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邊的地質災害
『壹』 海洋地質災害是怎麼引起的
海底的不穩定,是指存在於海底之下淺層的各種地質地貌因素在某種條件作用下專所發生的各種破壞性變化屬,或可能潛伏的危險,如海底隆起、移位、滑動或塌陷等。它能夠導致平台傾覆,海底輸油管道和海底通信電纜位移或斷裂,碼頭或其他海底設施倒塌等破壞性事故。1980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以南海域作業的一座自升式平台,因海底沉積物不穩定,一條樁腿突然沉陷,平台傾斜51°,另兩條樁腿扭彎,造成4800萬美元的損失。由此可見,海底的不穩定是海洋工程的大敵。正確認識和評價海底地質地貌環境,是海洋平台的設計和插樁、海底管道的鋪設、海底電纜路線的選址以及設置其他海上建築物需考慮的重大問題。任何對可能造成災害的海洋地質環境的忽視,都將給海上施工帶來嚴重危害。
『貳』 海岸邊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
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並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盪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海底地形與陸地一樣,有山嶺、高原、盆地、丘陵等形態。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態特徵,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陸架是指陸地向海洋延伸的平淺海底。大陸坡是大陸架 與深海底之間較陡的陡坡。大洋底是海洋主要部分,有海嶺、海脊、海底高原等正地形;也有海溝、海槽、深海盆地等負地形。 海盆:大洋的主體部分。洋底下凹並為海嶺或海底隆起所分割的盆地。面積大,外形呈圓形或橢圓形,底部較平坦,深度3,000-6,000米(大多為4,000-5,000米)。覆蓋著深海沉積,以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為主。 海底山脈:又稱「海脊」或「海嶺」。深海底部狹長綿亘的高地。長度可達上萬公里,寬1,000-3,000公里,高2,000-4,000米。個別山峰出露水面成為島嶼,如此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島等。大西洋中央海底山脈,縱貫南北,山脈走向與大洋輪廓一致,呈S形。太平洋海嶺分布在中部,南北綿延1萬公里以上。印度洋海嶺分布呈人字形。 海溝:大洋中水深超過6,000米的狹長陷落地帶。長可達數千公里,寬一般在百公里左右,兩側坡度陡急。海溝常與海嶺相伴分布。海嶺出露水面成為島嶼,在太平洋西部和北部,一系列島嶼呈弧形,成島弧。海溝一般在島弧的凸面,鄰近大陸沿海山脈或緊靠島嶼,大洋的邊緣上。海溝多數分布在太平洋,尢以西海岸最著名。世界上最深海溝是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的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長2,550公里,平均寬度70公里。海溝分布地區是地殼最不穩定地帶,火山、地震頻繁。 象山港在浙江省象山縣以北,自東北向西南,伸入陸地內部,長約50公里,寬僅6公里。港外有六橫島為屏障,形勢險要,為優良港灣之一。
『叄』 東南亞的南海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地質災害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
『肆』 急問:海岸帶地質災害有哪些
海岸帶地質災害: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入浸、地面沉降、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
『伍』 哥斯達黎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哪些
哥斯達黎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台風、洪災。
哥斯大黎加的地形是:海岸邊是平原內,而中部被崎嶇的高山所隔絕容。該國宣布其專屬經濟區為200海里,領海為12海里。氣候屬於熱帶和亞熱帶,還有一部分是新熱帶。
哥斯大黎加的氣候條件截然不同,徹底顛覆了一年四季的分類,這里只有兩個季節,4月到12月為雨季,降雨多,12月底到第二年4月為乾季,也稱為夏季。首都聖何塞的年平均氣溫最低為15℃,最高為26℃;沿海地區的氣溫相對來說比較高,加勒比海地區的夜平均溫度為21℃,日平均溫度為30℃。
『陸』 東部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是什麼
川滇黔地區位於地震帶上,降水豐富,地勢陡峭,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多發區.
故選:B
『柒』 什麼是海洋地質災害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海洋工程建設的迅速發回展,由海答洋地質因素造成的災害事故也不斷發生。
據美國對海洋鑽井設備事故的統計,海洋平台損壞中的40%、海底管道損壞事故的50%是由於海底不穩定造成的;而由於海上風暴引起的損壞數只佔28%。在風暴破壞的平台中,究其根源,也大都與海底沉積物的不穩定有關,風暴只不過是外界誘發因素而已。
『捌』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態環境災害分別包括哪些災害
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版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權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內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之一。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乾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颶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與海洋與大氣相關的災害性現象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台風等。
生態環境災害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玖』 我國地質災害有哪些類型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專地形、屬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拾』 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
東南亞南海地處最大的陸地板塊——「亞歐板塊」和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相碰撞導致地殼運動特別活躍和強度巨大,因此火山、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繁。所以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