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蘆山地震地質災害防治

蘆山地震地質災害防治

發布時間: 2021-02-26 15:06:06

⑴ 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介紹

2013年7月,國務院發布《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明確用三年時間完成恢復重建任務,使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得以恢復並超過震前水平。

⑵ 雅安蘆山地震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1. 發震斷裂
「悶騷」據說是英文詞(Man show)翻譯過來的,意思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悶騷的男人就是「心中極度渴望,表面卻不露聲色」人,一旦鬧出事情來,往往出人意料、驚世駭俗。悶騷的女人就是表面上矜持得不行,但骨子裡卻瘋狂火熱、風騷浪漫,讓人不易識破表象。
斷層也有悶騷的,斷層潛伏或隱伏於地下幾公里深,不暴露於地表,隱蔽性特強,在地質圖上填不出來,一旦發震了,地震地質學家去現場亦找不痕跡。這種悶騷的斷層在構造地質學上叫「隱伏斷層」或「盲斷層」,造成2013年4月20日上午蘆山地震的龍門山南段山前斷裂就是這么一條隱伏斷層,深部逆斷層在近表幾公里的沉積岩中轉化為褶皺構造(圖1),深部逆沖斷裂作用(產生地震)造成淺表沉積層或沉積岩捲起來,一邊卷一邊走,就像卷地毯。龍門山南部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區這類隱伏斷層,說明那裡的斷層發育成熟度尚不夠高。每條隱伏斷層在水平方向上延長不過幾十公里,互成雁行排列, 在三維空間上尚未彼此貫通。與之相反,那些從地殼深部一直斷到地表的斷層叫顯斷層,例如,造成汶川地震的龍門山中央主斷裂——映秀-北川斷層與山前斷裂——安縣-灌縣斷層都是顯斷層。

圖1. 蘆山地震的兇手——龍門山南段悶騷的隱伏斷層示意圖, 紅圈為震源。

圖2. 由地下的隱伏逆沖斷層形成地表的褶皺

圖3. 由地下隱伏逆沖斷層形成地表的膝折褶皺. 每次地震過程中,逆斷層往前推一步,褶皺往上長一些,就像卷著地毯地毯往前走。隨著時間的推移,斷層向山前傳播、褶皺亦向山前傳播。龍門山逐漸向東移, 華鎣山逐漸向西移, 四川盆地逐漸縮小了。

圖4. 顯斷層示意圖, 斷層從深部一直破到地表。 造成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龍門山中央主斷裂(映秀-北川斷層)與山前斷裂(安縣-灌縣斷層)都是這樣的顯斷層, 地震後出現一系列斷層陡坎。
4月20的蘆山地震發生在一條北東-南西走向(走向219°),向北西傾斜(傾角較緩, 在震源處約為33°)的右旋走滑逆沖斷層(即龍門山南段的山前斷裂)上, 破裂持續時間為了30秒時間,同震破裂長度為47公里,斷層面上的最大滑動量達到1.6米(但是地表同震破裂幾乎看不到)。 餘震分布指示斷裂向西的傾角很緩, 平均才18°。主震過後幾個小時,我發現餘震在雙石-大川斷裂的西北與東南兩側都有,說明雙石-大川斷裂並不是發震斷裂,發震斷層在的地表投影行跡還在其東邊,但是地表似乎沒有明顯的破裂行跡,山-盆交接為褶皺,後者與其下隱伏的逆斷層有關,故發震斷裂是隱伏斷層,即使6.6級地震發生後,同震破裂也不會在地表暴露太多行跡,去野外考察不會見到汶川地震之後那麼多的同震破裂的現象。隱伏斷層應力易於集中,所以,發震周期短。但是由於單個斷裂長度只有幾十公里,故震級不會高於Mw7.0級。

圖5. 蘆山地震主-餘震分布圖。主震過後幾個小時,我就通過餘震分布發現發震斷裂不是雙石-大川斷裂,而是在其東部,地表構造表現為褶皺。

圖6. 雙石-大川斷裂及其隱伏的發震斷裂的位置

圖7. 衛星照片上只見有隱伏的山前斷裂形成的褶皺,褶皺軸走向北東-南西。

圖8. 隱伏斷層與居住點的關系。隱伏斷層最悶騷,平常潛伏,一旦發震,住在山谷里的人就遭殃了,龍門山南段正是這種情況。事實正是如此,龍門山裡的居民都是依水而居,水在河裡,和在山谷。

2. 應急地震考察的反思
汶川地震後,中國一下子出現了很多地震地質學家,到現場測量些同震破裂的錯距,照些震害照片,趕緊發表震害與同震破裂的文章。為了趕在同行的前面,各單位掌控的期刊突擊出版自己的專輯,工作重復而又浪費資源。這次蘆山地震之後,各地質單位的幾百研究人員在發布了組團應急考察的新聞之後又是一窩蜂地湧向災區,以為像2008年的汶川一樣會觀察到各式同震破裂的現象,可是他們很快就失望了,一個由隱伏斷層造成的Mw6.6級的中等地震,能在地表留下什麼痕跡,不過就是崩塌、滑坡、塌方以及次級小破裂造成的小型冒水噴砂等現象。如果當地建築質量好(如西方國家),可能連個牆縫的照片也難以照得到。一窩蜂地、低水平重復地做地震災害與活動斷層的測量,也是不可取的。
3. 建築質量的憂思
蘆山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比汶川地震少的多,實在是因為兩者釋放的能量相差太大,絕不是因為雅安地區的建築抗震質量比汶川地震災區的高!汶川地震之後剛重建完畢的許多房屋在蘆山地震中再次倒塌,就是明證!蘆山地震(Mw6.6)不足汶川地震(Mw7.9)釋放的能量的七十分之一, 但是蘆山、寶興、天全三縣依然出現房屋倒塌造成近200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230萬人受災,絕大多數民房的牆體出現剪破裂(X破裂)和張破裂,形成不再能住人的危房。一個Mw6.6的地震在日本、美國、智利、阿根廷等國家幾乎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垮塌,中國民房的建築質量實在有必要大大提高,少說空話大話、多做實事。四川災區的領導幹部實在不應該用2003年伊朗巴姆6.6級地震造成2萬多人死亡的例子為自己臉上貼金,中國應該向發達國家看齊。

蘆山地震中受損的民居

蘆山地震中受損的民居

蘆山地震中倒塌的民居
汶川地震之後重建的部分中小學教學樓與校舍,建時宣稱能抵抗8級地震,建成使用不到3年, 就在蘆山地震中發生基礎破壞、牆體開裂,令人揪心。如果這次地震不是Mw6.6級,而是Mw7.9級, 如果地震不是發生在星期六上午,而是發生在周一到周五學生在教室上課的時段,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會與汶川地震的北川中學、茅壩中學一樣悲慘。在建築抗震設防方面,我們似乎還沒有吸取汶川地震的慘痛教訓,光喊口號,不幹實事。
有領導自豪地說這次蘆山地震中沒有一個校舍完全倒塌。我要說,這全是僥幸於蘆山地震的強度不大,絕不是因為你們校舍的建築抗震質量上佳。如果蘆山地震亦是Mw7.9, 我不客氣地說,蘆山、天全、寶興三縣的校舍幾乎會無一倖免。

天全縣初級中學

蘆山地震中受損的學校

⑶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2013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

一、地質災害災情及特點

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造成669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特點如下:

(一)西南和西北地區災情較重。地質災害造成西南地區的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425人死亡失蹤,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71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64%和11%。以上地區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占總數的91%。

(二)類型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小型居多。全國發生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分別占總數的64%、22%和10%。小型地質災害14461起,占總數的94%。

(三)以降雨、融雪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引發為主。西南、東南等地遭受極端強降水或強台風,過程雨量大、涉及范圍廣,四川蘆山、甘肅岷縣和漳縣等地發生強烈地震,引發了大量的地質災害。這些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14847起,占總數的96%。

二、防治工作部署實施科學有力

針對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我部認真研判趨勢,多次動員部署,督促落實防治措施,快速做好應急處置,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一)提早安排部署,明確年度防治任務。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地方和專家分別召開了全國和三峽庫區趨勢會商會,3月對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之後又通過汛前全國視頻會、10多次發文發電,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按照中組部培訓計劃,舉辦「地質災害防治」縣長專題研究班。全面啟動地質災害防治10大類146項標准規范編制工作。各省(區、市)召開省級防治工作會議80次,研究部署地質災害工作。近99萬人參加了各地組織的地質災害知識培訓活動。

(二)全年監督指導,強化巡查排查復查。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多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姜大明部長、徐德明副部長、汪民副部長等部負責同志多次赴湖北、重慶、四川、雲南、甘肅、陝西等地調研指導。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和地震,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和震後全面排查。全國組織省市縣三級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過1萬次,省級專家3468人次參與巡查指導工作。

(三)積極組織協調,加強重點地區防治。與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推進三峽庫區、汶川和玉樹以及彝良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四川蘆山地震災區、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導國資委加強中央企業工程建設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得到各地積極響應。組織編制三峽庫區年度防治項目實施方案,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竣工驗收工作。三峽庫區連續11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防治效益日益凸顯。

(四)加強應急處置,有效避免更多損失。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暨業務培訓,部署應急管理,提升信息報送、應急處置等能力。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滑坡、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等20多次重大地質、地震災害和強降雨過程,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避免二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防治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我部將以地質災害防治為主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擺在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位置,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全面推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一)調查評價取得顯著進展。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9萬處,威脅1800萬人和4858億財產的安全,其中特大型3363處、大型13280處。在全面完成全國山地丘陵區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推進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和重要隱患點勘查工作。全國完成詳細調查的縣(市、區)達645個,完成勘查工作的隱患點達10314處。通過開展調查評價工作,進一步掌握了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和威脅情況。

(二)監測預警得到有效落實。2013年,我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推進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全國已有31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比2012年增加20個市(地、州)、302個縣(市、區)。共製作全國性氣象預警產品170份,通過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頻度和精度均有較大提高。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22375次,參加人數128萬餘人。全國共有29.7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達到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全覆蓋。

(三)防治力度不斷加大。中央財政投入45億元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央和地方連續8年每年各投入10億元,支持雲南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湖北五峰、甘肅東鄉等重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比2012年增加6個省(區、市)、32個市(地、州)、247個縣(市、區)。2013年,全國各級財政投入防治資金近200億元,四川、貴州、雲南、廣東、湖南投入均超過5億元,四川省達19億元。

(四)應急體系更加完善。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易發區防治機構隊伍建設。全國共有20個省(區、市)、161個市(地、州)、99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區、市)、171個市(地、州)、420個縣(市、區)建立了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各地應急專家隊伍不斷壯大,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近3000名。

四、關於2014年防治工作安排

2014年,我們將繼續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一是大力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以高標准「十有縣」建設為抓手,從「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等方面推進基層的地質災害防禦能力。

二是強化汛期和重點地區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開展趨勢研判、動員部署、氣象預警預報、督促檢查和總結交流等工作。以巡查排查、應急演練、宣傳培訓、專業指導為手段,提升群測群防監測和應急避險能力。

三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進重點地區防治工作。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盡快消除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高度關注、危害性大的重特大地質災害隱患。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0日

⑷ 四川蘆山在什麼地震帶

公元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發內生里氏7.0級地震,震容源深度13千米,屬淺源地震。震中距成都市110千米,距汶川地震震中85千米。地震造成了巨大損失。地震發生後,四川省立即啟動一級應急程序,開展救援工作。

地震特點
四川蘆山地震屬於逆沖型地震,就是形成地震的板塊相互擠壓,在地震發生斷裂的地方分成兩盤,一盤是下盤,一盤是上盤,上盤就會逆沖到下盤上面,叫做逆沖型地震。另外,縱斷層拉開的,叫拉張型地震。
逆沖型地震的破壞能量都比較大,所以很危險。這種地震不會產生地上的裂紋,但震動幅度會比較大。在震中區也會發生破裂,但破裂不是拉張的,是逆沖上去的,斷層的一盤會逆沖到另外一盤上。
與汶川地震一樣,蘆山7.0級地震同樣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但此次地震震中在汶川地震餘震區以外。汶川地震震中位於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蘆山地震在龍門山斷裂帶南西段,兩地距離較遠,可以判定,此次地震不是汶川地震餘震。

⑸ 蘆山級地震地質災害排查和科考任務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東經103.0°,北緯30.3°)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得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地震後,中國地質科學院董樹文副院長立即向汪民副部長和王小烈書記報告地震信息。中國地質科學院隨後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機制,由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總負責;院領導帶隊、機關有關人員和力學所專家進行了24小時值班;每天綜合地應力監測和應急調查相關資料,形成中國地質科學院當天應急工作報告報國土資源部應急辦。

王小烈書記部署蘆山地震應急科考小組的主要工作任務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一時間組織蘆山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由董樹文副院長帶隊,4月21日趕赴四川蘆山地震災區,進行地震地質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同時,正在四川野外工作的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立即從成都奔赴雅安蘆山,在震後兩個小時(10點鍾),他們就到達了震中並發回了現場照片。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總計有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機關、地質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的60餘人先後參加震區應急調查和地質災害排查。科研人員分野外活動斷裂調查組、野外地災調查組、野外應急調查組、地應力監測分析組、室內綜合協調組,根據各自任務分別開展工作。

王小烈書記為科考小組送行

地質力學研究所地震災區應急調查專家組進行蘆山地震震情會商

經過第一階段的應急地質調查後,按照4月24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關於四川蘆山地震抗震救災工作部署,中國地質科學院科考人員按照中國地調局部署承擔四川省蘆山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排查任務。按時、按要求、高質量地完成了排查任務,為地方掌握地震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部署下一步地質災害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四川蘆山7.0級地震抗震救災、應急地質調查和地質災害排查工作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各單位響應迅速、協調配合有序。前方科考人員克服餘震不斷、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冒著極大風險,堅守在應急科考和次生地質災害排查的野外工作一線,為災區群眾安危和地質事業發展,恪盡職守,忘我工作,充分發揚了地質工作者「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優良傳統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地質人的精神風貌。雅安市委市政府對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人員艱苦卓絕的工作表示感謝。

科考隊查看地震滑坡體對地應力監測站的損毀情況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質災害排查小組

岩溶地質研究所地質災害排查小組

地質力學研究所科考隊員進行野外地質災害排查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考隊員穿越地震滑坡體

雅安市委市政府感謝信

⑹ 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8期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認真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高效應對了數次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及地震、台風襲擊等突發災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強研判與督導

根據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各省(區、市)和相關部門專家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對全國形勢作出研判分析,有針對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發文、發電,動員部署應對各類極端事件。在1月雲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蘆山地震、7月四川強降雨、甘肅漳縣岷縣地震、8月東北強降雨、10月「菲特」台風等極端事件期間,及時下發通知,督促指導有關地區有效應對極端事件引發的地質災害。多次會同民政、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對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進行提前研判與預測。全國31個省(區、市)均在汛前進行了趨勢會商與預測,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個檢查組,對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7月,針對上半年地質災害特殊性,邀請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專家召開研討會,系統分析了上半年地質災害特點和傷亡特點,並再次徵求地調局、應急中心、相關省(區、市)廳(局)及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專家意見後,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質災害災情及人員傷亡情況分析》,對下半年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多點著力,推進體系與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值班制度,修訂了《應急值守工作手冊》。對各地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不定時檢查,保證各地汛期應急值守工作質量和信息通暢。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編制《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日報》167期,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61期,編寫《國土資源通報》13期。各地均將信息報送作為工作重點,向部報送信息共計1119件。除甘肅因基層遲報、河北因省政府定性問題造成兩次遲報,信息報送均及時、准確,為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應急技術培訓會,部署全年應急管理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技術探討。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人員就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管理及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物聯網、移動信息化、航天技術支撐等內容進行交流。

組織遴選了200名第二批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更新應急專家庫,編制《應急專家管理辦法》,召開應急專家管理工作會。督促各省(區、市)建立相應應急專家庫並加強指導。全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已達1853名,全年各省(區、市)組織召開專家培訓與交流累計135次。

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對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基本程序、內容、組織、實施、評估、總結與成果運用等方面做出規定。在吉林敦化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兩省(區)政府聯合舉辦了大型綜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國各省(區、市)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餘人,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演練形勢多樣,福建、四川、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實現了桌面、專項、綜合演練形式全覆蓋,有效檢驗了各級預案完備程度。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統計標准》和統計報表制度。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環境綜合統計會,部署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年報及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填報工作,交流報表指標和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直報系統填報問題與經驗。

利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預案演練、對策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培訓。全國共組織科普宣傳6216次,向147.2萬人普及了地質災害知識,專業培訓3100次,對39.8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在「氣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中均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做好「五步避險法」宣傳及先進典型事跡徵集,共徵集五步避險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匯編並專函予以宣傳。

三、全國動員,積極應對突發災害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後,緊急組織專家及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災情、指導搶險救災。共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應急響應4次,三級應急響應2次,成功應對了雲南昭通鎮雄1·11滑坡、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蘆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肅漳縣岷縣7·22地震及「天兔」、「菲特」台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

地方黨委、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各省(區、市)級領導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省(區、市)下發專項通知2122次,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365次,派出應急專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後,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會同四川省迅速組織全國26家單位50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地震災區及其周邊區域10個市(州)、51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評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對2277處臨時或過渡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還及時組織災區514所中小學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1298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運行及受損情況現場復查復核。迅速恢復重建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逐點編制防災避險預案,並在險情重大地段設置了警示標識和標牌。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迅速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泥石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7月,四川遭受強降雨襲擊。部迅速從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水環地調中心、成都工藝所、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等5個單位,緊急抽調70餘人,組成11個應急排查組和1個專業監測技術指導組,支援四川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對人口集聚區(鄉鎮)、重要工礦企業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點提出專業監測預警方案。

10月7日第23號強台風「菲特」於浙閩交界處登陸,部及時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排查、落實監測責任,在災情發生時要果斷採取措施。台風期間,浙江省各級共撤離2177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43809人。由於撤離及時,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傷亡,防災成效顯著。「菲特」過境後,又及時組織省內16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單位,組成58個小分隊、180人的專業人員,以及25名省級區片專家對災情和險情進行了全面排查和復查,排查新增隱患點291處。

四、做好總結,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

在北京召開了「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對下階段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進行了部署。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報告,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機制、預警技術方法與工作方法、預警成效和經驗和教訓等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全國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歷時165天,製作預警產品166份,其中,紅色預警19份、橙色預警88份、黃色預警49份、另10份無預報區。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07份,在地質環境信息網、手機簡訊、手機報等渠道發布166份。在166份預警產品中,日常預警153份,應急預警13份(共啟動3次)。全國各省召開了市級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交流會1102次,將氣象預警落到實處。

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進一步做好應急值班、突發事件應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災情統計等工作同時,2014年將著力加強推進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專家隊伍、應急技術及地質災害應急平台建設和標准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基層防災能力,探索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的標准化道路;推動應急裝備研究、應急監測預警設備研發、應急處置設備研發;做好國家級綜合演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統計表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7日

⑺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7)蘆山地震地質災害防治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⑻ 為減少和降低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蘆山地震的損失,必須做好防範震中地區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

圖中樂山中心城區海拔500米以下,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則兩地相對高度約:6250-500=5750米.所以樂山中心城區與區域內最高峰四姑娘山相對高度>5750米.
故選:C.

⑼ 廬山為什麼會有地質災害和什麼有關

主要因素是地質結構。其次是植被覆蓋!還有一個因素是人類活動的因素.
以上幾種因素在外部條件的所用下(降雨、地震),尤其是集中降雨,容易引發地質災害。或者是常年乾旱條件下,突發降雨,也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⑽ 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目標

《規劃》提出,來要實現災區戶自戶安居有業:全面完成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災區群眾住上安全、經濟、實用、省地的放心房;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有勞動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民生保障提升;社會事業得到較大發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因災受傷致殘人員得到妥善安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規劃》還確定了產業重建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目標。 結合災區情況和重建需求,國家有關部委將對災區文化旅遊、生態農業、交通設施、地質災害防治等重點領域給予重點支持;四川省人民政府組織省內有關市(州)、部分省內企業進行對口援建;在尊重社會參與者意願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包括港澳台僑、民營企業在內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災後恢復重建。
適時啟動連接災區的高速、鐵路項目建設。 將以恢復現有公路功能為主要目標,並加強規劃研究,適時啟動連接災區的高速公路、鐵路項目建設,並規劃研究雅安至樂山城際鐵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