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河北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中心

河北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2-26 14:45:10

⑴ 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內業的注容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廣東省江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誘因絕大部分是強降雨。每年汛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全國的80%以上。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包括編制應急預案和進行應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別是5~9月的主汛期,通過加強巡迴檢查,及早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對那些危害性大,危險性大的重要災害隱患點,應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簡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減災,壓腳工程等。並預選好應急避讓的安全地點和撤離路線,保護供水供電設施安全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往往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投資少、在短期內減災效果明顯等特點。

3.4.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現狀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已開展的地質災害應急減災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編制與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預防和減輕汛期地質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每年編制主要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災預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陸續編制了全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部分省區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頻繁,年初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編制的2002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列出的161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受到暴雨影響。為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省廳還先後20多次派出專家工作組,分赴全省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迴檢查。

浙江省認真落實險情巡查制度和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排查,僅溫州市就排查了110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災害點都落實了防災預案。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蘭花花」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服務隊,深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

為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好地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防災制度,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國土資源部決定建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國土資源部一名副部長擔任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規劃司、財務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防禦台風期間,國土資源部門人員24小時值班,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都成立了應急小分隊,整裝待命,隨時准備應對突發災害事件,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國土資源部門還准備了充足的抗災物資,遇到緊急情況,應急小分隊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據悉,由於防災措施及時、充分,16號台風登陸期間,福建省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635處,浙江省也發生108起地質災害,但均無人員傷亡。

2002年6月24日,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城區向陽新村的一處滑坡體因大雨誘發產生數條裂縫,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錯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牆壁出現裂縫、凸起,整個滑坡體出現臨滑徵兆。該滑坡體由長約100m,寬30多m的花崗岩風化破碎體組成,地處居民稠密區,直接威脅百餘戶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群眾報險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縣政府先後趕赴現場調查災情,及時研究採取了應急防災措施,人員無一傷亡,並避免了巨大財產損失。

(3)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少花錢、多辦事,我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應急勘查與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1998年以來,國家實行政府投資和地方自籌資金相結合,完成應急勘查項目7項、應急治理項目32項(表3.14),安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表3.14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一覽表

3.4.2 應急治理的方法及特點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應急治理之前,須進行必要的應急勘查。

3.4.2.1 應急勘查

(1)應急勘查的特點和方法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不同於一般勘查,必須以救災為中心,圍繞亟須解決的問題來確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務,做到工作目標明確、具體。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技術必須要有針對性,突出快速、簡單和准確的特點,盡量節約時間和費用。應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災害的規模、性質、特點、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分析影響災害點穩定性的一般因素、關鍵因素、觸發因素,進而提出應急治理方案。

(2)舉例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應急勘查,工作費用15萬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過勘查,初步查明了東山溝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條件,重點對流域基本特徵、泥石流形成條件和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對固體物質來源進行實地調查,對固體物質量進行了估算。東山溝流域共有四條溝谷具備發生泥石流的條件,估算鬆散固體物質414.46萬m3,其中可移動鬆散固體物質135.7萬m3,泥石流重度為17.6kN/m3。溝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為69m3/s,50年一遇的為53m3/s,20年一遇的為41m3/s。經收集研究有關資料和實地勘查,對設計參數(重度、流速、流量)進行了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採取以穩定谷坡和排導為主,主支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水保措施相結合,行政和法規管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表3.15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覽表

由表3.16可知,廣西永福縣鳳山滑坡應急治理等6項應急治理工程總投入628萬元,平均105萬元/項;總保護財產2.26億元,投保比為1∶36;總保護人數10695人,平均保護人數1782人。

又如:湖南省綏寧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投入資金83.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省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初步解除了綏寧縣鵝公鄉劉家村楊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處地質災害的危險,保護了238戶953人145棟房屋的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當地群眾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災害影響,改善和部分恢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禦了地質災害的侵襲,雖然5~6月份當地集中降雨數次,但泥石流溝中的碎屑物質被牢牢穩住,居民房屋安然無恙。

江西省共對265處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應急治理,投入資金2250.1萬元。

⑶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省惠州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省惠州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回冊答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省惠州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8期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認真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高效應對了數次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及地震、台風襲擊等突發災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強研判與督導

根據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各省(區、市)和相關部門專家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對全國形勢作出研判分析,有針對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發文、發電,動員部署應對各類極端事件。在1月雲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蘆山地震、7月四川強降雨、甘肅漳縣岷縣地震、8月東北強降雨、10月「菲特」台風等極端事件期間,及時下發通知,督促指導有關地區有效應對極端事件引發的地質災害。多次會同民政、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對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進行提前研判與預測。全國31個省(區、市)均在汛前進行了趨勢會商與預測,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個檢查組,對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7月,針對上半年地質災害特殊性,邀請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專家召開研討會,系統分析了上半年地質災害特點和傷亡特點,並再次徵求地調局、應急中心、相關省(區、市)廳(局)及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專家意見後,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質災害災情及人員傷亡情況分析》,對下半年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多點著力,推進體系與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值班制度,修訂了《應急值守工作手冊》。對各地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不定時檢查,保證各地汛期應急值守工作質量和信息通暢。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編制《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日報》167期,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61期,編寫《國土資源通報》13期。各地均將信息報送作為工作重點,向部報送信息共計1119件。除甘肅因基層遲報、河北因省政府定性問題造成兩次遲報,信息報送均及時、准確,為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應急技術培訓會,部署全年應急管理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技術探討。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人員就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管理及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物聯網、移動信息化、航天技術支撐等內容進行交流。

組織遴選了200名第二批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更新應急專家庫,編制《應急專家管理辦法》,召開應急專家管理工作會。督促各省(區、市)建立相應應急專家庫並加強指導。全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已達1853名,全年各省(區、市)組織召開專家培訓與交流累計135次。

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對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基本程序、內容、組織、實施、評估、總結與成果運用等方面做出規定。在吉林敦化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兩省(區)政府聯合舉辦了大型綜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國各省(區、市)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餘人,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演練形勢多樣,福建、四川、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實現了桌面、專項、綜合演練形式全覆蓋,有效檢驗了各級預案完備程度。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統計標准》和統計報表制度。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環境綜合統計會,部署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年報及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填報工作,交流報表指標和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直報系統填報問題與經驗。

利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預案演練、對策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培訓。全國共組織科普宣傳6216次,向147.2萬人普及了地質災害知識,專業培訓3100次,對39.8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在「氣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中均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做好「五步避險法」宣傳及先進典型事跡徵集,共徵集五步避險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匯編並專函予以宣傳。

三、全國動員,積極應對突發災害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後,緊急組織專家及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災情、指導搶險救災。共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應急響應4次,三級應急響應2次,成功應對了雲南昭通鎮雄1·11滑坡、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蘆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肅漳縣岷縣7·22地震及「天兔」、「菲特」台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

地方黨委、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各省(區、市)級領導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省(區、市)下發專項通知2122次,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365次,派出應急專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後,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會同四川省迅速組織全國26家單位50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地震災區及其周邊區域10個市(州)、51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評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對2277處臨時或過渡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還及時組織災區514所中小學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1298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運行及受損情況現場復查復核。迅速恢復重建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逐點編制防災避險預案,並在險情重大地段設置了警示標識和標牌。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迅速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泥石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7月,四川遭受強降雨襲擊。部迅速從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水環地調中心、成都工藝所、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等5個單位,緊急抽調70餘人,組成11個應急排查組和1個專業監測技術指導組,支援四川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對人口集聚區(鄉鎮)、重要工礦企業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點提出專業監測預警方案。

10月7日第23號強台風「菲特」於浙閩交界處登陸,部及時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排查、落實監測責任,在災情發生時要果斷採取措施。台風期間,浙江省各級共撤離2177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43809人。由於撤離及時,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傷亡,防災成效顯著。「菲特」過境後,又及時組織省內16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單位,組成58個小分隊、180人的專業人員,以及25名省級區片專家對災情和險情進行了全面排查和復查,排查新增隱患點291處。

四、做好總結,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

在北京召開了「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對下階段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進行了部署。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報告,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機制、預警技術方法與工作方法、預警成效和經驗和教訓等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全國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歷時165天,製作預警產品166份,其中,紅色預警19份、橙色預警88份、黃色預警49份、另10份無預報區。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07份,在地質環境信息網、手機簡訊、手機報等渠道發布166份。在166份預警產品中,日常預警153份,應急預警13份(共啟動3次)。全國各省召開了市級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交流會1102次,將氣象預警落到實處。

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進一步做好應急值班、突發事件應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災情統計等工作同時,2014年將著力加強推進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專家隊伍、應急技術及地質災害應急平台建設和標准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基層防災能力,探索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的標准化道路;推動應急裝備研究、應急監測預警設備研發、應急處置設備研發;做好國家級綜合演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統計表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7日

⑸ 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廣東省韶關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廣東省韶關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版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權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廣東省韶關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⑹ 突發地質災害省部聯合應急演練方案

國土資源部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2011年9月)

第一部分 演練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和國土資源部、甘肅省政府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檢驗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成效,提升各級、各部門有效防禦和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擬定於2011年9月21日舉行突發地質災害省部聯合應急演練。為確保演練順利實施,依據《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甘肅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甘肅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訂演練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綜合應急演練,檢驗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檢查應急人員、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增強各級、各部門的應急反應和協同配合能力,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普及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常識,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範和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

二、時間地點

(一)演練時間

2011年9月20日預演練;

2011年9月21日正式演練,09:00—11:30。

(二)演練地點

蘭州市城關區九州開發區武警訓練場。

圖1 演練交通位置圖

三、演練組織

(一)演練指揮部組成

總指揮:省委常委、副省長、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總指揮石軍

副總指揮:省政府副秘書長 馬自學

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張力學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書記 康戰

成員: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包括:省軍區司令部、武警甘肅省總隊、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旅遊局、省糧食局、省扶貧辦、省政府新聞辦、蘭州鐵路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電力公司等部門負責人)。

(二)現場演練機構組成

現場指揮部:

指揮長: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宋史剛

副指揮長:蘭州市政府副市長 俞敬東

演練指揮部下設10個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牽頭單位:省政府應急辦

配合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職責:統一調度使用各部門組建的專業應急隊伍和社區志願者隊伍,並商請省軍區和省武警總隊分別派出應急突擊隊伍參與應急演練工作。

人員組成:4人。

器材配置:對講機4部。

2.監測預警組

牽頭單位: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配合單位:街道辦

職責:負責監測滑坡險情,及時發出險情警報和災情速報。

人員組成:群測群防專職監測人員1名,專業技術人員6人,街道辦2人,共9人組成險情報警組。

器材配置:高音喇叭,對講機3部,手持GPS2部。

3.安置保障組

牽頭單位:省民政廳

配合單位:蘭州市民政局

職責:負責災情統計;受災群眾的臨時安置;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受災群眾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物資運送車輛2輛、帳篷2頂。

4.治安維護組

牽頭單位:省公安廳

配合單位:省武警總隊

職責:負責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在受災區域設置警戒線,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組織治安巡邏保護,維護災區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協助應急救援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

人員組成:公安交警20,武警部隊30人。

器材配置:公安部門車輛4輛,對講機20部;武警部隊車輛3輛,鐵鍬、鎬頭各20把。警戒器材若干(彩條布、警戒繩、高音喇叭等)。

5.交通保障組

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

職責:負責救援道路的搶通和保通工作。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交通應急搶險車1輛,鏟車、挖掘機、自卸卡車各1輛。

6.應急救援組

牽頭單位:省軍區司令部

配合單位:省武警總隊

職責:負責營救被困群眾,處置各種急難險重任務,排除險情,搶救受傷人員。

人員組成:省軍區應急救援大隊100人、城關區消防大隊(20人),合計120人。

器材配置:

省軍區:應急指揮車1輛,鏟車1台,挖掘機各1台,自卸車1台,生命探測儀、鎬頭、鐵鍬各50把。

消防大隊:應急救援車2輛,其他專業救援工具。

7.應急調查組

牽頭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省地礦局、省氣象局、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

職責:組織專家開展滑坡現場排查、評估、監測和應急處置方案制定,為指揮部提供理論依據和參數以供總指揮決策。

人員組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11人(衛星轉播車1台,越野車1台,對講機3部);省地礦局5人(越野車2台);省氣象局10人(應急監測設備1台套,車輛2輛);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5人(黎志恆、王世宇、方建生、王德楷、胡向德);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監測(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50人(車輛2輛、手持GPS4部,照相機2部,對講機2部);省國土資源廳規劃院5人(車輛1輛、手持GPS2部,照相機1部,對講機1部);省地礦局測繪院5人(車輛1輛、三維掃描儀1套,對講機1部);省測繪局10人(車輛2輛、無人機1套,對講機2部)。

8.醫療衛生組

牽頭單位:省衛生廳

配合單位:蘭州市衛生局

職責:負責組建現場醫療救治隊伍收治搶救受傷災民,現場實施緊急救治、轉送危重傷員,做好受災區域的衛生防疫。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救護車2輛,擔架5副,急救器材若干,衛生防疫車1輛,噴霧器4台。

9.宣傳報道組

牽頭單位:省政府新聞辦

配合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甘肅電視台、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職責:負責綜合應急演練新聞發布和演練宣傳。

人員組成:省政府新聞辦5人;甘肅電視台8人,導演1名,解說員2名,專題攝制組5人;其他媒體記者(甘肅日報、國土資源報、甘肅地質礦產報、西部商報、蘭州晚報、蘭州晨報記者各1人)。

器材配置:宣傳報道由各單位視需要攜帶自用器材。蘭州市國土局展板40塊,標語橫幅6幅,噴繪3幅。現場用音響設備1套,話筒10個(觀摩台4個,報警無線話筒2個,應急指揮部4個),高音喇叭2個、投影儀一部、便攜電腦2台、列印機2台。

10.通訊保障組

牽頭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職責:負責現場演練轉播,通過部信息中心向省、市、縣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視頻傳輸。

設備配置:現場衛星轉播系統一套。

(三)演練組織及協調

(1)主辦單位: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承辦單位: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3)參演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及所屬部門;省國土廳信息中心、規劃院;省地礦局二勘院、三勘院;省有色局;省測繪局;蘭州市、城關區政府及相關部門。

(4)觀摩單位:各市(州)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在各市(州)國土資源局視頻會議室觀看視頻直播。

四、演練內容

1.演練背景

假設蘭州市遭遇強降雨,九州發生重大滑坡災情,現場人員被困,並威脅80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市、區政府及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接到報警後,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先期開展應急處置;省政府應急委員會接到災情、險情報警後,決定立即啟動省級突發地質災害二級應急響應,同時上報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及時啟動預案;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總指揮、石軍副省長靠前指揮,在災害現場設立應急指揮部,組織迅速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與處置。

2.演練內容

本次演練設定演練的主要內容有響應啟動、應急處置、響應解除、演練評估等內容。現場布置分區包括應急指揮觀摩區、事故救援與疏散撤離區、醫療救援區、安置區、宣傳區、應急裝備展示區、車輛停放區、臨時停車場等演練區域。

3.演練程序

演練共分為五個階段:險情災情速報階段、應急響應階段、應急處置階段、響應解除階段、演練評估階段。演練程序如圖1。

康戰書記向石軍副省長介紹應急轉播車

蘭州市副市長俞敬東與康戰、張力學廳長

⑺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⑻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廣東省佛山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廣東省佛山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佛山地質局(廣東省佛山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⑼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⑽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