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質災害區變美麗鄉村紀實
1. 淺議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預警工程常用監測方法及應用
王愛軍1,2薛星橋1,2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武漢,430074;
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預警監測是服務於地質災害防治、保障三峽工程建設安全的主要基礎工作。開縣、萬州區、巫山縣的38個滑坡災害專業監測點,採用大地形變監測、深部位移鑽孔傾斜儀監測、地下水動態監測、滑坡推力監測、地表裂縫相對位移監測、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TDR時間域反射監測和宏觀監測等綜合系列監測方法。每個滑坡災害點,採用2種以上監測方法,分別監測滑坡體地表內部變形或受力變化;重要災害點採用4~5種方法同時進行監測,以便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對滑坡監測及監測成果統計分析,多種監測數據成果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和相關性,反映了滑坡體的變形情況和特徵,證實監測方法合理有效,監測成果將為地質災害預警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監測方法應用
1前言
長江三峽庫區自然地質條件復雜,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和重災區。三峽工程的興建和百萬移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地質環境的平衡狀態,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隨著三峽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庫區地質災害對三峽工程和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日益增加,及時有效地防治庫區地質災害已成為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地質災害預警監測工作是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基礎工作。
三峽庫區共有38個滑坡災害專業監測點在進行專業監測工作,其中重慶市開縣14個、萬州區14個、巫山縣10個。
2監測方法
2.1大地形變監測
採用全站儀監測。在滑坡體外選取地質條件較好、基礎相對穩定的點位作為監測基準點,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作為監測點,標志點全部採用混凝土強制對中監測墩。
2.2深部位移監測
採用鑽孔傾斜儀進行監測。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布置測斜鑽孔,分別在其主滑方向和垂直主滑方向上進行正反兩回次自下而上的測讀,監測點間距0.5m,使用移動式「CX-01型重力加速度計式鑽孔測斜儀」,監測數據穩定後自動記錄,每期監測共記錄4組數據。
2.3滑坡推力監測
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布置鑽孔,在鑽孔中選擇適當的深度部位,預置一系列滑坡推力感測器,用傳導光纖連接至地面,每次監測採用「BHT-Ⅱ型崩塌滑坡推力監測系統」測量記錄各點數據。
2.4地表裂縫相對位移監測
在裂縫的兩側適當部位安置數套裂縫計,進行原位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機械式監測具有干擾少、可信度高、性能穩定特點,監測記錄數據可直接做出時間—位移曲線,測量結果直觀性強。儀器一般量程范圍在25~100mm間,讀數器的解析度為0.01mm,操作溫度在-40℃~+105℃之間。
2.5地下水動態監測
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布置鑽孔,對地下水水位,孔隙水壓力、土體含水率、溫度等參數監測,採用自動水位記錄儀、孔隙水壓力監測儀等儀器監測。其中孔隙水壓力監測儀的孔隙水壓力量程為-80kPa~200kPa,解析度0.1kPa,精度0.5%F·S;土體含水率量程為0至飽和含水率,解析度1%;溫度量程為0~70℃,解析度0.1℃,精度1%F·S。
2.6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
在滑坡體外選取地質條件較好,基礎相對穩定的點位,作為監測基準點;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作為監測點,標志點全部採用混凝土強制對中監測墩,觀測時採取多點聯測。GPS監測方法,可進行全天候監測,不受通視條件限制,同時監測 X、Y、Z三維方向位移量,方便靈活,並可監測災害體所處地帶的區域地殼變形情況。採用的美國 Ashtech公司生產的UZ CGRS型GPS,最小采樣間隔1s,最少跟蹤和接收12顆衛星,使用Ashtech Solution 2.6軟體解算,精度可達水平3mm+1ppm,垂直6mm+2ppm。
2.7時間域反射測試技術(TDR)監測
即採用電纜中的「雷達」測試技術,在電纜中發射脈沖信號,同時進行反射信號監測。在滑坡體上選擇有代表性的點位布置監測鑽孔,將同軸電纜埋入監測孔,地表與 TDR監測儀相連接,把測試信號與反射信號相比較,根據其異常情況判斷同軸電纜的斷路、短路、變形狀態,推斷出電纜的變形部位,進而推算滑坡體地層的變形部位和位移量。TDR監測採用了固定式預置同軸電纜,成本低,可進行自上而下的全斷面連續監測,量程范圍大。
2.8宏觀監測
以定期巡查方法為主,對變形較大的滑坡體,據其變形特徵布置一定數量的簡易觀測點進行定期觀測,及時掌握其變形動態。
對於每個滑坡災害點,採用2種以上監測方法,分別監測滑坡體地表變形和滑坡體內部變形或受力變化,重要災害點採用4~5種方法同時進行監測,以便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監測點的布置應重點突出,控制滑坡的重點部位;照顧全面,力求能反映滑坡體整體變形情況。鑽孔孔口周圍用混凝土澆築,布置精確監測點位。
3監測效果分析
根據2003年7月至12月滑坡災害專業監測數據資料,初步分析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監測方法及應用效果。
3.1大地形變監測
大地形變監測,開展了開縣大丘九社和巨坪九社滑坡、巫山縣狗子包滑坡和板壁塘滑坡,共4個滑坡的監測。以下以開縣大丘九社滑坡為例簡述監測效果。
大丘九社滑坡位於開縣鎮東鎮大丘九社斜坡上,滑坡平面形態近似矩形,剖面上呈凹型;分布高程205~300m,滑體長約250m、寬約300m,面積710萬m2,估計厚度20m,體積約140萬m3。滑坡發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紫紅色泥岩及砂岩互層組成的平緩層狀斜坡中,滑坡體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砂岩及砂岩碎塊石土,表層為鬆散土壤,局部出露砂岩碎塊石,為崩滑堆積體滑坡。
圖1開縣大丘九社滑坡累計位移量曲線圖
(a)X方向(b)Y方向(c)H方向 D1——監測點編號
大丘九社滑坡體上布置了3排監測點,每排3個共計9個監測點,滑坡體對面斜坡上布置了2個基準點,分別在2個基準點進行監測。監測網布置既控制了整體滑坡體又突出重點,採用前方交匯法施測。
8月5日進行了首次測量,9月21日進行D1第二次測量成果與之對比,表明變形趨勢明顯,滑體向 NEE向滑移。10月24日監測成果表明各監測點的變形趨於緩和。11月和12月監測成果表明各監測點無明顯變化(見圖1)。監測數據與宏觀調查定性分析相一致。
利用全站儀進行大地形變監測,其特點為監測方便,可隨時對一些危險滑坡監測,既可以在滑坡體上設置永久性監測樁,又可以設置臨時性監測樁;監測精度高,測點中誤差可達到3.5mm;不僅能測定相對位移,而且能監測絕對位移;在滿足測量條件下可進行連續監測,監測滑坡滑移的全過程,不存在量程限制。但該儀器監測受天氣因素和光線條件制約,難以在雨霧條件和夜間實施監測,且受地形和通視條件制約,施測以人工操作為主,不易實現自動化監測。
3.2深部位移鑽孔傾斜儀監測
深部位移鑽孔傾斜儀監測點為開縣6個滑坡、16個鑽孔,巫山縣5個滑坡、19個鑽孔,萬州區8個滑坡、24個鑽孔,共計19個滑坡、59個鑽孔。以下以開縣虎城村滑坡為例簡述監測效果。
虎城村滑坡為堆積層滑坡,位於開縣長沙鎮虎城村斜坡。該滑坡在平面近似矩形,剖面為凹形,分布高程330~400m,縱長約300m,橫寬約500m,滑體估計平均厚度12m,面積15萬m2,體積180萬m3。滑坡發育於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紫紅色泥岩及泥質粉砂岩組成的水平層狀岩層斜坡上,滑體上部為崩坡積紫紅色碎石土層。滑坡威脅居民400餘人及其財產安全。該滑坡布置了3個深部位移鑽孔傾斜儀監測鑽孔。
Kx-162鑽孔位於滑體的中部。2004年10月,在9.5~10.5m測試深度處發生明顯的位移變形,本月變形量5.56mm,變形方向247°。11月,沒有增大趨勢,累積形變4.58mm,略小於10月份累積變形量,變形方向253°(見圖2)。
Kx-165鑽孔位於滑體的下部。2004年10月,在15.0~16.5m測試深度處發生明顯的位移變形(見圖3),本月變形量5.45mm,變形方向241°。11月,沒有明顯的增大趨勢,累積變形5.39mm,同10月份累積變形量相近,變形方向240°。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圖2開縣虎城村滑坡 Kx-162鑽孔位移隨深度變化曲線
(a)EW方向(b)SN方向
圖3開縣虎城村滑坡Kx-165鑽孔位移隨深度變化曲線
(a)EW方向(b)SN方向
深部位移鑽孔傾斜儀監測方法,可在滑坡體上一定部位布置的鑽孔中,監測滑坡體內垂直方向上的淺層、中層、深層、滑動帶等滑移方向和相對滑動位移量;但在滑坡發生較大或急劇加速的位移變形時,由於鑽孔和孔內測斜管變形、破壞,測斜儀探頭不能送入鑽孔之內,可能使鑽孔失去監測價值。
3.3 滑坡推力監測
滑坡推力監測共設有2個測點、4個鑽孔:巫山縣淌里滑坡鑽孔2個,曹家沱滑坡鑽孔2個。以下以淌里滑坡為例簡述監測方法與效果。
淌里滑坡位於巫山縣曲尺鄉長江幹流左岸斜坡上,滑坡在平面形態上呈不規則的圈椅狀,前緣分布高程90m,後緣高程400m,平均坡度約30°~40°,縱長約800m,橫寬150~250m,滑體厚20m,面積24萬m2,體積490萬m3。滑坡發育於三疊系巴東組(T2b)灰岩、泥灰岩、泥岩中,滑體物質主要為泥灰岩及泥岩碎塊石土,表層多為鬆散土層,下部碎塊石土結構密實。
Ws-t-tzk1推力孔位於滑體的下部,Ws-t-tzk2推力孔位於滑體的中部。其滑坡推力監測成果數據見圖4、圖5。推力監測曲線圖表明,各次監測數據規律性強,基本一致,感測器沒有發現明顯的數值變化。滑坡推力監測結果與宏觀監測結果和同時進行的鑽孔傾斜儀監測結果相一致,說明此階段滑坡暫時處於相對穩定的微變形狀態。
圖4巫山縣淌里滑坡 Ws-t-tzk1鑽孔滑坡推力監測曲線圖
圖5巫山縣淌里滑坡 Ws-t-tzk2鑽孔滑坡推力監測曲線圖
滑坡推力監測方法屬於固定點式監測,在鑽孔中預置感測器,用感測光纖連接,在地面用滑坡推力監測系統採集感測信息,可在滑坡體上一定部位布置的鑽孔中,自上至下監測滑坡體內垂直方向上的淺層、中層、深層、滑動帶等滑坡推力變化量,可定期進行數據採集監測;在對採集和傳輸處理系統進行改進的基礎上,可實現無值守自動化連續監測。
4結論
(1)通過多手段的綜合監測,掌握了被監測滑坡體的表面、內部自上至下滑移帶的變形及受力情況,數據綜合分析表明其反映了滑坡位移變化及動態特徵,取得了進行災害預警的重要基礎數據資料,說明採用的監測方法合理有效。
(2)鑽孔傾斜儀深部位移監測方法,當滑坡體發生一定量緩變位移後,部分鑽孔不能再進行全孔施測,造成勘察監測資金浪費和滑坡體監測點及監測部位減少。
(3)目前一月一次的監測周期,難以保證在滑坡發生滑移險情時能進行有效監測。為此應在進行專業監測的同時,進行群測群防監測。特殊情況下,對危險滑坡災害點,調整監測方案,進行加密監測或連續監測,使監測滿足預警預報要求。
(4)從長遠發展考慮,監測應以免值守、易維護、低成本、固定式、自動化快速連續採集傳輸和半自動化監測及人工監測相結合為方向,以建立起高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與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王洪德,高幼龍,薛星橋,朱汝烈.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監測預報系統及效果.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2):59~63
[2]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龍,薛星橋.防治工程施工對鏈子崖危岩體的擾動.地球學報,2003,24(4):375~378
[3]張青,史彥新,朱汝烈.TDR滑坡監測技術的研究.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2):64~66
[4]董穎,朱曉冬,李媛,高速,周平根.我國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方法.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3(1):105~107
[5]段永侯,等.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
2. 中區段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
中區段地形上位於第二階梯東段的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山西山地,間夾臨汾盆地,海拔標高400~1600m,地形高差對比大,大部分地段溝壑縱橫,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降水量由西往東遞增,季節分配不均。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本區段全為黃河流域,西部水系稀少,東部則有數條一級支流匯入。區域大地構造位置距板塊作用帶邊界較遠,除臨汾盆地和東西邊沿外,地殼穩定性較好。西部人煙稀少,東部人口密度較大,且對地質環境干擾破壞強烈。人類活動主要是大量開采固體礦產(以煤為主,還有鐵、鋁土、粘土等),西部還有過牧和濫樵(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本區段地質災害類型最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風蝕沙埋、采空塌陷、黃土濕陷和潛蝕;局部地段還有地震液化、鹽漬土、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等災害。以下分別論述。
一、滑坡和崩塌
由於本區段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的特殊性,滑坡和崩塌是最主要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和山西山地區。黃土高原區梁峁起伏,沖溝發育,溝深坡陡;黃土深厚,垂直節理發育,濕陷性較強。山西山地區的呂梁山、太岳山、太行山與汾河、沁河相間排列,溝谷發育,地形起伏高差對比大;基岩裸露,大多上覆以薄層黃土。所以在強降雨和河水沖刷等觸發因素作用下,易發生滑坡和崩塌,二者常相伴而生,是這兩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危險區。
在評估區內共發現滑坡116處;崩塌在山西段內有45處,陝西段內有6個地段52處,總長約46km,寧夏段有8處,發育極為普遍。
(一)滑坡
黃土高原區的滑坡絕大多數為土體滑坡,以陝西段居多,有83處之多,山西段有14處。滑坡的成因模式可分兩種:一種是順黃土與下伏中生界基岩面或新近系紅土的接觸面滑動的,一般分布於河流的沖刷岸或梁峁溝壑區(圖4-2(a)、(b),它的規模較大,滑動面較深;另一種是在黃土殘塬和梁峁邊緣,因坡體陡立,黃土順坡向的垂直節理又很發育,在雨水下滲時導致潛蝕作用而觸發滑坡(圖4-2(c),這種滑坡的規模一般較小,屬淺層滑坡。在陝西段順下伏基岩面滑動的滑坡較多,且多為大中型滑坡。對管線有較大影響的滑坡有:棗樹坪滑坡(DD143—DD144)、王家院滑坡群(DD279—DD281)、梁家渠滑坡(DD288—DD289)和寒砂石水庫滑坡(DE003—DE005)等4處。
圖4-2滑坡形成模式
山西山地區發現滑坡19處,其中基岩滑坡8處,土體滑坡11處。基岩滑坡發生在石炭、二疊系灰岩、砂泥(頁)岩互層地層中,有順層滑坡,也有切層滑坡。它們密集分布於陽城縣城北、東約20km地段內(EH035—EH114)。滑坡的成因與降雨、河水沖刷和人工築路切坡等有關,有4處穩定性較差,其中1處距管線僅20m(EG026附近),影響較大。土體滑坡的成因與黃土高原區類似。對輸氣管線影響較大的有蒿峪村西滑坡(EH086附近)、杜老凹滑坡(EF022)、老炭窯滑坡(EF054)等3處。
(二)崩塌
黃土高原區崩塌主要是黃土體的崩落,而山西山地區則是基岩崩塌。鄂爾多斯高原(寧夏境內)也有少量溝岸坍塌。
黃土高原區崩塌一般分布於各河流分水嶺的線路越梁地帶,地貌以黃土梁峁為主,由於沖溝溯源侵蝕和溝谷底蝕強烈,高陡邊坡隨處可見。黃土的垂直節理發育,在高陡坡肩前緣的土體似懸臂梁板,在彎矩的作用下底部突然斷裂而發生崩塌(圖4-3(a)。還有一種情況是深切狹窄的河谷地段基岩出露,在河流側蝕和風化剝蝕作用下,下部的泥岩形成凹龕,上部較硬的砂岩懸空,產生拉裂縫,危岩體最終崩落下來(圖4-3(b)。清澗河河谷中三疊統胡家村組(T2h)和大理河河谷下白堊統洛河組(K1l),這種崩塌機制較多見。此外,各河流中上游地段岸坡多由黃土或階地堆積物組成,在曲流作用強烈的河段,沖刷岸坍岸現象較普遍。崩塌規模一般較小,但數量較多,對公路、管線工程危害較大。
圖4-3崩塌形成示意圖
山西山地區發現的34處崩塌都分布於基岩區,地層岩性是:中奧陶統上馬家溝組(O2s)厚層灰岩6處,中石炭統本溪組(C2b)灰岩2處,上石炭統太原組(C3t)和山西組(C3s)砂泥岩和灰岩4處,下二疊統下石盒子組(P1x)砂泥岩5處,上二疊統上石盒組(P2s)和石千峰組(P2sh)砂泥岩11處,下三疊統劉家溝組(T1l)細砂岩6處。在陽城縣城北、東分布較集中。崩塌一般分布於坡度大於40°和高度大於10m的陡坡地段,岩體陡傾的構造節理較發育,在坡緣部位追蹤形成拉裂縫,逐漸擴展,在暴雨、放炮炸石等觸發因素作用下發生崩塌。崩塌的規模也較小,一般數十至數百立方米,最大的一處是晉城市下河村(EJ001附近)崩塌體,為2.25×104m3。對輸氣管線有影響的有20處,有的為管線直接穿越,有的距管線僅數米至十餘米,而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危岩矗立,應予關注。
二、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泥石流和洪水沖蝕是本區段輸氣管道沿線又一較發育的地質災害。
據調查,寧夏段有泥石流溝20條,主要分布在下河沿至古城子和鹽池縣東紅井子至陝西定邊縣紅柳溝鄉兩個地段內。前一地段主要為稀性泥石流型。泥石流溝都發源於南部基岩山區,溝道長,流域面積大。出山區後進入並深切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在傾斜平原溝口形成小的堆積扇,大部分物質沖入黃河。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主要來源於傾斜平原,以砂礫石和泥沙為主。這一地段是寧夏段沿線泥石流較嚴重的地段。古城子至紅井子還有5條稀性泥石流溝。輸氣管線一般都布設在堆積區,且與溝道直交。後一地段為泥流型,上紅柳溝南側為侵蝕嚴重的白堊系砂岩構成的基岩丘陵,山前堆積的粉土厚達50m,樹枝狀沖溝極為發育,侵蝕深達15~45m。因寧夏段管線經過地段人煙稀少,未有泥石流遭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報道。
陝西段泥石流分布於靖邊縣馬路壕東南的黃土高原區,是當地常見的地質災害,多發生於每年7~9月的雨汛期,往往由強降雨激發,突發性強,來勢迅猛,致災力強。顯然,對擬建的輸氣管線危害較大。由於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溝深坡陡,沖溝溯源侵蝕極強;土體結構疏鬆,崩塌、滑坡發育,皆為泥石流提供了動能優勢和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在強降雨激發下,極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根據泥石流所含固體物質的顆粒級配特徵,常以泥流形式出現,有稀性、粘性和塑性之分,以前兩種出現幾率較高。暴雨時在溝谷中時常可出現含沙量大於600~900kg/m3的洪流,由密布的毛溝、支溝流向干溝和河流匯集,形成強大的泥流,潰堤毀壩、淤塞水庫,分割壩地,造成嚴重危害。
山西段泥石流也較發育,在評估區內發現泥石流溝15條。根據物源成分不同,可分為泥流、水石流和泥石渣流三種。泥流主要分布於西部黃土高原區,特徵與陝西段類似。水石流主要分布於沁水與浮山兩縣交界處,當地為林場,水土流失較弱,物源主要為溝谷兩側的基岩崩塌堆積物。泥石流溝的流域面積不大。泥石渣流集中分布於沁水、陽城兩縣的采礦區,固體物質是堆積於溝谷中的煤矸石和鐵礦棄渣,一般流域面積不大。據調查,泥石流已造成一定災害。輸氣管線有7處與泥石流溝相交,應予關注。
三、風蝕沙埋
寧夏段和陝西段西部管線經過地段,正好處於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少,加之當地亂采濫挖甘草、過度放牧和不適當開發礦業,數十年來土地沙化十分嚴重,荒漠化加劇。因此風蝕沙埋也是需關注的一種地質災害。
區段內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草叢沙丘為主,寧夏段的沙丘主要分布於中寧縣雙井子至鹽池縣大水坑的丘間窪地中,呈星點狀散布於管線兩側,有些管線則直接穿越其間,一般丘高1.5m以下,由於風蝕作用,許多沙丘呈半丘狀。丘間為平鋪沙地,沙丘密度30%左右。
陝西段的沙丘分布於定邊縣紅柳溝鎮至靖邊縣李家梁地段內,幾乎連續展布在長城以北地域。在定邊縣的賀圈、帳房灣、羊圈有幾處移動沙丘,丘高一般3~10m,沙丘主導移動方向東南,平均移動速率4~6m/a。在靖邊縣附近,黃土被沙丘掩埋,甚至在梁峁、坡面上有薄層低緩新月形沙丘分布,丘高3~5m,風蝕嚴重。輸氣管線基本上都在距沙丘以南3~8km地段的平鋪沙地上布設,受風蝕和沙埋影響較小。只有靖邊北側一段長約20km的管線布設於沙丘上,必須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以免風蝕發生。
四、采空塌陷
地下開采固體礦產資源所形成的采空區,在一定的地質結構條件下,采空區上覆岩層在自重和圍岩應力作用下會導致頂板冒落和頂底板閉合,而引起上覆岩體的變形破壞,進而產生地面開裂和沉陷。一般煤礦地面塌陷是累進性的,而某些圍岩堅硬的金屬礦山則往往是突發性的。煤礦等層狀礦產采空區地面塌陷機理是:一般地下開采採用柱式采空區的空間結構(圖4-4)。若某些礦柱實際強度低於設計承載力,或在長期承載過程中因風化、地震等作用,承載力下降,使得這些礦柱先遭到破壞,它們所擔負的荷載就要轉移到相鄰的礦柱上,從而也使它們相繼遭受破壞,累進性破壞將導致整個礦柱系統的破壞。礦柱破壞的形式是采空區頂板冒落。頂板冒落引起上覆岩層變形破壞,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冒落帶(Ⅰ)、裂隙帶(Ⅱ)和彎曲帶(Ⅲ)三個帶(圖4-5)。由於采空區面積、採掘厚度和礦層埋深不同,上述三帶不一定同時存在。當採掘厚度大而礦層埋深又較小時,冒落帶可直達地表而形成塌陷坑。自礦層開采至地面出現沉陷,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它受諸多因素影響。地表沉陷窪地面積一般較采空區大。
本區段固體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是煤礦,還有鐵礦、鋁土礦和粘土礦等。
煤礦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內,分布廣且蘊藏量很大。含煤地層主要為石炭繫上統的太原組和山西組。太原組含煤5~8層,山西組含煤4層;有的煤層厚達7~8m,穩定可采。現正大量開采,均為地下採掘方式。據調查,評估區內發現有大小煤礦159座,其中輸氣管線直接在采空區上部通過或距管線較近的礦山有25座之多,總長度有37km。尤其是沁水煤田礦山密布,開采歷史悠久,開采方式落後,正在開采和已閉坑的礦山遍布地下采空區,其分布大多無檔案記載。在臨汾以西的河東煤田,在堯都區和蒲縣煤礦也是密集分布,遍布地下采空區,在輸氣管線兩側連接成片。陝西境內的煤礦在管線經過地段集中於子長和永坪一帶。含煤地層為三疊繫上統瓦窯堡組,共含煤層7~15層,單層厚度最大3m左右,層位穩定。開采歷史也很悠久。目前子長礦區有45座小煤礦,永坪礦區有5座小煤礦,開采方式原始落後,無序開采現象嚴重,采空區大多無檔案記載。輸氣管線直接在采空區頂部或附近通過的總長度有5km左右。寧夏境內位於西部中衛縣的下河沿煤礦,含煤礦地層為石炭繫上統的太原組和土坡組,目前可採煤層4~8層。煤層分布於輸氣管線南部,對管線無影響。
圖4-4采空區礦柱系統示意圖
圖4-5采空區冒落引起上覆岩層變形與錯動的分帶
鐵礦也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內。礦體賦存於石炭系底部,屬風化殘積型窩狀礦體,儲量小而不穩定,但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多為鄉村和個體開采。據調查,在評估區內有53座鐵礦。由於礦坑埋深淺,易引發地面塌陷;但因規模小,對輸氣管線影響較小。
此外,本區段在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區還有鋁土礦和粘土礦,在輸氣管線經過地段已發現有60多個礦洞,都是私人開採的小礦山,采深很淺,地面塌陷嚴重。目前雖已停采,但它對管線的施工和運營帶來了潛在的危險。
由上述分析可知,對輸氣管線將遭致嚴重危害的是煤礦采空塌陷。從地面調查來看,采空塌陷最嚴重的地段在山西的浮山、陽城二縣境內,浮山縣後交煤礦和陽城縣柏山煤礦有三處塌陷坑,塌陷面積總計達36×104m2,最大深度6m,已造成3024畝農田和2580間民房破壞,一座學校被迫搬遷,經濟損失嚴重。輸氣管線正好在塌陷坑地段通過。采空塌陷還導致產生地裂縫。在蒲縣—臨汾段、浮山後交煤礦、陽城、澤州等地均發現采礦地裂縫。已造成1995間民房開裂,1300畝耕地荒蕪,約200戶居民搬遷。
在本區段煤礦區還有瓦斯爆炸和煤層自燃災害。陝西子長縣道園煤礦1995年發生瓦斯爆炸,死亡12人;紅石峁溝口舊煤窯和南家咀煤礦也都發生過瓦斯爆炸事故。它們距輸氣管線都較近。寧夏下河沿煤礦歷史上有煤層自燃記載,十幾年前還有自燃跡象。山西沁水煤田的南端,陽城、澤州段為高瓦斯煤礦,曾發生過多次瓦斯爆炸事故,在澤州段犁川一帶還有煤層自燃現象。
采空塌陷對輸氣管線工程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是致命的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由於不少地段老煤窯較多,目前鄉鎮企業和私人經營的小煤礦又無序開采,采空區的空間分布范圍很難查明。此次調查雖在重點地段進行淺層地震勘探,初步查清了一些采空區,但仍然不能滿足工程設計的要求。今後,應在陝西段的子長煤礦焦家溝—王家灣段(DD184—DD277),山西段的蒲縣—臨汾煤礦密集分布區(EC119—ED073)、浮山後交煤礦區(EF043—EF056)和澤州煤礦密集分布區(EJ002+1—EJ058)進一步加強勘查。
五、黃土濕陷和潛蝕災害
黃土濕陷和潛蝕往往相伴發生,一般是突發性的,對建築物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危害,是黃土類土分布地段的一種特殊地質災害。
(一)黃土濕陷
本區段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和山西山地區,地面普遍分布有以上更新統(Q3)風成黃土為主的黃土類土,其中Q3、Q4黃土具濕陷性,且多屬自重濕陷類型。據統計,輸氣管線經過黃土連續分布地段,陝西段長185km,山西段長71km(陝西靖邊馬路壕至山西臨汾盆地以西)。分布厚度大,主要為梁峁溝壑地形,濕陷性最為強烈。臨汾盆地以東,浮山段較強,往東逐漸減弱。沿線黃土因其形成時代、成因、結構和所處地貌位置不同,濕陷性有所差異。一般情況是:Q3風成黃土濕陷性最強,屬中等—強烈濕陷;Q4坡積—沖積黃土狀土,濕陷性弱些,屬中等濕陷;而Q2黃土則為輕微濕陷—無濕陷。表4-1列出了陝西和山西段黃土濕陷性指標。
表4-1黃土濕陷性指標
有關黃土濕陷的形成機制有多種解釋,其中「加固凝聚力降低或消失的假說」較有說服力。黃土濕陷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是由黃土固有的特殊成分和結構以及外界誘發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濕陷性黃土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鹽膠結物和大孔性的結構特徵,是濕陷作用的內因,而浸水和加壓則是外部條件。當黃土浸水受壓後,水膜楔入和水的溶解作用,使由鹽類結晶膠結產生的加固凝聚力降低甚至消失,並使土粒散化。使處於大孔性而呈欠壓密狀態的土體發生沉陷,結構遭到破壞。
黃土濕陷導致的災害是多方面的,有地表大面積不均勻下陷、地裂縫,還可誘發滑坡和崩塌的發生。因此它對輸氣管線可構成危害。
(二)黃土潛蝕
黃土潛蝕分布地域與濕陷性黃土基本一致,多見於Q3、Q4黃土中,形成陷穴、落水洞、盲溝、漏斗、豎井及天生橋等「黃土喀斯特」現象。潛蝕的發育受控於地形、地層及降雨等因素。在河谷階地及壩、
表4-2潛蝕陷穴與地形、黃土地層關系統計表
由於潛蝕的形成與黃土濕陷性密切相關,加之其作用過程較為隱蔽,常有暗溝分布,一旦突然陷落,將給輸氣管道的安全帶來嚴重後果。
六、其他地質災害
(一)地震液化
分布於寧夏段黃河沖積平原和山西段臨汾盆地內。該二地段均為地震烈度Ⅷ—Ⅸ度的強震區,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7~8級大地震,是輸氣管線經過的地震危險區。
寧夏段地震液化分布於中衛縣境的黃河沖積平原一級階地上,岩性為Q4的粉土、粉砂和細砂,埋深1.5~5.3m,潛水位埋深0.8~3.0m。經現場標准貫入試驗判別,CA123—CA136和CA164—CA170液化等級輕微,CA144—CA164液化等級中等。
山西段臨汾盆地地震液化分布於汾河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岩性為Q4的中細砂和粉砂;夾有粉土和粉質粘土,潛水位埋深0.7~2.6m。經現場標准貫入試驗判別,在管線ED089—ED103長約4km的地段內,Ⅶ度地震力條件下液化等級為中等—嚴重。該地段史藉上曾有地震時噴砂冒水等砂土液化現象的描述。顯然,輸氣管線的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鹽漬土的腐蝕和鹽脹災害
分布於寧夏段和陝西段內。經查明,寧夏段鹽漬土有三段。其中中衛縣黃河沖積平原為碳酸(鹼性)鹽漬土和硫酸鹽漬土相間分布,管線長度約42km,危險性小;中寧縣古城子西的沼澤地為硫酸鹽漬土,長約0.75km,危險性中等;鹽池縣兩個鹽鹼灘窪地為硫酸鹽漬土,長約3.5km,危險性大。陝西段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定邊縣安邊鎮屈園子—郝灘鄉四十里鋪(DA056—DA076)及靖邊縣小灘則等地段,累計管線長度約21km。鹽漬土易溶鹽含量一般為0.34%~1.73%,為硫酸鹽,經判定,屈園子—四十里鋪以中度鹽漬土為主。
(三)地面沉降
輸氣管線臨汾段(ED089—ED103)經過地面沉降區,沉降中心位於臨汾城西汾河谷地。累積最大沉降量240mm。該地段地面沉降是由於超采中深層地下水引起的。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地下水開采強度逐漸加大,由於超采,地下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至1986年已形成一個波及面積超過50km2的橢圓形降落漏斗,中心水位較1978年下降了30m,年降幅近4m。1986年以後,水位仍以平均3m/a的速率下降。目前該降落漏斗中心最大降深已達80m。地面沉降現狀條件下不會對輸氣管線造成危害。
3.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4.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與評價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及分區特徵
將山東半島全區劃分為8種地質災害易發區,其他則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圖8-1)。
圖8-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1)采空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山間盆地、谷地、膠東半島西北部。本區是山東省煤炭、黃金、滑石等固體礦產所在地,如淄博、龍口煤田,萊州、招遠等金礦。采空塌陷是由於地下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形成塌陷並伴生地裂縫。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勢在必然,由此引發的塌陷將呈進一步加劇之勢。
2)岩溶塌陷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山前平原的濟南岩溶水水源地和其他隱伏灰岩分布區。上部為鬆散堆積物,地下灰岩岩溶發育,水資源豐富。多為城市、工農業重要供水水源地或後備水源地。該分布區村鎮集中、人口稠密,也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帶,因而塌陷對地表建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也影響社會安定。
3)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中南的淄博和濟南市南部、濰坊市西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區內地勢較高,海拔多大於400m,其中魯山在1000m以上,周圍丘陵多在500~600m之間。
4)崩塌、泥石流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東的北部和南部的變質岩低山丘陵區。區內的大澤山、嶗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海拔超過800m,其他一般不超過700m。
以上兩區區內岩石風化強烈,溝谷深切,地形陡峻,岩石裸露,危岩多見;又是暴雨多發地,加之河流源短流急,遇有較強的降水過程時,易突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5)地面沉降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東營市及附近以及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岩性多為鬆散岩類亞砂土、亞黏土、黏土、砂等,厚200~400m。區內地層較松軟,隨著深層地下水資源和油氣資源的大量開發,上部土層負壓增加,在自重和地表荷載等共同作用下,土層空隙被壓縮變密,導致地面垂直下沉。它對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等構成較大威脅。
6)海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膠東半島的萊州灣東岸沿海地帶,煙台夾河河口至牟平沿海、膠州灣沿岸、日照付疃河及其他入海河流河口等地帶的沖積成因濱海平原,第四系厚5~100m。
7)鹹水入侵為主易發區:分布於濰北沖海積平原的壽光、寒亭、昌邑等沿海地帶,岩性多為鬆散岩類黏土、亞黏土、砂等,地勢低平。第四系厚10~150m。由於地下淡水資源的大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補給淡水區———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咸化甚至枯竭;造成機井報廢、人畜飲水困難、地方病發病率增高等。
8)地裂縫為主易發區:主要分布於沂沭斷裂帶,屬郯廬斷裂帶的中段,主要由4條主幹斷裂組成,北寬南窄,寬20~60km。區內南北兩端被鬆散的第四系覆蓋,中間基岩斷續出露。新構造運動使地面拉裂變形,導致塘壩、橋梁、民房等地表建築物開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9)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主要分布於魯西南、魯北平原深層水開采程度低、礦產資源較貧乏區及膠萊盆地等地。
二、八大城市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1.八大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根據上述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徵分析,可以看出,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是本地區的主要災種,為此,根據災害發生面積,以八大城市為統計單位,對地面變形災害、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海鹹水入侵災害分別進行統計分析。
地面變形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東營市、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東營市是地面變形災害易發區,淄博市、煙台市、日照市是地面變形災害較易發區,青島市、威海市、濟南市、濰坊市是地面變形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2。
圖8-2 山東半島地區地面變形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斜坡環境變異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淄博市、日照市、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濰坊市、東營市,淄博市、日照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濟南市、威海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較易發區,濰坊市、東營市是斜坡環境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3。
海鹹水入侵災害發生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濰坊市、煙台市、青島市、威海市、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濰坊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易發區,煙台市、青島市是海鹹水入侵災害較易發區,日照市、淄博市、濟南市、東營市是海鹹水入侵變異災害不易發區,見圖8-4。
圖8-3 山東半島地區斜坡環境變異發育程度評價
圖8-4 山東半島地區海鹹水入侵災害發育程度評價
2.八大城市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評價
上述單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城市單一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但卻不能反映地質災害的總體狀況。為此,根據上述統計結果,以城市為單元,通過對各類災害所佔比例進行加權,對八大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的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j為城市編號:Pj為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綜合指數;Wi為各類地質災害發育區所佔比例大小(權重);Pij為各類地質災害區賦值,對地質災害不易發生區、地質災害較易發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別以2、4、6賦值。據此,計算八大城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的總體狀況。
威海市、濟南市不易發生地質災害,青島市、濰坊市相對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煙台市、日照市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淄博市、東營市易發生地質災害。
5. 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綜合相關方面專家學者近年的研究成果,密切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特點和現有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表8-2)。
表8-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將半島城市群地區劃分為5km×5km共2978個獨立單元,根據分區指標對每個單元的區域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進行賦值、評價,將所得數值進行加權。根據上述16個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確定每個單元內各因素(指標)的特徵值P'i,再乘以其權值,即得到每個單元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基準值。其數學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SEj為j單元的基準值;i為效應指標數,i=1,2…16;j為各單元數,j=1,2,3…2978;Wi為各效應指標的綜合權重;P'i為各單元內單項指標的性質特徵值(為研究方便,統一在0~1之間)。
根據計算出的各單元基準值的大小,將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級,其結果見圖8-5。
圖8-5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計算結果表明,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個等級,即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2.8%、38.9%、23%和15.3%。
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分布在威海大部分、青島北部大澤山低山區、濟南中部、濰坊東部平原區,佔全區面積的22.8%。該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植被發育,一般無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少量崩塌點,采礦、採石坑少,局部有輕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質量為Ⅲ級,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大。
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分布在煙台大部分、濰坊西部、青島市區周圍地區、膠南市東南地區,佔全區面積的38.9%,在各類區中所佔比例最大。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植被比較發育,一般有較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分布,地下水質量為Ⅲ—Ⅳ級,有地表污染源,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大。
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分布在煙台南部采礦點、日照東部、濰坊中部、青島市中東部,佔全區面積的2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中等,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采礦過程中,形成了采礦坑、礦渣堆,並在采礦過程中形成大量廢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壞、邊坡失穩、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於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分布在東營市大部分、日照東部、煙台中部采礦點,佔全區面積的15.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差,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很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一是采礦引起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和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二是海鹹水入侵區,三是活斷層或地震災害發育。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及建議
1.地質災害的防治策略
地質災害的減災防災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統一協調好,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強防災減災的法制建設。
2)加強減災防災能力建設。
3)提高公眾減災意識。
2.地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從上述可見,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包括人類不可避免會遇到的災害如地震或活動性斷裂作用、風暴潮等造成的災害,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與建設和自然地質作用相互影響造成的災害,以及本來是可以避免但由於不合理規劃造成的潛在地質災害。對於不同災害應採取不同的措施來防止或減少其危害程度:
1)防止、降低地震、活動性斷裂破壞性的措施。
2)地面塌陷的防治對策與建議。
3)崩、滑、流防治對策。
4)流體災害與水土環境變異災害的防治措施。
5)預防城市建設潛在災害的措施。
6. 「8·」 三峽地區暴雨引發地質災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峽地區東北部等地區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區日最大雨量超過400mm。由於降雨強度大、范圍廣、時間長,引發山洪造成道路損毀、房屋倒塌、山體滑坡、堰塞湖等多種嚴重災害。其中,地質生態環境脆弱的雲陽、奉節、巫山、巫溪、開縣等渝東北五縣受災特別嚴重。據初步統計,五縣暴雨期間共發生2340起地質災害(災情1014起、險情1326起),緊急轉移50324名群眾,造成11154戶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蹤,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雲陽縣江口鎮團灘地區滑坡引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縣其餘14起地質災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
2.1 暴雨情況
川東紅層地區一直是我國暴雨高發區,發生過多次極端降雨,並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極端降雨,誘發了大范圍區域性滑坡災害。1982年7月川東特大暴雨,280mm/2d,觸發數萬處滑坡,如雞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觸發2000多處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東北開縣、雲陽、巫溪、奉節、巫山等5個縣的48個雨量站超過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計雨量出現在雲陽縣咸池氣象站,分別達403.4mm(9月1日)、455.2mm,創下自1956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日降雨量。
)廣泛分布於斜坡淺表層,灰褐色、淺黃色,物質成分主要為粉質黏土夾強風化砂泥岩碎塊石,塊石直徑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體植被較發育。
照片1 奉節縣青蓮鄉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後壁頂部高程約1160m,剪出口高程約為700~850m之間,相對高差為310~460m,滑坡平面形態呈上大下小「倒葫蘆」狀,平均長度約1500m,平均寬度約450m,滑體厚度5~20m,滑動方向為200°。野外調查發現基岩滑動區原始地形為上陡下緩的砂岩泥岩互層地區,地形坡度約30°,滑動後滑源區存在大量鬆散岩體和土石混合體,以拉裂擠壓破壞的塊狀砂岩為主,塊石直徑15~35cm。目前,基岩滑動區鬆散堆積體處於極不穩定狀態,在強降雨觸發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動的可能性。滑坡啟動後形成泥石流堆積,厚度10~20m,堆積區的長度約1600m,總體流動方向為235°~250°,坡度約為20°。
3.2 奉節縣大樹鎮堆積層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時許,在強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時分,奉節縣大樹鎮場鎮後山高約300m、長約600m的大樹危岩,不時有滾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點,爆發大規模的滑坡,沖毀了大樹鎮東南方向新街的三棟樓房,同時老街房屋也相繼垮塌,阻斷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戶915間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無一傷亡。
照片2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前
奉節縣大樹場鎮滑坡是典型的表層崩坡積堆積物沿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動。大樹城鎮滑坡後緣坡頂為陡崖下方,高程約570m,滑坡前緣為大樹場鎮新區平台,高程約360m。此次極端降雨是觸發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達360~380mm)在大樹場鎮後坡形成坡面地表徑流,大量雨水快速滲入坡體崩坡積物,導致坡體崩坡積物飽和並強度降低,從而沿三疊系巴東組泥灰岩表層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毀大量的房屋建築。大樹鎮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帶,經過噴錨網防護後,經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驗,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這類上部為陡崖,下部為堆積層滑坡的失穩模式是西南山區常見類型,亟待關注其成災模式的研究與防災對策。
照片3 奉節大樹場鎮滑坡後
4 應對處置經驗
(1)「點、線、面」結合是重點。區域性強降雨造成的地質災害往往不是個別和局部的,而是群發性的,因此必須堅持「點、線、面」結合防災。在「點」上,就是組織群測群防員與威脅區群眾一起嚴防死守全市已查出來的1.7萬余處隱患點;在「線」上,就是積極配合交通、鐵路、水利等部門做好公路、鐵路、重要河流沿線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在「面」上,就是組織各片區專管員與鄉鎮(街道)、村(社)一起加強場鎮、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和居民聚居區的防範工作。
(2)堅強有力的全民防災機制是基礎。在此次搶險救災中,重慶市近年來建立健全的政府領導、國土牽頭、部門分工負責、鄉鎮(街道)、村組(社)、片區地質災害專管員齊抓共管,地質技術支撐,群測群防員和受威脅群眾共同參與的全民防災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落實四級防災責任是根本。重慶市建立了市、區縣、鄉鎮、村社,一層抓一層,層層落實到位的四級防災責任體系。並按照部門職責分工,國土、建設、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分別抓好了本行業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對口指導和督促區縣級相應部門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縱橫交織、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防災格局。
(4)扎實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重慶市不斷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和工作機制,每處隱患點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並加強了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近年來,通過加強了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培訓,採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利用通俗易懂的宣傳單、張貼畫和順口溜對威脅區群眾、群測群防員、片區地質災害責任人、農村基層幹部、鎮國土所人員、鄉鎮(街道)分管領導等進行防災培訓,發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極大提高了廣大黨員幹部和威脅區群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組織開展了多次綜合應急避險演練和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簡易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知曉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場所,切實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
(5)反應迅速的應急體系是保障。近年來,緊緊依託在渝國有地勘隊伍,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此次搶險救災,重慶市14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分隊和應急專家迅速響應,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搶險救災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應急救援隊運用無人飛機、衛星遙感等先進裝備和手段對災害現場進行航拍測繪,為研判災情,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5 暴雨型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1)川東紅層地區是我國暴雨的高發區,往往誘發特大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針對這一災害特大亟須採用新思路、研發新方法、採用新模式,加強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近年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我國西南山區多次出現超越有氣象水文記錄以來的降雨極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本次降雨過程僅9月1日,累計平均降雨量達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暫時間內的特大暴雨觸發了數十起超過百萬方量的大型順層基岩滑坡、堆積層滑坡。這些大型滑坡災害往往發生在地形較緩、適宜居住的場地,其破壞模式比傳統降雨型滑坡災害的發生機理、成災模式更為復雜。因此,在本次災後恢復重建中,要增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鎮的風險水平。在地質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地質環境評估,借鑒成功的重建經驗,盡快劃定可建區、限建區、禁建區,建設生態屏障區帶,結合地質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發展。
(3)要關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範。現場調查表明,奉節無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劉家屋場滑坡等運動距離長達1~2km遠在視線之外的「拐彎型」滑坡泥石流,防範難度極大,極易發生群死群傷。
(4)重災區的一些道路、集鎮、居民點所在的斜坡已經出現緩慢變形的趨勢。今後強降雨,估計加速這些災害的發展。建議從整個災區出發,要防範人口密集區斜坡緩慢變形的直接災害。建議建立交通、水利、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的聯動機制,做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和受威脅群眾搬遷避讓等工作。
(5)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傳統調查、設計理論和綜合防治技術亦不能完全適應極端暴雨條件下的災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議加強這些特大型地質災害的前期地質勘查工作,尤其對滑坡整體體積、失穩模式和成災風險的評估,為科學開展工程治理提供堅實依據。在今後恢復重建中,建議提高防治等級,淘汰落後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長效。
7. 地質災害區域預警原理
據檢索統計,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過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的研究或預警工作。其中,中國香港(Brandetal.,1984)、美國(Keeferetal.,1987)、日本(Fukuzono,1985)、巴西(Neiva,1998)、委內瑞拉(Wieczoreketal.,2001)、波多黎各(Larsen&Simon,1993)和中國大陸等曾經或正在進行面向公眾社會的降雨引發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的早期預警與減災服務工作,預警的地質空間精度達到數千米量級,時間精度達到小時量級。這些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在地質災害多發區或敏感區開展或完成了比較詳細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擁有比較長期且比較完整的降雨與滑坡、泥石流關系資料,或在典型地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降雨遙控監測網路和先進的數據傳輸系統。
綜合分析國內外研究與應用狀況,基於氣象因素的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理論原理可初步劃分為三大類,即隱式統計預報法、顯式統計預報法和動力預報法。
4.2.1 隱式統計預報法
隱式統計預報法把地質環境因素的作用隱含在降雨參數中,某地區的預警判據中僅僅考慮降雨參數建立模型。隱式統計預報法可稱為第一代預報方法,比較適用於地質環境模式比較單一的小區域。由於這種方法只涉及一個或一類參數,無論預警區域的研究程度深淺均可使用,所以這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方法,也是最易於推廣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有限空間范圍,且地質環境條件變化不大的地區,如以花崗岩及其風化殘積物分布為主的中國香港地區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應用和深化這一方法。
這種方法考慮的降雨參數包括年降雨量、季度降雨量、月降雨量、多日降雨量、日降雨量、小時降雨量和10min降雨量等。實際應用時,一般只涉及1~3個參數作為預報判據,如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有效降雨量或等效降雨量等。
突發性地質災害臨界過程降雨量判據的預警方法抓住了氣象因素誘發地質災害的關鍵方面,但預警精度必然受到所預警地區面積大小、突發性地質事件樣本數量、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和地質環境穩定性及區域社會活動狀況的限制,單一臨界降雨量指標作為預警判據的代表性是有限的。
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Onodera et al.( 1974) 通過研究日本的大量滑坡,提出累計降雨量超過 150 ~ 200mm,或每小時降雨強度超過 20 ~30mm 作為判據。Nilsen et al.( 1976) 發現美國 Alameda,Califor-nia 在累計降雨量超過 180mm 時,滑坡將頻繁發生。Oberste-lehn( 1976) 認為累計降雨量達到 250mm 左右,美國 San Benito,California 將發生滑坡。Guidicini and Iwasa( 1977) 通過對巴西 9 個地區滑坡記錄和降雨資料的分析,認為降雨量超過年平均降雨量的 8% ~17%,滑坡將滑動; 超過 20%,將發生災難性滑坡。Caine( 1980) 全面總結了全球的可利用數據,給出了不同地區誘發滑坡暴雨事件的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與滑坡的關系式。這一關系式當然不可能適用於全球所有地區( Crozier 在 1997 年證明) ,仍不失為探討誘發滑坡臨界降雨值的里程碑。
Brand et al.( 1984) 在中國香港研究表明,大多數滑坡由局部高強度短歷時降雨誘發,而前期降雨量不是主要因素,除非是小型滑坡。Ng and Shi( 1998) 認為降雨的持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誘發滑坡的因素。中國香港地區預測 24h 內降雨量達到 175mm 或 60min 內市區內雨量超過 70mm,即認為達到滑坡預報閾值,即由政府發出通報。中國香港平均每年約發出 3 次山洪滑坡暴發警報。
Ganuti et al.( 1985) 提出了臨界降雨系數( critical precipitation coefficient,CPC) 的概念,並總結出當 CPC >0.5 時,將有 10a 一遇的滑坡發生; 當 CPC >0.6 時,將有 20a 一遇的滑坡發生。
Glade( 1997) 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確定誘發滑坡的降雨臨界值的 3 個模型,並在紐西蘭北島南部的 Wellington 地區進行了驗證。3 個模型要求的基本數據為: 日降雨量、滑坡發生日期和土體潛在日蒸發量( 通過 Thornthwaite method 方法計算得到) 。降雨強度臨界值Glade( 1997) 的模型 1———日降雨模型( daily rainfall model) ,只使用日降雨量參數,簡單地分析誘發滑坡和不誘發滑坡的日降雨量( Glade,1998) ,得出最小臨界值和最大臨界值,即在最小臨界值以下,沒有滑坡發生; 在最大臨界值以上,滑坡一定發生。降雨量等級劃分以20mm 為一個等級; 降雨過程雨量臨界值 Glade( 1997) 的模型 2———前期日降雨量模型( an-tecedent daily rainfall model) ,考慮了前期降雨的影響。他認為決定前期情況有兩個主要因素: 前期降雨的歷時時間和土體含水量減少的速率; 土體含水狀態臨界值 Glade( 1997) 的模型 3———前期土體含水狀態模型( antecedent soil water status model) ,他認為除了前期雨量,土體含水量和潛在的蒸發量對滑坡的影響也很大。
劉傳正在 2003 年 5 月主持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過程中,利用地質災害發生前15d 降雨量建立滑坡、泥石流發生區帶的臨界過程降雨量創建了預警判據模式圖,並結合具體區域( 2003 年28 個區、2004 年以後74 個區) 進行校正的方法。該方法適應3 級預報的要求界定了 α 線和 β 線作為預警等級界限。3 年多來汛期的預警成果發布檢驗與應用證明,該方法在科學依據上是成立的,但限於預警區域過大、基礎數據和地質災害統計樣本數量太少,准確率有待提高,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開展地質災害數據集成研究的迫切性。
另外,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等機構在單條泥石流監測與預警建模方面進行了多年持續不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4.2.2 顯式統計預報法
顯式統計預報法是一種考慮地質環境變化與降雨參數等多因素疊加建立預警判據模型的方法,它是由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與空間預測轉化過來的(CarraraA.,1983;HaruyamaH.&KawakamiH.,1984;BaezaC.&CorominasJ.,1996;CarraraA.,CardinaliM.&GuzzettiF.,1991;劉傳正,2004;殷坤龍,2005)。
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區劃研究仍是當前的研究主流,而利用之進行地質災害的實時預警與發布則多處於探索階段。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反映預警地區地質環境要素的變化,並隨著調查研究精度的提高相應地提高地質災害的空間預警精度。顯式統計預報法可稱為第二代預報方法,是正在探索中的方法,比較適用於地質環境模式比較復雜的大區域。
基於地質環境空間分析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時空預警理論與方法是根據單元分析結果經過合成實現的,克服了僅僅依據單一臨界雨量指標的限制,但對臨界誘發因素的表達、預警指標的選定與量化分級等尚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諸多問題。
因此,要實現完全科學意義上的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必須建立臨界過程降雨量判據與地質環境空間分析耦合模型的理論方法———廣義顯式統計模式地質災害預報方法,預警等級指數(W)是內外動力的聯立方程組。即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W為預警等級指數;a為地外天體引力作用,包括太陽、月亮的引潮力,太陽黑子、表面耀斑和太陽風等對地球表面的作用,a=f(a1,a2,…,an);b為地球內動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斷裂活動、地震和火山爆發等,b=f(b1,b2,…,bn);c為地球表層外動力作用,包括降雨、滲流、沖刷、侵蝕、風化、植物根劈、風暴、溫度、乾燥和凍融作用等,c=f(c1,c2,…,cn);d為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作用,包括資源、能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引起地質環境的變化,d=f(d1,d2,…,dn)。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地區聖馬提俄郡的滑坡敏感性圖為代表,利用多參數圖的加權(或不加權)疊加得到區域滑坡災害預測圖。
20世紀80年代,CarraraA.(1983)將多元統計分析預測方法引用到區域滑坡空間預測中,並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與推廣。如HaruyamaH.&KawakamiH.(1984)利用數學統計理論對日本活火山地區降雨引起的滑坡災害進行了危險度評價。BaezaC.&CorominasJ.(1996)利用統計判別分析模型進行了淺層滑坡敏感性評估,結果斜坡破壞的正確預測率達到96.4%,有力地說明了統計預測的適用性。CarraraA.,CardinaliM.&GuzzettiF.等(1991)將統計模型與GIS結合,應用於義大利中部某小型匯水盆地的滑坡危險性評估,實現從數據獲取到分析、管理的自動化,結果證明統計分析與GIS的綜合使用是一種快速、可行、費用低的區域滑坡危險性評價與制圖方法。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高速發展,RS、GIS和GPS等「3S」技術聯合應用使快速處理海量的地質環境數據成為可能,出現了地質災害空間預測模型方法應用研究逐步從地質災害危險評價與預警應用相結合的新態勢。
劉傳正等(2004)創建並發表了用於區域地質災害評價和預警的「發育度」、「潛勢度」、「危險度」和「危害度」時空遞進分析理論與方法,簡稱「四度」遞進分析法(AMFP),並在三峽庫區(54175km2)和四川雅安地質災害預警試驗區(1067km2)進行了應用,結果是可信的。
李長江等(2004)將GIS和ANN(人工神經網路)相互融合,考慮不同的地質、地貌和水文地質背景,建立了給定降雨量的浙江省區域群發性滑坡災害概率預報(警)系統(LAPS)。
宋光齊等(2004)根據地貌、岩性和地質構造幾率分布,基於GIS建立了給定降雨量的四川省地質災害預報系統。
殷坤龍等(2005)以浙江省為例探索了基於WebGIS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問題。
由於我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機制,目前我國的預警探索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4.2.3 動力預報法
動力預報法是一種考慮地質體在降雨過程中地-氣耦合作用下研究對象自身動力變化過程而建立預警判據方程的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解析方法。動力預報方法的預報結果是確定性的,可稱為第三代預報方法,目前只適用於單體試驗區或特別重要的局部區域。該方法主要依據降雨前、降雨中和降雨後降水入滲在斜坡體內的轉化機制,具體描述整個過程斜坡體內地下水動力作用變化與斜坡體狀態及其穩定性的對應關系。通過鑽孔監測地下水位動態、孔隙水壓力和斜坡應力-位移等,揭示降雨前、降雨過程中和降雨後斜坡體內地下水的實時動態響應變化規律、整個坡體物理性狀變化及其變形破壞過程的關系。在充分考慮含水量、基質吸力、孔隙水壓力、滲透水壓力、飽水帶形成和滑坡—泥石流轉化因素條件下,選用數學物理方程研究解析斜坡體內地下水動力場變化規律與斜坡穩定性的關系,確定多參數的預警閾值,從而實現地質災害的實時動力預報。
目前,這種方法局限於試驗場地或單個斜坡的研究探索階段,必須依賴具有實時監測、實時傳輸和實時數據處理功能的立體監測網(地-氣耦合)作為支撐才能實現實時預報。由於理論、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高要求,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重要的小區域或單體的研究性監測預警。
據研究,美國舊金山海灣地區的6h降雨量達到4in(101.6mm)時,就可能引發大面積泥石流。為了監測降雨期間地下水壓力的變化,研究人員設置了若干個孔隙水壓力計以觀測斜坡中地下水壓力變化。舊金山海灣地區實時區域滑坡預警系統包括降雨與滑坡發生的經驗和分析關系式,實時雨量監測數據,國家氣象服務中心降雨預報以及滑坡易發區略圖。
在我國,劉傳正等(2004)在四川雅安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區進行了大氣降水與斜坡岩土層含水量變化的分層響應監測,發現不同降雨過程和降雨強度下,斜坡岩土體的含水量相應發生明顯變化,可以研究降雨在斜坡岩土體內的滲流過程直至出現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機理。
2003年8月23~25日是一個引發多處地質災害並造成人員傷亡的典型降雨過程,可以作為分析實例。以8月19日15時的含水量為背景值,則8月23,24和25日降雨過程分別對應第96,120和144h的含水量,4個層位的記錄曲線明確反映了隨累計降雨量增加斜坡岩土體含水量急劇增加,第一、二層位達到過飽和狀態,且含水量急劇增加出現於第121h,即24日15時之後,滯後於降雨時間約20h。各層含水量峰值出現於第151h,即接近滑坡呈區域性暴發時間(26日零時,對應第153h)。該分析未考慮沿裂隙的地下水滲流作用(圖4.1)。
圖4.1 四川雅安桑樹坡監測試驗點第1~4層含水量隨時間變化曲線
分析對比隱式統計預報法、顯式統計預報法和動力預報法3類方法,我們認為,未來的方向是探索地質災害隱式統計、顯式統計與動力預警3種模型的聯合應用方法,以適應不同層級的地質災害預警需求。研究內容包括臨界雨量統計模型、地質環境因素疊加統計模型和地質體實時變化(水動力、應力、應變、熱力場和地磁場等)的數學物理模型等多參數、多模型的耦合。3種模型的聯合應用不僅適應特別重要的區域或小流域,也為單體地質災害的動力預警與應急響應提供決策依據。
8. 確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原則和方法
5.3.1 確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原則
(1)以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類型組合為主的原則
地質災害的發生取決於多種因素,不同的災害種類又有不同的主導因素。充分研究不同區域控制地質災害發生、分布規律及危害特徵的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性,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原則,在圈劃時,將發生條件相同或相近的區域劃入一個區,把發生條件不同的區域劃入不同的區。
(2)相對完整原則
主要是為政府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決策服務的,為增強規劃的實用性和易操作性,劃分出的地質災害重點區在遵循地質規律的前提下,應盡量考慮地質環境、流域的完整性,盡可能保證行政區的完整性。
(3)定性分析為主的原則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劃分,綜合考慮了地質環境條件、國家重要經濟發展規劃、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人類工程活動狀況,結合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並考慮近年地質災害災情,以定性分析為主確定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
(4)在區域上東、中、西部並重,在災害類型上突發性和緩變性地質災害同舉
地質災害重點區確定既要考慮地質災害發育的地域規律,又要考慮我國重大戰略部署,體現在區域上東部平原區以地面沉降等緩變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中、西部地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
5.3.2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確定方法
依據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和易發程度分區,主要針對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中等以上的地區,考慮社會經濟重要性因素,從中選出規劃期內人口密集,社會經濟財富集中,有重要基礎設施,或涉及國家安全的地區,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劃區,作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共有16個,總面積143萬km2,占易發區面積的23%。
經濟社會重要性以人口分布、經濟發展和重要基礎設施,以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等情況為基礎,按照各縣(市)(2004年)經濟社會統計資料,依據表5.2所列標准,劃分為經濟社會重點區和經濟社會一般區。
表5.2 經濟社會重要程度判別標准
9. 我們這一位60多歲老人和他的孫女,住在危房裡,政府說讓他從建給補貼
農村建房補貼政策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農村建房是指在城鎮規劃建設用地以外的集體建設用地上進行的各類房屋建設活動。為規范農村建房行為,集約節約用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傳統文化,突顯湖湘民居特色,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加強農村建房管理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堅持先規劃後建設
(一)科學規劃。加快制定鎮(鄉)域村鎮布局規劃和鎮區(集鎮)規劃。根據鎮(鄉)域村鎮布局規劃要求和行政村區劃調整情況制定村莊規劃。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合理確定農村居民點的分布、范圍、規模和設施配套,明確建房位置。嚴格履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不得批准建房。
(二)合理選址。引導村民堅持在規劃確定的居民點選址建房,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和地下采空區。嚴禁在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歷史文化核心保護范圍、河道管理范圍和公路兩側建築控制區建房。
二、控制農村建房規模
(三)堅持一戶一宅。一戶村民只能擁有一處農村住宅。村民申請住宅建設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具備分戶條件,確需另立戶建設住宅的;現有宅基地面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限額標准需擴建的;現有住宅屬舊房、危房需拆除新建或改、擴建的;因國家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需搬遷新建的;住宅因災害損毀需重建的;其他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情形的。
(四)控制建房規模。引導村民按照經濟適用原則和實際需求理性建房,嚴格執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注重完善功能,控制建房面積,避免資源浪費或因建房致貧返貧,各地可根據實際制定具體要求。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控制村級公共服務用房及行政辦公用房面積,堅持"一房多用",避免超標和重復建設。
(五)實行建新拆舊。原址重建的,除保留施工期間必須的生活用房外,應先拆除舊房後方可開工建設;保留的生活用房,應在新房建成3個月內拆除。異地新建的,原則上在新房建成6個月內拆除全部舊房。村民應與鄉鎮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承諾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舊房。逾期不拆除的,由鄉鎮人民政府依法組織拆除。
三、堅持集約節約用地
(六)盤活集體建設用地。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盡可能利用舊宅基地、荒坡地、空閑地、廢棄地等進行建設。嚴格控制零星建房。鼓勵統籌利用閑置土地和村部、小學、廠房等現有房屋,改造、建設村級公共活動場所和公租房。盤活現有村民住宅。允許將閑置村民住宅出租,鼓勵向本村無房戶或危房戶轉讓。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推廣試點經驗。推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拆除舊宅復耕或者恢復生態面積的宅基地,置換出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的收益,應按一定比例返還用於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
(七)引導村民適度集中居住。在農戶自願、方便生產、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引導村民到規劃確定的農村居民點建房。切實保障集中建房用地。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加大對農村集中居民點的投入,完善配套設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讓村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加快推進集鎮建設,提高集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進入集鎮購房居住。
四、提高農村建房質量和彰顯民居特色
(八)強化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建房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農房設計要符合抗震設計要求,允許注冊建築師、注冊結構師個人從事村民住宅設計並對設計負責。農村建房必須由經培訓合格的農村建築工匠或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承擔。農村建築工匠或者施工單位要對質量安全負責,並按合同約定對房屋承擔質量保修責任。
(九)推行綠色農房建設。探索綠色農房建設方法和技術,提高農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意識。推廣鄉土綠色建築,開展綠色農房示範,提高環境敏感區域綠色農房比重。推動綠色建材下鄉,推廣應用節能門窗、輕型保溫砌塊、陶瓷薄磚、節水潔具、太陽能熱水器、水性塗料等綠色建材產品。
(十)推進農村住宅產業化。制定支持農村住宅產業化發展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住宅產業化的認識。發展農村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加強技術標准和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制定農村裝配式住宅標准圖集,提高產品質量和多樣性,降低生產成本。結合農村危房改造整村推進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建設,在交通便利、集中建房戶數較多、農戶積極性較高的村莊開展農村住宅產業化試點示範。
(十一)突出湖湘民居特色。尊重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及與周邊景觀環境的依存關系,新建房屋不改變傳統建築形式。尊重村民意願,在一定范圍內以鄉鎮為單位規范村民住宅建築風格,特色鮮明的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編制農村住宅設計圖集,開展送圖下鄉,向村民推薦。享受各類財政補助資金的村民住宅,應嚴格按照規劃和圖集進行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有序開展村莊整治。
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十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到2020年,90%的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通過就地分類實現減量70%。合理選用堆肥池和分散型環保焚燒設施,能夠通過就地牲畜飼養、堆肥、焚燒等無害處理的,盡可能做到"不出戶、不出村";有資源回收價值的,依託農村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農村綜合服務社網點等回收利用;其他農村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醫療廢棄物、危險廢棄物等,轉運區域集中處理。建立農村保潔長效機制,加強保潔隊伍建設,開展培訓,落實待遇,逐步實現每1000名村民配備3至5名農村保潔員。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支持將一定區域內的垃圾處理項目打捆推向市場。
(十三)完善配套設施。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優先選用技術成熟、簡便易行、成本低廉的符合農村特點的污水處理設施。到2018年爭取實現重點集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到2020年,90%的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結合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強環境建設,實施村莊綠化,修復田園景觀。完善村莊道路、供水、供電、清潔能源、通訊、廣播電視、電信、網路等配套設施。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鄉村文化等產業。積極開展地方適用技術研究,制定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和技術指南、標准,加強技術下鄉宣傳培訓。
六、加強組織保障
(十四)落實責任。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當地農村建房管理制度,依法將農村建房管理許可權下放給鄉鎮人民政府,為鄉鎮人民政府履行農村建設管理職責提供保障條件。要督促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開展工作,將規范農村建房納入績效考核。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農村違法建房專項治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建房的指導和服務,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加強協作,形成合力。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牽頭制定當地農村建房管理辦法,對審批條件、流程、時限及建房選址、規模等做出具體規定。城鄉規劃部門要組織科學編制村鎮規劃,嚴格履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國土資源部門要清理一戶多宅,杜絕佔用基本農田現象,建立和完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調配機制。財政部門要整合有關涉農資金,確保農村建房管理工作經費,並對規范農村建房的工作典型實施獎補。環保部門和農業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連片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其他各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職責,積極開展規范農村建房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是農村建房管理的實施主體,應加強農村建房的規劃、建築方案審批,施工、質量安全監管,違法建設的查處等工作。建築方案不符合規劃、規模等要求的,不得審批。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宅基地審批的,應按規定上報審批。鄉鎮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完善工作制度,充實技術力量,明確適應工作需要的農村建房專職管理人員,有效實施監管。要加強巡查,及時發現違法建設行為,依法處理。鄉鎮規劃建設管理人員要加強對農房設計的指導和審查,及時到現場逐戶進行技術指導和檢查,發現不符合基本建設要求的當即告知建房戶,並提出處理建議和做好記錄。
村委會是村民建房日常監管的基層組織,應結合實際,制訂村規民約,規范村民建房行為,主動掌握村民建房動向,發現違法建設行為及時勸阻,並上報鄉鎮人民政府。根據有關規定和要求建立"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村民建房自治機制,依託村務監督委員會,組織幹部群眾參與管理,對村民建房申請提出意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村民建房理事會,明確規劃建設協管員。
(十五)加強宣傳和教育培訓。各地要採取有效方式和途徑宣傳有關農村建房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對規范農村建房的典型要大力宣傳推介,對違法違規建房行為予以曝光,引導村民提高依法建房和理性建房的意識,杜絕違法違規建房行為。加快實施全省鄉鎮規劃建設管理幹部和農村建築工匠3年培訓計劃。
(十六)加強示範帶動。各地應結合農村危房改造整體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特色民居等工作,整縣整鄉開展規范農村建房示範。2016年至2018年,省里將每年選擇1個市、10個縣市區、20個鄉鎮開展省級規范農村建房示範,並對優秀項目"以獎代補"安排一定新型城鎮化專項資金。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當地實際,對規范農房建設的農戶進行一定補貼。
(十七)加強監督檢查。各地要建立規范農村建房監督檢查制度,對在規范村民建房監管中"不作為"和"亂作為"的單位和人員,嚴肅追究其責任。建立農村違法違章建房舉報制度,對經查實的舉報人給予獎勵。
10. 赫山區龍光橋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赫山區龍光橋鎮人民政府
(2013年9月20日)
第一部分 應急演練基本概況
一、演練目的
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目的:一是通過實踐演練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能力,在災情發生時避免發生慌亂;二是增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動性,認真總結演練取得的效果和經驗,提高應變能力;三是通過演練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強化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預演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演的任務是:受連續降雨的誘發龍光橋鎮石壩村腰侖上組地質災害隱患點山體崩塌體後緣裂縫突然加大,有可能發生小型崩塌或滑坡,情況十分緊急。按照《赫山區龍光橋鎮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危險區的住戶,盡快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演背景
石壩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石壩村腰侖上組曹新昌、曹雲輝、曹衛兵、曹青等四棟住宅樓背後山體。該地災隱患發生於2012年7月8日,由暴雨誘發所致。山體邊坡長約100米,寬約40米的范圍內已垮塌土石方50立方米,並發現崩塌體或滑坡體上方長約30米,寬1~3厘米的裂縫。如果發生整體滑坡危岩體體積約300立方米,將嚴重危及曹姓5戶四棟樓房16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目前,危岩體後緣裂縫突然加大,若遇連續大雨和強降雨極易引起大面積山體滑坡。
四、演習時間及地點
(1)演習時間:2013年9月20日9:30—11:30
(2)演習地點:龍光橋鎮石壩村腰侖上組
五、參演人員
龍光橋鎮全體幹部職工,民兵應急分隊,鎮衛生院,石壩村支兩委及腰侖上組受影響群眾。
六、演練組織及編組工作職責劃分
(一)演練組織
演練組建由王瑜鎮長任指揮長,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溫衛明副鎮長及鎮人武部部長趙輝兩位同志任副指揮長,鎮派出所、國土所、衛生院,當地村組負責人和監測員為成員的龍光橋鎮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按照人員編排和人員分工進行演練,主要內容是模擬從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到災情應急處置的全過程。
(二)各職能組及工作職責
(1)綜合協調組:由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溫衛明副鎮長牽頭,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主要是搞好演練方案的制定,參與演練人員的組織與分工,演練現場的布置和主持人員的落實等。
(2)緊急搶險組:由鎮武裝部部長趙輝牽頭,鎮應急小分隊配合。任務為:及時掌握和報告現場處置和險情處理情況,盡快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
(3)監測調查組:由王登科副鎮長牽頭負責,人員組成由國土所及災害點監測員。任務為:調查、核實險情,組織監測、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對策和措施。
(4)後勤保障組:由分管財政的劉照兵副鎮長負責,成員由鎮幹部、村幹部組成。任務為:搞好撤離群眾安置和物資供應等有關事項。
(5)醫療衛生組:由鎮衛生院院長牽頭負責。任務為:搶救傷員,提供所需葯品和醫療器械,防止災區疾病暴發。
(6)治安保衛組:由派出所所長負責。任務為:負責封閉公路,維護現場交通秩序,社會治安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部分 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施程序
一、演練准備
參加演練的鎮主要負責人,指揮長,村代表和演練主持人;參加觀摩演練的有關區直部門領導,周邊兄弟鄉鎮領導和村代表進入會場。
綜合協調組、緊急搶險組、醫療衛生組、治安保衛組等各工作組在觀摩席前集合。
二、應急演練過程
主持人:「同志們,根據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今天在石壩村腰侖上組開展我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我鎮地質災害排查情況和我鎮這次演練的主要內容:
我鎮地處山丘區鄉鎮,受氣候及地質條件影響,近年來,我鎮地質災害頻發,去年因災死亡6人,損毀倒塌房屋4棟,直接或間接財產損失近千萬元,今年5月又因災死亡2人,重傷2人,損毀房屋一棟,直接或間接財產損失幾百萬元。為此,區人民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或單位對我鎮地質災害情況開展了一次全面調查摸底,據統計,目前,我鎮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5處,涉及14個行政村337戶村民1348人生命財產安全。今天大家所在的石壩村腰侖上組也是我鎮地質災害隱患點之一。該地質災害點位於曹新昌、曹雲輝、曹衛兵、曹青等四棟住宅樓後背山山體,長約100米,寬約40米的范圍內,並發現了一條長約30米,寬約1~3厘米的裂縫。如若發生總體滑坡危岩體體積300立方米,將嚴重危及曹姓5戶四棟樓房16人生命和財產安全。」
為了提高我鎮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檢驗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使受威脅群眾明白預警信號,撤離路線,應急避險場所,增強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鍛煉應急搶險隊伍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鎮人民政府精心組織了這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這次演練由王瑜鎮長任指揮長,分管地質災害工作的副鎮及鎮武裝部長任副指揮長,按照事先人員編排和人員分工進行演練,主要內容是模擬從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到災情應急處置的全過程。演練的內容包括一是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二是巡查監測,三是險情上報,四是啟動應急預案,五是險情應急處置等五個方面。
下面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指揮長王瑜鎮長宣布應急演練開始。」
指揮長王瑜:「我宣布龍光橋鎮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主持人:龍光橋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下面進行演練第一環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播放背景音樂:風雨雷電聲)
指揮長王瑜:「數天來,我鎮連降暴雨,局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極易引發地質災害。剛接到益陽市國土資源局地礦分局與赫山區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手機簡訊預警,目前,我鎮降雨量已達80毫米,強降雨天氣還將持續,局部地區有大到暴雨,地質災害等級為三級預警,望各村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防止強降雨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請各村加強對地災隱患點監測。」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二環節:巡查監測。
指揮長王瑜:「請巡查監測到位,立即對石壩村腰侖上組地災隱患點進行監測,並將巡查監測的情況及時報告鎮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
(接到命令後,巡查監測員用喊話器回答:「是。」接著便進入隱患點進行巡查監測)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三個環節:險情上報。
指揮長王瑜:「請巡查監測員報告險情。」
劉文權(在地災隱患點用喊話器):「報告指揮長,我是石壩村腰侖上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監測員劉文權,由於連續降暴雨,我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點危岩體後緣裂縫突然加大,並有進一步加大加寬的趨勢,危及曹姓5戶四棟房屋16人生命和財產安全。報告完畢。」
指揮長王瑜:「請你們繼續加強監測,及時報告危岩體變化情況,並通知群眾做好撤離准備,隨時准備撤離。我們馬上向上級匯報,並派人到現場協助你們。」
劉文權:「明白。」
指揮長王瑜:「石壩村腰侖上組地災隱患點危岩體裂縫發生變化,請副鎮長周曉同志立即帶領國土所和相關人員迅速趕往現場查看災情,並隨時向我報告。」
周曉:「明白。」
(周曉帶領二名成員進入地災隱患點查看災情)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四個環節:啟動應急預案,發布預警。
主持人:「請調查人員向指揮長匯報災情具體情況。」
周曉(在地質災害點用喊話器):「報告指揮長,我已到達災害點現場,正在現場查看險情,從現場情況來看,有進一步擴大趨勢,極有可能危岩體發生崩塌或滑坡,建議立即啟動我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告完畢。」
指揮長王瑜:「經請示區人民政府同意,我宣布立即啟動《赫山區龍光橋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請各部門按職責分工開展工作:①綜合協調組立即通知村幹部和監測員到災害點區域范圍內發布預警信號;②監測調查組進入隱患點進行跟蹤監測;③緊急搶險組和村幹部組織村民向災害點右側安全地帶撤離;④治安保衛組封鎖村兩頭道路交通;⑤醫療衛生組和後勤保障組立即趕往現場待命。請各組立即行動,馬上執行!」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五環節:向村民發布預警。
主持人:①請監測調查組進入隱患點進行跟蹤監測;②請村幹部和監測員到災害點區域范圍內吹口哨,敲鑼發布預警信號;③請緊急搶險組兩名隊員到災害點預警宣布撤離;④請治安保衛組四名隊員帶上「禁止通行」的牌子和警戒線到村莊兩頭道路設置警戒。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六環節:組織村民進行撤離。
緊急搶險組跑步進入災害點組織村民撤離到安全區(撤離情況由該組長向指揮長報告)。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七環節:開展醫療救援。
緊急搶險組龍江:「報告指揮長,應急分隊隊員在村民屋內發現一位腿部受傷無法行動的老人,請指示。」
指揮長王瑜:「請醫療衛生組進入現場救治和撤離。」
醫療衛生組進入現場進行施救,並將傷者安全撤離到安全地帶(救援完畢,由該組組長向指揮長報告)。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八環節:清場。
指揮長王瑜:「請治安保衛組進入現場進行清場。」
治安保衛組進入現場進行清場和維護安置點安全秩序(清場完畢,由該組組長向指揮長報告)。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九環節:搞好群眾安置。
指揮長王瑜:「請後勤保障組檢查群眾安置情況和發放生活物品。」
後勤保障組進入安置點檢查群眾的安置情況和發放生活物品(檢查和發放完畢,由該組組長向指揮長報告)。
主持人:下面進行演練第十環節:解除警報。
綜合協調組溫衛明:「報告指揮長,石壩村腰侖上組地災隱患點所在地村民已經全部撤離完畢,各項任務已經完成。同時根據監測調查組提供的報告,目前,降雨已停止,危岩體變化已穩定,建議解除警報。」
指揮長王瑜:「同意解除警報,請繼續做好安置點轉移人員的安置工作和危險區域的警戒工作。我宣布,龍光橋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