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浙江省主要的地質災害

浙江省主要的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2 20:26:32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Ⅱ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植被遭到破會,引起的山體滑坡,長年雨水造成山洪,台風來襲。常年乾旱。

Ⅲ 地質災害有哪些

地質災害有:

1、地裂縫: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2、地面沉降: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地質現象)。

3、泥石流: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

4、岩土膨脹:由於其在土體中雜亂分布的裂隙及反復脹縮變形造成強度衰減的特性,所以常常給人類的工程建築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許多地質災害。

5、水土流失: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浙江省主要的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1、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協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岩土體移動事件。

2、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3、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Ⅳ 中國主要有哪些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的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性事件。

在我國,主要版的地質災害包括地權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了地震、火山爆發、龍卷風、台風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

其中,崩塌、水土流失及火山爆發是主要地質災害。

據統計,我國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至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Ⅳ  浙江省國土資源與環境概況

浙江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陸域面積10餘萬平方千米,東部瀕臨東海,北臨江蘇、上海,西接安徽、江西,南鄰福建,兼有江海、島嶼、丘陵、盆地、平原和山地之利,地貌類型非常豐富,區位條件十分優越,為現今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在地貌上,浙江省地勢總體趨向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全省地貌格局大致可分劃為浙北平原區(包括蕭紹甬平原和杭嘉湖平原)、沿海島嶼區、沿海山地丘陵區、浙西山地丘陵區、浙中丘陵盆地區、浙東山地丘陵區和浙南山地區,由此造就了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局面。

在地質上,浙江橫跨「揚子地台」和「華南褶皺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其間以紹興-江山深斷裂帶為界。自元古宙以來,不同類型的地殼耦合、交接,又多次改變會聚、離裂格局和應力狀態,構造-岩漿活動頻繁,尤其中新生代的火山噴發和侵入作用廣泛而強烈,構成了環太平洋岩漿活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而復雜的地質演化、構造作用和岩漿活動,為許多礦產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條件。螢石、葉蠟石、明礬石、伊利石、沸石、膨潤土、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產廣泛分布,規模巨大,探明儲量名列全國前茅。金、銀、銅、鉛鋅等礦產的成礦條件也比較好,找礦前景十分誘人。但是,目前主要礦產的保有儲量已難以滿足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礦產對外貿易不斷增長的需求。

獨特的地勢格局也導致了浙江的耕地資源相對匱乏。目前全省人均耕地僅0.55畝,不及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也明顯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線(0.7965畝),是全國人地矛盾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土地資源缺乏的問題日益嚴重。如何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加強對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規劃,制定合理的耕地開發、整理措施,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浙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浙江省海域廣闊,面積達26×104km2,海岸曲折多港灣,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列如串珠,是我國海洋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數年之前,浙江省就提出要把海洋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建設港、漁、工、貿、游綜合發展的海洋經濟大省。1998年,為了強化這一政策的實施,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要在2010年,將浙江建成中國的海洋經濟大省,屆時,海洋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000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但是,以往由於受調查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條件限制,有關浙江大陸海岸線和島嶼岸線的長度、面積在500m2以上的島嶼數量、海岸灘塗面積、灘塗被圍墾面積及其開發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在各種報告中往往出入很大。缺乏客觀統一的基礎數據,對海岸帶及島嶼資源現狀、開發利用及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難以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規劃也會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浙江沿海海島「港、漁、景」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港口資源尤為突出,在舟山-寧波一帶形成了世界所罕見的優良深水港群資源。從中國地質、地形及地貌圖上可見,杭州灣以北一直到渤海灣都以淤積泥質海岸為主。青島、連雲港及上海三個港口均位於分布寬達200~300km且水深較小的淺海平原上,在這三個港口出海所經過的淺海平原上還有很多海底丘陵及淺灘存在。由於長江的快速淤積,上海港水深逐年變淺,使得2萬噸以上的貨輪難以進港。為此,長江航道局與上海港務局花巨資清理航道。杭州灣至舟山群島以南,中國沿海海岸帶主要由中新生代火山噴發岩、花崗岩,以及成岩結晶程度較高的老地層組成,均屬曲折岩岸(海蝕港灣)型海岸。隨著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與沿江經濟帶的興起,中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浙江的經濟地理位置更顯得得天獨厚,舟山-寧波深水港群的作用與地位將會不斷提高,將來可能發展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世界級綜合樞紐港,成為與當今世界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遙相呼應的歐亞大陸東大門,從而帶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如何應用遙感等新的技術手段對浙江海岸帶及海島資源、地質環境和區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調查評價,獲取新的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從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全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上來規劃浙江沿海深水港群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布局和全省交通網路,提出舟山-寧波港群的整體開發建議,則是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一項關鍵性工作。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增強,浙江省的地質和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造成嚴重危害,已成為浙江省的四大災害之一。截至2002年3月,浙江省共發生有記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點2918處,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僅1996~2002年間,滑坡、泥石流、崩塌災害就造成了234人死亡,損毀大批房屋、農田和交通設施,直接經濟損失達6.6億元以上;對地下水無序、無度、過量開采,致使沿海平原區地面沉降。據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資料,截至2001年,嘉興城區最大累計沉降量達837mm,嘉興城區均在400mm沉降范圍內,累計沉降量超過200mm的面積803km2,寧波城區最大累計沉降量474.7mm,總面積約175km2,其中大於100mm的面積16km2。溫黃平原的路橋、金清等城鎮一帶的最大累計沉降量達到400~800mm,沉降面積不少於300km2。嚴重的地面沉降已成為洪澇災害連年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水土污染嚴重,耕地質量退化,土壤侵蝕現象日趨加劇。諸如此類的問題,如不加以解決或緩解,勢必制約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五」期間及到2015年是浙江省全面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提高經濟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奮斗目標的重要時期,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的國土資源工作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Ⅵ 浙江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資質單位名單拜託各位了 3Q

erudhty6

Ⅶ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7)浙江省主要的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Ⅷ  浙江省地質災害遙感調查(ZR)

浙江省地抄質災害在西南山區主襲要是突發性的滑坡、泥石流等,在浙北平原區主要表現為緩變性的地面沉降。為此,該課題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在對已知主要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遙感分析解譯的基礎上,通過對滑坡災害時空分布特徵以及與其相關的地質、地貌、土壤類型、降雨分布、人口分布等資料的綜合研究,探索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與降雨分布和降雨強度的關系,將GIS和ANN(人工神經網路)兩種新興技術互相融合,開發適合對浙江多點突發性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臨災預警預報的GIS/ANN系統,根據實時的降雨預報和雨量遙測信息,初步實現對滑坡(泥石流)災害發生的空間范圍、強度及其分布概率的臨災預警預報,確定和預測可能導致重大損失的危險區段;編制1∶50萬浙江省滑坡災害趨勢遙感分析圖。

(2)利用衛星遙感多光譜影像、高精度DEM數據揭示與地面沉降有關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等信息,結合地面沉降、地下水開采、地表水位監測等資料研究地面沉降的范圍、沉降中心、沉降量、沉降速率及其發展趨勢,探索建立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和危險程度等級判別標准,為地面沉降災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