-泥石流災害都是這種類型的災害。

在災情評估時注意地質災害的這一特徵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首先關繫到災情的界定。例如,我國大部分泥石流災害是由暴雨洪水造成的,所以其活動過程常常和山區洪水同步發生,在絕大多數災情報告中,對洪水災害和泥石流災害沒有界定區分,籠統歸於泥石流災害;甚至還有的把只含有少量泥砂碎屑固體物質,但尚沒有達到泥石流標準的洪水災害也作為泥石流災害。這些偏差,顯然擴大了泥石流災害的災情。此外,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析某種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時候,需要充分分析某一災害在災害鏈中的位置,這對於確定災害的發生概率及規模是十分必要的。

三、地質災害分布廣泛,但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水平和成災規模不同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從全國范圍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向沿海,地質災害不斷趨於嚴重。這種變化把中國陸地分成特點顯著不同的兩大地質災害區域,大致以長白山、燕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帶為界,其西北部區域地質災害輕微,東南部區域地質災害嚴重。

我國西北部地區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一些大型內陸盆地組成,氣候寒冷乾燥,人類活動微弱。該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土地沙漠化、凍融等。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發育種類單一,加上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低,所以破壞程度低。

東南部地區主要由沿海平原、低山丘陵及其與西北部高山、高原過渡的山地組成。區域的氣候冷暖和降水豐枯變化劇烈,歷史時期和近年來人類活動也相對頻繁而強烈,大部分地區發育有三種以上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與此同時,該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和大型企業及骨幹工程密布,所以地質災害破壞強烈。受地質自然條件的影響,該區內地質災害亦有一定的地區性差異。地質災害特別嚴重的地區除分布在台灣島外,還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和川滇山地地區,斜貫中國東南區域,成為中國大陸內地質災害發育種類最多,發生頻度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區。

這一特點通過中國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區劃,得到明顯反映。

四、地質災害時間分布具有不規則的周期性和不斷嚴重化趨向

地質災害的時間分布亦很不均勻,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時間變化特點不一。

我國崩滑流災害具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性變化特點。45年來,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的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a。前3個周期的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7~1958年、1971~1972年、1981年。其它類型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變化不突出。

除一些災害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外,大部分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的共同特點是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消長變化中不斷發展而日趨嚴重。其具體表現就是災害發生的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

崩滑流災害雖然發生周期性消長,但各周期並不是等強度的交替,而是以一波高於一波的逐期高漲的形式不斷發展。在以10a為單位的不同時段中,自50年代到80年代,其發生頻次以3.3~4.8的速率呈階梯狀增加。地面沉降災害的日益嚴重化趨向更加突出。在中國地面沉降發展歷史中,50年代屬於初始階段,60年代屬於發展階段,70年代以後進入急劇發展階段。全國約70個地面沉降城市中,有80%是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也是在70年代以後在我國迅速發展,並成為影響廣泛的重要地質災害;在此之前雖然也有發生,但多屬於局部性活動,並沒有形成嚴重危害。濱海地區的海水入侵也是在7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成災的。

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原因除自然條件影響外,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活動迅速發展,對地質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所造成的。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預測評估時,需要將歷史分析與趨勢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出可靠結論。

五、中國地質災害具有比較嚴重的潛在危險性

今後時期,盡管一些局部地區的地質災害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就全國范圍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看,將繼續延襲幾十年來的發展勢頭,進一步趨於廣泛化和嚴重化。這種形勢是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進一步變化所決定的。從地質自然條件看,國內外許多科學家從不同角度預測了未來全球環境的發展趨勢。大部分專家認為,在今後一個時期,地球以至更大系統的天體運動有可能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變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地殼運動可能更加活躍,全球氣候可能出現更加強烈的異常,因此人類面臨著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嚴重挑戰。從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看,今後一個時期,人口將進一步增長,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劇,更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不僅在沿海地區繼續進行,而且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均將不斷提高,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

根據控制我國地質災害發展的各方面條件分析,未來幾十年內,在全國性地質災害普遍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區有可能急劇發展。這些地質災害急劇發展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川滇山地以及海南和閩粵沿海的部分地區,其次在天山、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比較嚴重,但由於人口和經濟密度較低,所以造成的危害尚不十分突出,今後一旦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就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認識歷史災害過程,又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潛在危險。

六、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地質災害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種地質災害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災害之間以及地質災害與其它多種相關因素之間密切相聯,構成復雜的地質災害系統。這個由多方面變數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相對完整的獨立性。從更廣闊領域看,它是自然災害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地質災害系統的內部組成看,其主體系列由各種地質災害組成;相關系列由有關的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組成。所有這些內容組成地質災害系統內部的不同子系統或不同層次。

社會經濟條件之所以是地質災害系統中的重要內容,是由於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機制:一方面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地質環境演化和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觀中國幾十年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其范圍、頻度、強度和破壞程度等與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具有大致同步消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幾十年來中國地質災害的發展史,實質上是地質自然歷史與社會經濟歷史的綜合反映。未來時期,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的相互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強,因此社會經濟條件在地質災害系統中的地位將會顯得更加重要。

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應充分考慮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對災情的影響。具體而言,在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危險性時,要研究人類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和防災活動的作用;在分析地質災害的破壞效應和損失程度時,要研究受災體價值密度和不同受災體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分析時,要研究地區防治能力和可能效益。

⑤  中區段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

中區段地形上位於第二階梯東段的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山西山地,間夾臨汾盆地,海拔標高400~1600m,地形高差對比大,大部分地段溝壑縱橫,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降水量由西往東遞增,季節分配不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本區段全為黃河流域,西部水系稀少,東部則有數條一級支流匯入。區域大地構造位置距板塊作用帶邊界較遠,除臨汾盆地和東西邊沿外,地殼穩定性較好。西部人煙稀少,東部人口密度較大,且對地質環境干擾破壞強烈。人類活動主要是大量開采固體礦產(以煤為主,還有鐵、鋁土、粘土等),西部還有過牧和濫樵(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本區段地質災害類型最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風蝕沙埋、采空塌陷、黃土濕陷和潛蝕;局部地段還有地震液化、鹽漬土、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等災害。以下分別論述。

一、滑坡和崩塌

由於本區段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的特殊性,滑坡和崩塌是最主要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和山西山地區。黃土高原區梁峁起伏,沖溝發育,溝深坡陡;黃土深厚,垂直節理發育,濕陷性較強。山西山地區的呂梁山、太岳山、太行山與汾河、沁河相間排列,溝谷發育,地形起伏高差對比大;基岩裸露,大多上覆以薄層黃土。所以在強降雨和河水沖刷等觸發因素作用下,易發生滑坡和崩塌,二者常相伴而生,是這兩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危險區。

在評估區內共發現滑坡116處;崩塌在山西段內有45處,陝西段內有6個地段52處,總長約46km,寧夏段有8處,發育極為普遍。

(一)滑坡

黃土高原區的滑坡絕大多數為土體滑坡,以陝西段居多,有83處之多,山西段有14處。滑坡的成因模式可分兩種:一種是順黃土與下伏中生界基岩面或新近系紅土的接觸面滑動的,一般分布於河流的沖刷岸或梁峁溝壑區(圖4-2(a)、(b),它的規模較大,滑動面較深;另一種是在黃土殘塬和梁峁邊緣,因坡體陡立,黃土順坡向的垂直節理又很發育,在雨水下滲時導致潛蝕作用而觸發滑坡(圖4-2(c),這種滑坡的規模一般較小,屬淺層滑坡。在陝西段順下伏基岩面滑動的滑坡較多,且多為大中型滑坡。對管線有較大影響的滑坡有:棗樹坪滑坡(DD143—DD144)、王家院滑坡群(DD279—DD281)、梁家渠滑坡(DD288—DD289)和寒砂石水庫滑坡(DE003—DE005)等4處。

圖4-2滑坡形成模式

山西山地區發現滑坡19處,其中基岩滑坡8處,土體滑坡11處。基岩滑坡發生在石炭、二疊系灰岩、砂泥(頁)岩互層地層中,有順層滑坡,也有切層滑坡。它們密集分布於陽城縣城北、東約20km地段內(EH035—EH114)。滑坡的成因與降雨、河水沖刷和人工築路切坡等有關,有4處穩定性較差,其中1處距管線僅20m(EG026附近),影響較大。土體滑坡的成因與黃土高原區類似。對輸氣管線影響較大的有蒿峪村西滑坡(EH086附近)、杜老凹滑坡(EF022)、老炭窯滑坡(EF054)等3處。

(二)崩塌

黃土高原區崩塌主要是黃土體的崩落,而山西山地區則是基岩崩塌。鄂爾多斯高原(寧夏境內)也有少量溝岸坍塌。

黃土高原區崩塌一般分布於各河流分水嶺的線路越梁地帶,地貌以黃土梁峁為主,由於沖溝溯源侵蝕和溝谷底蝕強烈,高陡邊坡隨處可見。黃土的垂直節理發育,在高陡坡肩前緣的土體似懸臂梁板,在彎矩的作用下底部突然斷裂而發生崩塌(圖4-3(a)。還有一種情況是深切狹窄的河谷地段基岩出露,在河流側蝕和風化剝蝕作用下,下部的泥岩形成凹龕,上部較硬的砂岩懸空,產生拉裂縫,危岩體最終崩落下來(圖4-3(b)。清澗河河谷中三疊統胡家村組(T2h)和大理河河谷下白堊統洛河組(K1l),這種崩塌機制較多見。此外,各河流中上游地段岸坡多由黃土或階地堆積物組成,在曲流作用強烈的河段,沖刷岸坍岸現象較普遍。崩塌規模一般較小,但數量較多,對公路、管線工程危害較大。

圖4-3崩塌形成示意圖

山西山地區發現的34處崩塌都分布於基岩區,地層岩性是:中奧陶統上馬家溝組(O2s)厚層灰岩6處,中石炭統本溪組(C2b)灰岩2處,上石炭統太原組(C3t)和山西組(C3s)砂泥岩和灰岩4處,下二疊統下石盒子組(P1x)砂泥岩5處,上二疊統上石盒組(P2s)和石千峰組(P2sh)砂泥岩11處,下三疊統劉家溝組(T1l)細砂岩6處。在陽城縣城北、東分布較集中。崩塌一般分布於坡度大於40°和高度大於10m的陡坡地段,岩體陡傾的構造節理較發育,在坡緣部位追蹤形成拉裂縫,逐漸擴展,在暴雨、放炮炸石等觸發因素作用下發生崩塌。崩塌的規模也較小,一般數十至數百立方米,最大的一處是晉城市下河村(EJ001附近)崩塌體,為2.25×104m3。對輸氣管線有影響的有20處,有的為管線直接穿越,有的距管線僅數米至十餘米,而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危岩矗立,應予關注。

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泥石流和洪水沖蝕是本區段輸氣管道沿線又一較發育的地質災害。

據調查,寧夏段有泥石流溝20條,主要分布在下河沿至古城子和鹽池縣東紅井子至陝西定邊縣紅柳溝鄉兩個地段內。前一地段主要為稀性泥石流型。泥石流溝都發源於南部基岩山區,溝道長,流域面積大。出山區後進入並深切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在傾斜平原溝口形成小的堆積扇,大部分物質沖入黃河。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主要來源於傾斜平原,以砂礫石和泥沙為主。這一地段是寧夏段沿線泥石流較嚴重的地段。古城子至紅井子還有5條稀性泥石流溝。輸氣管線一般都布設在堆積區,且與溝道直交。後一地段為泥流型,上紅柳溝南側為侵蝕嚴重的白堊系砂岩構成的基岩丘陵,山前堆積的粉土厚達50m,樹枝狀沖溝極為發育,侵蝕深達15~45m。因寧夏段管線經過地段人煙稀少,未有泥石流遭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報道。

陝西段泥石流分布於靖邊縣馬路壕東南的黃土高原區,是當地常見的地質災害,多發生於每年7~9月的雨汛期,往往由強降雨激發,突發性強,來勢迅猛,致災力強。顯然,對擬建的輸氣管線危害較大。由於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溝深坡陡,沖溝溯源侵蝕極強;土體結構疏鬆,崩塌、滑坡發育,皆為泥石流提供了動能優勢和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在強降雨激發下,極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根據泥石流所含固體物質的顆粒級配特徵,常以泥流形式出現,有稀性、粘性和塑性之分,以前兩種出現幾率較高。暴雨時在溝谷中時常可出現含沙量大於600~900kg/m3的洪流,由密布的毛溝、支溝流向干溝和河流匯集,形成強大的泥流,潰堤毀壩、淤塞水庫,分割壩地,造成嚴重危害。

山西段泥石流也較發育,在評估區內發現泥石流溝15條。根據物源成分不同,可分為泥流、水石流和泥石渣流三種。泥流主要分布於西部黃土高原區,特徵與陝西段類似。水石流主要分布於沁水與浮山兩縣交界處,當地為林場,水土流失較弱,物源主要為溝谷兩側的基岩崩塌堆積物。泥石流溝的流域面積不大。泥石渣流集中分布於沁水、陽城兩縣的采礦區,固體物質是堆積於溝谷中的煤矸石和鐵礦棄渣,一般流域面積不大。據調查,泥石流已造成一定災害。輸氣管線有7處與泥石流溝相交,應予關注。

三、風蝕沙埋

寧夏段和陝西段西部管線經過地段,正好處於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少,加之當地亂采濫挖甘草、過度放牧和不適當開發礦業,數十年來土地沙化十分嚴重,荒漠化加劇。因此風蝕沙埋也是需關注的一種地質災害。

區段內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草叢沙丘為主,寧夏段的沙丘主要分布於中寧縣雙井子至鹽池縣大水坑的丘間窪地中,呈星點狀散布於管線兩側,有些管線則直接穿越其間,一般丘高1.5m以下,由於風蝕作用,許多沙丘呈半丘狀。丘間為平鋪沙地,沙丘密度30%左右。

陝西段的沙丘分布於定邊縣紅柳溝鎮至靖邊縣李家梁地段內,幾乎連續展布在長城以北地域。在定邊縣的賀圈、帳房灣、羊圈有幾處移動沙丘,丘高一般3~10m,沙丘主導移動方向東南,平均移動速率4~6m/a。在靖邊縣附近,黃土被沙丘掩埋,甚至在梁峁、坡面上有薄層低緩新月形沙丘分布,丘高3~5m,風蝕嚴重。輸氣管線基本上都在距沙丘以南3~8km地段的平鋪沙地上布設,受風蝕和沙埋影響較小。只有靖邊北側一段長約20km的管線布設於沙丘上,必須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以免風蝕發生。

四、采空塌陷

地下開采固體礦產資源所形成的采空區,在一定的地質結構條件下,采空區上覆岩層在自重和圍岩應力作用下會導致頂板冒落和頂底板閉合,而引起上覆岩體的變形破壞,進而產生地面開裂和沉陷。一般煤礦地面塌陷是累進性的,而某些圍岩堅硬的金屬礦山則往往是突發性的。煤礦等層狀礦產采空區地面塌陷機理是:一般地下開采採用柱式采空區的空間結構(圖4-4)。若某些礦柱實際強度低於設計承載力,或在長期承載過程中因風化、地震等作用,承載力下降,使得這些礦柱先遭到破壞,它們所擔負的荷載就要轉移到相鄰的礦柱上,從而也使它們相繼遭受破壞,累進性破壞將導致整個礦柱系統的破壞。礦柱破壞的形式是采空區頂板冒落。頂板冒落引起上覆岩層變形破壞,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冒落帶(Ⅰ)、裂隙帶(Ⅱ)和彎曲帶(Ⅲ)三個帶(圖4-5)。由於采空區面積、採掘厚度和礦層埋深不同,上述三帶不一定同時存在。當採掘厚度大而礦層埋深又較小時,冒落帶可直達地表而形成塌陷坑。自礦層開采至地面出現沉陷,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它受諸多因素影響。地表沉陷窪地面積一般較采空區大。

本區段固體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是煤礦,還有鐵礦、鋁土礦和粘土礦等。

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內,分布廣且蘊藏量很大。含煤地層主要為石炭繫上統的太原組和山西組。太原組含煤5~8層,山西組含煤4層;有的煤層厚達7~8m,穩定可采。現正大量開采,均為地下採掘方式。據調查,評估區內發現有大小煤礦159座,其中輸氣管線直接在采空區上部通過或距管線較近的礦山有25座之多,總長度有37km。尤其是沁水煤田礦山密布,開采歷史悠久,開采方式落後,正在開采和已閉坑的礦山遍布地下采空區,其分布大多無檔案記載。在臨汾以西的河東煤田,在堯都區和蒲縣煤礦也是密集分布,遍布地下采空區,在輸氣管線兩側連接成片。陝西境內的煤礦在管線經過地段集中於子長和永坪一帶。含煤地層為三疊繫上統瓦窯堡組,共含煤層7~15層,單層厚度最大3m左右,層位穩定。開采歷史也很悠久。目前子長礦區有45座小煤礦,永坪礦區有5座小煤礦,開采方式原始落後,無序開采現象嚴重,采空區大多無檔案記載。輸氣管線直接在采空區頂部或附近通過的總長度有5km左右。寧夏境內位於西部中衛縣的下河沿煤礦,含煤礦地層為石炭繫上統的太原組和土坡組,目前可採煤層4~8層。煤層分布於輸氣管線南部,對管線無影響。

圖4-4采空區礦柱系統示意圖

圖4-5采空區冒落引起上覆岩層變形與錯動的分帶

鐵礦也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內。礦體賦存於石炭系底部,屬風化殘積型窩狀礦體,儲量小而不穩定,但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多為鄉村和個體開采。據調查,在評估區內有53座鐵礦。由於礦坑埋深淺,易引發地面塌陷;但因規模小,對輸氣管線影響較小。

此外,本區段在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區還有鋁土礦和粘土礦,在輸氣管線經過地段已發現有60多個礦洞,都是私人開採的小礦山,采深很淺,地面塌陷嚴重。目前雖已停采,但它對管線的施工和運營帶來了潛在的危險。

由上述分析可知,對輸氣管線將遭致嚴重危害的是煤礦采空塌陷。從地面調查來看,采空塌陷最嚴重的地段在山西的浮山、陽城二縣境內,浮山縣後交煤礦和陽城縣柏山煤礦有三處塌陷坑,塌陷面積總計達36×104m2,最大深度6m,已造成3024畝農田和2580間民房破壞,一座學校被迫搬遷,經濟損失嚴重。輸氣管線正好在塌陷坑地段通過。采空塌陷還導致產生地裂縫。在蒲縣—臨汾段、浮山後交煤礦、陽城、澤州等地均發現采礦地裂縫。已造成1995間民房開裂,1300畝耕地荒蕪,約200戶居民搬遷。

在本區段煤礦區還有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災害。陝西子長縣道園煤礦1995年發生瓦斯爆炸,死亡12人;紅石峁溝口舊煤窯和南家咀煤礦也都發生過瓦斯爆炸事故。它們距輸氣管線都較近。寧夏下河沿煤礦歷史上有煤層自燃記載,十幾年前還有自燃跡象。山西沁水煤田的南端,陽城、澤州段為高瓦斯煤礦,曾發生過多次瓦斯爆炸事故,在澤州段犁川一帶還有煤層自燃現象。

采空塌陷對輸氣管線工程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是致命的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由於不少地段老煤窯較多,目前鄉鎮企業和私人經營的小煤礦又無序開采,采空區的空間分布范圍很難查明。此次調查雖在重點地段進行淺層地震勘探,初步查清了一些采空區,但仍然不能滿足工程設計的要求。今後,應在陝西段的子長煤礦焦家溝—王家灣段(DD184—DD277),山西段的蒲縣—臨汾煤礦密集分布區(EC119—ED073)、浮山後交煤礦區(EF043—EF056)和澤州煤礦密集分布區(EJ002+1—EJ058)進一步加強勘查。

五、黃土濕陷和潛蝕災害

黃土濕陷和潛蝕往往相伴發生,一般是突發性的,對建築物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危害,是黃土類土分布地段的一種特殊地質災害。

(一)黃土濕陷

本區段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和山西山地區,地面普遍分布有以上更新統(Q3)風成黃土為主的黃土類土,其中Q3、Q4黃土具濕陷性,且多屬自重濕陷類型。據統計,輸氣管線經過黃土連續分布地段,陝西段長185km,山西段長71km(陝西靖邊馬路壕至山西臨汾盆地以西)。分布厚度大,主要為梁峁溝壑地形,濕陷性最為強烈。臨汾盆地以東,浮山段較強,往東逐漸減弱。沿線黃土因其形成時代、成因、結構和所處地貌位置不同,濕陷性有所差異。一般情況是:Q3風成黃土濕陷性最強,屬中等—強烈濕陷;Q4坡積—沖積黃土狀土,濕陷性弱些,屬中等濕陷;而Q2黃土則為輕微濕陷—無濕陷。表4-1列出了陝西和山西段黃土濕陷性指標。

表4-1黃土濕陷性指標

有關黃土濕陷的形成機制有多種解釋,其中「加固凝聚力降低或消失的假說」較有說服力。黃土濕陷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是由黃土固有的特殊成分和結構以及外界誘發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濕陷性黃土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鹽膠結物和大孔性的結構特徵,是濕陷作用的內因,而浸水和加壓則是外部條件。當黃土浸水受壓後,水膜楔入和水的溶解作用,使由鹽類結晶膠結產生的加固凝聚力降低甚至消失,並使土粒散化。使處於大孔性而呈欠壓密狀態的土體發生沉陷,結構遭到破壞。

黃土濕陷導致的災害是多方面的,有地表大面積不均勻下陷、地裂縫,還可誘發滑坡和崩塌的發生。因此它對輸氣管線可構成危害。

(二)黃土潛蝕

黃土潛蝕分布地域與濕陷性黃土基本一致,多見於Q3、Q4黃土中,形成陷穴、落水洞、盲溝、漏斗、豎井及天生橋等「黃土喀斯特」現象。潛蝕的發育受控於地形、地層及降雨等因素。在河谷階地及壩、

地等地形平緩處,由於降雨積聚下滲,能形成直徑幾米至十幾米、深度1m左右的碟形陷穴。根據陝西段的調查資料,輸氣管線沿線潛蝕與地形、黃土地層關系見表4-2。

表4-2潛蝕陷穴與地形、黃土地層關系統計表

由於潛蝕的形成與黃土濕陷性密切相關,加之其作用過程較為隱蔽,常有暗溝分布,一旦突然陷落,將給輸氣管道的安全帶來嚴重後果。

六、其他地質災害

(一)地震液化

分布於寧夏段黃河沖積平原和山西段臨汾盆地內。該二地段均為地震烈度Ⅷ—Ⅸ度的強震區,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7~8級大地震,是輸氣管線經過的地震危險區。

寧夏段地震液化分布於中衛縣境的黃河沖積平原一級階地上,岩性為Q4的粉土、粉砂和細砂,埋深1.5~5.3m,潛水位埋深0.8~3.0m。經現場標准貫入試驗判別,CA123—CA136和CA164—CA170液化等級輕微,CA144—CA164液化等級中等。

山西段臨汾盆地地震液化分布於汾河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岩性為Q4的中細砂和粉砂;夾有粉土和粉質粘土,潛水位埋深0.7~2.6m。經現場標准貫入試驗判別,在管線ED089—ED103長約4km的地段內,Ⅶ度地震力條件下液化等級為中等—嚴重。該地段史藉上曾有地震時噴砂冒水等砂土液化現象的描述。顯然,輸氣管線的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鹽漬土的腐蝕和鹽脹災害

分布於寧夏段和陝西段內。經查明,寧夏段鹽漬土有三段。其中中衛縣黃河沖積平原為碳酸(鹼性)鹽漬土和硫酸鹽漬土相間分布,管線長度約42km,危險性小;中寧縣古城子西的沼澤地為硫酸鹽漬土,長約0.75km,危險性中等;鹽池縣兩個鹽鹼灘窪地為硫酸鹽漬土,長約3.5km,危險性大。陝西段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定邊縣安邊鎮屈園子—郝灘鄉四十里鋪(DA056—DA076)及靖邊縣小灘則等地段,累計管線長度約21km。鹽漬土易溶鹽含量一般為0.34%~1.73%,為硫酸鹽,經判定,屈園子—四十里鋪以中度鹽漬土為主。

(三)地面沉降

輸氣管線臨汾段(ED089—ED103)經過地面沉降區,沉降中心位於臨汾城西汾河谷地。累積最大沉降量240mm。該地段地面沉降是由於超采中深層地下水引起的。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地下水開采強度逐漸加大,由於超采,地下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至1986年已形成一個波及面積超過50km2的橢圓形降落漏斗,中心水位較1978年下降了30m,年降幅近4m。1986年以後,水位仍以平均3m/a的速率下降。目前該降落漏斗中心最大降深已達80m。地面沉降現狀條件下不會對輸氣管線造成危害。

⑥ 地質災害狀況

地質災害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嚴重威脅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與安全運營。據統計,1995~2008年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共造成13900人死亡或失蹤,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蹤993人(圖2.3)。

圖2.3 1995~2008年中國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對比(2008年「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造成的死亡數除外)

圖2.3顯示的總趨勢是明顯的。從2001年全國普遍推行群測群防工作體制和2003年開始實行全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預報以來,雖然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強度仍在發展,但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或失蹤的總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

1998年,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比較普遍的大雨和洪災以後,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地質物質儲備相對減少,可能是1999年死亡人數出現低谷的一個原因。2006年多次超強台風暴雨登陸在中國廣大地域引發群發型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點多分散,單點災害傷亡人數少,合計傷亡人數多的特點。

據分析對比,中國因地質災害年均致死人數與全國人口總數之比約在1∶106量級,美國和加拿大的比率約為1∶107,日本近於1∶106。中國人口基數大,又處於基礎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致死人數約為美國的25倍。若按等量人口計算,兩者的比例數仍高達5倍,說明中國地質環境的科學利用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防災減災工作的努力空間還是很大的。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2001~2008年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35億~51億元之間,這個數據主要反映了農村和城鎮地區的經濟損失量,對於公路、鐵路、礦山和水利、水電等工程類的反映嚴重不足。因此,由於部門管理的分割,單純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尚缺乏可信的數據,估計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在80億元以上,年最高經濟損失應在150億元以上,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中國地質環境的復雜性造就了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廣大的山地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發區,嚴重危害山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588個縣(市)長期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困擾,約200個城市受到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威脅,數千萬人生活在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域,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全國共有各類礦山20多萬個,每年產生固體廢物140×108t、尾礦30×108t,這些廢棄物任意堆放成為比較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另外,全國有20餘條鐵路干線、數千座水電工程和多數山區公路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脅。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統計數據表明,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誘發或與大氣因素相關。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逐月統計結果顯示,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汛期(5~9月)(圖2.4)。

圖2.4 全國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逐月分布

在空間分布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西南廣大山地、丘陵地區。2004~2006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陝西等省(區、市)為主要的地質災害分布地區。

2.3.1 滑坡

我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地區和西北的陝西、甘肅、山西地區,以及中南、東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在上述省(區)內滑坡多成群、成片、成帶狀分布,而其餘地區則較少發生滑坡,即使有滑坡也多屬零星散布。我國滑坡分布的基本特點是:西部地區多於東部地區,南部地區多於北部地區,其中我國西南地區是滑坡分布最集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

滑坡分布的東、西兩大區存在明顯差異:在太行山—貴州高原一線,以西滑坡分布密集,以東滑坡分布明顯減少,特別在以東的北部地區幾乎很少發生滑坡,更沒有滑坡的集中發生區。大興安嶺—太行山東麓—貴州高原東緣一線是我國的第一級地貌界線,它把我國劃分為地貌景觀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即高聳深切割的以大高原、高山、極高山和大盆地為主的西部地區和低矮而淺切割的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的東部地區,東、西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滑坡分布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滑坡稀疏,南部滑坡密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氣候分區的第一級界線,年降雨量800mm等值線與此線吻合,其他的氣候要素也多以此為界。此線以北是蒸發量超過降水量的少水地區,小河流大多數是間歇性的,河流密度較小;此線以南是降水量超過蒸發量的多水地區,小河流常年有水,河流密度較大。南、北兩大區滑坡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2.3.1.1 滑坡分布規律

1)滑坡直接受易滑地層的控制。中國95%以上的滑坡發生在易滑地層分布區。例如,四川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上更新統成都粘土、下更新統昔格達組、中生代紅色砂頁岩地層和下侏羅統、二疊系煤系地層中;貴州省的滑坡集中發生在二疊系煤系地層和三疊系紅色泥岩、砂頁岩地層中;雲南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地層和凝灰岩地層中;而陝西、甘肅兩省的滑坡主要發生在第四系新、老黃土層中;山西省的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黃土、上更新統—更新統的雜色粘土岩、上更新統紅色粘土和三疊系砂頁岩地層中;湖北、湖南兩省的滑坡多集中發生在第四系紅色粘土、裂隙粘土和砂板岩地層中;福建省的滑坡主要集中在富含泥質(或風化後形成泥質)的岩漿岩中。

2)滑坡集中發生在地質構造復雜地區。在強烈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各種軟弱結構面是滑坡發生與分布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些軟弱結構面與有利的地貌條件相配合,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新構造運動對滑坡發育的影響中,一類是直接作用,地震是新構造運動的典型表現,強烈地震時會觸發大量的滑坡災害;另一類是間接作用,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貌形態發生著深刻變化,地面隆升導致河谷下切和沖刷,間接地影響著滑坡的發生和分布。

3)地形切割程度影響著滑坡分布。中國絕大多數滑坡都分布在河流、溝谷的兩岸。因此,在較小區域的滑坡分析預測時,地形切割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大區域的分析預測時,大的地貌單元界線更為重要。4)強降雨集中和劇烈的人類活動也是滑坡災害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

根據滑坡、崩塌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5。

圖2.5 全國滑坡、崩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據孟暉,2006)(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1.2 滑坡災害特點

1)群發性:單個滑坡的成災面積一般都很有限,但是滑坡災點數量多,分布面廣,因此群發性滑坡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區域強降雨往往會誘發大規模的群發性滑坡災害。

2)突發性:滑坡的突發性強,一方面表現在高速遠程滑坡方面;另一方面表現在暴雨期間和地震期間,滑坡劇滑之前宏觀前兆未被察覺或已發現但未引起警覺,往往損失慘重。

3)旋迴性:其實質是在地貌侵蝕旋迴背景中的某個階段滑坡災害發育活躍期(集中期)的一種表現。從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貌發育過程中,滑坡活躍發生在地貌從幼年期到壯年期的過渡階段。

4)周期性:滑坡災害的周期性是指更短時間尺度的活躍期和寧靜期交替的規律,即不同時間段內,活潑災害可能處於其活躍期,或者是寧靜期。

5)人類活動的直接誘發作用:人類工程開挖活動、爆破作業、生產生活用水入滲坡體、坡上載入、采礦、沖刷坡腳、水庫蓄水等活動對滑坡具有積極的誘發作用,能直接誘發滑坡或導致老滑坡復活。

2.3.2 泥石流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遍及23個省(區、市)。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山脈一線為界。該線以東,即我國地貌最低一級階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僅遼東南山地較密集)。該線以西,即我國地貌第一、二級階梯,包括遼闊的高原、深切割的極高山、高山和中山區,是泥石流最發育、最集中的地區,泥石流溝群常呈帶狀或片狀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地、四川盆地周邊,以及隴東-陝南、晉西、冀北等以及黃土高原東緣為主的地區。從泥石流的成因類型來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山地,並大部分集中於西藏東南部地區;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次西北、華北和東北也有呈帶狀或零星分布。從泥石流物質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基岩山區;水石流分布於華北地區,而泥流則分布於鬆散易蝕的黃土分布區。

2.3.2.1 泥石流分布規律

1)在斷裂構造帶分布密集。在多期地質構造運動影響下,構造斷裂和褶皺十分發育,一些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差異性升降運動,致使岩層擠壓破碎,降低了岩體的穩定性。易於發生崩塌和滑坡,常成為泥石流發生的源地。因此,斷裂帶多是泥石流分布密集帶,其數量多,規模大,活動強烈,危害嚴重,諸如雲南小江、四川安寧河、甘肅白龍江等斷裂構造帶。

2)在地震活動帶成群分布。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活動帶多分布於深大斷裂帶,尤其是新的活動斷裂和地震多發區,也是泥石流發育和分布帶。

3)在深切割的中山高山地區普遍分布。

在高程方面,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呈現三級台階的顯著特點,在各級台階的過渡地帶的山區為泥石流普遍分布區。

在地形上,分布於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和一定溝床比降的溝谷內。坡面泥石流分布於25°~33°以上的坡地最為常見;溝谷泥石流多分布於溝床比降為100‰~400‰的溝谷。

在流域特徵上,泥石流多發生在小流域。因為小流域溝谷處於發育期,具有豐富的固體物質補給,降水匯流和陡峻的地形等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在氣候方面,季風氣候區分布普遍和集中。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地勢差異大,季風分布不均。就降水量來看,東南多於西北,山地多於河谷,迎風坡多於背風坡,使我國泥石流分布具有片狀和帶狀分布的特點,季風氣候影響和控制泥石流宏觀分布的格局。

根據泥石流災害歷史分布情況、地質背景環境特徵、災害與環境條件相關關系分析,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見圖2.6。

圖 2.6 全國泥石流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據孟暉,2006)(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2.3.2.2 泥石流災害特點

1) 常發性: 這類泥石流多半是高頻泥石流溝引起的,例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四川的黑沙河、雲南大盈江的渾水溝等。

2) 突發性: 主要與大規模的山區建設有關。這類泥石流溝大多是新生的,過去沒有發生過泥石流的歷史,突然發生,若不堅持治理,仍有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可稱為低頻泥石流。

3) 群發性: 因為局部大暴雨覆蓋范圍一般在幾百至一千多平方千米,正好是我國山區一個小流域的范圍。在某些具備泥石流條件的流域內,當遭受暴雨襲擊時,常引發流域內各條大溝同時發生泥石流。

4) 同發性: 泥石流與崩塌、滑坡、洪水在一個地區往往同時遭遇,形成災害,因為它們要求共同的最主要的發生條件,即降雨條件是一致的。

5) 轉發性: 滑坡為塊體運動,泥石流為固液混合流,它們為兩種不同方式的運動,但有時滑坡、泥石流相伴而生,滑坡可迅速轉化為泥石流災害。

⑦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有哪些是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具體以下幾種:
(一)崩塌和滑坡
1.什麼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體的突然垂直下落運動,經常發生在陡峭的山壁。過程表現為岩塊順山坡猛烈翻滾,跳躍,相互撞擊,最後堆積在坡腳,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嘯、風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開挖坡腳、爆破、修築水庫、開礦泄洪等人為因素,都有可能誘發崩塌。
崩塌會損害農田、廠房、水利設施和其他建築物,導致人員傷亡。鐵路、公路沿線的崩塌,會造成交通堵塞、車輛損毀、行車事故。
2.什麼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向下滑動的現象。發生破壞的岩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動體邊緣存在為數極小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對位置變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質運動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會對城鎮建設、交通運輸、河運航道、工礦企業、農田村莊、水利水電建設等造成重大破壞。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斷流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忽然乾涸。
·滑坡體後緣的裂縫擴張,有冷氣或熱氣冒出。
·有岩石開裂或被擠壓的聲音。
·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
4.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時節去山區峽谷郊遊,要事先收聽天氣預報,不在大雨後、連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
(2)危機救助
·行人:立即離開岩土滑行道,向兩邊穩定區逃離。切記不可沿著岩土體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駕車者:應迅速離開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固液混合流體。常發生於山區小流域。
泥石流爆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山谷雷鳴、地面震動、濃煙騰空、巨石翻滾,渾濁的泥石流沿著料峭的山澗峽谷沖出山外,堆積在山口。
由於突發性、兇猛性、迅時性以及沖擊范圍大,破壞力度強等特點,泥石流常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雜著較多雜草、樹枝;
·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
·溝谷深處忽然變得昏暗,並伴隨著輕微的震動感。
3.緊急防護措施
(1)前期預防
·泥石流多發區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環境,熟悉逃生路線。
注意政府部門的預警和泥石流的發生前兆,在災害發生前互相通知、及時准備。
·去山地遊玩要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在暴雨之後或持續陰雨天氣進入山區。
宿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在溝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機救助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要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千萬不要沿著溝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時拋棄重物。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處,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三)火山噴發
1.什麼是火山噴發
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從公元1000年以來,全球已經有幾十萬人死於火山噴發。
2.火山噴發的前兆
·火山活動增加。
·出現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聲。
·火山上冒出縷縷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緊急救護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線范圍。
·火山噴射物: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應佩戴頭盔,或用其他物品護住頭部,防止砸傷。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會對肺部產生傷害。逃生時應用濕布護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當火山灰中的硫磺隨雨而落時,會灼傷皮膚、眼睛和黏膜。應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但不是太陽鏡。到庇護所後,要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氣體球狀物:火山噴發時會有氣體和灰球體以超過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滾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堅實的地下建築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泥石流:火山噴發可能誘發泥石流,對此,可採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應對。

⑧ 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規律

一、地質災害類型

滇藏鐵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特殊的地質環境塑造了相應的地貌、地質結構和地應力特徵,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淺表層卸荷、風化作用的發育程度,同時,研究區暴雨頻率高、強度大、地震活動較頻繁,在活躍的地殼內外動力因素耦合作用下,極易產生地質災害,使得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多樣。地質災害調查表明,滇藏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其次是風化剝落、沙害和冰雪災害等。

二、地質災害發育規律

盡管研究區涉及的地域比較廣、不同地段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規律有所差異,但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依然具有比較明顯的時空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與水系和溝谷地貌具有密切的關系,尤其在高山-極高山區的深切河谷兩岸,風化、卸荷作用顯著,成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重災區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沿金沙江、瀾滄江及其支流廣泛分布,雅魯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流域是人們最熟知的災害頻發地段(圖10-1),這些地區主要受構造影響,地貌形態表現為深切峽谷、山體陡峻,並且滑坡往往同崩塌、泥石流同時發生,並具有群發性特徵,在部分地區地質災害呈帶狀密集分布,對公路和居民設施有較大威脅。

(2)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常與雨季暴雨、洪水同步。降雨對地質災害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降雨飽和岩土體、增大容重;岩土濕度增大、強度降低;雨水下滲、地下水位升高和流動,產生靜水壓力和揚壓力,從而降低潛在滑面附近的抗滑阻力;降雨使河水暴漲、暴跌,特別是山洪暴發極易沖刷岸坡表層堆積物、淘蝕坡腳,造成岸坡變形破壞。根據滇西北地區氣象資料和地質災害統計(圖10-2),降水的季節性變化顯著,雨季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的80%,並主要集中在5~10月,降雨量豐沛且多暴雨,該區每年8月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活動最頻繁,7月和9月次之,10月以後逐漸減少。

(3)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與地層岩性關系密切,岩土體類型和性質是影響斜坡穩定性的根本因素,也是泥石流物質來源和發生的重要因素。野外調查發現,泥質岩類、軟硬相間的岩層組合、片狀-薄層狀變質岩(片岩、劈理化板岩、千枚岩等)、斷層破碎帶和殘坡積物、風化岩體等是極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層位(圖10-3)。

圖10-1 帕隆藏布流域地貌形態與重大地質災害的關系

圖10-2 滇西北地區地質災害頻率與月份之間的關系曲線(1950~2001年)

圖10-3 喜馬拉雅山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與岩性的關系圖(據童立強等,2007)

(4)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分布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和發生頻率與區域構造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表現出明顯的分區、分帶特徵。野外調查表明,區域性大斷裂、褶皺軸部、擠壓破碎帶、節理密集帶等通過的邊坡絕大部分穩定性較差,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高易發部位。

(5)地震和人類工程活動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強地震不僅可能形成規模很大的地表破裂帶,而且能夠顯著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破壞自然斜坡的穩定性,形成大規模的山地地質災害。由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某些地區遠遠超過地震本身直接造成的災害,1996年麗江7.0級地震就曾誘發至少420處中小型崩塌和30處大中型滑坡(圖10-4)。人類工程活動(包括開挖邊坡和采礦活動等)是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由於近年來人類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部分工程建築的施工開挖邊坡,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引起水土流失,而且破壞了斜坡的自然穩定狀態,引起的崩塌、滑坡不斷;大量切坡剝離的土石棄入溝道中,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

圖10-4 麗江地震誘發地質災害分布圖

總體而言,地質災害的分布與水系和溝谷地貌具有密切的關系,常分布在大江、大河或深切河谷兩岸;崩塌、滑坡災害的分布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沿斷裂帶尤為發育;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與地層岩性關系密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常與暴雨、洪水或融雪季節同步。還應當看到,盡管滇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類型多種多樣,但它們的形成和分布還嚴格受自然地理條件的控制。例如,在高山-極高山或海拔4500 m以上的高原,寒凍風化、凍融滑塌等比較發育;在高山峽谷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最為發育;在現代冰川周邊的河谷是冰川泥石流的多發區;在乾燥的寬河谷區,沙化和風沙災害比較發育。因此,深入研究滇藏鐵路沿線不同地段地質災害的群發機制和典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不僅可以豐富高山峽谷區地質災害預測理論,而且對滇藏鐵路沿線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三、地質災害對鐵路工程的影響

野外地質調查表明,滇藏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復雜的區域工程地質環境決定了鐵路沿線地質災害具有頻率高、數量多、危害大等特點,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群發性和集中誘發的特徵。地質災害對鐵路工程的影響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制約局部線路走向方案的選擇,部分大型滑坡可能影響到山體的穩定性,對附近通過的鐵路線構成威脅;同時,鐵路附近的不穩定邊坡還可能受到工程震動的影響而產生進一步變形或破壞。

(2)根據前期規劃,滇藏鐵路工程涉及不少近地表工程,例如:隧道進出口、跨江大橋、車站場地和邊坡、路基等,這些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施工條件及其適宜性直接受到地質災害的制約,在工程設計和施工階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影響施工條件和工程安全運營。上述地質災害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影響施工進度,威脅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而且可能增加工程維護費用,使工程不能充分發揮預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工程棄渣可能加劇工程沿線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甚至會殃及工程本身的安全。

隨著滇藏鐵路不斷地向深切河谷區規劃設計,今後遇到的地質災害類型和成因將更加復雜,尤其是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的復雜滑坡體和冰川冰雪融水型泥石流,不僅影響鐵路選線,而且制約著未來鐵路的運營安全。因此,很有必要在野外調查、監測和室內試驗測試、模擬計算等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開展鐵路沿線典型重大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和分布規律的研究,探索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運動活躍地區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對各類地質災害的控製作用以及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預測途徑,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減災防災,促進工程建設區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⑨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9)地質災害溝壑型洪水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⑩ 地質災害類型及劃分

靈台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溝壑縱橫,梁峁相間,川塬山丘交錯,地形切割強烈,表層覆蓋著厚度巨大的第四紀黃土層,黃土本身具有軟弱性及濕陷性,加上黃土特有的垂直節理裂隙發育的特性,為地質災害的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的地質環境條件,決定了該地區是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黃土層下面為白堊系涇川組基岩,岩性主要為砂質泥岩、泥質砂岩或者兩者互層,風化十分嚴重,局部節理裂隙相當發育,岩石強度較低,穩定性較差。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是軟弱易滑帶,控制了滑坡災害的形成。

靈台縣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穩定斜坡等,多發生在人口密集和人類社會、經濟、工程活動集中的鄉鎮,對居民區、公路、水庫、學校等構成了威脅,直接影響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

本次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遙感解譯340個點,野外核實306個點,占解譯總數的90%。全縣實地調查滑坡285處、崩塌29處、泥石流9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396處(圖3-1)。其中災害點和災害隱患點滑坡1兩處、崩塌20處、泥石流4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109處(表3-1)。

表3-1 靈台縣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調查點統計表

圖3-10 不穩定斜坡災害穩定性比例餅圖

圖3-11 不穩定斜坡災害誘發因素比例餅圖

(四)泥石流

縣域內泥石流不發育,僅在中台鎮坷台村坷台組澗子溝、城關村西溝、城關村東溝、獨店鄉白峪村多家莊組閑子溝發育共計4處泥石流災害點。其共同特徵是溝源上部有較厚的黃土覆蓋,黃土節理裂隙發育,表層風化嚴重,物源比較充足;泥石流溝侵蝕強烈,沖刷深度較大,侵蝕溝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產生嚴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蝕、溶蝕作用等產生的鬆散物質堵於溝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這類小型溝谷的集水面積小,溝源近,流程短,可供給泥石流的物質和水量都有限,規模不大。

泥石流類型,按照物質組成劃分4條為泥流;按照流體性質劃分1條為粘性泥石流3條為稀性泥石流;按照發育階段劃分4條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規模劃分1條為小型泥石流3條為中型泥石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